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人際關係

[讀者來函] 龐樂培司鐸的回應
前言:龐樂培司鐸早前於公教報登了一篇 文章,表示他認為不應該稱司鐸/司祭為「神父」,因為他們的角色是兄長而不是父。之後有讀者在這裡分享他的 想法,另外友站也有一篇分享 文章,同樣都是不同意這種說法,表示「神父」是對司鐸最恰當的稱呼。很高興龐樂培司鐸願意願意撰文作一點回應。各位讀者可以由兩邊的觀點仔細思量,不妨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你會繼續以「神父」這個稱呼嗎?
可否不要奪走教友領受恩寵的權利 - 論新冠疫情後的處理
何處是吾鄉?
回復「不」正常?
自2019年12月開始,疫症由中国武漢漫延全球。經濟停頓,學校關門,各學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防疫方向,不少地方的公開彌撒也取消了。很多人都希望回復正常。但是,我們有一個可以回去的「正常」嗎? 早兩前看到美國一名神父 Father John Hollowell 這樣寫道: 人們說:我只想回復正常。 我不想!
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於2020年5月1日出了一份 特別文告,筆者尤其對其中這一句甚有共鳴:「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在疫症中,我們依賴醫護人員捨身去救助那些染病的人,我們也依賴那些社會中各行各業的人去維繫社會的基本運作。我們應該對他們心存感激,並祈求天主照顧這些人,讓他們的善行獲得扶助。同一時間,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即使我們不是醫護人員,我們也有能夠為社會出力的地方,我們平信徒也有特殊的召叫去服務社會,成聖社會。 自四旬前開始,筆者聽到不同的神父講道也特別提到:困難的時刻最容易將我們自身的軟弱展現出來。筆者留意到身邊也的確有這樣的情況:
危機中的四旬期
香港近八個月可說是翻天覆地,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筆者雖說是安好,但同時像是喪失了寫作能力,長時間未能寫作。現在希望由這神聖的四旬期開始,重拾寫作的習慣。 過去的大半年,香港社會一直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被刻意破壞:法治、公平、自由。破壞香港價值的人依著外在的勢力,試圖奪取香港的權力,建立一個以外地勢力為核心的新霸權。然而,不少香港人不甘自己的土地如此被人強搶,奮起保衞自己土地恆久以來的法律及規則。然而,面對外地勢力,香港人似乎都處於下風,眼看外地的勢力將要重新定義「香港」。 不單是世俗社會,自從楊鳴章主教於2019年1月逝世,香港一直都沒有正權主教。在這一年多的時間,不時就聽到各方面的傳言,推測下一任的主教人選。教會內馬上也有爭議,擔心下一任主教能否帶領香港教會對抗共產主義政權的入侵,繼續維持教會在香港的道德影響力,甚至害怕香港的信友成為教廷為了討好某強國的犧牲品。
公義的制度及個人的道德
這文章構思了很久,寫了一些,卻又因社會事情而影響心情打斷。加上小病數次,更加拖延了進度。不知這還算不算是適時的文章,反正筆者對這個社會也沒有甚麼靈丹妙藥。不過筆者也邀請各位信友,以政治以外的另一個角度反思一下,是甚麼讓我們的社會走到今時今日的這一個地步。 在開始之前,筆者先邀請各位特別懇求聖母和平之后的代禱,協助我們走向和平。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很依賴制度的社會。當我們發現社會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很傾向既有的制度尋求解決方法;如果現在制度有所不足,我們則希望能設立新的制度去補足。 的確,好的制度能夠減少因個人判斷偏差而導致不同人的待遇不公;更好說,好的制度有助處理事情的人能夠有一套準則協助決定。 筆者絕對認同一個好的制度是一個公義的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如果我們以為我們能單靠制度就能建立公義的社會,這看法未免有所缺失。事實上,執行制度的也是人。無論我們在本地或外地新聞,也會看到一些人的行為符合法律,也按著制度的規則行事,但我們都看到當中的不公義。 筆者認為一個公義社會的真正基礎,不只在於一個良好制度,而更在於一個良好制度所依賴的每人的良心及道德觀。 一如依撒意亞先知說:「正義的功效是和平,公平的碩果是永恆的寧靜和安全。(32:17)」我們希望得到和平,先要恢復各人心中以及社會的正義。
