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信理

善牧主日
善牧主日彌撒後,神父帶了幾個小孩子參觀他們的羊棧,還讓他們摸一隻剛出生兩天的小羊,十分應節。有修士剛巧要餵羊,還要管教小孩子絕對不可以胡亂追趕羊群。讓小孩子體驗到甚麼是善牧。當然,有真實餵養羊群的神父,這個主日的道理也十分值得分享。
愛爾蘭的聖博德
有朋友年輕時追英國歌手組合,經常讀英國雜誌,所以很早就知道3月17日是聖博德 St Patrick 的慶日。但現代社會的聖博德日都變得世俗化,只把這天當為玩樂的日子而忘記了聖博德是甚麼人。筆者剛剛聽了這個 網上聲音專欄 專欄,也學到一點新東西,想和大家分享。 St Patrick standing on a snake in Purgatory: England, 1451 (London, British Library, MS Royal 17 B XLIII, f 132v) 聖博德其實不是愛爾蘭人。他很大可能出生於公元四世紀末、羅馬治下的大不列顛島。他雖然出身於一個基督徒家庭,然而按他自己在自己的自傳 Confessions中所說,他小時候不是一個十分虔誠的教友。到了博德16 歲的時候被海盜擄走,結果成為奴隸流落到愛爾蘭負責牧羊。
本末倒置的陷阱
筆者一家習慣主日到附近的隱修院參與主日及慶日的彌撒,然而堂區的神父久不久就會到訪孩子就讀的學校主持祈禱或禮儀,所以有時候我們都會由孩子口中聽到堂區神父的事。 有一次,孩子解釋堂區神父來到學校時經常說笑話,弄得大家也哈哈大笑。然而,本來在哈哈大笑的孩子突然認真起來,說:「但我覺得在彌撒中這樣做不太好,因為是 idolatry﹝拜偶像﹞」筆者以為自己聽錯了,便叫他解釋一下是甚麼意思;而且筆者想理解一下,一個十歲不到的小朋友為何會有這種想法。原來孩子的意思是:「如果在禮儀中神父經常說笑,大家便單單注意神父,而看不到天主了。在彌撒中,天主是最重要的,但當每人只留到意神父,神父便取代了天主。這不就是拜偶像嗎?」筆者當刻也反駁不了,便再問:「那麼,如果神父不在禮儀或祈禱當中,只在之前或之後說笑,那又可以嗎?」孩子想了想:「那就應該無問題了。」 的確,《天主教教理》對於拜偶像 idolatry的解釋不局限於基督宗教以外的虛假崇拜:
祝各位有福的將臨期! 短述「前摺祭袍」
先祝各位在將臨期的守齋準備能充滿天主的恩寵! 進入將臨期,彌撒禮儀也有不少改動。大家可能留意到禮儀中沒有管風琴音樂、光榮頌也沒有了。禮儀顏色也由「聖神降臨後」的綠色變成了代表懺悔、準備的紫色。但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上圖攝自剛剛將臨期第一主日,於法恩伯勒 (Farnborough) 的聖彌額爾修院 (St. Michael’s Abbey) 的彌撒。這裡是一所本篤會修院。圖中主祭正準備祝福乳香,執事身穿寬肩帶襄禮,而副執事則已手持聖體碟舉在自己眼前。其實副執事身穿的並不是平日穿的副執事袍﹝ tunicle﹞,而是 folded chasuble﹝不知道有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但請容許筆者暫譯「前摺祭袍」﹞。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前摺祭袍」及「寬肩帶」的傳統。
政權更迭,基督永王
很多人稱2024年是全球的選舉年,因為有很多不同地方的政府舉行選舉。華文讀者留意的台灣、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其他不少地方都有國家領袖或議會選舉。不少人在選舉前宣傳、選舉後分析,這些都不是壞事。然而,有時有些人支持某些政客或政黨時,將他們或他們的政策形容得像改變世界的大工程,仿佛沒有這位政客,社會便會落入大災難一般。 政治只是文化的下游,在甚麼文化的社會,就產生甚麼樣子的政治。與其擔心甚麼政客能夠上台,我們倒不如好好想想,我們生活的文化是否能夠協助眾人活出正義、有道德的生活?人們能夠按公義說話行事嗎?還是連祈禱也是非法、向孩子傳遞信仰都被禁止?這個世界有些國家的政權被視為邪惡政權、他們的文化有不少的道德缺憾,但我們倒不可能將他們的對手看為救世主。沒有一個政客/政黨是我們的救贖。事實上,世上所有的文化都尚待基督的救贖,聖詠作者提醒我們:「你們不要全心依賴王侯大臣,也不要依賴不能施救的世人」﹝聖詠 一四六﹞。 筆者認為,有一位聖人政治家是我們很好的提醒。聖多瑪斯.摩爾﹝ St. Thomas More﹞是英國君主亨利八世的首相。而亨利八世最出名的事蹟,就是因為當時教廷拒絕將他與妻子 Catherine of Aragon的婚姻定為無效,而亨利八世堅持要娶第二任妻子而創立聖公會。而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聖多瑪斯.摩爾拒絕迎合君主之意,認為政治職位與信仰有衝突,便辭任公職。後來更因拒絕承認英王自立的聖公會,最終殉道。而在殉道之前,他更宣言: 「我是國王的忠僕,而天主忠僕更加優先。」 聖多瑪斯.摩爾確確實實地實行了耶穌的教訓:「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瑪竇福音 六:24﹞
聖教會有關無神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之訓導
基於救主耶穌的聖訓 (瑪竇福音18:17;路加福音 10:16;若望福音21:15-17),全體天主子民均有義務,敬重地服從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基督之名,關於信仰及道德的訓導 (希伯來書13:17): 聖教會有關無神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之訓導 # ( PDF 中英文版)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 double-space-with-newline }}還該提到另一種無神論。這類無神論將人類解脫的希望。特別寄託於經濟及社會解脫。這類無神論認定宗教本質上便構成人類解脫的障礙。在他們來說,令人神往於騙人的來世生命,等於使人對建設地上的王國毫不努力。因此,這類無神論者,一旦取得政權,便激烈反對宗教,並運用政府擁有的強制權,尤其在青年教育上,從事傳播這類無神論。忠於天主及人類的教會,對這種違反人類的共同思想和經驗,並貶抑人性天賦尊嚴的萬惡理論及行為,現在一如昔日,不能不以沉痛心情,極其堅決地加以擯棄。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 Gaudium et Spes 牧職憲章, 20-21 《天主教教理》{{ double-space-with-newline }}教會在現代已揚棄那與「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聯合的極權主義及無神主義。此外,教會也拒絕「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把市場的法則視為比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作法。只憑中央企畫來控制經濟,將敗壞社會關係的基礎;經濟的控制專憑市場的法則,並不能實施社會主義,「因為很多人性方面的需要,並不能由市場來獲得滿足」。需要按照正確的價值等級,並為了公益,鼓勵一種市場和經濟創業活動的合理控制。{{ double-space-with-newline }}–《天主教教理》第2425號,亦參考 第 2423-2428號 教宗方濟各(在位:2013年-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正如拉辛格 [本篤十六世] 所說,[馬克思主義跟基督宗教之間]莫大的差異在於,兩者對救贖到底如何來臨,有著深不可測的分歧,更遑論馬克思主義,宣稱要建立人間天堂、使人在現世便得到救贖…… 因此,為了在意識形態權力的壓抑下,捍衛人類和人作為人的意義,必須從今起,重新建立人對天主的服從,並以此制衡人對國家政權的服從。」{{ double-space-with-newline }}–方濟各教宗,「前言」,本篤十六世《信仰與政治:選集》,依納爵出版社,2018年
彌撒與疫症
武漢肺炎直捲全球,由中國開始的肺炎起初蔓延到香港澳門台灣,現在已傳到歐洲美洲,世界各地也無一幸免。各地教會面對著這武滿肺炎的威脅,不敢鬆懈。不少教區免卻信友主日彌撒的義務,甚至取消公開彌撒,以減少信友聚在一起而引起大規模傳染。 這裡引起幾個問題:教會是否放棄相信彌撒的功效?既然聖體是耶穌,我們是否應該相信聖體根本就不會傳染病毒?香港教區已停止了公開彌撒超過 4星期,筆者也在這期間反思這個問題,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caption id=“attachment_19659” align=“alignnone” width=“400”] 聖嘉祿·鮑榮茂 (St. Charles Borromeo) 送聖體予疫症病人
培育「考第一」的小朋友
有一次太太和另一名家長談到小孩子的教育,談到升學選擇及培育小孩子的方向。 該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小孩子的升學,都關注不少的學校選擇。其中提到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升讀某一所天主教的傳統名校。太太說:「這一所學校都出了名對學業頗為催谷呀!」那位家長同意,並補充說:「這所學校既要求學生『好假 (裝模作樣)』、又要乖乖聽話讀書,同時又要很有創意和表現得很有不同的才能。」太太聽了,回覆說:「你真的想小孩子變成這樣?」該家長說:「那她都要扮啦!我已經不斷的訓練我的小孩子啦!」太太說:「那你不怕破壞親子關係嗎?」家長說:「都已全破壞了啦!但沒法子,要考學校就是這樣!」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和這位家長一樣,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就是每年每科都拿第一名,仿佛「考第一」就是培育小孩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 實用主義的育兒方式就是要追求一切可量化的事物:有多少興趣班、有多少證書、考試有多少分數、學了多少樂器考試又有多少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19604” width=“640”] 我們教導追名逐利,還是信仰天主?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Bruegel the Elder, 1559)] 這些家長在做甚麼呢?這甚至不是教育小孩子「追名逐利」,這只是在教育小孩子追求完成一大堆沒有意義的工作目標,就像上班被催逼營業額一樣。這樣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懂得欣賞音樂藝術,不懂得關顧他人。 他們表面也是很好的學生, 但在他們內在,唯有「完成目標」才是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聲稱讀書時期不斷「考第一」的林鄭月娥。她甚至說過因為習慣拿第一,所以曾因為「失手」考第四而傷心痛哭。無可否認,她在學時期學業的確非常出色。坊間曾形容林鄭月娥為「好打得」,筆者想這和她自己的好勝心很有關係。 但到了大是大非時,她心中考慮的是她信仰的道理,還是仍然是追求下一個「第一」、下一個「目標達成」?
