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小孩子

「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在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 1:66 – 6月24日洗者若翰誕辰彌撒) 不久前是洗者若翰誕辰的瞻禮,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了洗者約翰出生後,他的父親加利亞沒有跟隨家族習慣,而替新生兒取了天使給予的名字——若翰後,竟然馬上由啞吧變回能講說話,他的親戚驚奇不已,互相討這這孩子的將來。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其實會發現若翰的出身一點也不簡單。按路加福音的記載:「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1:5-6) 若翰不單出於一個虔敬的以色列人家庭,他是肋末後裔、司祭家族的一名長子。單純按這血統,若翰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名以色列的司祭。若翰的出生可說是「名門正統」,可想而知,當眾人討論若翰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是對他有著何等的期待。 然而,天主卻有別的計劃……
小朋友望彌撒 - 筆者自述
筆者寫過的小朋友望彌撒系列 (例如 這個 和 這個),最常看見的讀者評論都是「作者肯定未有小朋友,所以才…..」大致都是覺得筆者自己還沒有生育小朋友,所以不會明白父母的艱辛,才輕易地做評論去指點父母該如何如何教育小孩。其實看見這類評論筆者是納悶的,為什麼都覺得筆者必須要有小朋友才有資格給予意見不然就是不夠中肯? 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而讀者會因為筆者的「身份」而先入為主覺得筆者的意見不聽也罷,所以今天筆者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媽媽是怎樣帶我去望彌撒的。
小朋友望彌撒 - 遠離那些魔鬼叔叔阿姨
筆者最近在聖堂旁觀了一件事件,讓筆者發現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望彌撒真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 事源筆者附近前排坐著一對夫婦,手抱著一個約一兩歲的小朋友。小朋友固然天真可愛,筆者有時也會忍不住在彌撒中分心多看小朋友幾眼 (笑)。那對夫婦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帶小孩,小朋友沒有玩玩具也沒有哭鬧,整個彌撒中都非常乖巧安靜,可是在彌撒後期在隔兩排 後方有一個叔叔,竟然手拿著一個手套玩偶在逗小朋友玩,小朋友當然非常開心地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試圖想去往玩具的方向移動,而 父母則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抱穩小孩而不讓他扭動想脫離控制。 筆者其實長年都在同一聖堂長大,所以那叔叔也算是從小知道的,可能就是因為算是從小認識的長輩,所以他們逗小朋友玩父母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也不能拒絕。畢竟長輩都只是疼愛小朋友喜歡小朋友才想要逗他們玩。而且環觀現在的風氣,大人逗嬰兒/小朋友實在是很常見的事了,就算沒有筆者看到「自備道具」的,普通也會對小朋友擠眉弄眼,聊天的。也許大人覺得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看小朋友可愛和他們玩一下的「小事」而已。
故事、人生、信仰培育
日前聽了一個關於小童閱讀的講座,講者談及她認為如何作親子閱讀,以及選擇好的繪本圖書。當中講者表示,好的繪本圖書應幫助小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亦能讓他們學習現實。另一方面講者亦表示,我們不必太擔心小孩子能否「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兒童文學本身是由成人寫作,他們寫作時都放進了他們的人生經驗。 小孩讀者看到故事的趣味,而成人則更能看到故事中的各種人生苦澀甘甜。小孩子看到魔法的奇妙,角色探險的刺激;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起跌。 我們不必期望小孩子看到故事中多個層次的意義,因為這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解釋,而是人生的歷練。小孩子經歷了多些事情,就自然明白。 兒童文學如是,基督徒的人生亦然。
老生常談性教育?