培育「考第一」的小朋友
有一次太太和另一名家長談到小孩子的教育,談到升學選擇及培育小孩子的方向。 該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小孩子的升學,都關注不少的學校選擇。其中提到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升讀某一所天主教的傳統名校。太太說:「這一所學校都出了名對學業頗為催谷呀!」那位家長同意,並補充說:「這所學校既要求學生『好假 (裝模作樣)』、又要乖乖聽話讀書,同時又要很有創意和表現得很有不同的才能。」太太聽了,回覆說:「你真的想小孩子變成這樣?」該家長說:「那她都要扮啦!我已經不斷的訓練我的小孩子啦!」太太說:「那你不怕破壞親子關係嗎?」家長說:「都已全破壞了啦!但沒法子,要考學校就是這樣!」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和這位家長一樣,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就是每年每科都拿第一名,仿佛「考第一」就是培育小孩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 實用主義的育兒方式就是要追求一切可量化的事物:有多少興趣班、有多少證書、考試有多少分數、學了多少樂器考試又有多少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19604” width=“640”] 我們教導追名逐利,還是信仰天主?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Bruegel the Elder, 1559)] 這些家長在做甚麼呢?這甚至不是教育小孩子「追名逐利」,這只是在教育小孩子追求完成一大堆沒有意義的工作目標,就像上班被催逼營業額一樣。這樣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懂得欣賞音樂藝術,不懂得關顧他人。 他們表面也是很好的學生, 但在他們內在,唯有「完成目標」才是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聲稱讀書時期不斷「考第一」的林鄭月娥。她甚至說過因為習慣拿第一,所以曾因為「失手」考第四而傷心痛哭。無可否認,她在學時期學業的確非常出色。坊間曾形容林鄭月娥為「好打得」,筆者想這和她自己的好勝心很有關係。 但到了大是大非時,她心中考慮的是她信仰的道理,還是仍然是追求下一個「第一」、下一個「目標達成」?
再見童話: 小孩為未來的煩惱
做「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近日聽到工作崗位的同事談到他們的生活,當中也有天主敎徒。在仔細想想信仰在他們生命的各種決擇的角色時,筆者不免反思:「當我說我是一個天主教基督徒時,這是甚麼意思?」或者再坦白點說:「何謂基督徒?」 和很多外教人的想法不同,作基督徒不是跟隨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宗教」。聖經的確非常重要,但基督信仰不是「一部聖書的信仰」。聖經學者聖熱莫尼諾(或St. Jerome ,或譯葉理諾)說:「不認識聖經,就是不認識基督。」聖經的重要性在於,這部由聖神默感的聖書讓我們不斷加深認識耶穌基督。 筆者相信,當一個基督徒,就是和耶穌基督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直接讓我們接觸到耶穌,而不是單單地為了滿全規則地每周望彌撒、守齋、行善功、甚或推動某些意識形態或社會運動。我們和耶穌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也同時是有社交的幅度。我們和基督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但不是個體化。(personal, but not individualistic)
「美麗」新世界 ——教會還接受「美」嗎?
