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關「面朝東方」的來函,但只刊登第一部份,今天刊登餘下的內容,希望各位讀者看畢後也能好好咀嚼內容意思,並帶到祈禱與默想當中。以下用橘色的部份是Prudence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mountainandwater2014@gmail.com,詳細內容可按這裡參閱。
6. 聖教會既不會以一位樞機的建議、也不會以教廷發言人的聲明來作為正式訓導
由於教會的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因此,教會不會隨便頒布禮儀的法則和規定。相反,教宗聖父或有關聖部必定以正式的渠道作出修改或澄清,或通諭、或手令、或訓令等。因此,教會是不會因為一位樞機在一個會議上的建議,或教廷發言人的新聞稿作為正式的訓導,並要求信友跟從。建議只是建議,新聞稿更非用以澄清禮儀問題的方式。
對於舉行聖祭方向這事上,薩拉樞機的建議是按現行禮規,以及生活的傳承而作的,教廷的新聞稿則誤解了此事的原委,這也是本文正所談論的。

教會的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
7. 「改革的改革」的問題
單單就禮儀這個問題,由教會初期開始,更新從來沒有停止過,即使在一般人誤以為只有單一化的脫利騰大公會議後、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前,教會都曾數次修改彌撒經書。因此,如果以「改革的改革」此名為大逆不道,實在令人費解。的確,更正確的表達教會對禮儀方面的改變,可稱之為「在傳承中改革」,但若以為教會從此不會更改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對儀式上的安排,是大錯特錯的。不論是以這個原因,或以「梵二精神」為名所作的一切,或都是堅持己見,不願服膺教會的藉口。
8. 這與我何干呢?
「彌撒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總論16)、「禮儀卻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峰,同時也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禮儀憲章10)。如果我們不留心禮儀、特別是彌撒聖祭中的所有小節,我們就不能正確表達我們所相信的。如果在這最基本和最中心的事情上,出現偏差,那麼,我們所相信的就會變得模糊。

教宗方濟各在2014年1月12日於西斯汀小堂舉行「面朝東方」聖祭。(CTV)
9. 梵二並非推倒一切,重新再來
這是一種病、一種當代的通病。普遍的人都有錯覺,以為梵二把教會從內到外改變過來。的確,這是事實,但這是就精神層面而言,天主聖神更新了我們在教會內生活的精神,這不是教會的問題,因為教會是聖的,問題出於生活的人。因此,如果以為梵二前的一切都在1965年的一刻,由神聖變得不神聖,由「引人走近天主」而成為「引人滅亡」,都是異常錯誤的。梵二沒有創造一個新的教會,我們今天所擁有和生活的一切,都如同每個主日我們所宣認的:是「由宗徒傳下來的」。信經、天主經、祝聖聖體的經文、劃十字聖號、點聖水,都有著長遠的歷史背景,我們沒有取消;今日彌撒中的信友禱文、感恩經第二式等,都是「復古」的行動,是教會認識到古老事物有其價值的行動。那麼,梵二是一個排除一切人為事物、回歸根本、回到原初的行動嗎?非也。甚麼是原初?哪一個年代的教會才是原初?是最後晚餐之時?宗徒們最初是在聖殿進行聖道禮,然後回家舉行聖祭禮,之後因著與猶太人的相異,就不到聖殿去,直接在家舉行聖祭。那麼,他們也做錯了嗎?肯定不是。教會的生活常常都在發展中,為不同時代的人能以切合他們的方式表達信德,堅守永恆不變的真理。如果盲目斷言:「初期教會根本不是這樣」、「耶穌沒有說過」,那麼,我們永不明白耶穌的說話,「家主從他的寶庫中提取新的和舊的東西」(瑪竇福音 13:52)。
您是否已注意到这则新闻,中文似乎没有报道:
Pope makes complete overhaul of Vatican liturgical congregation
October 28, 2016
In a stunning move, Pope Francis has replaced all of the members of the Vatican’s 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the body in charge of liturgical questions.
It is routine for the Roman Pontiff to appoint a few new members to each Vatican congregation, rotating out members who have served for several years. But on October 28 the Vatican announced that Pope Francis has appointed 27 new members to the 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completely transforming the membership of that body.
The new appointments give a distinctly more liberal character—as well as a more international complexion—to the congregation. The changes seem likely to curtail the work of Cardinal Robert Sarah, the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who has been a leading proponent of more reverent liturgy and of “the reform of the reform.”
Among the prominent new members of the congregation will be Cardinal Pietro Parolin, the Secretary of State, Cardinal Beniamino Stella, the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for Clergy, and Cardinal Gianfranco Ravasi, the president of 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Culture. Probably the most controversial new appointment is that of Archbishop Piero Marini, who clashed frequently with liturgical conservatives during the years when he served as master of ceremonies for papal liturgies under St. John Paul II. The only American prelate named to the congregation is Bishop Arthur Serratelli of Paterson, New Jersey, who chairs the US bishops’ committee on liturgy.
The more conservative prelates who have been removed from the congregation include Cardinals Raymond Burke, Angelo Scola, George Pell, Marc Ouellet, Angelo Bagnasco, and Malcolm Ranjith.
讚讚
當然留意到。
只能說,不是每個教宗也是禮儀專家,而禮儀亦不是耶穌會的特長。
但話說回頭,無論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禮儀運動,及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新禮儀運動都是由下而上,由普通信友及學者開展的運動。當年未有 Summorum Pontificum 時開舊禮彌撒需要特准。但大家也不是一樣在可能的情況下推廣莊嚴禮儀?
«歷任教宗»會被推翻嗎?應該不會。那信友們便繼續吧!
讚讚
我們不是政治家,而是聖教會的子女。因是之故,我們不像政治人物般,因人事變動而觀形察色,亦非如太監般揣摩上意。我們按教會訓導而生活、行事,和存在。教會的禮規一天沒變改,我們也就按現行禮規舉行聖禮,欽崇天主。
在上者之個人喜好,及其在禮儀中之表達方式,並不代表整體的規範,否則,教會就成了某些人的俱樂部。相反,所有神職人員,不論身居何位,是教宗,或是一個鄉村的副本堂神父,我們都只是神聖禮儀卑微的僕役。
讚Liked by 1 person
人事的变化及调动,意味着可能会带来新的……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