培育「考第一」的小朋友

有一次太太和另一名家長談到小孩子的教育,談到升學選擇及培育小孩子的方向。

該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小孩子的升學,都關注不少的學校選擇。其中提到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升讀某一所天主教的傳統名校。太太說:「這一所學校都出了名對學業頗為催谷呀!」那位家長同意,並補充說:「這所學校既要求學生『好假 (裝模作樣)』、又要乖乖聽話讀書,同時又要很有創意和表現得很有不同的才能。」太太聽了,回覆說:「你真的想小孩子變成這樣?」該家長說:「那她都要扮啦!我已經不斷的訓練我的小孩子啦!」太太說:「那你不怕破壞親子關係嗎?」家長說:「都已全破壞了啦!但沒法子,要考學校就是這樣!」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和這位家長一樣,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就是每年每科都拿第一名,仿佛「考第一」就是培育小孩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實用主義的育兒方式就是要追求一切可量化的事物:有多少興趣班、有多少證書、考試有多少分數、學了多少樂器考試又有多少分……

640px-Pieter_Bruegel_d._Ä._066

我們教導追名逐利,還是信仰天主?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Bruegel the Elder, 1559)]

這些家長在做甚麼呢?這甚至不是教育小孩子「追名逐利」,這只是在教育小孩子追求完成一大堆沒有意義的工作目標,就像上班被催逼營業額一樣。這樣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懂得欣賞音樂藝術,不懂得關顧他人。他們表面也是很好的學生, 但在他們內在,唯有「完成目標」才是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聲稱讀書時期不斷「考第一」的林鄭月娥。她甚至說過因為習慣拿第一,所以曾因為「失手」考第四而傷心痛哭。無可否認,她在學時期學業的確非常出色。坊間曾形容林鄭月娥為「好打得」,筆者想這和她自己的好勝心很有關係。但到了大是大非時,她心中考慮的是她信仰的道理,還是仍然是追求下一個「第一」、下一個「目標達成」?

繼續閱讀

再見童話: 小孩為未來的煩惱

兒:我煩緊。好煩惱。我諗唔到天主想結婚定做神父。
母: 咁你諗成點?有乜可以幫你?
兒: 結婚係唔係只可以揀一個女仔?
母:係。揀咗就無得轉。
兒: 但係我有好多好朋友喎.
母:所以你慢慢諗清楚!
兒: 結婚係唔係就好似你同爸爸咁,要照顧小孩子?
我:係吖。
兒: 咁好辛苦,我唔想結婚。
我:(暗笑)其實你仲有時間慢慢諗。

親愛的兒子,其實往天堂的路從來也不會是輕鬆容易呢!我們每天也要為天國而努力奮鬥呢! 再聽到兒子這次的童話,也得提醒我要保持喜樂的心情,作上主的事業。

父母是最先負責教育他們子女的人。為指證這個責任,他們首先創立一個家庭, 是溫柔、寬恕、尊敬、忠實和無私的服務。家庭是培育品德的適當場所。品德的培育要求學習自我的克制、健全的判斷、作自我的主人,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條件。父母應該教導子女使「物質和本能的層面隸屬於心靈和屬神的層面。(1) 給自己的子女樹立良好的表樣,為父母是一個嚴重的職責。在子女面前知道承認自己的過錯,父母能夠更有利地引導和糾正自己的子女。 疼愛自己兒子的,應當時常鞭打他,訓導自己兒子的,必會因他而得幸福。(30:1-20) 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你們的子女發怒;但要用主的規範和訓誡,教養他們。(6:4) (天主教教理2223條 )

(1) 參閱《百年》通諭36

做「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近日聽到工作崗位的同事談到他們的生活,當中也有天主敎徒。在仔細想想信仰在他們生命的各種決擇的角色時,筆者不免反思:「當我說我是一個天主教基督徒時,這是甚麼意思?」或者再坦白點說:「何謂基督徒?」

SermonMount

山中聖訓

和很多外教人的想法不同,作基督徒不是跟隨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宗教」。聖經的確非常重要,但基督信仰不是「一部聖書的信仰」。聖經學者聖熱莫尼諾(或St. Jerome ,或譯葉理諾)說:「不認識聖經,就是不認識基督。」聖經的重要性在於,這部由聖神默感的聖書讓我們不斷加深認識耶穌基督。

