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5)

·
目錄
神聖禮儀2016-薩拉樞機開幕辭 - 本文屬於一個文章系列。
§ 5: 本文

上文 中,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表達了他對現在教會禮儀的困惑:這困惑來自不少人心中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誤解,導致梵二教導未能真正落實。在以下的部分,樞機願意分享他的幾個建議,讓教會、讓神職、讓平信徒重新出發。

CardinalSarah_SacraLiturgia2016

樞機就是在這最後的部分提到邀請他的司鐸兄弟於將臨期時開始朝東獻祭 ( ad orientem),這建議引起了不同的反應,不少人感到驚喜,但更多人被嚇人跳。據某位當時在場的神父所說,當時西敏教區的尼古拉總主教 [更新:] 禮節司嚇得呆了一下,大概下巴都掉在地上。但要首先一提的是,在樞機的建議中,朝東彌撒仍屬次要,他首要的建議是要加強禮儀培育的質素深度。可見,樞機要求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禮儀參與,而並不是梵二後禮儀改革中,某些倡導者只著眼於改變禮儀,卻忽略了培育信友的信理及靈修。

薩拉樞機即使在建議的部分,亦呼應着他在講辭最起初對「神聖禮儀」的解釋,顯示他對禮儀的認知並非基於個人喜好,而是紮實於傳統的禮儀觀。


丁、今時今日,我們應怎樣邁向更忠實落實《禮儀憲章》?
#

按梵二眾教長本意,及梵二後所出現的不同情況來看,我希望提出一些 實在的建議。它們是關於怎樣在現今世代更忠實地落實《禮儀憲章》。我雖身任禮儀聖事部部長, 我全然謙遜地作為一位司鐸和主教來提案[樞機明確地表明,他在這裡的呼籲是他以個人身份的呼籲,而非作為禮儀聖事部部長。這點令筆者想起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納匝肋人耶穌》也是以個人身份,而非教宗身份去寫。這一點就看得出,樞機並不希望以權力壓人,反而願意讓禮儀的吸引力作主導。這謙遜的表現的確是所有禮儀人員都需要學習的:自己只是禮儀的僕人,讓禮儀在教會的心中發展。],但願它們在教會內能有利於推廣成熟的反省、學術研究,及良好的禮儀做法。

相信各位不會訝異,若我首先提議重新審視我們 禮儀培育的質素深度,並思考如何使神職人員、獻身者和平信徒充滿禮儀的精神和力量。我們常假設,候選的司鐸或終身執事,已充分「知道」有關禮儀的東西。然而,梵二在此非為執意於知識。當然, 《禮儀憲章》也強調禮儀研究的重要性 (參閱15-17節) ,然而, 最根本的禮儀培育是讓人沈浸於禮儀,並進入我們慈父至深的奧秘內。這就是在問怎樣才能生活於禮儀的一切富饒中,至使我們酣飲於其泉源後,常渴望其喜樂、其秩序與美麗、其寧靜與默觀、其歡躍與朝拜,並渴望它將我們親密地與主連結的能力。就是這位主,在教會的神聖禮儀儀式裡裡外外工作。[要沉浸於禮儀,對禮儀的認知不可或缺。但最佳的禮儀培育,就是一個好的禮儀氛圍。這是單純在書本的學習所不可能達到的。就單單講到 ars celebrandi (舉祭藝術),如何以精準利落的節奏進行禮儀,就是書本所不能示範,而靠着活着的禮儀所傳遞的。]

