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考第一」的小朋友

有一次太太和另一名家長談到小孩子的教育,談到升學選擇及培育小孩子的方向。

該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小孩子的升學,都關注不少的學校選擇。其中提到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升讀某一所天主教的傳統名校。太太說:「這一所學校都出了名對學業頗為催谷呀!」那位家長同意,並補充說:「這所學校既要求學生『好假 (裝模作樣)』、又要乖乖聽話讀書,同時又要很有創意和表現得很有不同的才能。」太太聽了,回覆說:「你真的想小孩子變成這樣?」該家長說:「那她都要扮啦!我已經不斷的訓練我的小孩子啦!」太太說:「那你不怕破壞親子關係嗎?」家長說:「都已全破壞了啦!但沒法子,要考學校就是這樣!」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和這位家長一樣,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就是每年每科都拿第一名,仿佛「考第一」就是培育小孩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實用主義的育兒方式就是要追求一切可量化的事物:有多少興趣班、有多少證書、考試有多少分數、學了多少樂器考試又有多少分……

640px-Pieter_Bruegel_d._Ä._066

我們教導追名逐利,還是信仰天主?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Bruegel the Elder, 1559)]

這些家長在做甚麼呢?這甚至不是教育小孩子「追名逐利」,這只是在教育小孩子追求完成一大堆沒有意義的工作目標,就像上班被催逼營業額一樣。這樣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懂得欣賞音樂藝術,不懂得關顧他人。他們表面也是很好的學生, 但在他們內在,唯有「完成目標」才是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聲稱讀書時期不斷「考第一」的林鄭月娥。她甚至說過因為習慣拿第一,所以曾因為「失手」考第四而傷心痛哭。無可否認,她在學時期學業的確非常出色。坊間曾形容林鄭月娥為「好打得」,筆者想這和她自己的好勝心很有關係。但到了大是大非時,她心中考慮的是她信仰的道理,還是仍然是追求下一個「第一」、下一個「目標達成」?

繼續閱讀

小朋友望彌撒 – 遠離那些魔鬼叔叔阿姨

筆者最近在聖堂旁觀了一件事件,讓筆者發現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望彌撒真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

pope-francis-and-mini-pope

可能連教宗也會對小孩子毫無辦法

事源筆者附近前排坐著一對夫婦,手抱著一個約一兩歲的小朋友。小朋友固然天真可愛,筆者有時也會忍不住在彌撒中分心多看小朋友幾眼 (笑)。那對夫婦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帶小孩,小朋友沒有玩玩具也沒有哭鬧,整個彌撒中都非常乖巧安靜,可是在彌撒後期在隔兩排後方有一個叔叔,竟然手拿著一個手套玩偶在逗小朋友玩,小朋友當然非常開心地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試圖想去往玩具的方向移動,而父母則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抱穩小孩而不讓他扭動想脫離控制


筆者其實長年都在同一聖堂長大,所以那叔叔也算是從小知道的,可能就是因為算是從小認識的長輩,所以他們逗小朋友玩父母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也不能拒絕。畢竟長輩都只是疼愛小朋友喜歡小朋友才想要逗他們玩。而且環觀現在的風氣,大人逗嬰兒/小朋友實在是很常見的事了,就算沒有筆者看到「自備道具」的,普通也會對小朋友擠眉弄眼,聊天的。也許大人覺得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看小朋友可愛和他們玩一下的「小事」而已。

繼續閱讀

故事、人生、信仰培育

日前聽了一個關於小童閱讀的講座,講者談及她認為如何作親子閱讀,以及選擇好的繪本圖書。當中講者表示,好的繪本圖書應幫助小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亦能讓他們學習現實。另一方面講者亦表示,我們不必太擔心小孩子能否「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兒童文學本身是由成人寫作,他們寫作時都放進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小孩讀者看到故事的趣味,而成人則更能看到故事中的各種人生苦澀甘甜。小孩子看到魔法的奇妙,角色探險的刺激;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起跌。我們不必期望小孩子看到故事中多個層次的意義,因為這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解釋,而是人生的歷練。小孩子經歷了多些事情,就自然明白。