筆者很多時都覺得,我們正活在一個憎恨「美」的時代。不單社會如是,教會文化也是如是。 我們追求簡陋的東西。我們寧可重新花錢花精神去買去造一些醜陋而不耐用的東西去取代那些漂亮且用了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東西。我們卑視別人的高品質的藝術,卻稱讚那些半桶水的藝術,甚至 趕走那些真正的藝術家 以容納那些低俗的藝術。 社會的文化及教會的人不斷地說:舊的東西沒有用,美沒有用。普通人看不明白。不少人甚至排斥美的東西,反而以不少的新創作去取代。「特別是美的東西。美是有吸引力的,而我們卻不願意讓人們受到古老的東西吸引。我們要他們喜歡新東西。」 然而,這不是天主教會的想法。《天主教教理》是這樣說的: 「真理本身是美的。 」(“Truth is beautiful in itself. “)《天主教教理》n.2500 真實的事物是美的,天主是真實本身,也是「美」的本身。我們透過真實的事物,透過「美」的事物,慢慢認識並走近天主。但是為甚麼我們的社會,甚至我們教會中的不少人,都抗拒美呢?把舊的美好事物拋棄,卻用一些新卻庸俗的事物代替。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這實這令我想起 赫胥黎 (Aldous Huxley) 所寫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一位富有慈悲的牧者-劉勝義神父
『法官』對一般人來說,一定是很嚴肅、公正與鐵面無私的形象;如果是天主教會內的『法官』又或者是負責『司法』的神長,我們一定會以為是很冷酷的樣貌與冷冷的態度,又或是只喜歡對著一大堆司法文件的人。 但今天要分享的人物,雖然他曾是貴為教區的司法長,但為我和內子他又是一位滿有愛心和豐有幽默感的一位神長。他就是晉鐸鑽禧的劉勝義神父 (Rev. John Russell, SJ)
進教之佑九日敬禮分享講辭(2)
院長,各位會士,晚安。 有時候,在學校早會上,或其他場合,聽見老師或講者分享關於「孝順父母」的題目,我都會特別想起那些單親甚至是被父母遺棄的小孩,他們聽到這些話,會有甚麼感覺呢?老實說,我覺得他們不太好受。 最近,院長在晚訓時提及父母這話題。晚禱後,一位宿生走來跟我說:「我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他們都不容許我住在他們各自的家。」雖然這裡的宿生很多都是家庭不完整的,但每次從別人或他們口中聽到這樣的故事,我的心都很酸。我回答他:「我明白的。但你是有父母的,天父就是你的爸爸,而聖母就是你的媽媽。」 當我準備這分享稿時,想起這件事,讓我再次反思,聖母瑪利亞在我們的生命中擔當的角色。
老生常談性教育?
這陣子生活真的很繁忙,抱歉還未能好好安排恆常寫文章。現分享前陣子在良友之聲的家長專欄內有關孩子的情性教育的小文章。這個課題看似老生常談,性應是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方法,但成人往往未能好好地教育孩子這方面的知識。這不是單單生理知識的傳授。如果我們未能好好認識並管理自身的情緒,又怎能談性呢? 原文載於2016年11月 良友之聲 性教育彷彿總是帶點禁忌。坊間一般的性教育只談器官認知、避孕、性病等等的性愛教育。然而,性教育應是全面的「情、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父母在孩子的德育和情感教育上應有自主權,不能單靠學校,甚至「外判」給不良的社會媒體,灌輸偏差的資訊。父母和家庭正是孕育良好品格和心智成熟孩子的關鍵,正確的教導,亦有助提高兒童的自我警覺及自我保護意識。 父母常見的問與答 我從哪裡來? 小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就自然會問:「我從哪裡來?」這時,就是開始小孩子情性教育的好時機。 視乎小孩子的認知能力,父母可以簡單解釋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的生理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同時解釋,小孩子的出現是由於父母相愛,是天主降福這家庭的禮物。這方面比單純的生理知識更為重要,因為這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父母及天主都愛著自己。 對性好奇是「咸濕」嗎? 或是應毫無禁忌? 小孩子詢問與性相關的問題不是「咸濕」,而是他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好奇。性敎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性,就没有家庭,社會也没有下代。但這也不代表講性就毫無禁忌。正正是因為性跟生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們更應教導小孩仔保護自己。 我們要教導小孩子尊重自己的身體,也要尊重别人的身體。小孩子要學懂保護自己,有些身體的部分是隱蔽的,不能讓外人碰觸,自己也不能碰觸別人的那些部分。這不是單單的生理教育,而是教導小孩以正確的方法愛自己、愛他人。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色情文化的傷害——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啟示
別人的那些令人稱羨的愛情,我能擁有嗎?
