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吾鄉?

近日,在香港的朋友或認識的人都在考慮或準備移民,原因都大同小異。大家想到的除了是到了外地的困難之外,也有想到香港是自己的故鄉,不捨得離去。對每個人或每個家庭而言,移民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視乎各人的情況。每個人也有各自的需要,很難說應該或不應該移民,但這又令筆者考慮故鄉的問題。

早前,筆者一位朋友,到了香港工作數年,生命的軌跡亦將他帶到地球的另一個地方。有一次,筆者問他,「經常在世界各地暫住數年,又不斷轉換生活環境;他回到自己出生及成長的地方,那個還能叫『家鄉』嗎?」朋友也承認,每隔數年回去,家鄉的變化也很大,有時除了家人及兒時朋友之後,其他人也認不出他是「本地人」。筆者也覺得有點「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感覺。

筆者認為,移民與否的決定,最重要的考慮是這個決定是否有益與自己及家庭的人格發展,這是否能夠最保障到我們回應天主的召叫。例如即使是能夠讓我們賺很多的錢,事業有很大的發展,但如果這個地方使我們沒有朝拜天主的自由,那我們就不應該移居到該處。

但老實說,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完美的;沒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們完全無阻礙地活出信仰。教會一直認為在世的教會是行軍的教會 / 旅途中的教會 (Church Militant / Pilgrim Church) ;同樣,在世的信友一直都是還只是在前往家鄉的路途上。在這背景下,聖詠的這句說話的意思又深了:

在你的宮庭逗留一日,遠勝過在別處逗千日。我寧願站在我天主殿宇的門限,我不願逗留在惡人帳幕的裏面

聖詠 84:11

天主的宮庭,在現世最具體的實現自然是在保存聖體的聖堂,尤其在彌撒聖祭當中。然而,我們知道彌撒聖祭只是天上祭獻的預象,顯現地,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即使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們都不在我們「真正的故鄉」。作為已領洗的信友,我們的家只有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我們在世的生命,就是我們回家之路。

聽起來好像很辛苦。如果我們接受了我們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才能到真正的休息,這就表示了我們在現世必須不斷地作善功、刻己苦身。我們是不可能在世上擁有所謂的「收成期」,只顧享受過往的成果。如果我們以為我們有一天能夠停下工作,能夠完全休息,我們就是在回家的旅途中停了下來,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真正的家了。本篤十六世與 Peter Seewald 最後的訪問《Last Testament in his own words》當中,記載了本篤十六世回憶他是拉辛格樞機、還在當信理部長時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對話 (英文版 P.173-174):有次若望保祿二世到訪德國慕尼黑,拉辛格樞機發現教宗的日程表已經非常忙碌。拉辛格樞機在教宗唸完日課後,對他說:「聖父,你現在需要休息一回!」教宗卻回答:「我在永恆中就可以休息。」本篤教宗在會面中表示,若望保祿二世就是相信他既然能夠在永恆中休息,因此他在現世從沒有停下來的時刻。

我們的主清楚明白遷徙之苦。祂出生後不久,聖家便要流亡到埃及,到黑落德王不能追殺他的地方。到了黑落德王死了之後,聖家才能回到納匝肋生活。望憑著聖母瑪利亞及她淨配大聖若瑟的轉求,願吾主降福那些為了避開危險及追求更完滿生活的人,能夠在新地方繼續因上主的慈愛、按著祂的公義而生活。

回復「不」正常?

自2019年12月開始,疫症由中国武漢漫延全球。經濟停頓,學校關門,各學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防疫方向,不少地方的公開彌撒也取消了。很多人都希望回復正常。但是,我們有一個可以回去的「正常」嗎?

早兩前看到美國一名神父 Father John Hollowell 這樣寫道:

人們說:我只想回復正常。

我不想!

我希望多過22%的天主教徒能每周去彌撒。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定期辦告解。

我希望更多人能珍惜他們的公教信仰。

我相信這才是我們要前往的方向

Father Hollowell 點出了一樣很重要的事情:疫症前的生活,不是一個理想的生活!我們是因為習慣了這個不理想的生活才會覺得這是「正常」。但這不是理想的生活!在這時間,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回到正常生活」,而是要思考要「創造一個怎樣的後疫症時代」!