MassCardinalSarah_concelebrants

因此,那些受訓於牧民服務者,不論在修院或培育所,應盡可能滿全地生活於禮儀中。終身執事候選人亦應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沈浸於密集的禮儀生活。 我並希望加上這一項:古老的羅馬禮——意即舊禮 ( usus antiquior) ,其整全而豐富的舉行,應納入為神職培訓重要的一環。[為甚麼樞機認為舊禮,一個很多人都覺得是「守舊」、「教友難以參與」的禮儀,是培訓神職重要的一環?是樞機的理解出錯,還是梵二後的禮儀專家忽視了舊禮儀的重要?] 假若我們沒有體會過梵二教長們所熟悉、並曾孕育出世世代代眾多聖人的禮儀傳統之美,我們怎能在傳承詮釋法原則下理解並舉行革新後的禮儀儀式呢? 懷著有智慧的開放之心,面對教會奧秘和數以百年計的豐富傳統,並以謙遜受教之情,聽從聖神對今日教會的話語,都是歸屬耶穌基督的真正標記:耶穌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 新的和舊的 東西。」(瑪13:52)

[筆者首先覺得有趣的,是樞機並不是用羅馬禮特殊形式 (Extraordinary Form of the Roman Rite) 來形容舊禮,卻用古老的羅馬禮 (more ancient use of the Roman rite)、舊禮 ( usus antiquior)。這雖然和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其自動手諭《歷任教宗》相異,卻其實更接近大家信友平日所用的語言。除此之外,樞機的用心卻很接近教宗本篤的說法:新舊禮儀需要「互相增益」 (mutual enrichment) 。這不就是說新禮儀有需要舊禮儀的地方嗎?舊禮儀也有從新禮儀得到益處的地方。樞機跨越了那種「舊禮不好」、「新禮不好」的無謂爭論。樞機,和教宗本篤,的意思就是:兩者各有益處,為了信友的利益,起碼在現時需要兩者並存。所以,那些還在不斷評擊其中一方的人其實還未明白教會的心。]

若我們留心此事、若我們新晉的司鐸執事真正渴望禮儀,縱使他們的禮儀狀況,和當地教會處境的發展機會,比不上修院或主教座堂的規模,他們自身亦能培育那些託付給他們的子民。 我留意到很多在類似狀況中的司鐸,以禮儀的精神與能力培育他們的會眾。他們的堂區,都是表現卓越禮儀美的楷模。 我們應謹記,莊重簡約不等於極簡主義或粗疏庸俗的風格。正如我們的教宗方濟各在其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所指:「教會傳播福音,而同時她自身也通過禮儀的美領受福音。禮儀既是慶典又是泉源;作為慶典,禮儀慶祝福傳的任務;作為泉源, 禮儀衍生出教會日新又新的自我奉獻。」(24節)

第二點,我認為 要清晰地理解參與禮儀的本質,即梵二會議所倡議的真實積極參與( participatio actuosa) 。對此,近幾十年間出現了諸多混淆。《禮儀憲章》第48節提出:「因此,教會操心焦慮,切望信友參與這奧蹟時,不要像局外的啞吧觀眾,而是要他們藉着禮節和經文,深深體會奧蹟,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神聖活動…」梵二認為 「參與」首先是內在的,並源於「明瞭禮節和經文」。為能成功並碩果豐盈地參與那神聖奧跡, 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要人的內在生命沈浸於天主內,並由祂親密地佔有。感恩慶祭本質上必須由人打從內心活出。天主希望在我們心內與我們相遇。教長們邀請信眾詠唱,並與司鐸應和,並擔任那些合法適合他們身份的禮儀職務。然而,他們且要求信友的這些行動都是「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 [內在的參與為先,外在參與為次。筆者跟新輔祭經常說,明暸禮儀的意義是「內功心法」,要練好這心法,外在行為這些「拳腳外功」才有威力。否則的話,沒有對禮儀的內在參與,輔彌撒怎樣出色都只是花拳繡腿,不能幫助我們「舉心向上」。]

