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
We Believe 第一天活動分享
來到 St Mary’s College是為了參加一個名為 We Believe ﹝我們相信﹞的公教活動。參加者可以選擇在夜間住在其他地方,或留在草地露營。本身對露營沒有興趣,但既然有朋友邀請,也是給小孩子一個經驗,便決定在這四天三夜裏露營了。
聖週四禮儀默想
到了聖週四的今天,在光榮頌之後再也聽不到鐘聲和管風琴,祭台被卸去了,聖堂連聖體櫃也空了。所有耶穌的標記逐少逐少地消失了。到了聖週五,教會甚至沒有彌撒。到了現在,沒有標記就是最大的標記。
衪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理伯書2:8﹞ 聖堂所有代表耶穌的標記都消失了,正正就是反映着耶穌貶抑自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的奧跡。這就是歷代殉道諸聖所效發的謙遜。
彌撒與疫症
武漢肺炎直捲全球,由中國開始的肺炎起初蔓延到香港澳門台灣,現在已傳到歐洲美洲,世界各地也無一幸免。各地教會面對著這武滿肺炎的威脅,不敢鬆懈。不少教區免卻信友主日彌撒的義務,甚至取消公開彌撒,以減少信友聚在一起而引起大規模傳染。
這裡引起幾個問題:教會是否放棄相信彌撒的功效?既然聖體是耶穌,我們是否應該相信聖體根本就不會傳染病毒?香港教區已停止了公開彌撒超過 4星期,筆者也在這期間反思這個問題,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caption id=“attachment_19659” align=“alignnone” width=“400”] 聖嘉祿·鮑榮茂 (St. Charles Borromeo) 送聖體予疫症病人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論教會及性侵醜聞》 (3/3)
[讀者來函]聖誕節反省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誕節 作者:尋道少年
「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望福音 1:14)
子夜彌撒中我們聽到路加聖史對我主誕生可見事件的陳述,而日間彌撒則讀到聖史若望對降生奧跡不可見的事理的描述。的確,聖誕節就是為慶祝「聖言成了血肉」這神妙的奧跡。然而,在歡呼的氣氛中,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這奧跡與我們的關係?
降生聖嬰是可愛的、聖誕裝飾是美麗的、節日氣氛是溫馨的。可是降生與十字架密不可分。嬰孩耶穌與受苦的耶穌是同一位天主聖子,可愛的嬰孩與架上的苦人是同一的天主聖言。這位天主聖言從起初就決定要愛你我愛到底。
且看聖誕彌撒的習慣, 神父抱著聖嬰聖像進堂,不久以後卻高舉耶穌的聖體。降生的目的就是主向人宣示、踐行祂的愛。祂的聖言不是空虛的,是有行動的。祂的愛不是說的,是實踐的。 這愛的高峰就是十字架。在人類拒絕中,祂伸開被刺透的手把我們擁入懷中,祂敞開聖心將我們進入其內。
聖事有效就夠了嗎?(續)
上次,筆者嘗試就討論「聖事是否有效」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表示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問錯了,因為聖事必須有效才是聖事,是最根本作為聖事的條件 ( sine qua non),但我們要追求的是我們在禮儀中能否透過全心的準備及參與慶典,達致自己及他人靈魂的得救。
但不知怎地,有讀者將這種討論拉扯到兩個筆者沒有提及的議題:
禮儀用品的金錢價值1 羅馬禮普通及特殊形式的優劣2 老實說,很多人都誤以為禮儀要好看就一定要花很多錢,雖然這不是事實,但這個題目走出來筆者也算能夠理解,所以其實早已 解釋過 了。但筆者完全不明白為甚麼談到聖事是否有效及聖事的外在隆重性會突然跳到羅馬禮新舊禮的比較呢?筆者認為,新舊禮最大的分別根本就不在它們兩者的隆重程度,而是在它們實際禮儀年曆、禱文等等的分別。這個題目出現實在令筆者摸不着頭腦。3
我用一件剛剛發生的事情來解釋為何這兩個問題是完全的離題。
聖事有效就夠了嗎?