近年,媒體/討論區等等都愛標籤「港女」沉迷愛看韓劇,只因愛看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戲。不少網民 (也許大部分還是男性)更喜歡嘲笑「港女」沉迷那些偶像劇中才會發生的「浪漫」情節,被劇中男主角迷得魂不守舍,更抱怨因為女性愛看浪漫愛情戲,才對現實中的另一半要求更高:為什麼你不能像某某劇的男主角那樣XXXX? 的確,也許大部分女生偏向喜歡看感情戲,畢竟大部分女生都愛浪漫。那些帥氣的男主角,為了女主角,或霸道或溫柔,或深情或浪漫,經過重重困難最終排除萬難幸福地相愛。劇中的那些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深情的說話,女生們也許的確會將幻想將自己當成女主角去經歷那些夢幻美好又感動的愛情,也許會羨慕那些動人美麗的愛情。可是,換個角度想,當我們羨慕電視劇裡的愛情時,有人或許會感慨現實中不會有這些夢幻似的情節,有人或許會對另一半的要求更高,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些動人的愛情戲裡也包括了男女主角為對方的各種付出和成長。其實電視劇裡和現實中的愛情都一樣,需要雙方的包容、理解、遷就和付出。
婚姻和社會的迷思:閱〈為婚姻辯護〉後有感
筆者的文章,很少涉及一些社會時事或其他較「認真」的課題,不是不關心或有冷感,其實是筆者總希望逃避,因坊間的文章不時有很多很多的謬誤,但筆者不似這網誌其他作者有精力去回應或評論。(說穿了就是懶惰!)故筆者的文章多是輕輕鬆鬆的吧:煮煮飯,談談情,說說愛,一些無聊的對話。很久以前,有朋輩給我分享了一篇名為〈為婚姻辯護〉,與近年流行光說「愛」的潮流不同,是少有乎合天主教教理又顯淺易明的文章,就在這兒引述一些選段與大家作點分享吧。 現代社會錯誤的論調,就是在於宣揚婚姻是可被重新定義,以適應時代的改變。這其實是不理性的,並忽視了婚姻的本質。…… 語言的偽術,在這個世代,特別是在香港社會,稍有留意時事的你也不會陌生吧。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很多客觀的情況或許已改變,但有很多東西的本質仍是不變。一個詞語或概念的定義,比大部分人的想像來得重要。但 誰人有權力去定義這些詞語和概念呢?
內外對話:一家之主竟然是聖若瑟?!
內:嘿嘿嘿,很久以前聽過一個有關聖家的笑話。 外:說來聽聽吧。 內:你覺唔覺得「聖家」好畸型,是一個怪怪的家庭?
母親的微笑,是「贏在起跑線」的關鍵?!
在網上看到一個韓國電視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讓媽媽和孩子被中間的「視覺懸崖」分隔著,天各一方,看看孩子面對著開心笑的媽媽,和木無表情的黑面媽媽的反應。孩子在那個情況可以無視眼前的障礙,克服恐懼,勇往直前呢?
子女行為失態又關我事?
上篇 談及母親如何未能欣賞小孩的心意,更不自覺地傷害孩子。很多時成人不能明瞭孩子的心思。不知道是大人太高深,還是孩子太單純?有時孩子就是單純的盡力希望為家庭作點貢獻,也會落得被罵被責怪的下場。在感情上,屢戰屢敗的還會屢敗屢戰嗎?事實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和安全感的人們,愈是會斤斤計較,和對別人的「眉頭眼額」所微微表現出來的情緒,異常地敏感。孩子的思念如果往往沒人關顧理解,他亦自然不懂得如何去化解不安的情緒。 這些情感上的傷害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傷痕,日積愈累成為一些難以痊癒的內傷。這有可能會在其品行方面反映出來: 如無理地發脾氣、自殘、哭、尖叫、坐立不安、身體無故的痛楚、尿床、肚瀉和暈眩等,不單影響到其自身與照顧者當下的生活,日積月累也大大牽動其性格發展,學習態度,社交能力,愛情觀等各方面,大大影響未來的生活。
父母的盲點:原來是自己在誰傷害孩子?!
