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一名熱愛禮儀的神父給筆者一篇文章。筆者讀後覺得也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
這文章 原文 是法文,是聖禮部長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t SARAH) 的一個訪問。筆者的法語只限於「今晚打老虎」( Comment allez-vous?),唯有用 英文譯文 再翻譯為中文。雖然不是很理想,但也希望這譯上譯的文章能給大家一點反思。如果有法語專家的讀者,不妨修正筆者的翻譯。

薩拉樞機可說是字字珠璣,他在很短的訪問中說出了很大的道理。很多意思其實已隱含在字裡行間。筆者的 重點 及[評論]
問:最近幾個星期,你說希望看到聖體會「被理解為聖事中的核心聖事」。為甚麼呢?
薩拉樞機:我希望我們能夠在這課題上有更多的反省,去將聖體放在我們生活的中心。我留意到我們很多的禮儀都成了娛樂。 很多時神父都不再以基督的祭獻去慶祝祂的愛,卻變成一個跟朋友的聚會、溫暖的聚餐、一個兄弟的時刻。 為了尋找並創造有創意和慶祝氣氛的禮儀,我們便有危機將朝拜變得太過著重人,為求配合當刻的意向和潮流。一點一點地, 教友被奪去了那賜予生命的禮物。 對基督徒來說,聖體是生死大事!
問:如何將天主放在中心?
薩拉樞機:禮儀是我們跟天主相契合的大門。 如果感恩慶典變成人的自我慶祝,那就非常危險,因為天主消失了。 我們必須將天主放在禮儀的中心。如果人在中心,教會就變成了純粹屬人的團體,就如教宗方濟各 所說的,變成 NGO (非政府組織的慈善團體)。如果相反,天主成了禮儀的中心,那教會就會重新獲得動力及生命力!「我們跟禮儀的關係中就是信德及教會的終向」拉辛格樞機[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曾這樣預言了。