若我們明瞭內化禮儀參與的優次,我們將避免陷入近幾十年來, 那些過份出位、喧囂害人的禮儀活躍主義(liturgical activism)。[那些將禮儀變成舞台,又要燈光效果、又要電影式或流行曲式的音樂。這些不是過份出位、喧囂害人是甚麼?] 我們參與禮儀並非為表演,亦非為做事給別人看。我們參與,是為藉著內化外在的禮儀儀式、禱詞、動作和標記,連結於基督的行動。或許我們這些蒙召於禮儀服務的司鐸,需要比他人更牢記此事!然而,我們也需要培育他人, 特別是小孩和青年,要教導他們禮儀參與的真義,和恭禱禮儀的真正方法。 [青年彌撒是甚麼?就是能令青年人舉心向上,朝拜天主的彌撒。要幫助青年人參與,不是要舞台效果,不是彌撒中播電影或舞台劇,而是一台正正經經的 彌撒。]

第三,我已提及過,一些梵二會議後的改革措施,可能是按那個時代的精神而湊成。而且,教會的忠實男女學者,精準考究日形增長,查問這些革新,是否確實地為落實了《禮儀憲章》的目標?抑或 這些革新已經實在偏離了其意願?這類討論,有時出現在「 革新中的革新」(reform of the reform)的主題下。我亦留意到哥飾神父 (Fr Thomas Kocik)去年於紐約「神聖禮儀論壇」 (Sacra Liturgia USA) 其間發表了他對這議題的研究。

[革新中的革新。革新中的革新。革新中的革新。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禮儀發展不是 1962年停下來,也不是2003 便停下來。禮儀會因應教會對禮儀及教理的認知慢慢發展,覺得現刻的禮儀已是完美,沒有再改變的需要只是騙人騙己。在歷史中,禮儀也曾有不健全的發展,需要更新讓禮儀的真諦重現:現在也一樣,現在的禮儀也有使禮儀真諦變得模糊的地方,也需要日後小心的研究及更新。] 我並不認為我們能排除禮儀改革後再次進行官方改革的可能性和意願。因為其動議一方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論點,就是努力忠於梵二會議在《禮儀憲章》第23節所堅持的:「保持優良傳統,並同時開放合法進展的門戶」。 它必須由細緻的神學、歷史和牧民考量開始,詳細研究。並且「除非教會的真正確實利益有所要求,並且保證新的形式,是由現存的形式中,有系統的發展而來,即不可改革。」

誠然,當我在四月獲教宗接見時, 教宗方濟各囑咐我著手研究有關「革新中的革新」的事宜,並研究羅馬禮兩種形式能如何相互豐富。這將是一項漫長而細緻的工程,故此我懇望諸位忍耐並為此祈禱。但我們若要更忠實地落實《禮儀憲章》、實現梵二的願景,此事宜須小心研究,並行之以合理的清晰度、祈禱內適當的行動,和對天主完全的交付。

[「革新中的革新」將不會是十年二十年完成的工作。過於倉促改變禮儀所帶來的惡果,是大家都應緊記的教訓。故此,期待着「革新中的革新」的信友,應懷着耐性,以祈禱協助教會禮儀的發展。同時,信友們要繼續學習禮儀,嘗試在每一次禮儀獲得益處。]

我們司鐸和主教負擔著很大的責任。我們的善表,能多麼建立良好的禮儀習慣;我們的疏忽、例行公事的態度和謬誤也會多麼傷害教會及其神聖禮儀!

我們司鐸必先要成為朝拜者。 我們的子民能分辨出哪位司鐸獻祭時心懷信德,哪位在獻祭時匆匆忙忙、不斷留意手錶,似乎急不及待要返回處理牧民工作、赴會,甚或趕看電視。 各位神父,我們能做的事情中,再沒有一樣比慶祝神聖奧跡來得偉大重要。 讓我們留心對禮儀的怠惰和冷漠的引誘,因為這都是魔鬼的誘惑。