筆者相信,當一個基督徒,就是和耶穌基督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直接讓我們接觸到耶穌,而不是單單地為了滿全規則地每周望彌撒、守齋、行善功、甚或推動某些意識形態或社會運動。我們和耶穌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也同時是有社交的幅度。我們和基督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但不是個體化。(personal, but not individualistic)

繼續閱讀

教會的危機——(下:建立及維繫信仰團體)

筆者在之前的兩篇文章 ()中分享了筆者眼中,當今教會正遇到一個甚麼樣的危機,以及在個人家庭及小團體兩方面,如何以信理及靈修打好更新教會的基礎。筆者並不認為這些方法已經足夠,筆者也沒有想過這些已是萬全之計。然而,筆者認為,如果這兩點沒做好,之後說甚麼也是沒有用。

要更新教會,首要是前文提到的加強靈修及深化信理,然而這些只是基礎。一如建屋一樣,單單打好樁是不能建成一所能住人的屋。我們必須在這基礎上發展。

NotreDamePilgrimage03

我們能更新我們的信仰團體,作世界的光嗎?


建立團體

1. 團體的基礎——聖召及「身體的配偶性意義」 (Spousal meaning of the body)

聖女小德蘭認為自己沒有出色之處,但她說她的聖召就是「愛」。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其《身體神學》中指出:「男人和女人是為了婚姻而受造的」 (TOB 19, 20.02.1980)。聖教宗指出,天主創造的人性有著配偶性意義,人要滿全這配偶性意義,就是「婚姻」及「為天國守貞」。這兩個聖召正正就是我們要建立團體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正正是這兩種不同但互補的聖召是如此重要,筆者希望先分享一下為何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正正就是回應著這教會危機的一個重要鑰匙。

繼續閱讀

萌芽的聖召

確認方濟會會規 (by Gitto (?))

聖召是天主的賞賜,也是人的慷慨回應。我們應重視珍惜每一個聖召,尤其是現在教會正面對內憂外患的日子,一個青年願意放棄世俗的享樂,而決心與備受攻擊的教會一同向世俗及魔鬼迎戰是值得我們支持的。

筆者認識一位青年朋友,他正開展人生新的一頁,更進一步地辨別天主對他的召叫。請各位為他祈禱,也為所有辨叩聖召的青年男女祈禱。願天主光照他們,讓他們慷慨奉獻。

也讓作父母的,為自己子女的聖召祈禱,求天主賜福給我們自己的家庭,召叫自己的子女為天主奉獻自己。

「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在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 1:66 — 6月24日洗者若翰誕辰彌撒)

不久前是洗者若翰誕辰的瞻禮,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了洗者約翰出生後,他的父親加利亞沒有跟隨家族習慣,而替新生兒取了天使給予的名字——若翰後,竟然馬上由啞吧變回能講說話,他的親戚驚奇不已,互相討這這孩子的將來。

Murillo - InfantJesus_JohnBaptist

The Holy Children with a Shell, B.E. Murillo (~1670)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其實會發現若翰的出身一點也不簡單。按路加福音的記載:「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1:5-6)

若翰不單出於一個虔敬的以色列人家庭,他是肋末後裔、司祭家族的一名長子。單純按這血統,若翰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名以色列的司祭。若翰的出生可說是「名門正統」,可想而知,當眾人討論若翰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是對他有著何等的期待。

然而,天主卻有別的計劃……

繼續閱讀

分享煮意:簡易牛奶布丁 Simple Milk Pudding

超簡易牛奶布丁

炎炎夏日,如喝得不夠水,易有想吃凍甜點的念頭。牛奶布丁在外賣1杯的價錢,家裡可做很多杯呢。自家製無添加吃得更放心。這個真的超簡易,3種材料,3個步驟,快來試試看。

材料:

  • 500ml 牛奶 (全脂或半脂)
  • 30 – 40g 黃糖 (3 – 4 湯匙)
  • 3 片魚膠片

做法:

  1. 魚膠片先用冰水浸軟
  2. 將牛奶加熱致暖,加入糖和軟身魚膠片,攪拌均勻
  3. 將混合物放入布丁杯或小容器,放入雪櫃雪約2小時致凝結

小貼士:

  1. 魚膠片不論厚薄也是3片,薄的質量較好,所以凝固力和厚的差不多
  2. 個人偏好用魚膠片,不單感覺專業一點,而是因魚膠粉有陣淡淡的怪味
  3. 這個比例的製成品質感較軟,未能脫模,宜在杯內直接享用
  4. 加入2湯匙紫薯粉/抹茶粉/南瓜粉/可可粉等改變口味也很方便

大聖若瑟,為我等祈

Georges_de_La_Tour._St._Joseph,_the_Carpenter.JPG

木匠聖若瑟 (de La Tour, 1640’s)

今天3月19日是大聖若瑟的慶日,讓我們特別為以若瑟為聖名的朋友、恩人祈禱,尤其是陳日君樞機 (Joseph Cardinal Zen Ze-kiun, SBD)、香港的夏志誠輔理主教 (Bishop Joseph HA Chi-shing, OFM)、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 (Pope emeritus Benedict XVI, 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

在聖家中,耶穌是天主子,聖母是無玷原罪,唯獨聖若瑟是一個「普通人」。然而,天主以其上智的安排,將大聖若瑟放在聖家之首。

聖經稱若瑟為一個義人 (瑪竇福音 1:19),他因著耶穌的降生,遇到不少困惑,而然他卻聽從天主在夢中的啟示,走向他不認識的路。在福意的敍述中,大聖若瑟沒有說過一句話,甚至連他的死亡也沒有記載,他卻一直在默默地領導聖家。的確,「義人懇切的祈禱,大有功效。」(雅各伯書 5:16) 天主必定給予這義人豐厚的恩寵,協助他作為聖家之長的奇妙角色。

在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的同鄉便是以聖若瑟的角色認識耶穌:「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瑪竇福音 13:55、馬爾谷福音 6:3)。這也是耶穌在世的身份:他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不是甚麼有權勢的人。天主的這個安排,正好表達耶穌選擇了一個尋常的身份,與人同在,與人一起辛勞工作。

1917年10月13日,聖母在花地瑪最後一次顯現,太陽奇蹟出現的同時,聖若瑟也抱著嬰孩耶穌一同顯現。既然目睹這一切的路濟亞修女提醒我們,魔鬼和天主最終的鬥爭就是在於家庭和婚姻,聖家同時在當日出現,正正提醒我們要以聖家為模範。尤其是所有的丈夫,必須以聖家之長大聖若瑟為模範,盡力成為天主眼中的義人。

2018年——《人類生命》通諭 50周年

不少人對《樂山樂水》的角度是,很禮儀為本的。這也是真確的。但重望初衷,筆者一開始除了希望跟各地信友分享有關神聖禮儀之外,其實另一個筆者很想談的就是家庭及婚姻,而對此不能分割的就是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及真福保祿六世的《人類生命》通諭。

LOsservatoreRomano-HumanaeVitae

1968年8月8日 《羅馬觀察報》刊登《人類生命》通諭

繼續閱讀

小朋友望彌撒 – 遠離那些魔鬼叔叔阿姨

筆者最近在聖堂旁觀了一件事件,讓筆者發現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望彌撒真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

pope-francis-and-mini-pope

可能連教宗也會對小孩子毫無辦法

事源筆者附近前排坐著一對夫婦,手抱著一個約一兩歲的小朋友。小朋友固然天真可愛,筆者有時也會忍不住在彌撒中分心多看小朋友幾眼 (笑)。那對夫婦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帶小孩,小朋友沒有玩玩具也沒有哭鬧,整個彌撒中都非常乖巧安靜,可是在彌撒後期在隔兩排後方有一個叔叔,竟然手拿著一個手套玩偶在逗小朋友玩,小朋友當然非常開心地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試圖想去往玩具的方向移動,而父母則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抱穩小孩而不讓他扭動想脫離控制


筆者其實長年都在同一聖堂長大,所以那叔叔也算是從小知道的,可能就是因為算是從小認識的長輩,所以他們逗小朋友玩父母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也不能拒絕。畢竟長輩都只是疼愛小朋友喜歡小朋友才想要逗他們玩。而且環觀現在的風氣,大人逗嬰兒/小朋友實在是很常見的事了,就算沒有筆者看到「自備道具」的,普通也會對小朋友擠眉弄眼,聊天的。也許大人覺得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看小朋友可愛和他們玩一下的「小事」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