問:你建議甚麼補救方法?
薩拉樞機:認得出禮儀是天主的工作,這開啟了心靈的真正歸化的道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堅持了一點:在這範圍,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做甚麼,而是天主做甚麼。 沒有人的工作能夠完成彌撒的核心,就是十字架的祭獻。[故此,禮儀也被稱為 Opus Dei,天主的工作]
禮儀容許我們走出這世界的牆。故此為使平信徒、神父及主教們找到禮儀的神聖及美,一定的訓練是需要的。這是一個內在的歸化。
將天主放在禮儀的中心,這是需要在靜默中發現的——我們要有能力靜下來聆聽天主和祂的說話。我意思是我們在靜默中遇到天主,並在心底內化祂的說話。
問:我們實質上要怎樣做?
薩拉樞機:轉向天主。[ Conversi ad Dominum! 這是在初世紀的彌撒中的講道完結後,執事會向信友宣告:「 Conversi ad Dominum! 」(轉向上主!),提醒他們彌撒將要進入跟上主面對面的時刻。] 我深信 我們的身體 必須參與在這轉向中。 最佳的方法當然是在舉行禮儀中——神父和信友——全部轉向同一個方向:轉向那要來到我們這裡的上主。 這其實不是如我們聽到有人說,神父舉行禮儀時背向教友。問題不在這裡。這其實是我們一起轉向聖堂的前端,這前端標誌著東方,就是復活的主的十字架的方向。
這種舉行禮儀的方法, 我們,連同我們的身體,會經驗天主及朝拜的首要地位。 我們明白禮儀就是我們在十字架完滿祭獻的最先的參與。我個人經驗過,以這種方式舉行禮儀,會眾以神父為首,在舉揚聖體時被引進十字架的奧蹟中。[我們不可以掉進二元論的錯誤,以為只要「精神」朝向天主就足夠。天主創造人,既有靈魂又有肉身,禮儀的各樣標記就是為了使我們的肉身都參與朝拜天主的行動。我們不能只用精神或靈魂朝拜天主,我們必須讓肉身和靈魂和肉身一同朝拜天主。「心裡明白就足夠了,身體的方向或跪不跪並不重要」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問:但這方法被容許嗎?
薩拉樞機:這是合法的,而且也附合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文獻及精神。 作為聖禮部的部長,我想提醒:面朝東方地舉行彌撒是禮節批准的,而禮節也在不同地方地註明主祭要轉向會眾。故此,主祭主持禮儀時面向上主是不需要批准的。 因此,在2015年6月我在《羅馬觀察報》的一篇 文章 中[筆者之前已翻譯了] ,我提議了神父和信眾應看著東方, 起碼要 在懺悔禮、詠唱光榮詠、集禱經及感恩經的時間。
問:在很多人的心中,祭台方向的改變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有關。這是真的嗎?
薩拉樞機: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完結了超過五十年,我們真的需要讀讀那些文本!大公會議從來沒有要求面向信友舉行彌撒!這議題甚至沒有在《禮儀憲章》出現過……[教宗本篤就曾 指出,媒體報導的「梵二」和真正的「梵二」完全不同!所以如果下次你再聽到有人說梵二改革了彌撒的方向,你就知道他沒有正確理解《禮儀憲章》] 還有,會議教父希望強調所有人都需要參與這舉行的奧跡中。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這些年來,教會一直都在尋找實行這想法。
因此面向信友舉行彌撒成為一種可能性,但不是一個規定。聖道禮適合面對面的讀經及神父與會眾間的聆聽、對話及教育。但一旦我們到達了要面向天主的那個時刻—— 就是由奉獻禮開始——神父和信友必要 ( essentiel / essential) 同共望向東方。這完全地對應著會議教父所希望的。
我想我們應回到大公會議的文本當中。有些本地化的改動很多能未夠成熟。我想到了《羅馬彌撒經書》的翻譯。在有些國家,重要的元素被移除了,尤其是在奉獻禮中。法文中,「弟兄們,請你們祈禱」 ( Orate Fratres) 的翻譯被減短了。神父應說:「弟兄們,請你們祈禱,望全能的天主聖父收納我和你們共同奉獻的聖祭」,而教友應回應:「望上主從你的手中,收納這個聖祭,為讚美並光榮祂的聖名,也為我們和祂整個聖教會的益處。」[不知法文的現行譯文如何。但在拉丁原文中, Orate Fratres 的意思好似是,祈求這個聖祭能夠達到聖父接受的程度,而不是聖父會接納它。因為原文中的 acceptabile 是形容詞,而不是被接納的被動式動詞 acceptabatur。但的確,中文好像沒有這種講法。只能說一單有翻譯,意思就無可避免地有所流失。但肯定的是, Fratres 是「弟兄們」而不是「兄弟姐妹們」或「所位教友」] 4月2日星期六,在教宗接見我期間,他向我確認新的《羅馬彌撒經書》翻譯必須符合拉丁文原意。

問:你在做甚麼有關信友參與的事呢?
薩拉樞機:信友的參與是極為重要的。信友的參與最基礎是被召叫在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中跟隨祂。 「我們去彌撒不是去看表演。我們去彌撒是要去參與天主的奧跡。」教宗方濟各最近這樣說。 會眾向著上主的方向是一個簡單而實的方法去推廣所有禮儀的真實參與。
因此,信友的參與不能被理解要「做一些事」。在這一點,我們扭曲了大公會議的教導。反而,這是要讓基督拿起我們,將我們聯合在祂的祭獻中。唯有堅持望向一個默想性的信德,才能防止我們將禮儀矮化成一場所有人都要有角色的表演。聖體將我們引進耶穌的祈禱及祂的祭獻,因為只有祂能以心神以真理朝拜。[這是在參考若望福音4:24]問:教會在這方向的問題上,有甚麼理解?
薩拉樞機:首先,我們在祈禱方向的問題上並不獨特。猶太聖殿和會堂一直都是這樣的方向。靠著這個方向我們可以回到我們的根源。我同樣想提到非基督徒,尤其是回教徒,也是會向特定方向祈禱的。
對我們來說,耶穌基督是光。整個教會都在面向基督。 Ad Dominum。一個將自己封在一個密封圓圈的教會喪失她存在的理由。要做自己,教會必須活在天主前。我們的基準是上主!我們知道祂曾和我們一起生活,而祂在 耶路撒冷之東 的橄欖山上回到父那裡。祂會以同一方式回來。我們不要讓天主這樣抱怨:「的確,他們不但向我轉過臉去,而且也以背向著我」(耶肋米亞先知書 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