罪惡和地獄
聖神降臨
五旬節日一到,眾人都聚集一處。忽然,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颳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有些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他們每人頭上,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宗徒大事錄 2:1-4) 聖神降臨在宗徒當中。宗徒們領受聖神後,勇敢為耶穌作證。當天三千人接受了伯多祿的宣講,受洗成為基督徒。
主仍活著,仰賴祂吧!
祝各位讀者復活節快樂,吾主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亞肋路亞! 數年前,筆者為兄長代筆撰文,就是以「主仍活著」作始,因為耶穌基督耶穌死了、復活了,仍然活著,並把自己以麵餅之形態,一切存留至今,與我們每天在一起。 //主耶穌升天後,仍然活著。衪與聖父共發聖神,引領著我們。// //主耶穌升天後,仍然活著。衪把自己存留聖體聖事中。//
Crux stat dum volvitur orbis -- 法國聖母院火災的數個反思
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耶路撒冷!我們的雙足,已經站立在你的門口。(聖詠122:1-2)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殘殺先知,用石頭砸死那些派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雞把自己的幼雛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卻不願意!你看吧!你們的房屋必給你們留下一片荒涼。因為我告訴你們:自今以後,你們斷不能再看見我,直到你們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當受讚頌!(瑪竇福音 23:37-39) 2019年聖週星期一,法國巴黎主教座堂聖母院失火。聖堂頓成廢墟,修復需時。 聖母院是巴黎主教座堂,由 1160年開始建築工程,至1260年才完成,歷時一世紀。她是中世紀高峰 (High Middle Age) 的結晶品,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有誰說中世紀是反科學、沉悶的時期的話,大可以問問他:「那麼誰能有這技術建成這偉大的聖堂,並且以這麼多的藝術去裝飾她?」 聖母院不單是建築的結晶,她更是法國教會信仰的標記。法國被稱為「教會的長女」 (Eldest daughter of the Church),是歐洲基督文明的先峰。然而,歐洲在過去的時間逐漸拋棄自己文化及信仰的根,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 2003年的宗座勸喻《教會在歐洲》( Ecclesia in Europa) 中提到,「由於一些人擁有了他們需要的一切,生活得好像天主不存在一樣,歐洲文化給予人一個『沉默背教』(silent apostasy) 的印象。」 法國今年由2 月開始,各地的聖堂都遭受縱火褻聖。可見法國的教會也是受著迫害。不論今次聖母院的火災是否人為,這場火災確實很有象徵性,很值得我們反思默想。 以下是筆者的數項雜亂的想法,不知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 這圖是火警撲滅後的首批相片之一。筆者心中想起了 聖博諾 (St. Bruno)所創 的加爾都西隱修會 (Carthusian Order) 的格言: Crux Stat dum volvitur orbis. (世界轉變,而十字架巍立)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論教會及性侵醜聞》 (2/3)
本篤教宗:一如我剛剛嘗試闡述的,在1960年代出現前所未見的激進主義中,基督信仰的道德觀念也在長時間醞釀及持續進行的過程中瓦解。 教會在道德訓導方面的權威在瓦解,自然地影響教會各方面的範圍。單為回應方濟各所邀請各國主教團主席所聚集而進行的會議而言,我們現在集中討論司鐸生活以及修院生活的議題。有關在修院中培育司鐸職育的問題而言,的確出現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崩潰。
四旬期第一主日講道分享
那時,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衪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瑪竇福音 4:1-2﹞ 一段準備的時間過去,四旬期正式來臨。剛過去的主日,福音提到耶穌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受魔鬼的試探。 筆者有幸參與陳日君樞機主持的彌撒,其中他對福音的解釋、以及對教友善度四旬期的勸勉很有意思。 首先樞機提到魔鬼以麵包引誘耶穌。 你若是天主子, 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吧!…… 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竇福音 4:3,4)
做「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近日聽到工作崗位的同事談到他們的生活,當中也有天主敎徒。在仔細想想信仰在他們生命的各種決擇的角色時,筆者不免反思:「當我說我是一個天主教基督徒時,這是甚麼意思?」或者再坦白點說:「何謂基督徒?」 和很多外教人的想法不同,作基督徒不是跟隨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宗教」。聖經的確非常重要,但基督信仰不是「一部聖書的信仰」。聖經學者聖熱莫尼諾(或St. Jerome ,或譯葉理諾)說:「不認識聖經,就是不認識基督。」聖經的重要性在於,這部由聖神默感的聖書讓我們不斷加深認識耶穌基督。 筆者相信,當一個基督徒,就是和耶穌基督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直接讓我們接觸到耶穌,而不是單單地為了滿全規則地每周望彌撒、守齋、行善功、甚或推動某些意識形態或社會運動。我們和耶穌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也同時是有社交的幅度。我們和基督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但不是個體化。(personal, but not individualistic)
教會的危機——(下:建立及維繫信仰團體)
筆者在之前的兩篇文章 ( 上、 中)中分享了筆者眼中,當今教會正遇到一個甚麼樣的危機,以及在個人家庭及小團體兩方面,如何以信理及靈修打好更新教會的基礎。筆者並不認為這些方法已經足夠,筆者也沒有想過這些已是萬全之計。然而,筆者認為,如果這兩點沒做好,之後說甚麼也是沒有用。 要更新教會,首要是前文提到的加強靈修及深化信理,然而這些只是基礎。一如建屋一樣,單單打好樁是不能建成一所能住人的屋。我們必須在這基礎上發展。 建立團體****1. 團體的基礎——聖召及「身體的配偶性意義」 (Spousal meaning of the body) 聖女小德蘭認為自己沒有出色之處,但她說她的聖召就是「愛」。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其《身體神學》中指出:「男人和女人是為了婚姻而受造的」 (TOB 19, 20.02.1980)。聖教宗指出,天主創造的人性有著配偶性意義,人要滿全這配偶性意義,就是「婚姻」及「為天國守貞」。這兩個聖召正正就是我們要建立團體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正正是這兩種不同但互補的聖召是如此重要, 筆者希望先分享一下為何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正正就是回應著這教會危機的一個重要鑰匙。
教會的危機——(中:回應部分)
筆者在 上文 中提到,天主教會正面對著一個大危機,在這一篇文中,筆者嘗試分享一些我們作為平信徒可以做以及應該做的事情。筆者說的不是教會要有甚麼制度上的改革;改革是必須的,但沒有個人的聖化及對德行的追求,甚麼制度也無法防止教會再次跌倒。 在談仔細的內容之前,筆者先要解釋這篇文不是甚麼。這篇文不是一個教會的改革藍圖,這也不會談教區及教廷應該有甚麼的架構……這也不會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做法,相反,任何協助教會更新的做法也要求我們不斷的付出。 筆者不是先知,不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足夠,或每個人都合用,但筆者希望這些做法的分享,可以刺激大家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團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去協助地方教會去更新。 大方向 筆者認為在更新教會的過程中,平信徒有一個重要的角色。 平信徒不是教會架構的決策者,但平信徒佔了教會的大部分,能夠推動一個文化的改變。 天主特別召叫一些人當神父、或當修道人是為了叫他們特別獻身去傳揚天主的福音,但缺乏有聖德的平信徒,天主的福音則未能有血有肉地展現在人前。平信徒以身作則活出天主的福音也是傳福音的重要行動。 現代平信徒要對抗的,不單是個人的私慾偏情,也要對抗世俗的死亡文化、相對主義的霸權、個人至上的享樂主義。 平信徒要做的,是要建構一個文化,一個相反世俗的文化。 這是艱鉅的工作,但我們不是一步登天,而是由我們每人身邊的事情做起,在我們的家庭及信仰團體開始。 我們要建構一個甚麼樣的文化呢?我們確立一個按基督信仰、自然律 (Natural Law) 為宗旨的文化。 為達這個目標,我們在家庭及信仰團體中先要建立一個基督徒的身份認同。說得簡單點,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都意識到我們自己是基督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天主不斷地施恩,我們需要恆常的聖事以獲取所需恩寵。 然而,筆者在以下的分享中,在每一個方面也會分為個人/家庭、以及信仰團體的兩個部分。在信仰團體的部分筆者也會包括了神父、修道人的角色。要知道,我們平信徒和修道人分擔著基督肢體中不同的功用。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也不能缺少修道人及神職參與。
教會的危機——(上:問題部分)
**[長文慎入]**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不夠時間寫短文。 只要認真看看教會現在的情況,我想沒有一個有理智的人能夠否認教會正出現一個大危機。老實說,事情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這一刻,我想任何粉飾太平的話都是廢話。對小孩子或初信的人,我們可以把問題簡略一提即可;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不說。 教會的危機,英文說法就是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誰都看得見,但大家都不提不說,仿佛不說就不用處理事情會自己解決。不, 我們要老實面對問題,我們要承認我們正站在歷史的重要一刻。 後人回望過來,就會對我們說:「你經歷過那段時間嗎?!」 筆者這篇文會談談幾個教會的危機,下一篇會寫寫教友應如何自處。筆者不是嘗試要寫如何改革教會。因為這個教宗及普世主教團的責任。就算現在的主教及現在主教做不好,有些事也輪不到我們做。但平信徒是天主教會最大的部分,如果我們由自己的部分開始做的話,我們也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 [註:這些危機是筆者的想法,也不是十分嚴謹的推論。可能讀者們會有別的想法。沒問題。起碼如果大家願意拿出來談的話,這就是面對困難的第一步。最怕是大家甚麼也不說。] 筆者腦海中正想到好幾個教會的議題,這些不可能包括教會所有的危機。這些議題的次序只是筆者想到的次序,和重要性未必有很大關聯。它們是: 1. 梵蒂岡和中共建交
主,求你依著你的仁慈,時時刻刻潔淨與護佑你的教會
Dominica XV Post Pentecosten 五旬節後第十五主日 Oratio: Ecclésiam tuam, Dómine, miserátio continuáta mundet et múniat: et quia sine te non potest salva consístere; tuo semper múnere gubernétur. 禱文:主,求你依著你的仁慈,時時刻刻潔淨與護佑你的教會;因為沒有你,她便不能保持安全;望你常施恩祐,使她得到你的照管。 剛剛過去主日的彌撒經文非常配合當今教會遇到的問題。筆者拿起禮書,馬上便被首兩個字吸引著: Ecclesiam tuam 「祢的教會」。筆者想到,天主的教會為何會被負賣主的神職所佔據著呢?但這禱文同時提醒著我們,天主的教會要靠著上主不斷的仁慈—— miseratio continuata ——才能得到潔淨。是天主沒有仁慈嗎?不是,而是我們抗絕了天主的仁慈,是我們沒有善用天主的恩寵。 因為沒有了天主,我們便不能持續地得到安全,健康、救恩 ( salvus);而教會則需要天主不斷的掌舵—— gubnero ——才行。教會的醜聞,正正是我們沒有讓天主掌舵。我們憤怒的,不單單是一些兇殘的神職向青少年,甚至修生埋手;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高層受著所謂的 gay mafia / lavander mafia 所滲透,而互相包庇那些犯事的神職。外文稱他們為 Judas priests ——猶達斯神父、背主神父。 我們能否將教會的掌舵人,由這些背主神職當中奪回而歸還給天主? 這天的書信取自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書 5:25 - 6:1-10 :
