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教區出版了新的 教區牧民指引。其中有關彌撒聖祭的 指引 列出了不少細節,清楚列明神父開彌撒的種種要注意之處。有些教友會有疑問:「為甚麼這樣麻煩呢?最重要不就是要有效嗎?」
這個問題的確問得很好。其實不少神學家、禮儀專家、甚至聖人也解釋過,筆者不打算在眾多專家前班旦弄斧,用甚麼大道理解釋,但筆者嘗試以一些身邊的小事情作比喻。
當然,彌撒或其他聖事的最基本要素是要「有效」 (valid) ;如果沒有效,聖體不是聖體,洗禮也沒有發生,說甚麼都沒有用。
然而,單純集中在「聖事是否有效」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比喻說,我們為父母安排壽宴,我們不會想:「給他們能吃的就可以了」;反而我們會考慮在家親自下廚還是選一家合適的餐廳,安排甚麼適合父母口味的菜色,那天穿著甚麼醒目的衣服讓大家精精神神,還可能帶備相機紀錄家人相聚的時刻。
同樣地,如果我們要送禮給好朋友祝賀他結婚,我們可以進入一間商舖,拿下第一眼看到的大減價貨品作禮物。但如果我們真重視這位朋友的話,我們不會說:「還都不是一份禮物嗎?」反而我們會考慮朋友的需要,他的喜好風格,送的禮物是否耐用。 雖說物輕情義重,但不凡是輕物皆具情義,反而是我們確實以情義花過心思的,才使店舖的商品變得無可取代的禮物。
一個小孩子,給媽媽送上一幅塗鴉,媽媽自然喜上眉梢;但如果是一個有能力的畫家,送上一幅低水準的塗鴉,這自然流露出他對母親的態度。同樣的禮物,卻因著送出的人本身能力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意義 。父母吃飽了,朋友收了禮物自然是最基本,然而我們請父母吃甚麼,為送禮花了多少心機才是整個請客送禮的重點。
對朋友父母如是,更可況是恭敬天地之主、我們在天的父、將我們由僕人變為朋友的偉大良善的天主?彌撒聖祭是我們能回報天主的最高祭天大禮、愛德之宴,我們豈不更應該以我們最大的能力去把這祭禮、宴席花盡心思?

試想想,當朋友請教我們該如何給父母辦壽宴、該為朋友送甚麼禮物時,我們會回答:「吃得飽才最重要」或「只要是禮物就行」嗎?同樣地,我們會如何看待「我們該如何舉行彌撒」這問題呢?
最後,容我引述公教報引述教區秘書長李亮神父在簡介會中的說話:「教會不是大公司……心態上關心人靈是否得救,不只求量」,我們不能單看業績,做了就算。神父在彌撒中認真與否,就是以行動回答我們該如何為父母辦壽宴、為朋友送甚麼禮物、為至高的天主獻上甚麼祭獻。 我們不能單單數數祭台上有多少個有效的聖體,而是每一台彌撒有否令教友越加舉心向上,最終抵達永恆天鄉。 正如之前 介紹 道明會士 Father Lawrence Lew, OP 所解釋,視覺的美能夠吸引人追尋天主,彌撒的種種正是引人走向天鄉的天梯。這個時候,有沒有效已不是我們要考慮的,反而我們想的,是如何能做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