近日,香港教區出版了新的 教區牧民指引。其中有關彌撒聖祭的 指引 列出了不少細節,清楚列明神父開彌撒的種種要注意之處。有些教友會有疑問:「為甚麼這樣麻煩呢?最重要不就是要有效嗎?」
這個問題的確問得很好。其實不少神學家、禮儀專家、甚至聖人也解釋過,筆者不打算在眾多專家前班旦弄斧,用甚麼大道理解釋,但筆者嘗試以一些身邊的小事情作比喻。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一)
2005年教宗本篤十六世 向羅馬教廷致聖誕賀詞
可敬的樞機, 各位可敬的主教及神父, 親愛的兄弟姊妹:
" Expergiscere, homo: quia pro te Deus factus est homo" - 「醒來吧,人啊!因為天主為了你而成了人」 (聖奧斯定.講道集.185)。聖誕的慶祝將要來到,羅馬教廷中親愛的合作者,我先以聖奧斯定對理解基督誕辰的真正意義的邀請,去開始跟你們的會面。
我自你們每一個人致以最由衷的致意,而我感謝你們的虔敬及熱情,你們的樞機長 (Cardinal Dean) 都把這些感情告訴了我,我也感謝他。
領聖體,點領?——一點個人反思
早陣子,身邊的朋友都爭相傳閱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在說口領聖體還是手領聖體的爭論。筆者因為學識淺薄,一直不太關注這些禮儀上的爭論,所以筆者其實不太知道這些爭論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是因為什麼而開始,可是單單看畢該篇文章,有些許個人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首先,筆者看到該篇文章將參與拉丁彌撒和口領聖體劃上等號,好像只有參加拉丁彌撒/提倡拉丁彌撒的人才會口領聖體似的,不禁感到十分奇怪。 筆者年紀也算不上大,可是小時候去的堂區不是拉丁彌撒,也不是所謂的舊禮彌撒,而是用廣東話舉行的彌撒,教友們都是口領聖體的。(筆者也跟父母確認過,絕對不是筆者年紀小而記憶有所偏差,亦不是毫無根據將口就來),而筆者本人的初領聖體也是口領的,所以記憶猶深。後來筆者因為城市規劃原因而搬家,該堂區亦同時被清拆。還記得當年筆者轉往其他堂區參與彌撒的時候,還十分驚訝別的堂區原來都是手領聖體,而且獻禮的時候原來不用跪下等等,後來本著入鄉隨俗(其實就是羊群心理)筆者才漸漸也跟著變成手領聖體。近年筆者再往不同堂區參與彌撒, 想起小時候的口領聖體,感覺比起手領聖體,跪下口領聖體令筆者感受更深,更能以一個更崇敬、謙卑的心去迎接聖體,領聖體的同時更能鞭策自己不要容易又犯錯,又陷於誘惑,僅此而已。與什麼爭論,誰更正統誰更正確誰是對的錯的跟我完全無關。
愛聖體和愛近人 -- 十字架節反省及聖德蘭修女的啟示
早前在默想「光榮十字架」的奧秘,筆者是平信徒,最關注的當然是「光榮十字架」的牧民幅度,我們該如何實踐。另外,這也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更有力量去以天主的愛去愛近人 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成全了「愛」。有些接近解放神學的人總把耶穌形容是一個失敗了的改革者,或祂是「革命尚未成功」便被權力殺死。這種想法錯了。
耶穌是自行決定祂要應驗經上所載,成為「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依撒意亞先知書 53:7; 彌撒中的 Agnus Dei /「羔羊頌」)。 耶穌是全權控制著自己生死,祂以完全的自由將自己完全獻給父,以滿全祂對教會的愛。 這就是十字架的意義,這是十字架的光榮。這就是聖歌 Crux Fidelis 為甚麼說十字架是「甜美之木」,因為這十字架是耶穌基督主動捨身的標記。
缺乏對聖體的崇敬就是反見證