1950年教宗頒定「聖母升天」為教義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6)——男女的互補是天主的計劃
上文 提到,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由天主取了人的肋骨,創造了男人和女人。亞當一看到厄娃,就認定了她是自己相稱的助手,因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聖教宗繼續教導指出,男女的結合正正就是表達出整個人的人性。兩個性別性的二重性 (duality) ,正正反映了真正的人性反映在 男性和女性的互補:男人和女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他們卻不是對立,而是互補。 天主為了男人而創造女人,相反也是為了女人而創造男人 (TOB 9, 14 November 1979) 。在這裡,教宗看到創世紀第2章中創造人的描述在表達出,「人」作為一個重要價值的經驗 (Genesis 2, by contrast, reveals, so to speak, the first circle of experience lived by man as a value) 。 天主藉男女的結合來克服了人的「原始孤獨」。聖若望保祿二世表示是,這就是梵二《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2 中提到的「位格的共融」 ( communion personarum, communion of persons)。 在這裡,我們更能夠看到「助手」的意義——二者是相似、同等地位。二人互為「助手」,是互相補足的。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5)——原始結合
上文 我們談到,聖若望保祿二世從創世紀的敍述中,帶出了原始人性中的「人性孤獨」。 「原始孤獨」貫通所有人,是一個普遍的人性經驗,就是人理解到自己和其他受造物並不一樣,由相異的受造物確認了自己的人性。但在發現自己獨特性的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特殊的,故此他渴望一個相似的「另一個」。 人是具一個有位格 (person)的有形受造物——他有靈魂,能夠和別的個體交流。同時他有一個身體,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他的身體讓他認識自己,但也讓他明暸到自己和其他有形的受造物不一樣。 天主說:「人單獨不好」,在這背景中天主創造了一男一女;另一方面,耶穌基督在回答法利塞人的質詢時,用了創世紀作為回覆:「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創世紀 2:24; 瑪竇福音 19:5) 。無論在新舊約作者中,「人單獨不好」正正是天主創造男女的背景。然而,這未能解釋「原始孤獨」的整個幅度。 聖若望保祿二世首先提到,我們要先理解到人既是一個身體,因此人有著基礎屬於人性的孤寂;繼而同一個人, 人的身體卻以男性或女性的身體表達出性別特徵,這反映了身體的性別意義。當然在時間上,兩者是同時出現的,但在概念上, 「作為一個人」比「作為男或女中的其中一種性別」優先,因為前者有著更深層更基礎的意義。 (TOB 8, 7 November 1979)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4)——原始孤獨
上文論到聖若望保祿二世在創世紀的創造敍述中,總括了「原始人性」的幾項特質。我們按概念的先後次序,先探討「原始孤獨」。 在創世紀中有兩個創造的敍述,分別是創世紀 1:1 – 2:3,以及創世紀2:4-25。解經學稱前者為厄羅因典,因為原文中稱天主為 Elohim (厄羅因);稱後者為雅威典,因為原文中稱天主為 YWHW (Yahweh, 音「雅威」,「耶和華」是錯誤的讀法) 。而兩個流傳中以雅威典較先出現。 在雅威典的敍述中,「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 (adama) 形成了人 (adam),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上主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個與他相稱的助手。」上主天主用塵土造了各種野獸和天空中的各種飛鳥,都引到人面前……但他沒有找著一個與自己相稱的助手。」 (創世紀 2:7, 18, 19a, 20b)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3)——在天主原始計劃的人性
我們開始了新系列,研讀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及保祿六世的「人類生命」。 上文 我們開始提到,耶穌的降生,是為將我們由因受罪惡所困擾的墮落狀態拯救出來。不但恢復天主創造人時的原初計劃,還要「在恩寵上加恩寵」,達致一個被救贖或光榮的狀態。但亦在世的我們卻在一個「既成未遂」(already but not yet) 的狀態。一方面我們亦受罪惡所困擾,但另一方面我們卻能分享基督的救贖。我們在世,就是勉力跑向天堂,真正擺脫罪惡而在天主內活出人性的光輝。 而今次,我們開始看人在原罪之前的原始狀態,以及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如何帶領我們探討這個課題。 一如不少人說,我們人與人的溝通當中,我們口中的說話只佔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溝通則在於文字以外的語氣、手勢、身體姿態……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我們的身體是天主恩寵的「原始聖事」 (primordial sacrament, TOB 19, 20 February 1980),就是說我們有形的身體是天主特意設計的工具,用以傳遞祂的無形恩寵。然而,天主本身沒有身體。人的身體如何肖似着純靈體的天主呢?人的身體如何表達「天主」? 「天主是愛」 (若望一書 4:8)。天主因為「愛」而創造了一個「樣樣都很好」的受造界。天主的「創造工程」 (希伯來文: bara’) 都是好的,這包括「在起初天主 創造 了天地」(創世紀 1:1)以及「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 造 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象 造 了人: 造 了一男一女」(創世紀 1:27) 。這個從無到有 ( ex nihilo) 的創造,按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解釋,就是天主出自愛的禮物。而人則天主的整個創世工程的高峰。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以「禮物」/「交付」的觀念貫穿整個創世敍述十分重要,他稱之為「交付詮釋法」(hermeneutic of the gift)。 因此,我們要理解我們的身體是一份怎樣的禮物,則要由創世的敍述看起。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2)——起初,墮落,得救贖
我們開始了新系列,研讀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及保祿六世的「人類生命」。 上文 我們開始提到,我們首先要記得我們是靈魂及肉身兼備的受造物。接著在這裏,我們先很廣泛地看看聖若望保祿二世如何將人類的救贖史分為「在起初」、「墮落後」、及「被救贖」的階段。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解釋我們的身體時,他回到創世紀的敍述。因為聖教宗想和我們一起看,天主「在起初」的計劃是怎樣的。一如前文所述,「在起初」天土創造天地萬物,而「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世紀 1:31) 然而在這萬物當中,人是特別的。這不是因為人能夠比其他動物跑得快或舉起更重的物件。人是特別的是因為「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人:造了一男一女。」 (創世紀 1:27) 「在起初」在聖若望保祿二世的整個「身體神學中」有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要先理解聖教宗如何看待這詞語。聖教宗將整個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在起初」、「墮落後」、「被救贖」。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1)——人是身體及靈魂
上文 提到我們開始了一個系列,研讀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及保祿六世的「人類生命」。要理解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甚至說,要真正接受天主教會對「性」及「愛」的訓導,筆者認為以下兩點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 我們是靈魂及肉身兼備的受造物。 天主「在起初」給人的計劃、人在「墮落後」的境況、以及基督如何「救贖」人性。 教會在二千年來應付過不少異端,就是對天主錯誤的理解。很常見的一種想法就是,將人或世界的物質及靈性分裂。 很多古時的宗教將世界視為善和惡相爭之地。創世紀卻說天主創造了世界,說:「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世紀 1:31) 接着,基督徒要面對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跟從諾斯底主義的人都認為人如果要達到真正的完滿,並不是靠信仰、聖書、宗徒傳承,而是靠一種秘密的知識。而這知識不是人人能夠擁有的。既然他們都不相信傳承的信仰,他們信仰的內容其實和基督信仰沒有甚麼關係,卻在用了基督信仰的詞彙去說他們的理論。他們普遍相信,人的靈魂是造物主靈體的「碎片」或「分身」,但這高雅的靈魂卻被困在屬於惡的世界、屬於惡的肉身當中,所以人的終向就是要脫離肉身,回歸到造物主當中。 然而,這並不是基督信仰。 基督信仰不依賴一些個人的「覺悟」、超越聖經、歷代聖人教導的學說。基督信仰——聖經及教會的訓導——由一開始就不止於相信創世紀說「世界是好的」,也同樣相信,我們的復活是靈魂和肉身一起復活:
一滴毒藥——良十三世《眾所周知》
剛剛才發現,教宗良十三世 (Leo III) 的很多通諭都好像沒有中文譯文,然而這位教宗的警世良言即使過了一個多世紀,仍對我們非常有用。 教宗良十三世於 1896年6月29日 ,這是聖伯多祿聖保祿瞻禮,頒布通諭《眾所周知 ,其中第9節的開頭是這樣的: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0)——前言
今年2018年是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頒布《 人類生命》( Humanae Vitae, 英文)通諭50周年。這通諭對不少教友來說都是頗為陌生,就算知道也是不甚明白。 的確,很少神父會著重解釋及教導《人類生命》通諭,而慕道班導師亦很少有教導,但是我們是不可能忽略這部分的教會訓導。因為在1968年,保祿六世藉《人類生命—論節制生育》,相反世界潮流,堅持教會二千年來不變的訓導:「 人工抗孕是違反人類的性,是不道德的」。保祿六世在強調「負責任父母」 (responsible parenthood) 的同時,強調人工抗孕是違反道德的,相反應利用造物主在人身上奧妙的安排,以自然可孕期的周期區間孩子的來臨。而事實上,這種日漸成熟的「自然家庭計劃」發展到今天,成功率既高,而且亦為夫婦二人帶來不少其他身心靈的好處。
「你們要常常喜樂」——喜樂主日的反省
「你們要常常喜樂!」保祿宗徒在寫給斐理伯信友的書信中是這樣勸勉基督信友。但現實上,我們的生活充斥着令人難以喜樂的事:我們工作不順利、和朋友有誤會、跟家人有衝突、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長輩離世…… 與保祿宗徒的勸勉相反,佛家因此認為「生老病死」皆苦,連「生」也是苦的。另外也有不少當代思想,說人生本身毫無意義,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生命添加意義。但事實上,如果生命本身並無意義,要個人刻意添加,這種外加的意義亦只是一種自我麻醉,根本上就只是在欺騙自己要辛勞過活,倒頭來還只是一場空。 保祿宗徒的說話則相反,他在提醒所有基督徒,我們的生命即使困難,也是值得喜樂的。
教宗思道五世遣責墮胎惡行
故事、人生、信仰培育
日前聽了一個關於小童閱讀的講座,講者談及她認為如何作親子閱讀,以及選擇好的繪本圖書。當中講者表示,好的繪本圖書應幫助小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亦能讓他們學習現實。另一方面講者亦表示,我們不必太擔心小孩子能否「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兒童文學本身是由成人寫作,他們寫作時都放進了他們的人生經驗。 小孩讀者看到故事的趣味,而成人則更能看到故事中的各種人生苦澀甘甜。小孩子看到魔法的奇妙,角色探險的刺激;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起跌。 我們不必期望小孩子看到故事中多個層次的意義,因為這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解釋,而是人生的歷練。小孩子經歷了多些事情,就自然明白。 兒童文學如是,基督徒的人生亦然。