這陣子生活真的很繁忙,抱歉還未能好好安排恆常寫文章。現分享前陣子在良友之聲的家長專欄內有關孩子的情性教育的小文章。這個課題看似老生常談,性應是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方法,但成人往往未能好好地教育孩子這方面的知識。這不是單單生理知識的傳授。如果我們未能好好認識並管理自身的情緒,又怎能談性呢? 原文載於2016年11月 良友之聲 性教育彷彿總是帶點禁忌。坊間一般的性教育只談器官認知、避孕、性病等等的性愛教育。然而,性教育應是全面的「情、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父母在孩子的德育和情感教育上應有自主權,不能單靠學校,甚至「外判」給不良的社會媒體,灌輸偏差的資訊。父母和家庭正是孕育良好品格和心智成熟孩子的關鍵,正確的教導,亦有助提高兒童的自我警覺及自我保護意識。 父母常見的問與答 我從哪裡來? 小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就自然會問:「我從哪裡來?」這時,就是開始小孩子情性教育的好時機。 視乎小孩子的認知能力,父母可以簡單解釋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的生理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同時解釋,小孩子的出現是由於父母相愛,是天主降福這家庭的禮物。這方面比單純的生理知識更為重要,因為這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父母及天主都愛著自己。 對性好奇是「咸濕」嗎? 或是應毫無禁忌? 小孩子詢問與性相關的問題不是「咸濕」,而是他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好奇。性敎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性,就没有家庭,社會也没有下代。但這也不代表講性就毫無禁忌。正正是因為性跟生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們更應教導小孩仔保護自己。 我們要教導小孩子尊重自己的身體,也要尊重别人的身體。小孩子要學懂保護自己,有些身體的部分是隱蔽的,不能讓外人碰觸,自己也不能碰觸別人的那些部分。這不是單單的生理教育,而是教導小孩以正確的方法愛自己、愛他人。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讀者來函]可敬者安多妮安達.梅奧
續談小孩子望彌撒
有時候真的不到我們幾位《樂山樂水》的作者不服,我們其中幾篇最受歡迎的文章都是和 小孩子 參與禮儀有關。不久前筆者也帶著兩歲的兒子參與聖周六的復活節守夜慶典。大家也知道這一晚的禮儀是整個禮儀年曆的最高峰,也是最長的一晚禮儀。對於一個會走動卻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 (磨難?)。筆者也有少許經驗想跟各位分享,各位家長讀者不妨讀後也投稿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及想法。
母親的微笑,是「贏在起跑線」的關鍵?!
在網上看到一個韓國電視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讓媽媽和孩子被中間的「視覺懸崖」分隔著,天各一方,看看孩子面對著開心笑的媽媽,和木無表情的黑面媽媽的反應。孩子在那個情況可以無視眼前的障礙,克服恐懼,勇往直前呢?
子女行為失態又關我事?
上篇 談及母親如何未能欣賞小孩的心意,更不自覺地傷害孩子。很多時成人不能明瞭孩子的心思。不知道是大人太高深,還是孩子太單純?有時孩子就是單純的盡力希望為家庭作點貢獻,也會落得被罵被責怪的下場。在感情上,屢戰屢敗的還會屢敗屢戰嗎?事實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和安全感的人們,愈是會斤斤計較,和對別人的「眉頭眼額」所微微表現出來的情緒,異常地敏感。孩子的思念如果往往沒人關顧理解,他亦自然不懂得如何去化解不安的情緒。 這些情感上的傷害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傷痕,日積愈累成為一些難以痊癒的內傷。這有可能會在其品行方面反映出來: 如無理地發脾氣、自殘、哭、尖叫、坐立不安、身體無故的痛楚、尿床、肚瀉和暈眩等,不單影響到其自身與照顧者當下的生活,日積月累也大大牽動其性格發展,學習態度,社交能力,愛情觀等各方面,大大影響未來的生活。
父母的盲點:原來是自己在誰傷害孩子?!
早陣子的一篇 文章 講及小兒到沙灘的經驗和反思,自覺學習了不少新的東西和可行性,也輾轉勾起了自己藏在心裡多年的傷痛,是時候寫出來,好好梳理後,坦然面對,自己也從新出發,希望當個懂得尊重孩子位格,細心的醒目媽媽。(後按:多年後以文字記錄,心還是戚戚然,是筆者太「玻璃心」嗎?)剛好這陣子愈來愈多朋友關心學生情緒抗逆問題(實情是:成人也常壓力爆煲),其實有沒有想過部份壓力是源於家長嗎?來分享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故事。
聖路易及澤莉馬丁(Louis and Zélie Martin)-被冊封為聖人的夫婦
一星期多前,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冊封4位新聖人,包括聖女小德蘭(St. Teresa of Lisieux)的雙親路易.馬丁(Louis Martin) (1823-1894) 和澤莉.馬丁(Zélie Guerin) (1831-1877) ,以及維琴佐.格羅西(Vicenzo Grossi)神父和無玷始胎聖母的瑪利亞(Maria dell’Immacolata Concezione)修女。相關的中文報導可參考 梵蒂岡電台。 路易及澤莉.馬丁夫婦(Louis & Zélie Martin)相識以前都曾希望進入隱修院,但天主的旨意引領他們成為各自成為鐘錶匠和蕾絲工藝師。他們婚後生了9名子女,但只有5名平安長大,當中包括聖女小德蘭(St. Teresa of Lisieux)。
我讓主保聖人吃醋了!
