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禮儀

良十四世談聖樂
教宗良十四世指出多聲部作品中每個聲部各自有不同的旋律,在和聲中不斷互動。各聲部有時看似衝突,之後又會有完成終止,而它們都是在追求合一。教宗說:「多聲部作品在各自不同中的動態合一,就好像我們於聖神的指引下的共同信仰旅途。」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彌撒禮成
學習如何用拉丁文回應教宗的降福 V. Dominus vobiscum R. Et cum spiritu tuo V. Sit nomen Domini benedictum R. Ex hoc nunc et usque in saeculum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天皇后喜樂
和教宗一起唱《天皇后喜樂》傳統拉丁聖詠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天主經及成聖聖體後禱文
剛剛才發文分享了宗座聖樂學院的兩段額我略聖樂的教學片。想不到不夠一天,又有新的片段。最新的一段片段是天主經後的禱文。 筆者在這裡添加了相對應的中文彌撒經文,讓不熟悉外文的讀者比較容易跟着祈禱。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聖號經及天主經
羅馬的宗座聖樂學院製作教學片,大家可以輕鬆地和教宗一起學習詠唱祈禱。
復活節——為教宗方濟各的靈魂祈禱
他們是教宗,無論他們是好是壞,他們都背負了帶領教會的重擔。有些人做得很好,有些人做得很差,天主自然會向他們算帳。作為教友,我們特別為他們靈魂的得救祈禱,願天主仁慈寬待他們、願天主接納他們的靈魂。 凡諸信者靈魂,賴天主仁慈,息止安所。 望主賜爾等永安,及永光照之,息止安所。 保祿宗徒寫信給格林多教會時,更加諷刺死亡: 『死亡! 你的勝利在哪裡﹖死亡! 你的刺在哪裡﹖』死亡的刺就是罪過,罪過的權勢就是法律。感謝天主賜給了我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獲得的勝利。(格林多前書15:55-57) 在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讓我們為教宗方濟各祈禱。願聖子復活的光,照耀方濟各教宗。
[圖片故事]十字聖架真木
請看這十字聖木,救主曾懸於其上。 請眾同來朝拜
聖週四禮儀默想
到了聖週四的今天,在光榮頌之後再也聽不到鐘聲和管風琴,祭台被卸去了,聖堂連聖體櫃也空了。所有耶穌的標記逐少逐少地消失了。到了聖週五,教會甚至沒有彌撒。到了現在,沒有標記就是最大的標記。 衪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理伯書2:8﹞ 聖堂所有代表耶穌的標記都消失了,正正就是反映着耶穌貶抑自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的奧跡。這就是歷代殉道諸聖所效發的謙遜。
四旬期彌撒讀經
筆者想分享四旬期頭尾的兩個主日的讀經,希望和大家一起在祈禱中渡過聖週。 忘記了是誰說的,但有一句默想大概是這樣的:即使世上只有你一個人,單純為了你一個人的罪,耶穌也願意自天降下,為你一個人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凌辱而死。 聖週是禮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很快便進入逾越三日慶典。願天主能夠協助我們能夠默想基督的苦難、接納天主對我們的愛,將我們對罪的依戀燃燒殆盡。
不實際的禮儀的用途
《禮儀憲章》8 在人間的禮儀中,我們預嘗那天上的,參與那在聖城耶路撒冷所舉行的禮{{ double-space-with-newline }}儀,我們以旅人的身份向那裏奔發,那裏有基督坐於天主的右邊,作為聖所及真會幕{{ double-space-with-newline }}的職司 在上一篇 文章 中,筆者分享了些許有關懺悔時節的特別禮儀服飾,大家有興趣重溫有關前摺祭袍及寬肩帶的話,可以回去重溫。由禮儀看教會歷史的發展當然很有趣,但也有人覺得禮儀中這些事情十分不實際,很多餘。如果要跟從「梵二精神」,我們便不能守舊,把這些舊東西都捨棄掉才能符合現代人。事實又是否如此? 首先一種說法指這些禮儀行動、服飾不重要,不符合現代人需要。筆者想回應一點:禮儀由頭到尾就不是要「實際」。在宗教以外,無論是現代人或古人,祭神禮儀都不是一件尋常事。如果現代人的生活中缺少了對超性事情的追求,他當然是不可能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事物去理解禮儀。教會要改變禮儀去「配合」現代人是一種捨本逐末的想法,就好像要向未戒奶的嬰兒解釋一場婚宴的各種食物。我們應該將婚宴的食物都變成嬰兒餐,還是以耐性教養小孩,待他成長後也能參與?一如聖保祿宗徒對格林多的教友訓話中的提醒,信仰成長中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要: 「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還不能把你們當作屬神的人,只能當作屬血肉的人,當作在基督內的嬰孩。我給你們喝的是奶,並非飯食,因為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你們還是不能……」格林多前書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