[讀者來函]基督徒看正義與法律
[編按:公義 (正義) 的課題一向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以下是一篇讀者來函,作者是一位於法律界工作的天主教徒,他在文中分享我們作為基督徒,該如何以信仰的角度看待法律。] 「公義」或者「正義」 (justice),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一種實在的倫理美德 (virtue) [編註:天主教教理稱為「德行」],就是首要給予天主祂應得的,然後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 ( Iustitia suum cuique distribuit, Justice gives each one’s due.) 一如依撒意亞61:8所說,天主是「愛慕公義的上主」,祂對世人的要求很清楚:「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該亞6:8) 履行公義,要求我們以公正不偏的態度,對待近人:「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肋未紀19:15)
聖母蒙召升天瞻禮
祝各位有一個有福的聖母蒙召升天瞻禮! 1950年11月1日,教宗庇護十二世 (台譯碧岳) 頒布《廣賜恩寵的天主》宗座憲章 (Apostolic Constitution " Munificentissimus Deus"),確立了教會已保存多年的道理為信條,就是聖母蒙召升天。在重覆了歷代教父如何確立了這信理之後,庇約教宗在第44段確立這為信條: 44. For which reason, after we have poured forth prayers of supplication again and again to God, and have invoked the light of the Spirit of Truth, for the glory of Almighty God who has lavished his special affection upon the Virgin Mary, for the honor of her Son, the immortal King of the Ages and the Victor over sin and death, for the increase of the glory of that same august Mother, and for the joy and exultation of the entire Church; by the authority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of the Blessed Apostles Peter and Paul, and by our own authority, we pronounce, declare, and define it to be a divinely revealed dogma: that the Immaculate Mother of God, the ever Virgin Mary, having completed the course of her earthly life, was assumed body and soul into heavenly glory. 「無玷的天主之母,貞世童貞瑪利亞在結束她在人間生活的過程後,身體及靈魂都被蒙召升天進入天堂的光榮中。」 有關聖母蒙召升天的道理實在很多,但筆者願意在這裡分享今日在彌撒中的默想:聖母的肉身及靈魂升天跟我們有何關係?
布朗神父的真理及理智
最近在看著名的英國天主教作家 G. K. Chesterton ,然而不是看他的護教學經典 Heretics, Orthodoxy, 或 The Everlasting Man ,卻是看他用以賺取收入的 Father Brown (布朗神父)系列的偵探小說。 但 Chesterton 卻不放棄在小說中表達他的信仰,以下是在 Father Brown 首次出場時,跟假扮成神父的大盜 Flambeau 的對話: [The fake priest Flambeau:] “Ah, yes, these modern infidels appeal to their reason; but who can look at those millions of worlds and not feel that there may well be wonderful universes above us where reason is utterly unreasonable?” “No,” said the other priest; [Father Brown] " reason is always reasonable, even in the last limbo, in the lost borderland of things. I know that people charge the Church with lowering reason, but it is just the other way. Alone on earth, the Church makes reason really supreme. Alone on earth, the Church affirms that God himself is bound by reason." The other priest raised his austere face to the spangled sky and said: “Yet who knows if in that infinite universe——?” " Only infinite physically," said the little priest, turning sharply in his seat, " not infinite in the sense of escaping from the laws of truth." " Reason and justice grip the remotest and the loneliest star. Look at those stars. Don’t they look as if they were single diamonds and sapphires? Well, you can imagine any mad botany or geology you please. Think of forests of adamant with leaves of brilliants. Think the moon is a blue moon, a single elephantine sapphire. But don’t fancy that all that frantic astronomy would make the smallest difference to the reason and justice of conduct. On plains of opal, under cliffs cut out of pearl, you would still find a notice-board, ‘Thou shalt not steal.’" (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 The Blue Cross)
釋經新解和教會教理
近年無論在信仰背景的書局或商業書局, 都出現林林總總的「聖經新解」的書,它們嘗試以「新的眼光」去解讀聖經,又或拿一些偽經去推翻現有的福音,其中不乏一些相反信仰傳統的觀點,它們 看似很吸引人,也為廿一世紀的讀者感覺較「貼地」、較 relevant,例如:耶穌是一個失敗了的革命家、耶穌的目的是要推翻結構性的宗教、耶穌要建立的是「天國」而非「教會」,並 宣稱這才是「歷史的耶穌」、「真實的耶穌」。因為四部福音並不是新聞記錄,當中很多片段是福音作者或初期教會按自己的想法後加進書的;所以我們平日在教會聽到的「福音書的耶穌」是在保祿傳教後被神化了的耶穌,並不是真實的。
若得不到你的救贖,我們的人生便毫無價值了
Nihil enim nobis nasci profuit, nisi redimi profuisset. (Exultet) 若得不到你的救贖,我們的人生便毫無價值了。(逾越頌) 在剛過去的聖周六守夜慶典中,由執事所唱的 Exultet (逾越頌) 就有以上的這一句。這一句點出了整個聖周六的慶典核心:我們的人生意義、我們的得著,全繫於基督的救贖。 這一句說話是完全相反世俗的觀念的,它完全否定了現世一切享樂的價值。它將我們整個人生都要以基督的救贖為核心,以祂的十架為核心。保祿宗徒也這樣說: 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 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 (哥羅森書 3:1-2)
應以新的心思變化自己——回應《曙暉》「永遠不出來?」
Nolite conformari huic saeculo, sed reformamini in novitate sensus vestri ut probetis quae sit voluntas Dei bona et placens et perfecta. (Rom, 12. 2) 「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 應以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 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羅馬書 12:2) 聖保祿以這樣的說話勸勉羅馬人及整個信友團體,正正就是提醒我們在內的基督信徒:我們不可以配合 ( con- form ari) 世俗的形態,卻要以基督的形態重新整合 ( re- form amini)。這種以基督為目標的革新是困難的,當中的痛苦不是由於基督缺乏慈愛,而是在於我們本身因原罪而有的私慾偏情,使我們不以天主的旨意 (voluntas Dei) 1 為優先,而單顧自己的意願。 然而基督的慈愛則是聖言 成了血肉,行走於巴勒斯坦講道及行奇蹟,以 自己的身體 經歷聖周五的苦難, 赤身露體 的被釘在十架上死,最終替我們取得 光榮復活的身體。 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祂的慈愛不是流於智者的說話,而是 血血肉肉的救贖。因此,保祿宗徒才大膽地說:「我們怎樣帶了那屬於土的肖像,也要怎樣帶那屬於天上的肖象。」(格林多前書 15:49) 我們的身體直接影響我們的復活、我們的救贖。 筆者這幾天收到朋友、讀者的邀請,就某「平信徒」專頁分享、大專聯會 2 的網誌《曙暉》的一個有關同性戀系列作回應,尤其集中在信理和倫理作回應。只要打好這兩個範疇的基督,它們的應用——即牧民 3 ——就能立竿見影。 筆者執筆之時,該系列剛出了兩篇( 一、 二),現找重點來回應。但在正式回應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為整個討論定義清楚。 罪: 違反天立意願的行為。由於天主是愛及智慧的根源,罪必然是違反愛及理智的,也違反人的本性 (nature) 及尊嚴。例如我殺人,我便違反了被殺者的人性尊嚴、我在太太工幹時跟另外的女人姦淫,就是違反了人類性的本性:夫婦間愛的結合和生育。 私慾偏情: 對罪惡的依戀,原罪的後果。本身私慾偏情不是罪,但它卻引誘我們犯罪。洗禮能洗去原罪,這私慾偏情卻是沒有洗去的剩餘 (residue of sins),它使我們傾向肉身而忘卻靈魂及天主。因此它是違反理智的,也是違反愛的。信友不是要配合與生俱來的私慾偏情,而是要以基督為目標,靠着基督的力量不斷悔改更新自己,以達之完滿。 貞潔: 貞潔不是單純的做「處女黨」或要對性行為感到「靦腆」,而是將天主給予的性和我們的身體、靈魂整合的德行。簡單說,就是 能夠將性 (sexuality) 按天主的計劃,按現時的身分運用的一種習慣。 未結婚的,持守貞潔就代表保護自己的身體、將自己作為禮物完全地保留給自己將來的配偶; 已婚的,以性行為作為愛的語言說出婚姻盟誓,將自己完全交付給配偶的其中一種表達,並對新生命保持開放,接受天主給予的子女,或在適當時候暫停性行為,以別的方式表達愛及互相交付; 為天國守貞的,持守性的能力,以基督或教會作為自己的配偶,將父職或母職 (fatherhood, motherhood) 在其他方面表達出來,例如傳教、照顧身邊或社會的其他人,將自己完全交托給基督在世的使命。 同性戀傾向 (Same sex attraction):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對同性的人有性 或/及 情愛的衝動或傾向。 本身不是罪過。 而是像其他的私慾偏情一樣是原罪的後果,使我們的 Passion 有着不符合理智的衝動。例如貪吃就是有衝動吃我們不需要的食物、色慾就是我們忽略了性是愛的語言而變得只希望得到肉體 (甚或只是思想)的快感。 同性性行為: 違反人類性器官設計的性行為,使參與的人增加健康風險;更違背了天主設計人的原意,將性包含的愛、愉悅、生育三者拆散、違反貞潔的目標。因上述原因,這是罪過。 基本的重要概念有這些,我們不妨看看《曙暉》有沒有這樣的區別。以下是部分原文,我的 重點 及[筆記]。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沉默》之再思
電影《沉默》上映後,天使神父(Father Angel)早前談論過這部電影,並引起各方的激烈評論。但神父今次再度來函,再詳細談及一些基本大公教會的要理,希望能透過教會的角度,為各位讀者提供多一份的見解,喚起各位讀者對信仰作深入的反思,而非旨於爭論。 以下有顏色和底線的部份是筆者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我必須承認,這一回做了標題黨。其實筆者並不想再次談論該電影,要說的, 前文 已說了。本文想談的,是因為這部戲引發的一些討論,牽涉到信德某些基本內容,閱後有感,自覺有責再作分享。
為何要做基督徒?
