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之前的兩篇文章 ( 上、 中)中分享了筆者眼中,當今教會正遇到一個甚麼樣的危機,以及在個人家庭及小團體兩方面,如何以信理及靈修打好更新教會的基礎。筆者並不認為這些方法已經足夠,筆者也沒有想過這些已是萬全之計。然而,筆者認為,如果這兩點沒做好,之後說甚麼也是沒有用。
要更新教會,首要是前文提到的加強靈修及深化信理,然而這些只是基礎。一如建屋一樣,單單打好樁是不能建成一所能住人的屋。我們必須在這基礎上發展。

建立團體****1. 團體的基礎——聖召及「身體的配偶性意義」 (Spousal meaning of the body)
聖女小德蘭認為自己沒有出色之處,但她說她的聖召就是「愛」。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其《身體神學》中指出:「男人和女人是為了婚姻而受造的」 (TOB 19, 20.02.1980)。聖教宗指出,天主創造的人性有著配偶性意義,人要滿全這配偶性意義,就是「婚姻」及「為天國守貞」。這兩個聖召正正就是我們要建立團體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正正是這兩種不同但互補的聖召是如此重要, 筆者希望先分享一下為何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正正就是回應著這教會危機的一個重要鑰匙。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身體神學》講道中,表示人的「性」並不是可以隨個人的喜好及想法而隨便運用的。他認為人、「性」是天主所造,祂也給予了意義。如果我們按天主的原意去運用我們的「性」,在倫理中這是「對」的,對我們也是「好」的;相反如果我們違反天主的原意去運用我們的「性」,在倫理中這是「錯」的,也對我們有害。
這正正就是與現今世代的道德相對主義完全相反。道德相對主義 (很籠統地說) 認為事情本身沒有對或錯,所有的道德價值都是由個人所給予。所以,基本上我們不可以批評別人的行為,因為你認為這件事錯,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的想法並不比我的想法有權威,所以你的道德判斷對我並沒有意義。
但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卻不同意道德相對主義,他在《身體神學》中,就是重新確認教會一直以來對於人的「性」的道德判斷是正確的。 有一些性的行為是正確而對人有益,但另一些行為是錯誤而對人有害的。這判斷是獨立於個人的想法,即是說,就算一個人認為他可以做某種行為,但如果這件事在客觀來說是錯的,無論他是否教友,教會都能判斷這個行為的善惡。 (教會並不認為她能簡單判斷一個人在天主前是否成義、能否得救;但教會認為她能夠為外在行為作倫理判斷。)
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人的「性」指向結合、生育。人的「性」可以說是為了建立家庭而存在。按我們的本性,我們藉「性」參與天主的創世工程,成為父母:孕育、生產、繼而養育新的生命;按基督給我們的超性生命,我們的性被昇華:被召「為天國守貞」的人參與天主的救贖工程,成為屬靈的父母:孕育、生產、繼而養育 (福傳、洗禮、信仰培育) 基督徒的超性生命。
在此基礎上, 我們看到「婚姻」及「為天國守貞」兩種聖召雖然實質生活的表面非常不同,但內裡的原則是非常一致的。我們要理解,婚姻和聖秩兩者均不僅是個人的選擇,兩者的本身都是一個公共、有關社會的決定。(聖經學者 Scott Hahn 在其最新的著作《The First Society》甚至表示:「性」本身是一個最私密但也是有關公共利益 (common good)的事,因為可以產生新的生命。這也呼應著若望保祿二世對「性」的看法。)同時,這亦指出,每個人的成長及成召並非單純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身以外的「另一位」:配偶、社會、教會、天主。
在此理解上,筆者分享這兩個聖事如何更新教會。
**2.**個人/家庭部分 2a. 婚姻聖召
我們要認真看待聖召的問題,先說建立家庭。對於被召度婚姻及家庭生活的年輕人,我們要鼓勵他們及早結婚、建立基督徒家庭!
筆者在最初都 談到,家庭在現代社會是備受衝擊的一環。 就算是教友,有多少人明白家庭是甚麼?而明白的,有多少人有意識地每天努力實踐? 要大家口裡說:「家庭就是教會」是多麼容易,但要大家真的在生活中將家庭當作教會團體又是如何的困難!

