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梵二的憧憬?

很明白每人也懷勉過去,畢竟十多二十歲正是建立一個人理性思考及個人認同很關鍵的時候。

一如陳日君樞機 (Cardinal Joseph Zen) 所言,教會的大公會議不可能反對之前的大公會議。今日的聖神打倒昨日的聖神是不可能的。

對我們這些出生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年代,探化信仰於教宗本篤十六世年代,在教宗方濟各年代已不再年青的平信徒而言,我們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是沒有憧憬的。憧憬是對將來的寄望;然而,對已發生的事,我們懷有的不是憧憬,而是回顧及反省。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果實是甚麼,我相信大家都應該有目共睹。單單談論那些「應該會、將來會」出現的好果子;但五十五年過去了仍然連枝葉也看不到,整棵樹似乎變得傷痕累累。這些等了五十五年還未出現的好果子似乎這只是流於空洞的諾言。

繼續閱讀

英國作曲家麥美倫爵士放棄禮儀音樂

看到一篇花邊報道,但對熱愛音樂的信友來說是個令人悲哀的消息。

SirJamesMacmillan

Sir James Macmillan

英國作曲家兼指揮 麥美倫爵士 (Sir James Macmillan)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說,他放棄再寫禮儀音樂。他說:

This has sometimes led to tensions. The professionalising of music in church is sometimes regarded with suspicion by clerics and laypeople dedicated to the “modernising” and “democratisation” of religious idea and practice, nervous of the alienating resonances of old-fashioned, hierarchical “elitism”. The churches went through their 1960s revolutions too, and in some things these were necessary and liberating. The musical fallout from these has been problematic, though, especially to those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high standards.

This has been especially dire in the Catholic Church, where deliberately misapplied readings of “the spirit of Vatican II” has turned much of the musical practice in liturgy into a pitiful laughing stock. Anglicans will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too — those aisle-dancing and numbskull jogging for Jesus choruses, maudlin sentimental dirges, faux American folk music and cod-Celticness. The American musicologist Thomas Day described this kind of liturgy as “a diet of romantic marshmallows indigestibly combined with stuff that grabs you by the scruff of the neck and shakes you into submission with its social message”.

大意就是說,一些志於「現代化」及「民主化」宗教理念及習俗的神職及平信徒,對教會內的專業化音樂抱有質疑態度,認為這是古舊的精英主義。這在公教尤其嚴重,因為按「梵二精神」的錯誤閱讀使很多地方的音樂變得「可憐可笑」。

繼續閱讀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未來的泉源」研討會開幕辭中文譯本及導讀

沉默了好一段時間,事緣是因為筆者最近忙於翻譯聖禮部部長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t Sarah) 早前的一段講話。這段講話是樞機在一個在德國舉行的「未來的泉源」 (“Source of the Future", “Quelle der Zukunft")研討會所講的。

該研討會是回應着今年2017年7月7日將是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歷任教宗》自動手諭十周年,將羅馬禮特殊形式 (Extraordinary Form of the Roman Rite,或稱傳統羅馬禮) 恢復到一個能恆常地舉行的情況。然而,即使我們未必很常參與羅馬禮特殊形式,甚至一次也沒有參加過,但教宗本篤十六世卻指出,新禮和舊禮兩種形式應該要有「互相增益」 (mutual enrichment),所以即使我們單單只參與新禮的彌撒,《歷任教宗》也確確實實地影響我們的禮儀生活。

薩拉樞機的這篇講辭雖然提到傳統羅馬禮,但事實上,他更集中於禮儀的本質,對每個教友認識禮儀、參與禮儀都有莫大的益處。

我們討論禮儀,很容易流於表面,討論禮節中不同的細節。因為這些是標記,在本質上是容易看見的事物。但實際上,禮儀的本質是以標記進入天主的奧跡之中。而薩拉樞機這次的講話中,正正就是提醒我們,本篤教宗將羅馬禮特殊形式帶回教會主流當中,正正是要讓所有信友從新在禮儀中獲得靈修的養份,真正透過禮儀跟天主相遇。

我的重點[註腳]


本篤十六世頒布《歷任教宗》十周年
「未來的泉源」研討會
聖座禮儀及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開幕辭
2017 年 3 月 29 日 黑撒根拉特,鄰近阿亨巿

譯自 Catholic World Report 的英文翻譯:http://www.catholicworldreport.com/2017/03/31/cardinal-sarahs-address-on-the-10th-anniversary-of-summorum-pontificum/