你喜歡自己的聖名嗎?你認識自己的主保聖人嗎?你和他有沒有甚麼特別的經歷?而我,則曾經讓他吃醋。 筆者自幼領洗加入教會,父母為我取聖名為「安德肋」(Andrew)。我有意識以來,只知道Andrew是我的英文名,也知道這位聖人是耶穌親自揀選的宗徒之一,但對他的生平實在認識不多,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對此名字產生厭倦,真想把它更換掉呢!
所有人的彌撒
本來也不太想談這個題目,但因為近期又有類似的宣傳,又忍不住要寫一篇短文。 筆者說的是那些「嬰兒彌撒」、「青年彌撒」、「小朋友彌撒」。 其實筆者不太明白「青年彌撒」或「小朋友彌撒」的意義是甚麼。甚麼意思呢?事情是這樣的,筆者小時候聽神父解釋為何所謂的 Private Mass 不好,是因為每一台彌撒都是為所有人的,神父不應該單獨自己開 1。 對的,每一台彌撒都是為所有人,那麼「小朋友彌撒」呢?「小朋友彌撒」適合老年人去嗎?「青年彌撒」又適合小朋友去嗎?
別人的小朋友望彌撒---還在哭!
早前《樂山樂水》有幾篇文章都是關於嬰幼兒在彌撒的表現,有讀者說: 幼童參加彌撒,無可避免地會發出聲音 (有時只是輕量的聲音),有些教友很接納,有些則會面露不悅之色,他們認為小朋友干擾彌撒安靜的氣氛,甚至我聽過有些服務人員會 “趕人" ——真的是 “趕",而不是好言相勸 —— 令很多父母難堪和苦惱。 作為教友,我們應如何面對在禮儀中哭鬧的小孩子?在討論實際做法前,請容許筆者先討論教友望彌撒應有的心態,才再分享一下筆者的實質建議。 其實香港的教友很多時都有種潔癖,或對彌撒有種錯誤的觀念,引致他們認為彌撒中要一粒聲也沒有。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反問自己,為甚麼彌撒要保持安靜。而這個問題的基礎是:甚麼是彌撒。讓我們重溫這基礎教理
五個你一定要懂的嬰幼兒靈修
前一兩天,樂山樂水的另一位作者寫了兩篇文章,提到小孩子望彌撒的問題,引起好些討論( 前篇 和 後篇)。既然大家都關注小孩子的信仰培育,那筆者又加入這討論。 就和我們大人一樣,小朋友平日沒有靈修,彌撒時自然不知所措。所以筆者想介紹幾個作為家長必定要懂的靈修。這幾項都是由小朋友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做的。當然,以下的靈修是很需要家長們的實際參與的。 1. 降福你的孩子 現代教友對「降福」這概念不太熟悉。但如果我們看拉丁文 benedicere ,直譯就是 speak well ,說好說話。天主向人 benedicat 就是降福人,而人向天主 benedicant 就是讚美天主。 天主的說話就是降福 (當然最大的降福就是祂的聖言降生)。最常見當然就是主教神父藉著他們神品聖事,代表天主降福教友。
再談小朋友望彌撒
上篇 講到小朋友望彌撒的問題,筆者指出了讓小朋友在彌撒中玩玩具等行為有十分大的隱憂存在。這一篇就講一些建議努力讓小朋友參與彌撒。
小朋友望彌撒?
筆者近幾年看到越來越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去聖堂參與彌撒,這原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卻看到很多家長為了讓小朋友在彌補中保持安靜而「各出奇謀」──包括給他們看故事書、畫畫、玩玩具、玩手機等等。這原意(讓小孩在彌撒中保持安靜)其實是好的,但在筆者旁觀卻覺得這種方式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小孩失去了參與彌撒的意義 參與彌撒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讓小孩子從小學習彌撒中的禮儀,知道彌撒中到底在做什麼是很重要的。可為了讓小孩安靜而給他們玩玩具,讓他們做和彌撒完全無關的事情,小孩也不能算是在「參與彌撒中」,更讓小孩從小培養了「人在而心不在」的習慣,同時亦為長大後如何教導小孩專心參與彌撒增加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