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森塔爾 「樞機的畫像」
一位修士替一名樞機繪畫人像,畫作畫了一半,滿頭白髮的樞機睡著了。畫家修士抓抓頭,煩惱如何畫下去。
羅森塔爾 「樞機的畫像」
一位修士替一名樞機繪畫人像,畫作畫了一半,滿頭白髮的樞機睡著了。畫家修士抓抓頭,煩惱如何畫下去。
不久前,在沉悶的工作中,突然收到朋友的訊息,告知一位我們都共同認識的人過世了。早一天還是精神爽利,當晚睡夢中就走了。一個五十歲不到的壯年,就在大時大節前突然間就走了。朋友談到此時都難掩唏噓之情。想必亡者的家人每年過節都難以釋懷。對筆者而言,腦海中難免想起耶穌的比喻:「天主卻給他說: 胡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12:20-21)
2020年是大家都過得很困難的一年。一次疫情,將各人的生活都搞出了。在香港,停課的停課,失業的失業。而在大家還未見到仇教者正式出手,公開彌撒被取消了,只有少數信友能夠偶然有幸參加私人的彌撒。大部分信友連復活節及聖誕節都未能參與教會的公開禮儀,不少的洗禮推遲不少才能舉行。甚至連在羅馬,今年的公開禮儀都取消了。反而是在遠東的台灣,竟像世界樂土般,還能一直保持相對正常的日常及禮儀生活。
自香港保衞戰以來,香港人的生活越來越難。2020年對所有人而言尤其困難,連復活期及聖誔的公開彌撒也取消了。仿佛,信仰消失了。
然而,在二千多年前的白冷,「道成肉身,居我人間」的奧跡也是幾乎沒有人知道。一如若望的福音所言:「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衪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衪造成的;但世界卻不認識衪。衪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衪。」(若望福音 1:9-11)
創物主這不為人知的降生,卻永遠地改變了這世界。祂以苦難及死亡救贖了世界。祂沒有許諾痛苦消失,卻將痛苦給予意義。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痛苦,結合主的救贖工程。我們未必能理解這說話,但我們卻能夠對此懷有望德。
1941年的12月25日,香港輸了保衞戰。經歷了3年8個月的苦難,香港像火鳥鳳凰般浴火重生。基督的出生沒有標記痛苦的終結,反而是祂痛苦的開端。我們不知道我們何時能夠克服現時的困境。但我們懷著對嬰孩耶穌的望德,我們將能夠分享祂帶來的福份。
祝各位有一個有福的聖誕佳節!
有網友分享了疫情下的感想。編者希望大家能夠想一想,並回應一下。
大家好,我是史提芬巴,是一位普通教友。
平時不肯發聲的我,今次恨不得要撰文抒發感受,希望大家明白我現在的不滿,並懇請教區對於疫情後處理手法,能顧及教友們的情況,不要再「故步自封」。
小弟除了有望主日及節日彌撒以外,也有參與多個歌詠團,但新冠肺炎疫情出現的起伏,再加上「第四波」的來臨,不清楚政府會否再次要求停止宗教活動,對籌備聖誕禮儀,絕對是很大的打擊。不僅如此,小弟很擔憂若教區因疫情為由,配合政府再次停止公開彌撒及禮儀,對教友們不能領受恩寵,對已動搖的信仰團體是極大的危機。
自去年社會運動以來,香港人心靈受創程度,是不能夠想像。今年自新冠肺炎影響本港以來,已有兩個時段暫停公開彌撒,其中第一次,更適逢逾越節三日慶典,導致候洗者一再延遲領受入門聖事,真實例子是我代仔在諸聖節才領受到堅振聖事,而他因暫停公開彌撒一段時間,回來以後,居然連基本彌撒對答也忘記了,那時我真的呆若木雞。
我真的想問各位神長們,如果第四波爆發,真的有必要再次暫停公開彌撒?正如耶穌對門徒們說:「為什麼你們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馬爾谷福音4:40) 如果我們已奉行公益,做好一切的防疫措施,絕對相信我們的護守天使也時刻保護著我們……但同時切記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t Sarah) 的一句話:
「 ……直播彌撒總不能與親自參與彌撒相提並論,或取而代之。相反,如果信友僅以虛擬的方式參與禮儀,就會有與降生成人的天主遠離的危險,天主不是以虛擬的方式賜給我們,而是以真實的方式,主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若望福音 6:56)與主的身體的接觸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和不可替代的……..主教們必須謹慎而堅定地採取行動,以確保信友們參加感恩聖祭不會被民政當局貶視為普通民眾聚會,或比作次要的消閒活動。」
(取自樞機書函: 讓我們滿懷喜樂重返感恩聖祭)
另外一件我較為不滿的事,就是外國部分堂區因疫情為由,停止告解及一切病人傅油聖事。 有外國教友曾向我分享,堂區神父示意停止一切上述嘅活動,直至另行通知,教友們都費解,為何我們要恐懼疫症? 暫時香港都未有聽到這個情況,但我都頗為擔心,因為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加上嚴重的社會撕裂……很老實,在亂世中,堂區善會會員應義不容辭地,以行動來表示對病弱者的關心,讓愛德光照普世,乃基督徒基本責任。 我亦忠告所有神長們,在需要的時候, 特別在疫症期間,懇請你們履行責任。施行聖事,不要再待在辦公室內「抗疫」。
最後,祈求病人之痊聖母及聖羅格,繼續保佑全球人民面對當前挑戰……期望疫症早日消失,公義早日彰顯。
主佑。
1918年11月11日11時,停戰協議生效,終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事。(大戰要在次年才正式結束)
二戰期間,不少香港人亦參軍,保衞香港及東亞各處的自由,當中不少人喪生。
這一天,讓我們紀念歷史中為保衞我們家園而犧牲的人。有很多保衞者,連名字都被歷史忘記了,但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們的付出。
我們在胸前掛著的虞美人花,正正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為這地犧牲的勇者,他們的勇武正是為換取我們的自由。他們倒下之時,甚至不知道他們會否成功。我們能忘記他們嗎?
也有不少人犧牲了很多,勉強撿回性命,之後卻背負著傷痛。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些無名的英雄,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願我們不要忘記他們。 Lest we forget.
願上主垂顧這些勇毅的靈魂。
近日,在香港的朋友或認識的人都在考慮或準備移民,原因都大同小異。大家想到的除了是到了外地的困難之外,也有想到香港是自己的故鄉,不捨得離去。對每個人或每個家庭而言,移民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視乎各人的情況。每個人也有各自的需要,很難說應該或不應該移民,但這又令筆者考慮故鄉的問題。
早前,筆者一位朋友,到了香港工作數年,生命的軌跡亦將他帶到地球的另一個地方。有一次,筆者問他,「經常在世界各地暫住數年,又不斷轉換生活環境;他回到自己出生及成長的地方,那個還能叫『家鄉』嗎?」朋友也承認,每隔數年回去,家鄉的變化也很大,有時除了家人及兒時朋友之後,其他人也認不出他是「本地人」。筆者也覺得有點「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感覺。
筆者認為,移民與否的決定,最重要的考慮是這個決定是否有益與自己及家庭的人格發展,這是否能夠最保障到我們回應天主的召叫。例如即使是能夠讓我們賺很多的錢,事業有很大的發展,但如果這個地方使我們沒有朝拜天主的自由,那我們就不應該移居到該處。
但老實說,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完美的;沒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們完全無阻礙地活出信仰。教會一直認為在世的教會是行軍的教會 / 旅途中的教會 (Church Militant / Pilgrim Church) ;同樣,在世的信友一直都是還只是在前往家鄉的路途上。在這背景下,聖詠的這句說話的意思又深了:
在你的宮庭逗留一日,遠勝過在別處逗千日。我寧願站在我天主殿宇的門限,我不願逗留在惡人帳幕的裏面
聖詠 84:11
天主的宮庭,在現世最具體的實現自然是在保存聖體的聖堂,尤其在彌撒聖祭當中。然而,我們知道彌撒聖祭只是天上祭獻的預象,顯現地,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即使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們都不在我們「真正的故鄉」。作為已領洗的信友,我們的家只有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我們在世的生命,就是我們回家之路。
聽起來好像很辛苦。如果我們接受了我們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才能到真正的休息,這就表示了我們在現世必須不斷地作善功、刻己苦身。我們是不可能在世上擁有所謂的「收成期」,只顧享受過往的成果。如果我們以為我們有一天能夠停下工作,能夠完全休息,我們就是在回家的旅途中停了下來,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真正的家了。本篤十六世與 Peter Seewald 最後的訪問《Last Testament in his own words》當中,記載了本篤十六世回憶他是拉辛格樞機、還在當信理部長時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對話 (英文版 P.173-174):有次若望保祿二世到訪德國慕尼黑,拉辛格樞機發現教宗的日程表已經非常忙碌。拉辛格樞機在教宗唸完日課後,對他說:「聖父,你現在需要休息一回!」教宗卻回答:「我在永恆中就可以休息。」本篤教宗在會面中表示,若望保祿二世就是相信他既然能夠在永恆中休息,因此他在現世從沒有停下來的時刻。
我們的主清楚明白遷徙之苦。祂出生後不久,聖家便要流亡到埃及,到黑落德王不能追殺他的地方。到了黑落德王死了之後,聖家才能回到納匝肋生活。望憑著聖母瑪利亞及她淨配大聖若瑟的轉求,願吾主降福那些為了避開危險及追求更完滿生活的人,能夠在新地方繼續因上主的慈愛、按著祂的公義而生活。
編註:這是一名網友的分享,原文的連結在這裡。
梵中關係的發展,中國教會的現況,港澳教區的未來,教內領導層及平信徒之關的關係及互動,這一一都值得我們思考。
一個沒有信仰的大國,外人看來百姓物質生活富足。繼承人貝氏可能擔心它將成為世界的榜樣,以致不惜一切與中共政權交往。這個看法來自一位在南美服務多年的印尼籍神父。事實上,不少非華裔神長認為中共在文明上仍有進步的可能,而支持貝氏此舉。這裡説明中共很早就開始國際戰線,而且宣傳成效顯著。外國人普遍感覺大陸人修養參差,卻非常富裕,將會發財立品。這一點深深吸引各國傳教人員。
為何中共要與聖座交往;聖座又何故要如此委婉。教會內外揣測兩極,無需一一重覆。梵京曾表示它明白大陸的情況,亦獲貝氏高調加持。最近,新法令港人惶恐不安,甚至隨時淪為難民。然而,貝氏一直關心受壓迫人士,特別是難民,卻臨時抽起對港人的公開問侯,令人失望。本地教會方面,領導當局即使面對兄弟姊妹的爭議,亦要保持與共方的關係。讓人懷疑是梵京本身未能掌握局勢,還是已經被共方脅迫。
主耶穌要求我們在愛德中實踐真理,教導我們規勸兄弟。再者,本地署理首牧帶領在港教會成為在陸教會與普世教會的橋樑。既然如此,各位兄弟姊妹,就讓我們本著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的宗旨,讓梵京及其他地方的兄弟姊妹們知道我們對中共和大陸的所見所聞。當中一定不乏真實的正面評價,也有被懷疑的負面信息。之後,掌陀當局如何詮釋和使用這些消息,這自然是他們和天主的帳。我們有份建立祂的神國就好,誰知今天的努力為將來無用,保持望徳吧!
香港人,加油!香港教友,努力!