我們須緊記,我們並非神聖禮儀的作者,我們都是其謙小的服務人員,我們服從於其紀律和法令。 我們亦有責任,培育那些在禮儀職務中協助我們的人,深入禮儀的精神與能量,以至其禮規。有時我留意到 司鐸坐在一旁,由非常務送聖體員分送聖體聖事:這是錯的,也是對司鐸職務的否定、並且把平信徒神職化。發生這等事件,顯示培育出現了重大的謬誤,並須改正。(參閱瑪14:18-21) 「拿起那五個餅…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 (谷6:30-44,瑪14:18-21)

我亦注意到, 有司鐸和主教在穿上祭衣準備獻祭後,拿出手提電話及相機,並在聖禮中使用。這是一糟糕的跡象,負面地反映出,他們對穿上祭衣所要履行的職務的意識問題。穿上祭服的我們轉化為「另一基督」(alter Christus)並成為「基督本身」(ipse Christus)。故這些行為是褻聖的! 不應有穿上祭衣的主教、司鐸、執事或在至聖所的人在拍照,即便是在大型共祭彌撒。可惜,司鐸們常在這類彌撒中作這些事、彼此交談或漫不經心的坐著。 我認為這都是一些跡象,迫切提示我們反思,這些規模龐大的共祭彌撒,是否合宜。特別是當它們引導司鐸作這些不堪於所舉行奧秘的惡表,又或許它們規模大得會導致有褻瀆聖體的危險。

平信徒在聖祭中拍照也是同等的惡表。 他們應以祈禱參與,而非把時間用於拍照。

[樞機特別提醒神父及信友不應在彌撒中拍照。的確,除非在特殊情況被委派作某次禮儀的攝影師,普通參禮的信友不應拍照,參禮的神父更不應拍照!]

[getty src=“174314863” width=“594” height=“398”]

我想向所有司鐸作出呼籲。也許你們已讀過我一年前(2015年6月12日)在《羅馬觀察報》( L Osservatore Romano)所撰寫的 文章[筆者早前已翻譯了,並刊於《樂山樂水》],或看過在今年五月《基督徒家庭》報刊( Famille Chr ê tienne)與我的訪談。在這兩次場合中,我均指出盡快回復(祭獻)共同方向的重要性,即 在那些我們指稱上主的禮儀部分中,司鐸及教友應一起面朝同一方向-東方或至少是聖堂後殿-以面向將要來臨的主。這做法是當前禮儀法規所准許,並完全合法地適用於現代禮儀。誠然,我認為這是確保天主實為我們彌撒中心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樞機指出了一個重點:朝東禮儀完全合法。這跟喜好無關。有關這方面的禮儀規定,筆者將另文解釋。但樞機已帶出了結論:這是合法的。即是說,樞機 沒有頒布新的規則,只是在禮節容許的範圍內,建議其中一項他認為有益於天主子民的做法。]

由此,親愛的司鐸們,我謙友地請求你們, 以明智的態度及合適的信理培育,在一切可行的時間及地方落實這做法,並懷有牧者的信心,相信這對教會及我們的羊群來說是良好的事。你們在牧民上所作的判斷,將決定具體方法和實行的時間,但也許可在一個非常合適的時間,即今年將臨期第一個主日,當我們請求「主將來臨」、「祂決不遲延」(將臨期第一週星期三進台詠)時開始做這事。親愛的司鐸們,我們應再聆聽,天主藉耶肋米亞先知所作的哀嘆:「他們不但向我轉過臉去,而且也以背向著我。」(2:27)讓 我們 一起 再轉面向上主吧!基督徒自他領洗的那一天,只知道一個方向:日出東方(the Orient)。「你進入且對抗你的仇敵,背向他的面,以示擯棄他。你應面朝東方( ad Orientem),因為凡擯棄魔鬼的人也轉向基督,並直接凝視著祂」(聖安博《論奧跡》第三章,St Ambrose, ‘Treatise on the Mysteries’)

