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
值得恢復的傳統——四季齋期
天主教的傳統很喜歡把看似相反的東西放在一起,其中一樣就是「禁食/齋戒」和「慶祝」,英文會稱為 Fast and Feast,就是禁食與吃大餐。例如復活節前有四十日的嚴齋期,但之前的一天又有 Mardi Gras ,就是肥膏星期二﹝聽到也感到有點過份 😋😋😋﹞。聖誕也是一樣,聖誕的慶祝之前有四個星期左右的將臨期,也是守齋祈禱的時間。
聖經對齋戒禁食有不少的記載,單是在新約中已有不少。耶穌強調有些魔鬼是要靠禁食和祈禱才能趕走的:
以後,門徒前來私下對耶穌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逐出這魔鬼呢?」耶穌對他們說:「由於你們缺少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 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但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瑪竇福音17:19-21
除了驅魔外,團體的禁食也有益於信仰的傳播。在宗徒大事錄有這樣的記載:
在安提約基雅教會中,有一些先知和教師, 其中有巴爾納伯和號稱尼革爾的西滿,有基勒乃人路基約,和與分封侯黑落德同乳的瑪納恒,還有掃祿。他們敬禮主和禁食的時候,聖神向他們說:「你們給我選拔出巴爾納伯和掃祿來,去行我叫他們要行的工作。」他們遂禁食祈禱,給他們覆了手,派他們走了。——宗徒大事錄13: 1-3
教會自早期就會在一年四季各有一星期的小齋期——四季齋期 Ember Weeks。它們分別在四旬期的第一週、五旬節後的一週、九月第三週、及將臨期第三主日後的一週。有個有趣的記憶法就是:「Lenty, Penty, Crucy, Lucy」:Lent 就是四旬期、Pentecost 就是五旬節,Crucy是指 Cruxifixion 十字架,因為光榮十字架節是九月十四日,所以之後的一週往往就是秋季齋期,而Lucy就是指 St. Lucia/ St. Lucy 在十二月十三日的瞻禮,所以之後的一週也往往是冬季齋期。
在這四季齋期,教會於星期三、星期五及星期六守齋。很可惜地,四季齋期在梵二後的禮儀改革中不知可故地消失了。而在此之前的教會規律中,四季齋期的週三及週六只需要「守半齋」,意即當天容許一餐有肉類﹝而週五本身就是守齋的日子﹞,所以其實是相當輕鬆的齋期。而四季齋期的重要之處,是為準備晉鐸的人祈禱,而他們多數就會在這四季齋期的星期六晉鐸。
不實際的禮儀的用途
《禮儀憲章》8
在人間的禮儀中,我們預嘗那天上的,參與那在聖城耶路撒冷所舉行的禮{{ double-space-with-newline }}儀,我們以旅人的身份向那裏奔發,那裏有基督坐於天主的右邊,作為聖所及真會幕{{ double-space-with-newline }}的職司
在上一篇 文章 中,筆者分享了些許有關懺悔時節的特別禮儀服飾,大家有興趣重溫有關前摺祭袍及寬肩帶的話,可以回去重溫。由禮儀看教會歷史的發展當然很有趣,但也有人覺得禮儀中這些事情十分不實際,很多餘。如果要跟從「梵二精神」,我們便不能守舊,把這些舊東西都捨棄掉才能符合現代人。事實又是否如此?
首先一種說法指這些禮儀行動、服飾不重要,不符合現代人需要。筆者想回應一點:禮儀由頭到尾就不是要「實際」。在宗教以外,無論是現代人或古人,祭神禮儀都不是一件尋常事。如果現代人的生活中缺少了對超性事情的追求,他當然是不可能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事物去理解禮儀。教會要改變禮儀去「配合」現代人是一種捨本逐末的想法,就好像要向未戒奶的嬰兒解釋一場婚宴的各種食物。我們應該將婚宴的食物都變成嬰兒餐,還是以耐性教養小孩,待他成長後也能參與?一如聖保祿宗徒對格林多的教友訓話中的提醒,信仰成長中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要:
「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還不能把你們當作屬神的人,只能當作屬血肉的人,當作在基督內的嬰孩。我給你們喝的是奶,並非飯食,因為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你們還是不能……」格林多前書3:1-2
祝各位有福的將臨期! 短述「前摺祭袍」
先祝各位在將臨期的守齋準備能充滿天主的恩寵!