家庭對於小孩心理成長、成年人的情緒健康如何重要不用筆者多說。然而,作為信友,我們知道家庭不只是構成社會最基礎的小團體,也是「家庭教會」。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家庭團體》宗座勸喻中提到,家庭是小教會,是信友起初學習信仰的地方。家長,尤其是父親,按天主的安排,就是這個小教會的「司祭」——帶領祈禱、信仰培育、將由先賢接到的信仰傳給下一代。
如果我們要更新教會,我們必須先由自己的家庭開始。 不要讓青年浪費他們的活力追尋無謂的自我陶醉。青年人的活力及潛能就是天主給予他們的塔冷通。青年人的寶貴之處是他們的生命充滿潛能和可能性。但如果我們不鼓勵他們將潛能發揮出來,他們的潛能就是只埋在地裡的搭冷通,毫無用途。鼓勵他們踏出一步,確實地建立基督徒家庭吧!
對大部分的信友,建立一個基督徒家庭,為教會培育新的基督徒、為社會培育有德行的人,正是成聖的途徑。
筆者讀過一位信友的分享文章,內容提到耶穌在瑪竇福音中的公審判中,義人問道:
義人回答衪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 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患病,或在監裏而來探望過你? (瑪竇福音 25:37-39)
這文章接著提到,我們有甚麼機會為耶穌在最小的兄弟身上做這些事呢?對大部分人來說,當他們放棄自己的享樂,照顧自己的孩子,就是在為最小的兄弟充飢解困、穿衣照料的時候。甚至在教養孩子時,我們更要做解人疑惑、勸人悔改、安慰憂愁這些神哀矜。可見,作父母照顧孩子,如果是為主而做,對自己的得救甚有功效。
但除了為了個人的得救,好好的培養好下一代的基督徒也是更新教會的一部分。我們能否讓他們承傳教會的信理?能否讓他們繼續宣揚福音呢?
2b. 修道聖召
天主召叫大部分的年輕人度婚姻及家庭的生活。然而,天主卻特別召叫一些年輕人度獻身的生活。當中有些是修士修女,有一些更是在隱修中祈禱及工作,而一些則會領受神品聖事成為司鐸。此文章不在於分辨神父及修士的身份。但概括地說,他們就是為天國而守貞,比起結婚的人,修道者以更肖似耶穌基督的方式生活。

如何培育一個修道人不是筆者要插口的範疇。但作為平信徒,我們也有可以協助培育修道聖召的角色。年輕的信友有沒有考慮過修道的聖召呢?作為家長的,我們有為自己小孩的聖召祈禱嗎?我們有鼓勵孩子們思考聖召的問題嗎?我們真的認為孩子去修道是一個確實的可能性嗎?如果我們真正認為我們的信仰是重要的話,難道我們會反對自己的兒女去修道嗎?
甚至退一步來說。我們在平日和小孩子的對話中,有帶領他考慮天主給他的計劃嗎?我們平日和孩子們的對話,是否認為人生的目標是名利金錢,還是應以天主和眾靈的得救為最大的考量?孩子們不是在十多二十歲去一兩次甚麼聖召營便能突然找到天主的,而是父母和孩子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慢慢引導孩子走近天主,日後才幫助到他們尋找自己的聖召。
天主不是召叫所有人度獻身生活,而是召叫那些祂特別喜愛的人。我們的家庭能否成為聖召的園圃?