繼續閱讀

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於2020年5月1日出了一份特別文告,筆者尤其對其中這一句甚有共鳴:「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Bishop_StephenLee

李斌生主教 (相片: Savio Ting)

在疫症中,我們依賴醫護人員捨身去救助那些染病的人,我們也依賴那些社會中各行各業的人去維繫社會的基本運作。我們應該對他們心存感激,並祈求天主照顧這些人,讓他們的善行獲得扶助。同一時間,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即使我們不是醫護人員,我們也有能夠為社會出力的地方,我們平信徒也有特殊的召叫去服務社會,成聖社會。

Macau_letter_2020

自四旬前開始,筆者聽到不同的神父講道也特別提到:困難的時刻最容易將我們自身的軟弱展現出來。筆者留意到身邊也的確有這樣的情況:

繼續閱讀

公義的制度及個人的道德

這文章構思了很久,寫了一些,卻又因社會事情而影響心情打斷。加上小病數次,更加拖延了進度。不知這還算不算是適時的文章,反正筆者對這個社會也沒有甚麼靈丹妙藥。不過筆者也邀請各位信友,以政治以外的另一個角度反思一下,是甚麼讓我們的社會走到今時今日的這一個地步。

在開始之前,筆者先邀請各位特別懇求聖母和平之后的代禱,協助我們走向和平。

ReginaPacis

和平之后,為我等祈!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很依賴制度的社會。當我們發現社會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很傾向既有的制度尋求解決方法;如果現在制度有所不足,我們則希望能設立新的制度去補足。

的確,好的制度能夠減少因個人判斷偏差而導致不同人的待遇不公;更好說,好的制度有助處理事情的人能夠有一套準則協助決定。

筆者絕對認同一個好的制度是一個公義的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如果我們以為我們能單靠制度就能建立公義的社會,這看法未免有所缺失。事實上,執行制度的也是人。無論我們在本地或外地新聞,也會看到一些人的行為符合法律,也按著制度的規則行事,但我們都看到當中的不公義。筆者認為一個公義社會的真正基礎,不只在於一個良好制度,而更在於一個良好制度所依賴的每人的良心及道德觀。

一如依撒意亞先知說:「正義的功效是和平,公平的碩果是永恆的寧靜和安全。(32:17)」我們希望得到和平,先要恢復各人心中以及社會的正義。

 

 

繼續閱讀

[讀者來函]基督徒看正義與法律

[編按:公義 (正義) 的課題一向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以下是一篇讀者來函,作者是一位於法律界工作的天主教徒,他在文中分享我們作為基督徒,該如何以信仰的角度看待法律。]


「公義」或者「正義」 (justice),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一種實在的倫理美德 (virtue)  [編註:天主教教理稱為「德行」],就是首要給予天主祂應得的,然後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 (Iustitia suum cuique distribuit, Justice gives each one’s due.)

一如依撒意亞61:8所說,天主是「愛慕公義的上主」,祂對世人的要求很清楚:「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該亞6:8) 履行公義,要求我們以公正不偏的態度,對待近人:「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肋未紀19:15)

lawjustice

繼續閱讀

基督君王——普世的君王

這幾天香港受人大釋法所困擾,另一方面美國的天主教會也在面對當地總統選舉的議題。在政法、法治及民生議題中,不少人都感到不安及對不敢對將來有期望。

但適逢禮儀年曆最末段,教會慶祝「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耶穌不僅僅是教會的君王,祂是普世的君王。祂是君王,對信友或非信友而言,祂也是君王。祂的王權不局限於教會,而且也伸展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christi-regis.jpg

繼續閱讀

婚姻和社會的迷思:閱〈為婚姻辯護〉後有感

wpid-wp-1426747472321.jpeg

筆者的文章,很少涉及一些社會時事或其他較「認真」的課題,不是不關心或有冷感,其實是筆者總希望逃避,因坊間的文章不時有很多很多的謬誤,但筆者不似這網誌其他作者有精力去回應或評論。(說穿了就是懶惰!)故筆者的文章多是輕輕鬆鬆的吧:煮煮飯,談談情,說說愛,一些無聊的對話。很久以前,有朋輩給我分享了一篇名為〈為婚姻辯護〉,與近年流行光說「愛」的潮流不同,是少有乎合天主教教理又顯淺易明的文章,就在這兒引述一些選段與大家作點分享吧。

現代社會錯誤的論調,就是在於宣揚婚姻是可被重新定義,以適應時代的改變。這其實是不理性的,並忽視了婚姻的本質。……

真的每一樣事都能重新定義嗎?道路或許可以有很多,但真理只有一個!