中文譯文全文


CardinalSarah_SacraLiturgia2016

首先我願意由心底感謝在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歷任教宗》自動手諭 (Motu proprio “Summorum Pontificum) 十周年,在黑撒根拉特舉辦「未來的泉源」研討會的主辦人,他們讓我在你們反省這個題目時給予一個介紹,這題目對教會的生命很重要,尤其是對禮儀的將來;我很高興能給你們一個開幕辭。我願親切地歡迎這研討會的所有參加者,特別是以下這些團體的成員,我特別提到你們因為你們很有心地邀請了我:德國 Una Voce ;漢堡及科隆總教區司鐸及平信徒公教圈 (The Catholic Circle of the Priests and Laity of the Archdioceses of Hamburg and Cologne)、紐曼樞機協會(The Cardinal Newman Association)、黑撒根拉特聖日多達堂的神父網絡 (The Network of the priests of Saint Gertrude Parish in Herzogenrath)。當如我寫信給黑撒根拉特聖日多達堂的主任司鐸 Guido Rodheudt 神父時表示,我很抱歉我得放棄參加你們的研討會,因為在我已經很忙碌的日程中,有一些突發的事務再出現了。但無論如何,我仍透過祈禱在你們中間:這會每天伴着你們,當然你們也會在研討會的日程,即3月29日至4月1日,我每天奉獻的彌撒聖祭的奉獻當中。所以我會盡我所能,替你們的研討會日程作一個開始,反思一下《歷任教宗》自動手諭在團結及和平中實行的方式

繼續閱讀

《樂山樂水》的原則 + 回應林鄭月娥宣稱信仰不影響其政治決定的聲明

背景

報道

林鄭月娥今日 [註:2017年2月3日] 接受商台節目《人民大道中》訪問,被問及一旦當選,香港會否啟動婚姻法。林鄭回應指,自己是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會不斷提醒自己,不會用信仰決定政府政策立場。

carrielam_scmp_1280x720

網誌的責任

有好些教友說:「我們不必有立場呀!因為在教會內的立場很多,不必再說重覆的東西呀!」本來如果是個人名義的話而沒有立場,倒沒有人能投訴甚麼。但如果是以「天主教」名義寫作的話,網誌作者或編輯就有道義責任表達天主教會的立場 (或聲明某文章和教會訓導相異),否則的話便很容易使天主教會的訓導模糊了。這對信友或教外人都是缺乏愛德的,一如已故的美國總主教 Fulton Sheen 說:

「在美國少於一百人憎恨羅馬天主教會,但數百萬人在憎恨一個他們以為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誤解。」
“Not a hund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t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t millions hate what they mistakenly think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s"

作為教友,我們有責任宣講天主教信仰的真理,一於基督的勸喻:

繼續閱讀

天主教徒可拜車公嗎? (聖多瑪斯式回答)

《樂山樂水》的其中一條不明文的規條是,我們不太談政治。不是因為這不重要,事實上非常重要,但我們不用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放在一個網誌中。然而在政治及每天的新聞中,也有不少直接跟信仰有關的話題。我們也可以寫寫看。

筆者本篇文章參考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的格式,回答一個信仰問題。

利申:本文不談政治,只談信仰。 但為求清楚,筆者先將問題和答案放在文章最前。

問題:天主教徒可到車公廟參拜嗎?

答:不可。這是直接違反第一誡「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於車公廟參拜並非中國傳統習俗,而是民間宗教禮儀。初期基督徒不會順從羅馬人習俗和法律朝拜凱撒,寧死不從;今天的基督徒也應寧死不朝拜車公。

參拜車公屬大罪 (mortal sin),在告解聖事前不可領聖體 (《天主教法典》第916條)。如果是知名人物參朝車公,有可能已達成《天主教法典》第 915條中所提到的條件,即使他上前領聖體,送聖體人員亦能拒絕

jean leon gerome christian martyrs last prayer full.jpg

早期基督徒因不願按習俗,或假裝朝拜羅馬神祗而殉道

詳細解釋如下:

繼續閱讀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二)

我們在這裡將繼續研讀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5年給教廷成員的聖誕講辭。在上文,我們已一起看了教宗講及關聖體及朝拜的課題。

今次我們開始進入了這篇講詞的精華:教宗本篤集中於我們該如何理解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正正是這裡談及的內容,使這篇講詞為本篤整個的教宗任期 (pontificate) 建立了建礎。我的重點[筆記]


[繼上文]

我希望反省的今年最後的一件事情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閉幕40周年的慶祝。這回憶提出一個問題:這大公會議的結果是甚麼?它有被良好地接納嗎?在承認大公會議的前題下,甚麼是做得好的而甚麼是不足或做錯了的?有甚麼還未做嗎?沒有人能否認在教會大部分地方,大公會議的推行都有點困難,都不希望就如一個偉大的教會聖師聖巴西略在尼西亞大公會議後所,形容那數年間所發生的情況:聖巴西略將教會的情況比喻為在黑暗中風暴的一場海軍戰事,這樣說:「互不同意的刺耳呼聲此起彼落,那聽不明白的耳語、沒有停止的爭吵發出令人混亂的嘈音差不多充斥著整個教會,以那些多餘的或錯誤的誤導著信仰的正確教義……」(De Spiritu Sancto, XXX, 77; PG 32, 213 A; SCh 17 ff., p.524) [到了今天,我們不應存有幻想:梵蒂岡第二大公會議並沒有被完整地執行。或者就如十一年後薩拉樞機所說,我們還未見到大公會議所預期的果實。]

