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對痛苦的反思

·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這些有關痛苦的教導,聽起來很大道理,但相信大家在面對不可莫名的痛苦時,心中都不免向天主詢問:「為甚麼?」痛苦不是天主對我們的計劃,這是罪的後果,因為我們對一些我們不明白因由的痛苦特別感到憤怒及悲傷:天主,祢的仁慈在哪裡?「上主,你把我全然遺忘,要到何時﹖上主,你掩面而不顧我,要到何時﹖」(聖詠 13:2)

這種想法,這種對天主的質問在聖經也很常見到,即便連約伯這個義人也因痛苦質問天主 (約伯傳 13:20-28),而耶穌也因著祂的人性希望父能免去祂的苦難之杯 (馬爾谷福音14:36)。

筆者的兒子最近數次大病,全家人也因此痛心不已:為甚麼一個小孩子要受這樣的苦?身邊也有朋友的小孩子出生後不久就死去,也有一些出生不久就健康出問題,要多次出入醫院。 我們都不明白為何天真的小孩子要受苦,古人為了平衡這種不公的現象,他們說成是他們家族中罪行的懲罰,表面看來是說這些小孩子應受懲罰,然而也代表古人缺乏解釋痛苦的來源的說法

然而,要解答痛苦的問題,我們的確要瞻望那十架上受苦的基督。祂的受苦跟孩童受苦有相似之處,就是受苦的都是無罪的 ,苦難完全不能歸於受苦者身上。但正正如此,基督給了一條鑰匙去探討痛苦: 愛德

00138_illuminated-manuscript-decorated-leaf-crucifixion-scene

保祿宗徒在格林多人前書中提到,即使他捨身投火被焚,如果沒有愛德,為他也沒有益處 (格林多人前書 13:3)。天主沒有完全地解答痛苦的因由,反而只邀請我們以愛德去面對,迎接痛苦。

就好像慈幼會張心銳神父有一次的 講道 提到, 基督徒的責任不局限於按自己收到的付出,而是要去以自己的能力去關顧兄弟的不足。基督徒首要的責任是要去補足身邊家人的痛苦。 如果沒有愛德,受苦毫無意義,他們在白白受苦。但如果我們以最大的能力去愛他們,幫助他們,陪伴他們受苦;他們的苦難便成為我們各人成聖的契機。這不是說這痛苦變得輕鬆,不會,但這痛苦卻有了意義。

小孩子的受苦,無論是家中的或世界另一方的小孩子,都令人不禁思考痛苦的意義、渴望尋求解脫的方法。保祿宗徒提醒我們,唯獨到了基督的光榮來臨痛苦才會完結 (羅馬人書 8:23)。然而基督卻給予我們痛苦的意義:這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放棄自己的享樂,去陪伴受苦的人、去和他們一起哭泣一起承擔痛苦、去協助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最終學習接受天主為我們每個人的計劃,並藉此成聖。痛苦仍然是痛苦,一樣令人難以忍受;但靠著基督的苦難及愛德,痛苦變得有意義,我們也能在其中滿全我們基督徒在世的責任。

分類: 人際關係 信理 家庭 樂山樂水 靈修
如果希望不靠社交媒體,直接收到《樂山樂水》電郵通訊,請按此

相關文章

由一場火災反思痛苦
痛苦是一個奧跡。這是指它是超乎我們能夠理解的事。 痛苦及死亡 …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
愛聖體和愛近人 -- 十字架節反省及聖德蘭修女的啟示
大病初癒,連帶小孩子也病到不能上學,這兩三周好像有點荒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