真的每一樣事都能重新定義嗎?道路或許可以有很多,但真理只有一個!

語言的偽術,在這個世代,特別是在香港社會,稍有留意時事的你也不會陌生吧。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很多客觀的情況或許已改變,但有很多東西的本質仍是不變。一個詞語或概念的定義,比大部分人的想像來得重要。但誰人有權力去定義這些詞語和概念呢? 繼續閱讀

子女行為失態又關我事?

wp-1457660517968.jpg

上篇談及母親如何未能欣賞小孩的心意,更不自覺地傷害孩子。很多時成人不能明瞭孩子的心思。不知道是大人太高深,還是孩子太單純?有時孩子就是單純的盡力希望為家庭作點貢獻,也會落得被罵被責怪的下場。在感情上,屢戰屢敗的還會屢敗屢戰嗎?事實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和安全感的人們,愈是會斤斤計較,和對別人的「眉頭眼額」所微微表現出來的情緒,異常地敏感。孩子的思念如果往往沒人關顧理解,他亦自然不懂得如何去化解不安的情緒。這些情感上的傷害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傷痕,日積愈累成為一些難以痊癒的內傷。這有可能會在其品行方面反映出來:如無理地發脾氣、自殘、哭、尖叫、坐立不安、身體無故的痛楚、尿床、肚瀉和暈眩等,不單影響到其自身與照顧者當下的生活,日積月累也大大牽動其性格發展,學習態度,社交能力,愛情觀等各方面,大大影響未來的生活。 繼續閱讀

笑話一則:工作升職 vs.思考能力

wpid-wp-1434419730757.jpeg
不願上班的星期一,給大家分享一則與外子的對話。究竟人生點先算成功?日日返工除咗為為錢財生計,仲有D乜?為證明自己能力? 為貢獻社會? 做乜要成日OT? 為表現自己勤奮?真係太多公事處理?希望可以快快升職?

(以下純為筆者憑回憶創作(^O^;))

筆:雖然我都幾鐘意份工,但係日日返工,營營役役,有時都會心理不太平衡。特別眼見人家都升職加薪,四處工幹經歷,好豐富咁。自己又好似平平無奇,無職升,十年如一日咁,有時都幾迷失。 繼續閱讀

陳日君樞機自首後

早前寫了一篇文章有關於陳樞機準備自首。筆者在該文提到,樞機是在政府拋棄公義之後,以公義代言人的身份,以罪犯的角色審判這個不公義的制度。

樞機自首後也沒有被扣留或繼續調查,當天就回修院去了。之後,他也寫了篇《寫在自首後》,內容也多多少少確認了我之前的想法。我認為大家應去看看樞機原文。

……

不過,我回到修院安靜坐下後,不能否認我心裡也稍有失望。「公民抗命」是三步曲:犯法、被捕、入獄。現在祇是自首,還沒有完成整個程序。不過我肯定警方會公正處理事件,我們還是有希望的。在上法庭承認犯法時,我們會有機會向大家宣講「真普選」是我們的權利,「真普選」為維持香港的傳統價值是多麼重要。我們自首的目的是被捕、被罰,是為申明我們不是為了無視法治而犯法,而是希望政府面對現在政制裡的一個大問題,拿出誠意實踐為維持法治所需,而在基本法中被肯定的真普選、真民主。

自首不是投降,是宣戰﹝樞機被捕被罰是為了宣戰﹞當然按「三子」的計劃這戰爭的第一步是絕對和平的,不包括威脅警察,不包括衝擊政府。

學生怕那計劃無效,把行動升級了,也提早取得了「佔中」計劃最終想達到的目的:喚醒人民。可惜無耻的政府還是無動於衷,至今還沒有表示一點誠意接納民意,反而動員一切邪惡的勢力抺黑民眾的運動,不顧前線警員的安危,冒險損害法庭的尊嚴,企圖用強權、用拖延、用卸責、用狡猾的手段來解決這個政治的問題。

……看來是時候檢討策略,保持實力(我們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重整隊伍,團結一致,繼續奮鬥!

自首不是投降,是宣戰!

寫在十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