四旬期已過了好幾個星期,準備進入第二階段:苦難期 (Passiontide) ,也代表復活節已接近了。候洗者在準備領洗成為基督徒時,可能也有家人朋友問:「 為何要做基督徒?」 不單是候洗者,「為何要做基督徒?」這一個問題也是每一個已領洗的基督徒需要不停反省的。在復活節聖周六晚的禮儀中,信友們也要重新宣認信仰,也就是重溫我們每人的洗禮。 筆者認為雖然我們要接受洗禮的原因可以很多,但最核心的理由只可能有一個,就是:「我信耶穌就是真人真天主。」 我們領洗不是因為耶穌是一個好人,也不是因為耶穌說了些動聽又有智慧的說話,更不應是信教給人平安。我們領洗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我信耶穌是真人真天主。」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看《沉默》後有感
電影《沉默》剛於香港上映;而早前曾來函的天使神父(Father Angel)看過此部電影後,發現電戲中有不少錯謬,於是再次來稿。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看《沉默》這部戲後,發現當中帶不少的錯誤思想: (先此聲明,文中嚴重劇透)
傳教的重點就是基督福音
很多公教信友都不敢公開自己的信仰,也不願向其他人解釋天主教會的大公信仰。不少人害怕自己的信仰會得罪別人,使他人覺得天主教只有硬生生的教義。他們常說,只要他們行好事,別人就會看到他們的信德。或者更差的情況是,認為只要他人做好事,不信奉天主也能上天堂:這是 Pelagian 的異端,連教宗方濟各也批評的錯誤想法。 對初期教會來說,信友既然因着基督復活的恩寵,充滿了基督徒的喜樂,他們怎能將這喜樂收起來,不分享給人呢? 宗徒大事祿有這樣的記載: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 」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 走近這輛車子!」 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 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 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 』 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 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 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 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 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 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 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 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 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出現在阿左托,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宗徒大事錄 8:26-40)
《樂山樂水》的原則 + 回應林鄭月娥宣稱信仰不影響其政治決定的聲明
背景 # 據 報道: 林鄭月娥今日 [註:2017年2月3日] 接受商台節目《人民大道中》訪問,被問及一旦當選,香港會否啟動婚姻法。林鄭回應指,自己是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會不斷提醒自己,不會用信仰決定政府政策立場。 # 網誌的責任 # 有好些教友說:「我們不必有立場呀!因為在教會內的立場很多,不必再說重覆的東西呀!」本來如果是個人名義的話而沒有立場,倒沒有人能投訴甚麼。 但如果是以「天主教」名義寫作的話,網誌作者或編輯就有道義責任表達天主教會的立場 (或聲明某文章和教會訓導相異),否則的話便很容易使天主教會的訓導模糊了。這對信友或教外人都是缺乏愛德的,一如已故的美國總主教 Fulton Sheen 說: 「在美國少於一百人憎恨羅馬天主教會,但數百萬人在憎恨一個他們 以為 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誤解。」 “Not a hund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t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t millions hate what they mistakenly think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s” 作為教友,我們有責任宣講天主教信仰的真理,一於基督的勸喻:
天主教徒可拜車公嗎? (聖多瑪斯式回答)
《樂山樂水》的其中一條不明文的規條是,我們不太談政治。不是因為這不重要,事實上非常重要,但我們不用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放在一個網誌中。然而在政治及每天的新聞中,也有不少直接跟信仰有關的話題。我們也可以寫寫看。 筆者本篇文章參考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的格式,回答一個信仰問題。 利申:本文不談政治,只談信仰。 但為求清楚,筆者先將問題和答案放在文章最前。 問題: 天主教徒可到車公廟參拜嗎? 答: 不可。這是直接違反第一誡「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於車公廟參拜並非中國傳統習俗,而是民間宗教禮儀。初期基督徒不會順從羅馬人習俗和法律朝拜凱撒,寧死不從;今天的基督徒也應寧死不朝拜車公。 參拜車公屬大罪 (mortal sin),在告解聖事前不可領聖體 (《天主教法典》第916條)。 如果是知名人物參朝車公,有可能已達成《 天主教法典》第 915條中所提到的條件,即使他上前領聖體,送聖體人員亦能拒絕。 詳細解釋如下:
寫《感謝神父咭》的感想 -- 天主的家庭
大家可能都有留意到,我們《樂山樂水》早前跟「聖十字福傳」合作,宣傳及派發他們的《 感謝神父咭》。本身筆者也想在將臨期寫幾張咭給幾位神父、主教、及樞機,誰知兒子在聖誕前又病了,忙於照顧。弄得筆者要在聖誕日後才有時間寫咭寄咭。筆者也想分享一下寫《感謝神父咭》的感想。 筆者寫咭的對象有親身認識的神父主教,也有不認識的。但 他們全部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非常喜愛小孩子。 他們喜歡我家小孩的熱情實在不亞於親戚中的姨媽姑姐。 然而他們卻為了福音的原故而放棄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瑪竇福音 19:12) 無疑地,天主給人的原始誡命包括一男一女建立家庭,生育繁衍:
聖人介紹:ST. GERARD MAJELLA (聖哲拉‧馬則 / 聖吉拉‧瑪奇拉)母親和孕婦的主保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耶穌聖名——應受尊崇的名字
梅瑟對天主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裏,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時,他們必要問我: 他叫什麼名字﹖ 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天主向梅瑟說:「 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天主又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 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出谷紀 3:13-15) 梅瑟問有關天主的問題就是:天主的名字是甚麼?梅瑟問的原因就是, 天主的名字啟示著天主的本質。然而天主的答案很奇怪,思高譯本譯作「我是自有者」,已經夠奇怪;但原文本身更難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我是『我是』」。這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名字,甚至可以說天主回答說:我沒有一個「名字」 天主沒有一個「名字」,因為祂的全能全知超越任何一個文字所表達的名字所包含的意義。 天主是一切的因,沒有誰可以給祂起名。不久後,天主又說:
由一場火災反思痛苦
痛苦是一個奧跡。這是指它是超乎我們能夠理解的事。 痛苦及死亡藉罪惡進入世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及光榮復活戰勝了罪惡,但罪惡、痛苦及死亡卻仍未完全從這世界上消滅。我們人性要在基督的再來時才能擺脫罪惡、痛苦及死亡。 昨日在牛頭角的大火,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sir 不幸殉職,遺下了妻子和幼女。一個盡忠職守的消防員為社會出力,貢獻自己,換來的卻是一個丈夫及父親的死亡。這不禁讓人詢問: 這痛苦有何意義?為何義人受苦,要替其他人的失誤或疏忽承受後果?這符合天主的公義嗎?
婚姻和社會的迷思:閱〈為婚姻辯護〉後有感
筆者的文章,很少涉及一些社會時事或其他較「認真」的課題,不是不關心或有冷感,其實是筆者總希望逃避,因坊間的文章不時有很多很多的謬誤,但筆者不似這網誌其他作者有精力去回應或評論。(說穿了就是懶惰!)故筆者的文章多是輕輕鬆鬆的吧:煮煮飯,談談情,說說愛,一些無聊的對話。很久以前,有朋輩給我分享了一篇名為〈為婚姻辯護〉,與近年流行光說「愛」的潮流不同,是少有乎合天主教教理又顯淺易明的文章,就在這兒引述一些選段與大家作點分享吧。 現代社會錯誤的論調,就是在於宣揚婚姻是可被重新定義,以適應時代的改變。這其實是不理性的,並忽視了婚姻的本質。…… 語言的偽術,在這個世代,特別是在香港社會,稍有留意時事的你也不會陌生吧。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很多客觀的情況或許已改變,但有很多東西的本質仍是不變。一個詞語或概念的定義,比大部分人的想像來得重要。但 誰人有權力去定義這些詞語和概念呢?