早陣子的一篇 文章 講及小兒到沙灘的經驗和反思,自覺學習了不少新的東西和可行性,也輾轉勾起了自己藏在心裡多年的傷痛,是時候寫出來,好好梳理後,坦然面對,自己也從新出發,希望當個懂得尊重孩子位格,細心的醒目媽媽。(後按:多年後以文字記錄,心還是戚戚然,是筆者太「玻璃心」嗎?)剛好這陣子愈來愈多朋友關心學生情緒抗逆問題(實情是:成人也常壓力爆煲),其實有沒有想過部份壓力是源於家長嗎?來分享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故事。
內外對話:「睇下我老婆幾月巴…」
外:今天忍唔住,爆左個朋友仔一下…… 內:做乜? 外:佢攞左張相,係佢老婆同兩個仔女,同我話:「睇下我老婆幾肥…」。 內:=.=衰人。
藝人Selina(任家萱)與張承中離婚有感
Selina(任家萱)與張承中二人突然於社交媒體各自宣佈結束5年婚姻,令唔少人士錯愕並感到可惜。看看他們的自白(原文: Selina + 張承中),筆者作為旁觀者,也希望在此分享一點感受吧。本文無意作任何批評或當任何的判斷,只是一點點的感受。說到底筆者也不認識兩位,他們的感情事當然沒有資格談論,再者,他們大概亦非教友(純猜測),也沒有守教會法律的義務。只是看到他們二人對婚姻的感受,不就是社會很多夫婦在婚姻關係緊張時的心聲嗎?
聖誕就是這種「奇妙交換」的奧跡 ?
剛剛的二十五日的晚上,兒子洗澡後如堂埋身嘆母乳,突然鬆開口,再對著我說:**「好好味吖! 多謝你!」**及後繼續埋身吃,筆者還是呆呆的,但心已被溶化了。謝謝天主給我的聖誕禮物。外子看見這情境,也覺安慰呢。(註:大概是外子常常以禮相待,總是常常說謝謝,使兒子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這樣吧。)
基督徒如何正確地評論主教(及其他人)?
這個題目的確是有點標題黨的成分,但筆者的目標讀者正正有很多是標題黨讀者,所以請先原諒筆者一下。 先旨聲明,筆者沒有在鼓勵讀者批評任何一位主教,你要批評或評論的話,請先看畢全文才作決定。 近年互聯網發達,大家都可以隨便在網上發言。從前大家還是在用 ICQ + Xanga 的年代 (筆者也是經歷過這一個時期的人……),會看到你的意見的主要都是你較親密的人。相比再加上在 Facebook 上的不同群組,大家發言也方便得多了。但這有時也會做成問題,就如聖雅各伯宗徒所提醒: 「至於舌頭,卻沒有人能夠馴服,且是個不止息的惡物,滿含致死的毒汁。」雅各伯書3:8 雅各伯宗徒當然不是在說舌頭真的會噴毒汗。雅各伯宗徒警告信眾,要控制自己的說話,否則會令人因失言而在情緒或靈性上傷害別人和自己。既然如此,筆者認為我們每次做評論或批評時都必須緊記這點。
內外對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他和她?
後加背景資料:前陣子網路狂推的有關藝人 洪永城、 黃翠如 的文章,二人早年前在有線電視一起拍檔主持《 走過浮華大地》甚為合拍,及後在無線電視也曾一起主持節目及拍電視劇,被網友認定為熒幕情侶。二人也曾多次「情侶」身份拍檔出席活動及 訪問,故其「友達以上戀人未滿」關係近日成為城中熱門話題之一。 近日網絡上又有篇所謂高質潮文,在Facebook 面書傳來傳去,還有不少改篇(各文章被集合在 此),更有藝人黃翠如以FB潮文回應,香港報章雜誌娛樂版也有不少的花邊文章。早在當時人回應前與外子的(創作)對話: 筆:喂喂喂! 你有無睇D人Share 有關一對銀幕情侶既潮文吖。 外:有吖。好多人傳。 筆:你覺得點吖?
戀愛=起點?婚姻=終點? (又一發人深省的夫妻對話 ?)