遊子‧博
7.21 一週年紀念
很明白每人也懷勉過去,畢竟十多二十歲正是建立一個人理性思考及個人認同很關鍵的時候。
一如陳日君樞機 (Cardinal Joseph Zen) 所言,教會的大公會議不可能反對之前的大公會議。今日的聖神打倒昨日的聖神是不可能的。
對我們這些出生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年代,探化信仰於教宗本篤十六世年代,在教宗方濟各年代已不再年青的平信徒而言,我們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是沒有憧憬的。憧憬是對將來的寄望;然而,對已發生的事,我們懷有的不是憧憬,而是回顧及反省。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果實是甚麼,我相信大家都應該有目共睹。單單談論那些「應該會、將來會」出現的好果子;但五十五年過去了仍然連枝葉也看不到,整棵樹似乎變得傷痕累累。這些等了五十五年還未出現的好果子似乎這只是流於空洞的諾言。
基於救主耶穌的聖訓 (瑪竇福音18:17;路加福音 10:16;若望福音21:15-17),全體天主子民均有義務,敬重地服從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基督之名,關於信仰及道德的訓導 (希伯來書13:17):
(PDF 中英文版)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
還該提到另一種無神論。這類無神論將人類解脫的希望。特別寄託於經濟及社會解脫。這類無神論認定宗教本質上便構成人類解脫的障礙。在他們來說,令人神往於騙人的來世生命,等於使人對建設地上的王國毫不努力。因此,這類無神論者,一旦取得政權,便激烈反對宗教,並運用政府擁有的強制權,尤其在青年教育上,從事傳播這類無神論。忠於天主及人類的教會,對這種違反人類的共同思想和經驗,並貶抑人性天賦尊嚴的萬惡理論及行為,現在一如昔日,不能不以沉痛心情,極其堅決地加以擯棄。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Gaudium et Spes 牧職憲章, 20-21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天主教教理》
教會在現代已揚棄那與「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聯合的極權主義及無神主義。此外,教會也拒絕「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把市場的法則視為比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作法。只憑中央企畫來控制經濟,將敗壞社會關係的基礎;經濟的控制專憑市場的法則,並不能實施社會主義,「因為很多人性方面的需要,並不能由市場來獲得滿足」。需要按照正確的價值等級,並為了公益,鼓勵一種市場和經濟創業活動的合理控制。
–《天主教教理》第2425號,亦參考 第 2423-2428號
教宗方濟各(在位:2013年- )
「正如拉辛格 [本篤十六世] 所說,[馬克思主義跟基督宗教之間]莫大的差異在於,兩者對救贖到底如何來臨,有著深不可測的分歧,更遑論馬克思主義,宣稱要建立人間天堂、使人在現世便得到救贖…… 因此,為了在意識形態權力的壓抑下,捍衛人類和人作為人的意義,必須從今起,重新建立人對天主的服從,並以此制衡人對國家政權的服從。」
–方濟各教宗,「前言」,本篤十六世《信仰與政治:選集》,依納爵出版社,2018年
左:教宗方濟各;右: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
自2019年12月開始,疫症由中国武漢漫延全球。經濟停頓,學校關門,各學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防疫方向,不少地方的公開彌撒也取消了。很多人都希望回復正常。但是,我們有一個可以回去的「正常」嗎?
早兩前看到美國一名神父 Father John Hollowell 這樣寫道:
人們說:我只想回復正常。
我不想!
我希望多過22%的天主教徒能每周去彌撒。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定期辦告解。
我希望更多人能珍惜他們的公教信仰。
我相信這才是我們要前往的方向
Father Hollowell 點出了一樣很重要的事情:疫症前的生活,不是一個理想的生活!我們是因為習慣了這個不理想的生活才會覺得這是「正常」。但這不是理想的生活!在這時間,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回到正常生活」,而是要思考要「創造一個怎樣的後疫症時代」!
人是宗教性的存有,因此我們或多或少都在回應天主的召叫,也就是說,我們都在朝聖的路上。
Benedicite, montes et colles, Domino... Benedicite maria et flumina, Domino...
A Monk on the Mission
Sanctitas. Formarum Bonitas. Universalitas.
An oasis for Eastern Catholics
Life, Liturgy and the Pursuit of Holiness
A Catholic teen's thoughts and remarks. Striving towards being a joyful and vibrant Catholic!
Benedicite, montes et colles, Domino... Benedicite maria et flumina, Domino...
Crazy? Angry? You decide and I couldn't care less!
More news and views from Catholic News Service
What's Happening At The Network!
Benedicite, montes et colles, Domino... Benedicite maria et flumina, Domino...
Benedicite, montes et colles, Domino... Benedicite maria et flumina, Domino...
A Canon Lawyer'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