進入將臨期,彌撒禮儀也有不少改動。大家可能留意到禮儀中沒有管風琴音樂、光榮頌也沒有了。禮儀顏色也由「聖神降臨後」的綠色變成了代表懺悔、準備的紫色。但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上圖攝自剛剛將臨期第一主日,於法恩伯勒 (Farnborough) 的聖彌額爾修院 (St. Michael’s Abbey) 的彌撒。這裡是一所本篤會修院。圖中主祭正準備祝福乳香,執事身穿寬肩帶襄禮,而副執事則已手持聖體碟舉在自己眼前。其實副執事身穿的並不是平日穿的副執事袍﹝ tunicle﹞,而是 folded chasuble﹝不知道有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但請容許筆者暫譯「前摺祭袍」﹞。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前摺祭袍」及「寬肩帶」的傳統。
[讀者來函] - 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稱「牧兄」吧
有讀者朋友對於近日有討論如果稱呼神父有以下分享:
2023年煉靈月的一點想法
按教會年曆,11月是煉靈月,我們在這個月把注意力放多一點到在煉獄中的靈魂。在煉獄中的靈魂是與天主的共融中死去,將來必定能夠上天堂。但他們生前仍未達到完全完美的的狀態,所以他們需要在煉獄中接受煉淨,直到他們毫無瑕疵才能上天堂。這就是在格林多前書中所說:
2020年終隨想
不久前,在沉悶的工作中,突然收到朋友的訊息,告知一位我們都共同認識的人過世了。早一天還是精神爽利,當晚睡夢中就走了。一個五十歲不到的壯年,就在大時大節前突然間就走了。朋友談到此時都難掩唏噓之情。想必亡者的家人每年過節都難以釋懷。對筆者而言,腦海中難免想起耶穌的比喻:「天主卻給他說: 胡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12:20-21)
2020年是大家都過得很困難的一年。一次疫情,將各人的生活都搞出了。在香港,停課的停課,失業的失業。而在大家還未見到仇教者正式出手,公開彌撒被取消了,只有少數信友能夠偶然有幸參加私人的彌撒。大部分信友連復活節及聖誕節都未能參與教會的公開禮儀,不少的洗禮推遲不少才能舉行。甚至連在羅馬,今年的公開禮儀都取消了。反而是在遠東的台灣,竟像世界樂土般,還能一直保持相對正常的日常及禮儀生活。
11月11日。和平紀念日
1918年11月11日11時,停戰協議生效,終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事。(大戰要在次年才正式結束)
回復「不」正常?
自2019年12月開始,疫症由中国武漢漫延全球。經濟停頓,學校關門,各學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防疫方向,不少地方的公開彌撒也取消了。很多人都希望回復正常。但是,我們有一個可以回去的「正常」嗎?
早兩前看到美國一名神父 Father John Hollowell 這樣寫道:
人們說:我只想回復正常。
我不想!
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於2020年5月1日出了一份 特別文告,筆者尤其對其中這一句甚有共鳴:「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在疫症中,我們依賴醫護人員捨身去救助那些染病的人,我們也依賴那些社會中各行各業的人去維繫社會的基本運作。我們應該對他們心存感激,並祈求天主照顧這些人,讓他們的善行獲得扶助。同一時間,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即使我們不是醫護人員,我們也有能夠為社會出力的地方,我們平信徒也有特殊的召叫去服務社會,成聖社會。
自四旬前開始,筆者聽到不同的神父講道也特別提到:困難的時刻最容易將我們自身的軟弱展現出來。筆者留意到身邊也的確有這樣的情況:
抗疫禱文分享及疫症聖人介紹
早前,有朋友在一本舊的祈禱書找到以下三篇禱文,筆者覺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遇流疫求止誦 # 吾主、仁慈天主。萬災皆我自招。干犯主命,違主生我養我聖意。致受諸疢。今者時疫橫流,均我極惡大罪所宜,非至仁全能,疇為止之。我今求主,憐視我等,使安居樂生,和氣調暢,人無夭札,乃得受主所賜平善,欣謝主恩,敬奉主命。亞孟。 *疢:音「親」
遇流疫求聖母誦 # 天主寶星,乳養吾主,除免原祖所遺罪疫者。求爾嚴禁災星交鋒糜爛下民。 吁!至慈海星,速救我等於疫害。主母俯聽我等。以爾聖子孝敬無違爾求。我乃童貞聖母轉達之人,耶穌求爾拯救。 啟: 天主聖母為我等祈。 應: 以致我等,幸承基利斯督所許之鴻錫。 請眾同禱: 仁愛慈悲寬容者天主,昔爾憐民憂患,特諭天神停擊。今為鐘愛寶星,賴其哺養,克除我罪之毒。慨施聖寵扶佑。俾得脫免諸疫,及諸猝死。庶幾災害流行,得保無恙。為爾子耶穌基利斯督榮福之王,永生永王於無窮世。亞孟。
遇流疫求聖羅格誦 (St. Roch) # 請眾同禱:天主,因天神牌示真福羅格,呼其聖名,無染諸疫。懇祈爾,俾凡我等,虔敬聖羅格者,賴其功德轉達,脫免神形死疫。為吾主基利斯督。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