林肯教區的啟示:如何推廣司鐸聖召 (3)
李鏡峰主教:《慈悲聖年——聖神降臨節牧函》
中國教會在近幾十年一直多災多難,不少老教友、忠信的主教神父都吃了不少苦頭。但既然「殉道者的血是信仰的種子」,那麼中國教會其實也有不少令人敬仰的神職及平信徒。陝西省鳳翔教區的李鏡峰主教當年蒙冤入獄,被囚二十年才獲釋,獲教廷認可獲升主教,後接任鳳翔教區第三任主教。 李鏡峰主教近日頒布了牧函,很值得大家跟隨李主教的訓導深思一下。 原文 當真理之神來到時祂會將你們領向真理的全部(若16:13) # 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們,願復活的主基督常與大家同在! 1.大家一定還記得很清楚,我們曾用了40天的克苦補贖[四旬期]紀念了耶穌的苦難與聖死,在默哀痛苦中哭唱了耶穌苦難聖死的祈禱聲中送別了耶穌到陰府去會見元祖亞當[聖周五],救他出離暗冥的一幕;又懷著對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信仰,在沉默苦痛中與普世教會一起度過了那黑暗的 聖週五和聖週六之夜,終於在第三天黎明之前[復活節守夜],以歡聲不絕的阿肋路亞迎來了耶穌的光榮復活。接著又用了40天慶祝了耶穌復活與升天[復活節到升天節的40天]、最後再用10天的時間等來了耶穌預許的護衛者聖神的降臨。[升天節到五旬節的10天]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曾經偷著聚會祈禱的宗徒們(若20:19,26)開始公開向外教人大力宣講復活的耶穌(宗2:14)。從此結束了耶穌救世工程的全過程,懷著期待耶穌第二次光榮來臨的喜樂,開始度我們苦世的日常生活,進入了信仰生活的常年期。[李主教在這裡不單是在描述了我們對基督的信仰,而他是解釋教會的禮儀年曆如何幫助我們朝拜天主,以及增強對基督的信仰。]
願他們合而為一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 1995年頒布《願他們合而為一》 ( Ut unum sint) 通諭,講論基督徒合一、大公主義 (Ecumenism)。 「 Ut unum sint」這句話 取自若望福音17:21,耶穌在最後晚餐的大司祭的祈禱中出現: ut omnes unum sint, sicut tu, Pater, in me et ego in te, ut et ipsi in nobis unum sint; ut mundus credat quia tu me misisti. 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 願他們在我們內 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的確,聖教宗在其通諭的結尾部分提到「有時我們有危險會忘記,在福音作者的腦海裡是多麼猛烈地強調 合一 首先是 為光榮聖父。同時,在基督往之中缺乏合一,顯然與基督徒有使命去宣講的真理自相矛盾,因此也嚴重地傷害了他們的見證。」(《願他們合而為一》第98條) [getty src=“71869419” width=“594” height=“356”] (上圖為本篤十六世於2006年跟路德會主教及正教會領袖一同出席晚禱)
[讀者來函]波蘭的聖體奇跡
筆者 H:讀者 Waverly 早前寄來了一段小新聞,筆者覺得也很值得和各位分享: 波蘭的Legnica 萊格尼察教區主教克林渥斯基 (Bishop Kiernikowski) 近日對外宣佈,教會經過審慎檢驗,現在正式承認2013 年在聖傑克堂 (St.Jack’s Parish) 所發生的聖體奇跡。
新加坡吳誠才總主教對麥當娜的評論
大概在個多兩個月前,歌手麥當娜進行巡迴演唱,香港及鄰近的新加坡也是巡迴地點。當時筆者參與的彌撒中神父也曾在講道中批評麥當娜的所謂藝術,然而卻不及新加坡總教區的吳誠才總主教 (Archbishop William Goh) 在總教區網頁以其新加坡首牧的身份 勸諫 信友不應支持詆譭信仰的事: 作為他羊群的牧者,吳誠才總主教向不同的部門發表意見,表達了天主教會的嚴重關注。在天主教團體認同「政府要平衝藝術自由和公共關注是一項具挑戰性的工作」,總主教仍要點出,「在多種族多宗教的新加坡,我們不能過於寬容接受以藝術表達為名而減少尊重每個人宗教,尤其是在這些講求宗教敏感度的時代,對那些虔誠的信徒更甚。」 …… 總主教提醒所有公教徒,我們有著倫理上的責任不去支持那些詆譭及侮辱宗教的事,包括反基督信仰及世俗所推廣的不道德的價值。「信仰中沒有中立;一個人要麼支持,要麼反對。出席(這些場合)本身就是一個反見證。服從天主及祂的誡命必須先於藝術。作為天主子民,我們應追求真實的藝術,真實的藝術透過對欣賞美、和諧、美善、真理和愛、尊重、合一、超越,帶領我們走向天主;並且不要支持『假藝術』,它們推廣色慾、反抗、不敬、色情、污染年輕人心智、濫用自由、以公共利益作代價換來的個人主義、粗鄙、謊話及半真實。」
內外對話:一家之主竟然是聖若瑟?!
內:嘿嘿嘿,很久以前聽過一個有關聖家的笑話。 外:說來聽聽吧。 內:你覺唔覺得「聖家」好畸型,是一個怪怪的家庭?
道德之地為何高?
很久以前,當我第一次見到「道德高地」這個詞,我就問自己,道德為何是高地呢?時至今日,我仍未有答案。這幾年來,看見一些例子,某些事件或團體被批評站在道德高地,到底是屬實,還是人們想衝破道德的限制,放縱自己的無禮?實在值得探討。 據幾番了解,筆者認為「道德高地」是指一些人拿着道德標準去攻擊及批評別人,若這個解釋正確,那麼道德就不是高地,而是道德被人利用作武器,去攻擊別人罷了。
藝人Selina(任家萱)與張承中離婚有感
Selina(任家萱)與張承中二人突然於社交媒體各自宣佈結束5年婚姻,令唔少人士錯愕並感到可惜。看看他們的自白(原文: Selina + 張承中),筆者作為旁觀者,也希望在此分享一點感受吧。本文無意作任何批評或當任何的判斷,只是一點點的感受。說到底筆者也不認識兩位,他們的感情事當然沒有資格談論,再者,他們大概亦非教友(純猜測),也沒有守教會法律的義務。只是看到他們二人對婚姻的感受,不就是社會很多夫婦在婚姻關係緊張時的心聲嗎?
[讀者來函] 淺讀告解聖事
作者H按:以下讀者來函頗長,所以小弟暫作編輯,替作者加上 [標題] 及 重點。 文:小彌額爾 筆者提筆之際,剛巧教宗方濟各在昨天的聖灰曕禮中派遣千多名慈悲傳教士,到各自其所屬的教區中擔任此神聖的職務,透過聖父所賜予他們的特殊權力,把以往需要由宗座處理或赦免的重罪,均可藉這些聽告司鐸來給予天主的寬恕。1 從而在這慈悲禧年中,真正體驗出天主願意無條件愛罪人,寬恕罪人,時刻歡迎浪子回到祂身邊的一個最有力之標記。所以筆者亦想藉此平台分享自己對這七件聖事中,稱之為治療人心靈之聖事的一些經驗和看法。
只有看得見的美才值得保留?
現代社會有時很虛偽,當很多人經常提出要捍衛甚麼甚麼尊嚴,要堅持道德,其實只是在維護著自己喜歡的東西。 筆者最新看到以下一段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LE1-nOlSs 禿鷲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漂亮的生物,牠們吃動物屍體,又不友善。然而牠們在整個生態平衡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牠們卻被不同的藥物所毒死、被迷信的人所殺害。然而大家都會因為牠們的外貌而選擇不去想牠。也因為這個源故,宣傳保護環境的機構和活動都用熊貓、Q版蝴蝶等等的可愛圖片做標誌及宣傳。雖然熊貓絕種了造成的後果遠遠不如禿鷲、蜜蜂絕種的災難。
主顯節神父講道分享
1月6日是主顯節,東方三賢士來朝拜耶穌,並曾詢問黑落德王新降生的君王在哪裡。黑落德王感到害怕憤怒,但仍仔細詢問三賢士並叫三賢士找到耶穌後要回去告訴他,好讓他也去朝拜耶穌。最後三賢士跟著天上的星找到耶穌所在,朝拜衪後在夢中得到天使的指示不要回去黑落德那裡,並用另外一條路回家。這段福音我們都應該非常熟悉。 神父講道說到,很多聖人的確會像三位賢士那樣,因為全心全意地追求天主而天真和單純,就像三位賢士竟然會問黑落德新生的君王在哪裡一樣。很多聖人會看到每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即使那些是十惡不赦的罪人。 相反我們,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和罪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說別人的壞話,甚至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一個「完全沒救」的罪人、壞人。
[讀者來函] 講道分享: 基督君王與哀矜
《樂山樂水》編按:以下為讀者「子民」的來函,他分享本主日彌撒的一位神父講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剛過去的主日為基督君王節,小妹當天不用上班,感恩能在日間參與主日彌撒。在這個大慶日巧合地遇見一位很久沒見的神父,並參與了他主持的彌撒,從中獲益良多,以筆盡量記下講道內容,小妹希望在此與各位分享。
[文章分享] - 基督徒依照教會訓導選舉代議士的責任
自從湯漢樞機早前發出呼籲,提醒信友在投票時需考慮候選人會否支持一些有問題的法安時,不少人藉詞攻擊湯樞機。最令人不解的是,其中不少是青年信徒。在網上的討論中,發現他們對教理、性別認同、個人自由、社會公義等都有偏差的理解,都被世俗的相對主義所影響。不少人都掉進了教宗所警告的「 相對主義的獨裁」( Dictatorship of Relativism) 這陷阱中。 公報報第3744期第10頁刊登了一篇文章,筆者認為作者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並且解答了好些網上的論點在誤導說湯樞機沒有就大陸教會被逼害發言。 重點 及[點評] 《基督徒依照教會訓導選舉代議士的責任》 作者:余睿章 (原文請看公教報) 湯漢樞機於十一月六日發表牧函,呼籲信友在各級選舉中,「考慮候選人對於家庭和婚姻議題的立場,作為選舉議員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
[讀者來函] 《論望德》:給林鄭月娥的公開信
《樂山樂水》編按: 本網一位讀者撰寫了一封給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公開信,並希望透過《樂山樂水》這個平台公開。以下為該讀者的原文: 11月1日諸聖節,教會慶祝天上諸聖。在這遠久的慶日中,福音選用了《真福八端》(瑪竇福音5:1-12)。恰巧地,本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在當日的明愛賣物會同樣引述該福音,雖然 政府新聞網 沒有記載,但當場林鄭臨場「爆肚」的這段也被其他傳媒引述了: 林鄭月娥︰「很感謝湯漢樞機,剛才給我鼓勵的說話,我今早已經去了望彌撒。今早福音是《真福八端》,《真福八端》第八端有人話很適合我,第八端是話,『為義被難真有福』, 因為在天堂已經預留了位子給我。事實上今天特區政府,要堅持正義工作,往往都會被責難。」 本人投稿至《樂山樂水》並不打算討論林鄭月娥的功過,但她以上的說話明顯相反天主教的信理。作為一名(多事的?)教友,筆者認為對一個公開表達錯誤教理的社會名人,在某程度上有責任作出提醒。以下是本人一封寫給林鄭月娥女士的公開信,這信也將寄給她的辦公室,希望能她能細想。 *本人今日(11月3日)下午已將郵件寄出,如無意外應該明天會收到。
幾耐辦一次告解?