明天在香港是重陽節假期,又來與大家分享一個筆者與外子的改編真實對白(八個多月前了),希望大家輕鬆之餘也有點生活的反省。 筆:霍金 (Stephen Hawking) 學術係唔係好勁架? 外:是的。他的理論是關於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和宇宙物理學(cosmic physics)。是廿一世紀物理學界的其中一個重要學者。 筆:那些理論對我來說太難啦。(馬上企圖終斷此學術話題,以防外子嘗試對我解釋其理論!) (奸笑!) 外:那為何突然提起他? 筆:剛剛看了霍金:愛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那電影的宣傳預告片,就是拍得太唯美吧,很想去看喔! 外:我全無興趣呢。不論在戀愛、家庭或婚姻角度來看,霍金是一個衰人,不折不扣的自私精。 筆:係咩??!!! 套戲 D 取景很美麗,也很唯美吧。看來是一個就是排除很多很多困難而在一起超浪漫的故事呢。 外:咁不如你google(搜尋)下現實是什麼的一回事吧。。。
「彩虹」現象與信仰
筆者上一篇提到 支持反對歧視同性戀者並不等如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這個立場,然而有很多人質疑「不讓同性戀者結婚不就是歧視的一種嗎?」還有人認為聖經上記載的情況和現今社會現象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更提出「應該按實際情況去解釋聖經上的教導」 首先,先讓筆者再次釐清不歧視同性戀者的意思是不會將同性戀者排除在外,將同性戀者視為罪人、怪人、與變態、愛滋病劃上等號,並不會在得知對方是同性戀者後而在相處態度上有所差別。無關乎對方是否同性戀者,一樣平常地普通地看待對方,是筆者心中界定的「不歧視」所以不歧視與贊成同性婚姻是兩碼子的事。同性婚姻的問題在於自然律,故此適用於所有人。同時,天主教教理的倫理教導亦以自然律為依歸,故此筆者不贊成同性婚姻除了是基於自然律,也同時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
去聖堂應著什麼?!(笑話一則)
前陣子在聖堂的衣著爭論竟然在新聞也有討論,作為教友,你既意見又是怎樣呢?突然想起早前和外子的對話,真較自己有點慚愧,但也和大家分享吧。 (内容稍有修改,純為筆者憑回憶創作(^O^;)) 筆:(八卦mode)喂喂喂,你有無留意阿邊邊個逢星期日都著到好浮誇?!同埋另外邊鬼個好似得一件衫咁,個個星期都係咁著同配搭?! 外:有乜問題?我唔覺得有乜特別。 筆:(心想:講八卦的壞念頭又被打沉。Fashion 嘅嘢真係唔應該同這個男人講!) 我覺得佢地好似好奇怪咁,又或者好似好“標奇立異”咁囉!
對「性」的反省
早前美國最高法院就 Obergefell v. Hodges 案件裁定聯邦政府及所有州份必須接納同性「婚姻」,這香港教友在網上的討論也頗為熱烈。但在談及同性「婚姻」的同時,其實大家在討論其間發現另一個有關的課題也浮現出來:「性」在人性的角色。 筆者對現代社會的印象就是: Sex is overrated but undervalued. 「性」被過度重視但價值被忽略了。現代社會認為每個人既然有性衝動,就必需要發洩;但同時「性」這回事已變得廉價,彷彿不是甚麼值得重視的東西,隨便可以交給任何人。 不。「性」不是一樣便宜消費,而是一樣我們需要追求的事。筆者要說的不是說單單要追求「性行為」一回事,而是整個「性」 (sexuality)的完滿。「性」是人性的一個部分,是我們每個人的身份,就如我們各自的其他強弱項:貪吃甜吃、勇敢、愛說笑、愛耍小聰明、不喜歡運動、對小動物有愛心……每個人的身份都有很多方面,我們的「性」也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是男是女、在性慾方面的弱點、我們和同性及異性的相處……這種種都包括在我們整個的「性」 (sexuality) 之內。所以現代社會經常只時集中於「性行為」及「性慾」只是看整個人類的「性」的一小部分,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理解「性」或我們的身份。
抉擇