近日有讀者建議《樂山樂水》能夠分享 The Catholic Herald 的一篇文章,筆者覺得這文章也很有意思。文章提到我們教會欠缺了對聖體應有的尊敬其實是對教外人一種反見證。 原文。
文中提到 Apologist 1 Patrick Madrid 的一本書 Fifty Things I Learnt in My First Fifty Years ,其中 Madrid 提到有一次講解天主教信仰的講座後,有一個摩門教徒跟他談話:
在他們一段有關聖體及在聖體櫃保留聖體做法的對話中,那個摩門教徒說:「我真的不太覺得大部分天主教徒相信你談到有關『聖體』的信理。」
Madrid 有點嚇一跳,他評論說:「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我以為我比他,一個摩門教徒,更清楚天主教徒相信甚麼,尤其是這麼核心的一個課題……就如聖體。」這個摩門教徒解釋他曾去過幾次天主教的婚禮和其他天主教彌撒,「我見到的天主教徒看來都不像相信你給我說的,耶穌在聖體中。」
他繼續說:「我曾見過有天主教徒邊嚼香口膠邊前去領聖體……有些天主教徒看來悶得起。我也見到他們出去時在跟旁人揮手打招呼。」,甚至在領聖體後「他們看來都不感興趣及不是甚麼一回事。」
[圖片分享] 三台彌撒的異同
面朝東方舉行彌撒——聖禮部長的建議
“早幾天,一名熱愛禮儀的神父給筆者一篇文章。筆者讀後覺得也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
薩拉樞機可說是字字珠璣,他在很短的訪問中說出了很大的道理。很多意思其實已隱含在字裡行間。 薩拉樞機:我留意到我們很多的禮儀都成了娛樂。 很多時神父都不再以基督的祭獻去慶祝祂的愛,卻變成一個跟朋友的聚會、溫暖的聚餐、一個兄弟的時刻。 為了尋找並創造有創意和慶祝氣氛的禮儀,我們便有危機將朝拜變得太過著重人,為求配合當刻的意向和潮流。一點一點地, 教友被奪去了那賜予生命的禮物。 對基督徒來說,聖體是生死大事!
[讀者來函]波蘭的聖體奇跡
筆者 H:讀者 Waverly 早前寄來了一段小新聞,筆者覺得也很值得和各位分享:
波蘭的Legnica 萊格尼察教區主教克林渥斯基 (Bishop Kiernikowski) 近日對外宣佈,教會經過審慎檢驗,現在正式承認2013 年在聖傑克堂 (St.Jack’s Parish) 所發生的聖體奇跡。
聖體櫃的位置 -- 莫連魯主教的指引
美國 威斯康辛州麥廸遜教區 (Diocese of Madison)的莫連魯主教 (Bishop Robert Morlino) 最近 宣布,在他教區內的所有教堂須於2018年之前將聖體櫃搬回聖堂的中心。
[caption id=“attachment_4665”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Bishop Robert Morlino (圖片: Fr. Z’s Blog)
近年很多新興建的聖堂都常把聖體櫃放置於不在聖堂中軸。雖然《羅馬彌撒經書總論》表示聖體可以不放在主祭祭台而放在另一個專門恭敬聖體的祭台,就是有聖體小堂的概念。然而在執行上,不少聖堂卻不是把聖體櫃放在另一祭台,而是把聖體櫃放在不顯眼聖堂側,有時甚至是聖堂外的地方。
很多大教堂都將聖體放在聖體小堂,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那裡經常都有旅客到訪,而當那些訪客並不是教友的時候,他們都不懂得向聖體櫃下跪致敬;而當信友要到聖體櫃前祈禱時又會受到普通旅客的打擾。故此一個方法便是把祈禱和參觀的地方分開。筆者多年前到威尼斯旅遊時,甚至見過有些教堂需要收費參觀,但信友可由側門免費進入聖體祭台祈禱。這也可以平衡兩者需要。有時我們抄襲各地的主教座堂或大殿,以此作本地小堂區的設計,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兩者要照顧的信眾類別不同,是忽視了兩種教堂的獨特需要。
幾耐辦一次告解?