[譯按:引文為想像意譯,原文為 ‘ cui renuntiandum in os putares’,Dom G. Morin 認為 putares 與 ‘ sputares’相通,也可譯作「唾他的面」,以示擯棄」(thou did enter to discern the adversary, and by way of renouncing, to spit in his face),可作另解]

[一如樞機在整篇講辭的取向:信理培育先行,外在行動緊隨。樞機不是說:「你們向着教友不行,要轉過來!」樞機是要神父們,首先自在禮儀中獲得果效,然後再將這果效宣講開去、培育信友,最終就是將這恩寵再結果,成為一個實質的禮儀行動。樞機不是單單要求神父朝東舉祭,而是要求神父們有一套的行動綱領,要將自己及信友,由內心到外在都轉向上主。這就是呼應着二十世紀初,禮儀運動起初的學者所希望的,就是以教友靈性得益為目標,培育為扶助,禮節為表達般的禮儀靈修。]

同時,我亦謙友地向我的主教兄弟們作出呼籲: 請帶領你們的司鐸及人民,特別是在主教座堂及教區內大型的彌撒中朝向上主。請培育你們的修生以使其明白, 事實上我們不是為成為禮儀崇拜的焦點而被召選為司鐸,相反,是為團結基督的子民,如友伴般於同一敬拜的動作中聯合一起,帶領他們走向基督。請在你們的教區、主教座堂、堂區及修院內推動這簡單但意義深厚的改革。

我們 作為主教 有一個重大的責任,而終有一天我們要對這管理者的身份向天主負責。我們不是任何東西的擁有人! 沒有東西是屬於我們的! 正如聖保祿宗徒所教導,我們只是「基督的服務員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身為管理人,他必然要表現忠信」(格前4:1-2)。我們有責任確保在自己教區內,所有有關禮儀神聖的事物都被尊重,而 我們的司鐸及執事們,應不僅遵循禮儀的法規,更應深明它們的來源,即禮儀的精神和力量。當閱畢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教區 桑普爾總主教(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於2013年在羅馬所發表「主教:教區禮儀生活的管理者、推動者及守護者」(The Bishop: Governor, Promoter and Guardian of the Liturgical Life of the Diocese)的文章後,我感到十分鼓舞,且在此鼓勵我眾主教兄弟,認真研究桑普爾總主教的意見。[桑普爾總主教對禮儀非常重視,《樂山樂水》之前也介紹過他。] 所有禮儀職務人員應定期作良心的省察。[在每人都應定期省察的同時,禮儀人員應特別為自己在禮儀中的參與作省察,因為他們的決定、行動都影響很多其他信友。] 我推薦大家利用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愛德的聖事》宗座勸諭(2007年2月22日)的第二部分「感恩祭(聖體聖事),應舉行的奧跡」(The Eucharist, a Mystery to be celebrated)。作為主教會議於2005年協作的成果,這勸諭自發佈迄今已近十年, 我們可反思,在這些年間,我們究竟作出了多大的進展,還有什麼需要我們去完成。我們在天主面前必須撫心自問,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們可以,及必須做些什麼,以實現教宗本篤的願景。

對此,我願重覆教宗方濟各對我的要求- 延續榮休教宗本篤所開始的傑出禮儀工作(見樞機於2015年在美國紐約市舉行的「神聖禮儀會議」(Sacra Liturgica USA)所發表的講辭)。新教宗的上任,不代表他前任者的工作已經作廢;相反, 正如我們所知,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禮儀理念和履行的措施忠於梵二會議教長們的目的及意願,教宗方濟各均推崇備至

總結前,請容我提出其他簡單的方法,有助更忠誠地實踐《禮儀憲章》。其一, 我們必須恭唱禮儀,詠唱禮儀的經文,尊重教會的禮儀傳統,並欣然樂用屬於我們的聖樂寶庫,特別是專屬羅馬禮的音樂—額我略讚。我們 必須詠唱禮儀聖樂(sacred liturgical music),而不光是宗教音樂(religious music),更非俗劣的歌曲。

[首先,不是所有宗教音樂都是聖樂。只有聖樂適合在禮儀中使用。另外,我們要恭唱禮儀而不是在禮儀中唱歌。筆者之前已有 提過。歡迎教會樂師提供你們的意見!]

