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w-reader

可否不要奪走教友領受恩寵的權利 - 論新冠疫情後的處理
有網友分享了疫情下的感想。編者希望大家能夠想一想,並回應一下。
[讀者來函]公教會內的國際戰線
編註:這是一名網友的分享,原文的連結在 這裡。
[讀者來函] 常年期第四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四主日 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動聽的話。(路加福音 4:22) 承接上主日的讀經,今日福音描述耶穌講道後群眾的反應。路加敘述群眾對耶穌的話是有興趣的。但在耶穌繼續解釋以後群中卻變成憤怒的。耶穌在講道中指出納匝肋人的一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常陷入的困難。 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路加福音 4:24)往往人在他們的家鄉中不容易受到接納。同學之中成績出類拔萃的總受到嫉妒的目光。同事之間表現突出的常受流言蜚語的攻擊。耶穌列舉了幾位大先知,他們在生時正是受到大眾的厭惡,在逃離大眾的憤恨時,卻在外邦人身上施行了奇蹟。
[讀者來函]常年期第三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三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常年期第三主日(剛過去的主日)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第一章及第四章。前半部份敘述路加寫福音的原因。第二部份敘述耶穌傳教的開始。 耶穌以依撒意亞先知書的預言,套用在自己身上。福音說耶穌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所以耶穌並不是隨意找一篇讀經,而是故意藉此講述自己的使命和身份。
[讀者來函]常年期第二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二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今天的福音我們讀到加納婚宴變水為酒的奇蹟。讓我們默想一下聖母向耶穌所說的話,「他們沒有酒了」。從聖母的這一句語,我們可以反省到祈禱的兩個要素。 聖母的這句話無疑是向耶穌的祈禱。 聖母看出酒席主人的困難,便向耶穌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常常為自己祈禱,然而從聖母的榜樣,我們看見應為他人祈禱。我們對天主的愛,應在關心他人時體現。 若果我們不關心他人,也不為他人的需要祈禱,我們怎能被認出是基督的門徒?(若望福音 13:35)
[讀者來函]主受洗節反省
主受洗節反省 作者:尋道少年 傳統上本日慶祝的奧跡已在主顯節慶祝過了,現時的禮儀日曆特別在本主日再次慶祝。讓我們深入默想這端奧跡。 耶穌本是無罪的,無需受悔改的洗,為此若翰本願拒絕「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瑪竇福音 3:14),但卻在耶穌堅持下給主施洗了。為此,本日晨禱有一對經如此形容:「若翰為救主施洗,是兵士為君王、僕人為主子施洗;河水驚愕,鴿子作證,聖父發言聲明:這是我的愛子。」主更藉這謙下的行為揭示天主聖三的奧祕。 那麼二千年前耶穌的受洗除了是謙遜楷模外,為我們有什麼意義?傳統上認為耶穌下降水中,聖化了水,好使我們這些信者能藉水和聖神而重生、並由上而生(若望福音 3:4-7)。
[讀者來函]聖家節反省
聖家節反省 作者:尋道少年 對聖家的敬禮始於十七世紀法國。這敬禮為今天的新時代有什麼啟發? 本日福音教會安排路加福音2:41-52,就是耶穌十二齡講道的事件,也即歡喜第五端的奧跡。其中為我們可有很多啟發,今日讓我們分享一二。 在這奧跡中,留意福音說聖母和聖若瑟「他們不明白」。「充滿恩寵的」「上主同在的」「我主的母親」瑪利亞,她不明白。「義人」(瑪竇福音1:19)若瑟也不明白。在聖經中,義人指的是遵從和認識天主旨意的人。竟然連他們兩位都不明白!是的,即使諸聖之后、義人若瑟,在跟耶穌在一起時,也經歷過和我們相似的不明白。
[讀者來函]聖誕節反省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誕節 作者:尋道少年 「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望福音 1:14) 子夜彌撒中我們聽到路加聖史對我主誕生可見事件的陳述,而日間彌撒則讀到聖史若望對降生奧跡不可見的事理的描述。的確,聖誕節就是為慶祝「聖言成了血肉」這神妙的奧跡。然而,在歡呼的氣氛中,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這奧跡與我們的關係? 降生聖嬰是可愛的、聖誕裝飾是美麗的、節日氣氛是溫馨的。可是降生與十字架密不可分。嬰孩耶穌與受苦的耶穌是同一位天主聖子,可愛的嬰孩與架上的苦人是同一的天主聖言。這位天主聖言從起初就決定要愛你我愛到底。 且看聖誕彌撒的習慣, 神父抱著聖嬰聖像進堂,不久以後卻高舉耶穌的聖體。降生的目的就是主向人宣示、踐行祂的愛。祂的聖言不是空虛的,是有行動的。祂的愛不是說的,是實踐的。 這愛的高峰就是十字架。在人類拒絕中,祂伸開被刺透的手把我們擁入懷中,祂敞開聖心將我們進入其內。
[讀者來函] 將臨期第四主日反省
將臨期第四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今天在福音中我們聽到聖母訪親 (路加福音 1:39-45) 的描述。看似是表姊妹的聚舊,卻又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在沒有網絡和超聲波產前檢查的時代,貞女在遠處得知表姐高齡得子,速往幫忙,而表姐一聽表妹問安,就知道她懷孕了主。 最不可能懷孕的貞女和石女,竟分別懷有天主子和大先知。
[讀者來函] 將臨期第三主日反省
將臨期第三主日 (喜樂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斐利伯書 4:4-5) 本日進臺詠沿用多個世紀,致本主日得名「喜樂主日」[編註:進臺詠附在文章底部]。節日還有點距離,為何我們要喜樂? 在辛勞工作中、在苦悶考試中,每想起工作後和考試後的假期或旅行,我們總會會心微笑,甚至有點小興奮。確切的希望實在令人興奮,休息的來臨實在令人快樂。我們為主再次來臨,又有沒有這種望德? 本日福音繼續看若翰,人來問他為悔改應做甚麼?若翰的回應大概就是知足、分享、盡責。看似簡單,事實上我們總是喜歡相後反的三樣:貪婪、聚財、逸樂。 「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迦拉達書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