我們不想將這戲劇性的描述套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的那段時間,但的確在那時間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值得反思。這問題出現了:為甚麼在教會的大部分地方執行大公會議都這樣困難?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那就要在乎正確理解大公會議的方法——或如我們今天會說的——就是它的詮釋法 (hermeneutics),就是去理解及應用它的正確鑰匙。執行大公會議的困難在於,事實上,有兩種相反的詮釋法,它們對立而彼此爭論。一種導致混亂,而另一種,靜默的,卻越變得可見,並不斷結出果實。[如何理解大公會議將成為我們如何執行它的基礎。錯誤的理解只會導致錯誤的執行,使信友混亂,聖召下降,教會失去她的活力。]

繼續閱讀

[活動介紹] 陳日君樞機主講:禮儀革新的精神

有朋友介紹,陳日君樞機將會舉辦一個禮儀講座,詳情如下:

日期:12月4日 (星期日)
時間:2:30 – 4:00 講座; 4:15 – 5:00 朝拜及明供聖體
地點:慈幼會修院 (筲箕灣柴灣道18號)

LiturgyTalkCardinalZen.jpg

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完結後五十年,不少人都對何謂「梵二精神」十分混淆。教宗本篤十六世更指出有真正的會議,以及媒體的會議之分,表示很多人口中所說的「梵二精神」其實都不是大公會議的真正教導。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禮儀會隨時間發展,即使是堅守特倫多禮儀的團體,都同意禮儀本質上不變的同時,會隨著時間發展,有所革新。但究竟禮儀革新的宗旨為何?

眾所周知,陳日君樞機對社會公義十分關心,尤其是關心中國教會的情況。樞機對公義的追求,同樣應用在對天主的公共敬禮當中。我們的禮儀該當如何,才算符合對天主的公義?

陳日君樞機將以其睿智及虔敬,帶領我們去探討「禮儀革新的精神」。

CardinalBlessing_PontificalHighMass

陳日君樞機主教大禮彌撒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二)

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關「面朝東方」的來函,但只刊登第一部份,今天刊登餘下的內容,希望各位讀者看畢後也能好好咀嚼內容意思,並帶到祈禱與默想當中。以下用橘色的部份是Prudence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mountainandwater2014@gmail.com,詳細內容可按這裡參閱。



6. 聖教會既不會以一位樞機的建議、也不會以教廷發言人的聲明來作為正式訓導

由於教會的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因此,教會不會隨便頒布禮儀的法則和規定。相反,教宗聖父或有關聖部必定以正式的渠道作出修改或澄清,或通諭、或手令、或訓令等。因此,教會是不會因為一位樞機在一個會議上的建議,或教廷發言人的新聞稿作為正式的訓導,並要求信友跟從。建議只是建議,新聞稿更非用以澄清禮儀問題的方式。

繼續閱讀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 — 《躬行克己》通諭

今天(10月11日)是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的瞻禮。他在位時年紀也不輕,已接近77歲。然而在位4年多,他召開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參與了第一會期;在1962年頒布了《羅馬彌撒經書》的修訂,即現行羅馬禮特殊形式所用版本。

johnxxiii-mass-1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開彌撒

聖教宗於 1962年7月1日頒布「躬行克己」通諭 (Paenitentiam Agere) ,邀請信友以克己補贖來為大公會議祈禱。

繼續閱讀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4)

上文中,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清楚表明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會議教長並不是要重建一個新的羅馬禮,而是讓羅馬禮儀能夠有機地發展,以配合現代信友的需要,並以基督徒合一及全球人類進入教會為福傳目標。


丙、《禮儀憲章》頒佈後,發生了甚麼事?

我之所以提出,應該重新檢視《禮儀憲章》及其後的改革,是因為我不認為,我們今天可以坦誠光看《禮儀憲章》的首節,便大家自滿已達成了它的各項目標。我的兄弟姊妹們,會議教長們所提到的信徒們,去了那裡?眾多的信徒們,今天已經變成了無信者:他們根本已經不再來參與禮儀了。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忘記天主令人放棄人類。因此,難怪今天日常生活,已大為開放給毫無限制的哲學懷疑論、價值觀與道德的相對主義、實用主義、甚至乎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歐洲文化予人『靜默背教』的印象,使人以為自己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地生活,猶如天主不存在一樣。」(《教會在歐洲》宗座勸諭 2003年6月28日,9節)大公會議所追求的合一,去了那裡?我們仍未達成合一。我們已召叫到全人類加入教會的家庭裡,取得真實的進展嗎?我就不敢苟同了。可是,我們卻對禮儀,做了極多的事!

Cardinal_Robert_Sarah

薩拉樞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