近日聽到一位前輩分享,她與筆者分享了一篇多年前內地高考滿分的作品,也望能與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思考思考。
孩子的步伐
適逄星期一的假期,陽光普照,便按外子的計劃帶小兒到沙灘體驗體驗。筆者向來負責收拾行裝,Google 一下其他家長的經驗,滿腦子已是泳裝、水泡、沖身+防水+防曬+防蚊用品、玩具、食物。。。。。。就是要整裝待發,希望事事妥當。腦子內已篇好行程:到達後先找個地方,再由外子和小兒去玩沙,砌沙堆,落水玩,坐水泡等玩具。。。。。。幸好,臨行前,還是先開口問問外子的計劃內容,他卻說:「我諗住同BB去坐下,不落水,你預備西瓜便好了。」(筆者的想像破滅了=v=’’’)
微笑‧克己
微笑也是克己?!會否太誇張呢? 剛上了李主教「身體神學」的第二講,當中有一個少少的有關微笑的提醒。[稍離題的]
愛消費:慶祝‧炫耀‧紀念日
預祝白色情人節快樂!(說穿了,又是商家哄大家花錢心思的日子吧!)=P 希望您的錢包還未淌血吧。 一個月前的情人節,不論在主流傳媒, 社交網站,街道上,商舖中,也得使人清楚那天是這個歌頌愛情大日子。按主流報章雜誌所轉述團購公司Groupon於全球17個國家就情人節消費行為的網上調查(筆者還未能找到原文,所以還是半信半疑。網絡的假新聞太多了):香港的消費金額冠絕全球,平均花費約HK$1,430港元(184美金)來「慶祝」。網上也不乏男士的訴苦文章,聖誕節、新年、西方情人節、元宵、白色情人節,生日(新曆+舊曆)、相識周年,拍拖周年,結婚周年,就是一個個打劫、頭痛表示愛意的日子。
原來我是富翁:你活得快樂嗎?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說一個筆者的小故事吧。曾經,很希望每天都有專車接送,或是坐的士點對點,不用擠上公共交通工具。每天離家,把手揮一揮,就上車,然後輕輕鬆鬆的上班去,放工亦然。數年前一次意外,真的使這幻想成真。
堂區團體?
筆者小時候在一個成長中的堂區長大,由起初堂區只有數百人,一個主日兩台彌撒,到後來每主日超過兩千人,一個主日連提前彌撒共有六台彌撒。筆者很感謝家人,因為他們在堂區也頗為活躍,讓我也能夠在堂區認識到很多人,在朝拜天主的之外能夠過社交生活。 後來筆者婚後搬家,轉到另一個較小的堂區,由於人少,因此筆者也很快(感謝天主)能夠加入該堂區團體當中。而現在的團體,每月也有午餐聚會,讓教友們可以輕鬆聚會,比較長時間的交談。
煮婦唔易做 (二)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9”] 筆者的簡單煮意:快熟蕃茄意粉+韓式牛仔骨 承 上篇,現代女性,特別是在職母親,要在家務、相夫、教子、儀容和工作等取得平衡,似乎真的要變身女超人。如出現像筆者與外子的對話狀況,有的可能以後罷煮:因不想當「黃面婆」,也是應外子「招待客人」的要求,以「外賣」等代替;但通常過了不久就會「有人」埋怨沒有「住家飯」或讚賞某某的內子能「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亦總有女生會繼續默默耕耘,希望能快手完成就好了:工作量不減,也覺得這是婦女應有的角色和「犧牲」。其實最簡單就是請外子一起幫忙吧 ! (機本上沒有可能吧, 但他同樣要招呼客人喔)。要怎麼辦?!
煮婦唔易做 (一)
快農曆新年了,又是忙著宴客或招呼朋友的季節。回想兩年前,新婚新居,當然有一大班朋友輪候探訪。自己的朋友,外子的朋友,共同的親友。。。
可以只愛主不愛人嗎?
撒嬌女人最好命 ?! (二)
續前篇: 撒嬌女人最好命?! (一) 坊間或網路上均不乏那些「男人只愛蠢女人」、「只有撒嬌才能捉住男人的心」、「女人要溫柔才能俘虜男人」、「再聰明的女人也得扮蠢來維護男人的自尊」……彷彿女人總是要改變自己來迎合男人。
撒嬌女人最好命?! (一)
元旦日,趁兒子小睡時,我如常準備晚飯,一不小心,割到尾指流血,馬上按住傷口用水沖洗。及後聽到兒子的哭聲,大概是剛睡醒叫人來的聲音吧,外子已放下手上蠻急的工作,在房間哄兒子。本來還很冷靜地告訴外子:「我整親手指,流血。」不知道因為聽到兒子哭還是傷口真的愈來愈痛,開始大喊和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