我們必須正確平衡禮儀中本地話和拉丁文的使用。 雖然梵二會議有意允許更廣泛使用本地話,特別是讀經,但它從來沒有打算及暗示羅馬禮徹底獨用本地話舉行。尤其藉現今的印刷技術,當用上拉丁文時,要協助大眾明白,應該大有可能,也許可在彌撒聖祭禮中,及在沒有共同本地語言的國際聚會中使用拉丁文。當然,誠如教宗方濟各最近予我確認,當採用本地語言時,譯本須忠於拉丁原文。

[現在教會也全球化,多了很多國際聚會。以拉丁文做主幹舉祭,配合拉丁文聖歌,的確更顯教會的大公性。而這個世代信友學識水平漸高,文盲比例歷史新低,以翻譯配合拉丁原文,對教友的阻礙應是史上最低的,我們實在不應低估信友的能力。] 我們必須確保「敬拜」(adoration)是禮儀慶典的中心。 朝拜天主是我們禮儀的核心。我們在舉行禮儀時,經常只停留在「慶祝」(celebration)的層面,而沒有進入到「敬拜」裡去; 我憂心如果我們沒有「敬拜」的話,或許我們未曾完整地及內在地(internally)參與禮儀。 有兩個 身體上 的狀態,有助我們參與禮儀,甚至是不可或缺。 第一個是靜默,如果我在禮儀中不曾靜默下來,而禮儀也沒有給予我空間去靜禱及默觀,那我怎能朝拜基督,與祂作心靈上的結合?靜默不僅在參與禮儀前後非常重要,它還是任何深層靈修生活的基礎。

CTL-Guido-Marini_preview
同樣,在成聖體聖血時下跪(除非是病人)極為重要。 在西方,這是一種以身體作朝拜的動作,使我們在我們的主天主面前謙抑自己。它本身就是祈禱之舉。 在那些已失去下跪及單膝跪的禮儀部分,這些動作應被恢復,特別是當我們領受主基督聖體的時候。[跪領聖體] 各位親愛的司鐸們,請按照我之前所說,可能的話,以謹慎明智的牧民態度, 在這敬愛及朝拜的美麗動作中培育你的子民吧。讓我們以愛和敬拜的心,再次在主基督聖體前下跪吧!「除非他在天主前下跪朝拜,默想他那耀眼的聖德,以使他在天主肖像中得以重新塑造,沒有人可說是完滿的(fully man)」。(R. Sarah, On the road to Ninive, Pauline Publication Africa 2012, p.199)

[人不是天使,有身體及靈魂。我們需要身體及靈魂同時的朝拜天主。既然耶穌取了人的身體及靈魂,我們的身體和靈魂也一起朝拜祂。筆者早前也 提過,身體的朝拜也是福傳的重要一環。]

有關於跪領聖體一事,我想重提聖座禮儀聖事部2002年發出的 公告當中澄清「任何因教友跪領聖體的動作而拒絕他/她領受聖體聖事,是嚴重侵損基督教徒最基本的權利的行為」(any refusal of Holy Communion to a member of the faithful on the basis of his or her kneeling posture [is] a grave viol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basic rights of the Christian faithful)( Letter,1 July 2002, Notiti æ, n. 436, Nov-Dec 2002, p.583)

[有次筆者太太參與彌撒跪領聖體,竟然被非常務送聖體員問她是否教友。這首先顯示了這位禮儀人員的無知,竟然不知道跪領聖體!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香港的教友甚少以跪領聖體向聖體內的主表示崇敬。]