**3.**教會團體部分
要支持家庭及修道聖召,筆者認為要留意幾點:
3a. 培育 青年要明白,拍拖交往應該以結婚為大前題,或起碼要是辨別對方是否一個合適的結婚對象為目標。單純的拍散拖不能使青年準備好日後的家庭生活。相反,以婚姻及家庭為目標的交往,即使最終可能因不合適而分手,但過程中讓年輕人學習為對方著想、負上責任 (尤其是男青年),最終讓兩個人都成為更加成熟更加有德行的基督徒。
現在的很多論調,就是年輕人不夠成熟,未必能夠承擔責任。筆者認為培育是一個重要的準備。但培育不單是純理論的討論,或是虛無縹緲的「愛」呀、「勇氣」呀之類。要讓年輕人真正成熟起來,就是要真正地負起責任。
培育的重要,是要讓年輕人明白,無論他被召的是婚姻或修道的生活,他們都要明白道路是困難的,也需要他們不斷的付出。我們絕不能給予年輕人一個虛假的承諾說:「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面對問題我們要付出努力,還要不斷地依賴天主的恩寵。
依賴天主的恩寵不是說,當你祈禱後問題就會自動消失。筆者的經驗是,我們經常錯誤理解,以為天主扶助就等於沒有困難、問題會迎刃而解。這是不正確的。
依賴天主的恩寵也不代表我們不需努力。依賴天主的恩寵就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會不斷遇到問題,而天主會協助我們解決;但要讓天主的恩寵工作,是要我們放下自我地接受且努力回應。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所謂要對年輕人說「不要怕」,不單單是說不要怕搞甚麼活動、學習甚麼技能等等。最重要的,教會要培育年輕人不要害怕對天主、對近人作出承諾。不要害怕對天主回應修道獻身的召叫,或不要害怕和自己所愛去建立一個家庭。這無疑是踏入一個全新未知的地域,也是要放棄很多的享樂。但這就是踏實地回應天主的召叫,是更新教會最確切的做法。唯有回應天主的召叫,以祈禱、德行、信理去生活,才能實踐基督的訓導,踏上成全之路。
3b. 培育聖召
既然聖召是個人的回應,也是團體的公共事務。我們除了幫助個人對聖召的準備,團體也有沒有協助婚姻及修道聖召的陶成及生存呢?
回到最基礎的問題,我們的小團體是否歡迎小孩子?歡迎 嘈吵的小孩子?我們有沒有幫助別人的小孩子學習信理、學習祈禱?還是我們只是拿別人的小孩子當玩具,在彌撒時 打擾他們?
讓孩子及青年學習聆聽天主的說話。要聆聽天主的聲音,孩子們就要學習祈禱、靜默。祈禱不是一個天生就懂的行動,孩子們也不會自己靜靜坐下來默想。祈禱和靜默是需要成熟的基督徒父母及信友教授的。
我們的團體有沒有教導孩子祈禱、靜默呢?當然,團體的神師有責任照料團體的靈修事宜,尤其是團體的公共祈禱。然而,家長才是孩子們首要的教育者。家庭才是孩子們第一所祈禱的學校。在此,筆者願引述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 家庭團體》勸諭 ( Familiaris Consortio) 的話:
60. 由於他們的地位和使命,教友父母有教育兒女祈禱的特別責任,引導他們逐步地發現天主的奧秘,和個人與天主的交談:「尤其基督徒家庭,曾因婚姻聖事之恩寵及地位而提昇,其子女自幼年時期,即應按照在洗禮中所接受的信仰,學習認識敬拜天主,並愛其鄰人」。
父母具體的榜樣和生活的見證,是教育兒女祈禱的基本和不可替代的事。 惟有與兒女一齊祈禱,父親和母親——實施他們的王者司祭職——才能滲透兒女心靈的深處,而此影像在他們生活中也無法磨滅的。 我們再一次聆聽保祿六世向父母所作的呼籲:「 母親們,你們有沒有教你們的子女做教友的祈禱呢? 你們有沒有和司鐸們一起,為你們年青的兒女們準備領受告解、聖體和堅振聖事呢?當他們害病時,你們有沒有鼓勵他們默想受苦的基督,呼求聖母和聖人們的幫助?你們有沒有一起唸家庭玫瑰經? 而你們,父親們,你們有沒有,至少有的時候,和你們的兒女,和整個家庭團體,一起祈禱呢? 你們在思想和行動上的正直榜樣,加上共同的祈禱,是生活的一課,是極有價值的敬禮。這樣你們把平安帶到你們的家裏:願這一家平安!要記得,就是這樣你們建立教會」
家庭越能讓孩子認識天主、越能教導孩子們祈禱,就是為他們打下日後聆聽天主召叫的重要基礎。無論天主召叫他度獨身、修道或婚姻的生活,孩子們日後能夠由自己原生家庭的經驗得益。 3b. 支持聖召
在祈禱以外,我們有沒有關心別人的家庭?筆者不是說要八卦他們的生活事,而是對別人的家庭作出關心和協助。我們能否每人供獻一點,協助團體的成長?錢不是萬能,但很多家庭、很多準備修道的青年人都需要錢去維持生活或面對突發的意外。我們能否真的拿出金錢來,讓有需要的家庭渡過難關?能否讓修道人能夠購買所需的聖書、禮儀用品?我們能否捐助修會團體,讓他們維持他們的工作?香港和不少外國的聖堂都入不敷支,甚至有些教區要賣掉他們的聖堂。我們有沒有想過,當我們不付出,我們也就是賣掉我們自己教會的家產?