兒童文學如是,基督徒的人生亦然。

The Virgin and St. Ann

繼續閱讀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4)

上文中,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清楚表明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會議教長並不是要重建一個新的羅馬禮,而是讓羅馬禮儀能夠有機地發展,以配合現代信友的需要,並以基督徒合一及全球人類進入教會為福傳目標。


丙、《禮儀憲章》頒佈後,發生了甚麼事?

我之所以提出,應該重新檢視《禮儀憲章》及其後的改革,是因為我不認為,我們今天可以坦誠光看《禮儀憲章》的首節,便大家自滿已達成了它的各項目標。我的兄弟姊妹們,會議教長們所提到的信徒們,去了那裡?眾多的信徒們,今天已經變成了無信者:他們根本已經不再來參與禮儀了。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忘記天主令人放棄人類。因此,難怪今天日常生活,已大為開放給毫無限制的哲學懷疑論、價值觀與道德的相對主義、實用主義、甚至乎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歐洲文化予人『靜默背教』的印象,使人以為自己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地生活,猶如天主不存在一樣。」(《教會在歐洲》宗座勸諭 2003年6月28日,9節)大公會議所追求的合一,去了那裡?我們仍未達成合一。我們已召叫到全人類加入教會的家庭裡,取得真實的進展嗎?我就不敢苟同了。可是,我們卻對禮儀,做了極多的事!

Cardinal_Robert_Sarah

薩拉樞機

繼續閱讀

講道分享: 我們已有最好的

最近Prudence在「神舟」一個討論區與網友交流、分享信仰。Prudence完全能感受到「香港以北」的教友對信仰的熱誠。最近有網友問到「你們是怎麼感受到主耶穌?」顯然這位網友也在思索這問題。碰巧地,Prudence在昨天彌撒前回答了該網友的問題,然後發現在彌撒中的講道,更能解答這位網友;天主的安排果然神妙莫測!

繼續閱讀

聖路易及澤莉馬丁(Louis and Zélie Martin)-被冊封為聖人的夫婦

2011年真福路易及澤莉.馬丁的聖髑在樂山樂水成員家中敬禮

一星期多前,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冊封4位新聖人,包括聖女小德蘭(St. Teresa of Lisieux)的雙親路易.馬丁(Louis Martin) (1823-1894) 和澤莉.馬丁(Zélie Guerin) (1831-1877) ,以及維琴佐.格羅西(Vicenzo Grossi)神父和無玷始胎聖母的瑪利亞(Maria dell’Immacolata Concezione)修女。相關的中文報導可參考梵蒂岡電台

路易及澤莉.馬丁夫婦(Louis & Zélie Martin)相識以前都曾希望進入隱修院,但天主的旨意引領他們成為各自成為鐘錶匠和蕾絲工藝師。他們婚後生了9名子女,但只有5名平安長大,當中包括聖女小德蘭(St. Teresa of Lisieux)。 繼續閱讀

培育二:分享≠培育

培育不能只得分享,也需要Spiritual,否則對教友毫無益處。

培育不能只得分享,也需要Spiritual,否則對教友毫無益處。

久違的一篇文章,希望各位讀者見諒。上回《培育一》簡單說過教友需要接受培育的原因,全基於我們對天主的愛,而這愛也不是容易實行的,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培育,去認識我們的天主。

今次Prudence想說說培育的形式;先作一個澄清,Prudence在此只是發表個人意見,亦並非針對某些人,純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訴說自己的經歷與感受。

培育的形式有很多種,而在香港亦有不同的團體,並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育,祈禱會、分享聚會、電影欣賞會…… 每次參加這些聚會,都會有不同的得著,但同時有一種畫面卻令Prudence感到不安 - 信仰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