筆者以往所在的堂區都會在「大時大節」 - 聖誕節、復活節前舉行集體悔罪禮,然後當天會有很多人排長龍辦告解,整個過程動用差不多6-8名神父,仍要花4小時以上才能完成。但是,在平日彌撒的前後時間,卻很少見有教友去找神父要求辦告解。
也許很多教友都曾經有疑問: 到底我們應該什麼時候去辦告解?要隔多久才去一次?
是不是每次在大禮彌撒前的集體悔罪禮辦告解就可以了?可是,每次跟神父說「距離上一次辦告解的時間有…差不多大半年」時,卻又有點不好意思。
究竟十月的主教會議有甚麼爭論?(1)
如果有留意英文媒體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都知道近兩年內教會正面對一個於婚姻及家庭的大危機。在這裡筆者不知道應否說「無知是種福氣」,但香港的教友好像沒有意識到這風波。但既然十月的主教會議即將到來,筆者也想在自己反省的同時,跟大家分享一下。
陳繼容博士電台短講 (6) + 禮儀中舞蹈的討論
前文 分享了陳博士有關彌撒的介紹的頭半篇,現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原文是 第十集:領主禮 及 第十一集:領主後的注意事項,請到原文處收聽及看全文。
……
講到領聖體,今日教友可以 選擇用手或用口領聖體。[不過現在的新教友都好像沒有人教如何口領聖體。其實嚴格來說,正確應是「舌領」,因為領受者是把舌頭微微伸出,讓神父或執事容易施放聖體] 若 兼送聖體聖血的話[若!即是說,不一定要送聖血],按《羅馬彌撒經書》總論的指示,「可直接由聖爵恭飲聖血,或以浸蘸法,或用吸管,或用小杓恭領」(284號)。如果當地無用吸管或小杓的習慣,主教可以刪除這些方式,只用浸蘸法。
在東方禮中,信友可從小杓領聖血。
陳繼容博士電台短講 (5)
很久沒有再看陳繼容博士的電台短講。說完了聖洗和堅振之後,很自然地就是說入門聖事的最重要的聖事,亦是聖多瑪斯 (St. Thomas Aquinas) 稱為「聖事中的聖事」的聖體聖事。
陳博士說這個題目也說了五晚,我們也不妨分兩次看。讓我們先看頭三篇,即 第七、 第八、及 第九集。
……
事實上,不論是《天主教教理》或是《禮儀》憲章都指出,感恩祭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 其他聖事和教會一切的職務和福傳工作,都與這件聖事緊密相連,並且都指向這件聖事。[所有福傳工作均指向聖體聖事。]因為這件聖事含有教會全部的屬神寶藏:就是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自己。
慈悲的……鵜鶘?
不知讀者有沒有發現樂山樂水的 Facebook page 一直都是在用鵜鶘的圖片。近日換了的這張是出於香港某個小堂的祭台。[有看官認得這出於這出於哪一間小堂嗎?]究竟這鵜鶘代表了甚麼嗎?
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大型彌撒中的「傳聖體」
[故事分享] - 一個初領聖體的故事
這是個很漂亮的故事。
Louis 是 Martin 夫婦的第二個兒子,他自出生就受一個因基因突變引起的病影響,起初醫生還未能做到診斷,經常都要臥床休息,身體很差。
你們大家拿去吃……
有時在彌撒時會遇到一些頗為奇怪的事,當時人可能是神父,可能是輔祭,也可能歌詠團,也有時身旁的教友,甚至自己。今天談的是彌撒的最核心部分:祝聖聖體聖血。
曾經遇到有些主祭開彌撒有些很怪的習慣,而以下所要說的習慣雖然在香港的國籍神父也會有,但好多較多數是外籍的神父。要說的是:在成聖聖體的時候,像要轉身 180度般展示聖體……
[圖片故事] 領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