似乎在可見的將來,尤其是忠信的司鐸會受到比起他人更加嚴峻的考嚴。沒有平信徒的協助,司鐸們的工作也變得舉步為艱。我們能夠慷慨幫助那些忠信的司鐸嗎?筆者認識一些神父,連午餐都不吃,一來是為克己,二來也是為了儲起錢來作他的傳教工作。我們能夠在物質上幫助這些辛勞的司鐸嗎?
再進一步,我們有沒有想過,在日後教難的時候,我們可能要協助修道人避難?我們有沒有勇氣收留被趕走的修道人?在日益世俗化,甚至反基督化的社會,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團體中的信友甚至神父可能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迫害,例如因良心罪而被告。我們有沒有心理準備,在人力及財力上都幫助被迫害的信友?這些不是天方夜談,而是教會由一開始就面對的問題;到今天,仍是不少受迫害的教會每天遇到的問題,我們要居安思危,準備好保護神父們及團體的其他信友。
4. 小結
要更新教會,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責任。對大部分的平信徒來說,要做的不是要推動甚麼教廷改革、教區改革。這些工作雖然重要,但不是大部分平信徒能夠參與的。但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夠在自己最基礎的生活中活出他的基督徒召叫。
然而,每位平信徒若果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克盡己職,就能更新自己的家庭,繼而培育出新一代忠信的信友及修道人。加爾各答.聖德蘭修女說過:「你想幫助治療世界,就由自己的家庭開始。」我們要更新教會不是靠改變制度,而是靠每個信友先更新自己的家庭開始。
天主子民由修道人及平信徒所組成。我們要更新教會,必先由更新自己的家庭及培養聖召開始。但這些不能流為空口白話。我們要有意識這是一場耐久戰:每一天我們都要一點一點地對抗世界說的謊言。我們要否定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死亡文化、要否定教宗本篤所提到的相對主義的霸權。最終,我們要在我們的團體中建立一個基督徒文化,以維繫信仰及德行的陶成。

傳統信理告訴我們,我們現世的是征戰的教會 (Church Militant)、旅途中的教會 (Pilgrim Church)。我們可不是「旅行教會」。我們不是舒舒服服等八九十年就能自動升天堂,我們也不能預期天主會為我們處理好一切而讓我們白白的等著收成。我們要有意識,理解到基督徒的生活會遇到困難,也要求我們付出去解決那些似乎超越我們能力的問題。但同時我們知道天主是我們的助佑,祂會扶助我們。我們要掏空自己,才能接受天主的恩寵。過程是困難的,但這才是真正喜樂的來源。
擁抱教會二千年來傳遞到我們手中的信理和靈修。 建立基督徒家庭培育新一代的基督徒。 接受天主的召叫成為修道人為天主子民工作。 ——有甚麼比以上這些行徑更能有效地更新天主的教會?這些步驟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夠做,而且也應該做的事。
由於篇幅關係,筆者有一些想法未能在這一篇文章中列出。筆者認為要更新教會,教會內也需要不同人有不同的工作。事實上,天主不召叫所有人都有同樣的責任。所以,筆者將再加一篇「延伸篇」,分享一些對更新教會也很重要,但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責任做的事,當中包括護教、信仰團體的向外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