筆者以往所在的堂區都會在「大時大節」 - 聖誕節、復活節前舉行集體悔罪禮,然後當天會有很多人排長龍辦告解,整個過程動用差不多6-8名神父,仍要花4小時以上才能完成。但是,在平日彌撒的前後時間,卻很少見有教友去找神父要求辦告解。 也許很多教友都曾經有疑問: 到底我們應該什麼時候去辦告解?要隔多久才去一次? 是不是每次在大禮彌撒前的集體悔罪禮辦告解就可以了?可是,每次跟神父說「距離上一次辦告解的時間有…差不多大半年」時,卻又有點不好意思。
金錢萬能?給小學生的問題
上課時的一段對話: 老師: 如果有人請你做一些壞事(例如犯法的事),說會給你一些錢財作為報酬,你會為他工作嗎? 學生們:(大聲齊心地) 不會! 我們不應該做壞事。 老師: 如果有人說想觸摸你身體的私人部位,可以嗎?
10個主日彌撒請假的理由?!![上篇]
主日彌撒可以請假嗎? 有智慧的你們,肯定知道答案。 翻翻 天主教法典 或 天主教教理,或許你已知道答案。但人類總是要犯同一的錯誤,或每每總是[自己]遇到特別情況! 所以這篇小網誌不是要說教或指指點點,只是為一些常見的問題,以在香港的普遍情況下作小小的分享。(是的,暫不要說中國內地,非洲,柬埔寨,剛果,南極等地:P)如有不妥,歡迎賜教並一起討論,一起進步。(’・ω・')
「彩虹」現象與信仰
筆者上一篇提到 支持反對歧視同性戀者並不等如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這個立場,然而有很多人質疑「不讓同性戀者結婚不就是歧視的一種嗎?」還有人認為聖經上記載的情況和現今社會現象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更提出「應該按實際情況去解釋聖經上的教導」 首先,先讓筆者再次釐清不歧視同性戀者的意思是不會將同性戀者排除在外,將同性戀者視為罪人、怪人、與變態、愛滋病劃上等號,並不會在得知對方是同性戀者後而在相處態度上有所差別。無關乎對方是否同性戀者,一樣平常地普通地看待對方,是筆者心中界定的「不歧視」所以不歧視與贊成同性婚姻是兩碼子的事。同性婚姻的問題在於自然律,故此適用於所有人。同時,天主教教理的倫理教導亦以自然律為依歸,故此筆者不贊成同性婚姻除了是基於自然律,也同時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
對「性」的反省
早前美國最高法院就 Obergefell v. Hodges 案件裁定聯邦政府及所有州份必須接納同性「婚姻」,這香港教友在網上的討論也頗為熱烈。但在談及同性「婚姻」的同時,其實大家在討論其間發現另一個有關的課題也浮現出來:「性」在人性的角色。 筆者對現代社會的印象就是: Sex is overrated but undervalued. 「性」被過度重視但價值被忽略了。現代社會認為每個人既然有性衝動,就必需要發洩;但同時「性」這回事已變得廉價,彷彿不是甚麼值得重視的東西,隨便可以交給任何人。 不。「性」不是一樣便宜消費,而是一樣我們需要追求的事。筆者要說的不是說單單要追求「性行為」一回事,而是整個「性」 (sexuality)的完滿。「性」是人性的一個部分,是我們每個人的身份,就如我們各自的其他強弱項:貪吃甜吃、勇敢、愛說笑、愛耍小聰明、不喜歡運動、對小動物有愛心……每個人的身份都有很多方面,我們的「性」也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是男是女、在性慾方面的弱點、我們和同性及異性的相處……這種種都包括在我們整個的「性」 (sexuality) 之內。所以現代社會經常只時集中於「性行為」及「性慾」只是看整個人類的「性」的一小部分,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理解「性」或我們的身份。
美國兒科醫生學會:「美國兒童悲劇的一天」
美國兒科醫學會主席 Dr. Michelle Cretella 在回應美國最近 Obergefell vs Hodges 法案判決 表示:「這是美國兒童悲劇的一天。最高法院削弱了在人類歷史中最支援兒童的機構:自然家庭。就如在 Roe v Wade 和 Doe v Bolton 的決定1,最高法院將成人的願望凌駕在兒童的需要之上。」同時,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有一頁專門講及同性「婚姻」如何負面影響著兒童的 專頁 2。
人靈遠離真理 你們痛心嗎?
這幾天,facebook的朋友不是更改「彩虹頭像」便是打「#LoveWins」的TAG。說真的,筆者也很想執筆評一評這事,但奈何典型香港人的時間實在有限,唯有日後再撰文。不過,Prudence反而想特別藉着今天 — 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的慶日,與各位分享筆者的小小感受。
感想:如何看待遍地「彩虹」
筆者facebook近日大量出現彩虹色profile pic,當然是因為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全國允許同性婚姻,美國總統奧巴馬更在twitter上表示「Love win」「同性婚姻裁定是邁向平等的一大步。」Facebook上當然普天同慶,無數機構、專頁都欣喜並換上彩色頭像以示支持。 其中筆者發現有不少基督徒亦表達自己支持的論點,然而筆者對這種論點卻有點存疑。 圖片來源: news.hexun.com # 當中支持的基督徒最普遍最首要的論點是:
[文章分享] - 「路濟亞修女 (Sister Lucia) 告訴我:上主和撒旦最後的抗爭將是在於家庭及婚姻」
由於沒有時間構思文章,很快地選了早前讀到的一篇文章,翻譯一小段分享。 原文出自 Rorate Caeli 網站。請到那裡閱讀 原文。 重點 及[評論] 在2008年2月16日, Carlo Caffara 樞機 (Bologna 總主教) 在聖五傷庇護神父的墓上舉行彌撒後,給「庇護神父電台」(Tele Radio Padre Pio)做了一個訪問,這後來也刊登在月刊「庇護神父之聲」 (Voce di Padre Pio) 的2008年3月號中。以下是最中重要的選段。 問: 樞機閣下,最近你在 Corriere della Sera 媒體提到你對庇護神父有著特別的敬禮,可否告訴我們為甚麼呢? 答: 我由我鐸職的起初就已對庇護神父有很深的敬禮,這由一個特殊的經驗而來。我已成了一個神父好幾個月,而有位神父兄弟來探望我。他比我大一點,並在經歷著一個嚴重的信仰危機。其實很難去形容一個神父的信仰危機,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跟他說:「兄弟,我太小了,我感到我不能背負這麼的一個重擔。去找庇護神父吧!」他去了,當他跟庇護神父說話的時候他有一個神秘的經驗,他深深地被天主的仁慈碰觸了。現在他是我認識最好的神父之一。就是這樣,我的敬禮是這樣開始的。
教宗方濟各:但這不是婚姻!