也有一點非常重要:為使各禮儀職務得以名副其實,並合乎神聖禮儀而莊嚴地履行的話, 所有在至聖所的禮儀職務人員,包括讀經員在內,也該穿上正確的衣服。 禮儀職務人員他們本身,為了表示出對天主和所奉事的奧跡的正確尊崇,更理應衣著恰當。 [正確的衣服。神職就應穿神職衣服,平信徒則穿平信徒衣服。平信徒不應穿得像神職般。《羅馬彌撒經書總論》及《救贖聖事》訓令已有明確指示。]

以上均是部份的建議,而我確信還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向你們闡述這些建議,是為了證明,這些是 可行的方案 以達致 「以正確的方式,外在及內在地舉行禮儀」(the right way of celebrating the liturgy inwardly and outwardly)。這亦當然是 拉辛格樞機在他的鉅著《禮儀的真諦》(The Spirit of the Liturgy)的開首部分中所談及的意願。(Joseph Ratzinger, Theology of the Liturgy, Collected Works vol.11, Ignatius Press, San Francisco 2014, p.4)[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你一定要去讀讀。拉辛格樞機的這本書是當代教友要正確理解禮儀的一本重要資源。中文版亦於數年前譯好。] 我鼓勵你們盡己所能,實現這目標,一個與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憲章》同出一轍的目標。

總結
#

我在開始演講時,引用了二十世紀不同教宗有關神聖禮儀的教導,而當中的第一位,聖庇護十世的牧職格言是: 「在基督內重整一切」 ( instaurare omnia in Christo)。 我建議大家應思考這句子,並以此為達致更確切落實《禮儀憲章》的標準, 因為每當我們參與神聖禮儀時,我們就是走進基督的心靈;當我們穿上領洗時的白衣或相恰於我們禮儀職務的服飾猶如「穿上基督」一樣時,我們不會誤踏迷途。

無疑,令人痛心的是自梵二大公會議以來, 在教會禮儀生命中不僅有「光明面」,但「跟著這些光明面而來的,也有一些陰暗面」 (alongside [the] lights, there are also shadows) ,正如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活於感恩祭的教會》通諭中指出(10節)。然而, 解決這問題的根本正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但在問題存在的同時,我們很欣喜的發現, 在這二十一世紀中,不少的天主教信友仍深明禮儀在教會生命的重要性,並奉獻自身於禮儀宗徒事業,投身於即現今被廣泛稱為「新禮儀運動」(a new liturgical movement),這實是安慰及希望之源。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感謝你們對神聖禮儀的貢獻。我鼓勵並祝福你們,因著你們的努力,無論是大或小,為達到「以正確的方式,外在及內在地舉行禮儀」。 請繼續持守這宗徒使命:教會和世界需要你們![Save the Liturgy, Save the World!]

我懇請你們為我的職務祈禱。

感謝!願主降福你們!

©羅伯特·薩拉樞機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講辭正文就此完結。希望各位讀者都能花時間想想樞機的話。實在地看,樞機所提出的不是在禮儀的小修小補,而是每個人心裡對天主的態度及參與禮儀的心態。

如果我們參與禮儀的心態未如樞機所勸勉的,我們應增強自己的禮儀培育,嘗試以教會的心參與禮儀。負責禮儀培育的人,如家長、老師、慕道班導師、主日學老師、禮儀組成員等,他們更應自己好好學習,再引導小孩子、新教友及其他信友也能舉心向上、以最大的熱忱參與神聖禮儀。

請繼續留意 後續 篇,我們會一起看看羅馬方面在薩拉樞機致辭後數天的回應,並研究一下我們該如何理解。

分類: 普世教會
神聖禮儀2016-薩拉樞機開幕辭 - 本文屬於一個文章系列。
§ 5: 本文

相關文章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3)
上文 跟各位讀者分享了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 (Card …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4)
上文 中,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清楚表明了,梵蒂岡第二次 …
《歷任教宗》九周年的一點反思
九年前,2007年7月7日,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了《歷任教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