陳繼容博士電台短講 (11) - 由婚配聖事談到婚姻的真正意義
陳繼容的短講來到最後的一件聖事,就是婚配聖事。由於內容豐富,也很貼近很多教友的日常生活,讓我們也分兩次來看。 原文可看這裡: 第二十集:婚配聖事 及 第二十一集:婚姻聖事的許諾 各位聽眾: 今晚我們開始講第三組:服務聖事的二件「婚配聖事」,亦都是天主教會七件聖事最後的一件。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會以聖經為基礎,和大家講及天主教的婚配聖事的本質,夫婦間的愛情,和夫婦對生育的開放態度這幾點。 聖經是以天主按照自己的肖象創造男人和女人而開始(創1:17-18)。聖經更加確定男女是為了對方而受造:「人單獨不好」。「為此,人要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 二人成為一體[這不是單單說夫婦間的性行為,也是這身體的合一所標記著的二人的位格的共融]」(創世紀2章18-25節)。即是說, 結了婚的男女,他們的生命永遠結合在一起。主耶穌亦親自提過這種結合:「這樣,他們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瑪竇福音19章第6節)。
不容錯過:李斌生主教的「身體神學」課
本網誌幾位作者也同樣參加了的課程,內容精彩生動,不容錯過。六講是連續的,不一樣喔!希望大家也能參加^o^
拿爾多香液的決擇(2)
上文 提到標記是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培育信友的信仰非常有幫助。我們經常聽到「聖藝是窮人的聖經/福音」,的確直至不久以前文盲率普遍很高,而擁有書本經常都不是易事, 聖藝便擔任著福傳、信理培育及指導祈禱的重要角色。 如果讀者們去到歷史較長的聖堂(不一定要到歐洲,其實近在澳門也有很多超過一二百年的聖堂,而香港也有部分聖堂歷史較長),都不難發現聖堂內部都有不同的聖人雕像或畫像,或設計高雅的祭台,甚至聖堂本身都非常漂亮。 其實這些聖藝及教堂建築,一方面在配合實際用途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在表達著聖經或聖人事蹟及不同的道理。
拿爾多香液的決擇(1)
筆者在這 拿爾多香液系列的第0篇 問了三個相關的問題,分別是: 耶穌為甚麼容許瑪利亞將極珍貴的油倒在他頭上,而不是把油賣掉施捨給窮人? 為甚麼教會要購買祭衣,而不是把錢施捨給窮人? 新人應該不購買婚戒,而將錢施捨給窮人嗎? 筆者問這幾條問題的原因很顯現而見,就是要 對整體教會,及個別信友及神職於錢財的使用作一個思考。有需要考慮使用錢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財力有限,但需要做的事無限。這就關乎著選擇的問題。而事實上,沒有人能夠不思考錢的問題,連隱修士都不能倖免。
拿爾多香液的決擇(0)
若望福音12章有一段這樣的記述: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 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喚起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他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 「為甚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耶穌時代,一塊德納是一個普通人一天的薪金。三百塊德納大概就是一個人一年的薪金。換轉是今天的香港,大概是:$14569 x 12 = $1748281。四捨五入算則大概是18萬港元。所以說,若望形容這是「極珍貴」絕對沒有言過其實。 WWJD? What would Jesus Do? 耶穌有責斥瑪利亞瑪達肋納嗎?
聖母領報(天使報喜)二
續 前篇 細心的讀者大概亦能察覺到在此畫面的左邊有另一個場景。左邊綠油油的花園內有一對男女,以及一位天使在空中,看似與屋內天使報喜的場景沒有特別的關係。然而,大部分藝術歷史學家相信,左邊正描述創世記中原祖亞當因受了厄娃的教唆吃了禁果後,被逐出伊甸樂園的境象。目的是與屋內瑪利亞答應天主邀請作耶穌的母親作一個強烈的比對。因聖母領報是整個耶穌基督救恩史開始,而原祖的過犯也正是耶穌要拯救世人的原因。
聖母領報(天使報喜)一
本星期三 (3月25日)是聖母領報慶日 Feast of the Annunciation就看看一篇相關的文章,讓我們在這四旬期,好好反省自己的生活吧! 聖母領報 (拉丁文 Annunciatio)是玫瑰經歡喜一端所默想的事蹟,是有關天使加俾額爾向童貞女瑪利亞宣告她將因聖神懷孕並誕下救主耶穌。這個慶節最先出現在拉丁教會是在第五世紀末教宗 Gelasius 的禮書《 Sacramentarium》但這慶節很可能源自五世紀中的厄弗所大公會議﹝第四次大公會議﹞。
再論曙暉.回「《曙暉來訊》林覺浩回應」一文
警告:長文! 自從所謂 Web 2.0 的概念興趣,人人均可在互聯網上發表意見,各種正確錯誤意見都在流傳。如果因為看到有錯誤意見就要馬上更正,那一日三十小時都不夠用。 普通意見如是,信仰道理更甚。即使有能力如保祿宗徒,面對著希臘人,都不可能把所有人導向真理。這是人力所限。然而近日收到讀者的電郵,告知《曙暉》有 文章 回應我們三個月前的《 天主教大專聯會曙暉專題的錯誤》,說他們內容會誤導其他教友,那筆者覺得都應有點回應,無論是應還《曙暉》一個公道,作學術及信仰討論,還是要重申筆者立場。而且既然林會長為了筆者的一篇短文,特別抽空落筆千字賜教,筆者不勝感激之餘,亦不能毫無回覆。
培育二:分享≠培育
久違的一篇文章,希望各位讀者見諒。上回 《培育一》 簡單說過教友需要接受培育的原因,全基於我們對天主的愛,而這愛也不是容易實行的,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培育,去認識我們的天主。 今次Prudence想說說培育的形式;先作一個澄清,Prudence在此只是發表個人意見,亦並非針對某些人,純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訴說自己的經歷與感受。 培育的形式有很多種,而在香港亦有不同的團體,並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育,祈禱會、分享聚會、電影欣賞會…… 每次參加這些聚會,都會有不同的得著,但同時有一種畫面卻令Prudence感到不安 - 信仰分享。
被遺忘了的地獄
近期的一些想法: 我們身邊的教友相信地獄嗎? 教友們相信有人會下地獄嗎? 教友們相信 自己 有機會下地獄嗎? 先說清楚,這並不是針對個別或某些人而論,而是整體教友而論。
做個告解真漢子
之前我們看到, 柏克樞機認為要推廣男性新福傳,告解聖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可惜地,告解聖事對現代教友是一個一年辦兩次的尷尬時刻,所以大伙兒都選擇在堂區將臨期及四旬期的團體悔罪時,像新年排年宵一樣逼逼逼,好像大家一起逼便沒有那麼尷尬。\n\n \n\n但這個真的是辦告解的好方法嗎?
給那些認為方濟各教宗將「解放女性」、「支持女性神職」的人……
很多人認為方濟各教宗將推翻這個古老、男權至上、只講規條、教義主義的教會,而建立一個解放女性、支持女性神職、所有的人和動物一樣可以上天堂的教會……… 女性不能成為司鐸的原因不是因為法典的規定2,這是因為 教會沒有權力將聖秩聖事給予女性。
動物升天堂?
看到現在的報紙,只可嘆一句,除了傳統教父外,人人皆可做神學家! 以下是一段網上媒體,引述外電,再引述教宗的星期三講道。文章 原文,但為免提高白痴媒體的流量,看 cap 圖就夠了:
聖母無玷始胎
將臨期將至
今年11月30日為將臨期第一主日,代表又是新禮儀年曆的開始。由11月29日星期六晚將臨期第一主日的第一晚禱開始,禮儀顏色由綠轉紫,彌撒省略了光榮頌,教會進入一個「等待」的時間。很多人以為將臨期是等待基督嬰孩的誕生,其實不完全是。
培育一:為何要接受信仰培育?
在Prudence發表愚見之前,請容許筆者先作一個簡單的省察,Prudence亦誠邀大家一起反省以下幾點: 在我們的生命中,信仰的位置是什麼? 天主在我們的心中佔了多少? 我們愛天主聖三、愛教會、愛我們的信仰嗎?
主日彌撒講道 -- 萬民四末
不知各位在剛過去的主日講道聽到了甚麼,筆者聽到了雖然有點長,但實在十分精彩的一篇講道。 在剛過去的主日,參與了梁作偉神父, FSSP 主祭的一台彌撒。神父提到在禮儀年的結尾,我們應同樣反省人生的完結,即萬民四末。萬民四末是指死亡、審判、天堂、地獄。死亡就是指現世生命的終結,靈魂和肉身的分離。
捷克的驅魔禮
圖:巴士的報 / CEN 看到《巴士的報》的一篇 報導,有關在捷克的一個路人偷拍到在教堂進行的一次驅魔禮。這是筆者很討厭的一個話題,因為每一次的驅魔禮,代表著一個活生生的悲劇。 很多信友以為現在沒有像新約所記載的附魔現象,其實這是錯的。魔鬼在現今仍以不同的方式嘗試破壞人的生活。最尋常就是利用人的私慾偏情引人犯罪。教會稱「魔鬼、肉身、世俗」為「三仇」,因為他們引我們離開天主。但魔鬼有時會以非尋常的方式影響我們,包括輕微的影響,例如使我們生活不順,身體有著沒有原由的病痛1;有時會不斷打擾受害者使他不能好好休息或工作,著名的例子就是聖若望.維雅納 (St. John Vianney),魔鬼每晚也會打擾聖人使他不能好好睡覺;甚至是附魔的情形也會發生。
續論另一篇「信住先!」的文章
同性戀行為道德上錯誤,是因為它違反了性在人性中的目標。而同性戀傾向,像所有其他人性的軟弱一樣,本身並非道德錯誤,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其中一個例子是,我們包容有酗酒傾向的人,是應該幫助他們擺脫這傾向,還是讓他們醉酒駕駛。 有關於同性戀問題,最近 Ignatius Press 出版了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近代史的書《Making Gay Okay》,作者 Robert Reilly 只取用倫理道德及法律的原則,解釋同性戀運動在近年在美國社會如何破壞家庭及社會制度。Reilly 不利用天主教教理是因為 1.) 證明同性戀性行為及其推廣是道德上錯誤,這是所有信仰的人都合用的,及 2.) 同性戀性行為的錯誤是 pre-religious 的,就是宗教前問題,不需要神律,只需用自然律則可解答。 如果大家有留意, 天亞社中文網 一向取態左傾,著重主流社會意見多於教理及教會傳統。近日刊登了一篇作者自稱是「香港一位天主教徒」,名為「雷孟」的 文章。這一篇同樣是要我們對同性戀運動取採「信住先!」的態度。
天主教大專聯會曙暉專題的錯誤
大學時代的時候對天主教大專聯會沒有甚麼好感,原因是因為覺得它定位不清,推廣社會公義的時候注重「社會意見」多於公義。近日看到他們的主席的 一篇文章,更加感到他們對主義及社會情況認知頗為膚淺及受世俗傳媒影響。
私下啟示
信則有,不信則無?
早前,李慧琼議員就「雨傘運動」受外國勢力介入,她回應說:「相信就看到證據,唔相信就生安白做。」先不論李慧琼議員的用心是甚麼,筆者對她一點興趣也沒有,也不認為需要認真對待她。只是她提出這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態度在不少教友當中都頗為常見,其實這種宗教態度是非常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