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召
Crux stat dum volvitur orbis -- 法國聖母院火災的數個反思
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耶路撒冷!我們的雙足,已經站立在你的門口。(聖詠122:1-2)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殘殺先知,用石頭砸死那些派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雞把自己的幼雛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卻不願意!你看吧!你們的房屋必給你們留下一片荒涼。因為我告訴你們:自今以後,你們斷不能再看見我,直到你們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當受讚頌!(瑪竇福音 23:37-39)
2019年聖週星期一,法國巴黎主教座堂聖母院失火。聖堂頓成廢墟,修復需時。
聖母院是巴黎主教座堂,由 1160年開始建築工程,至1260年才完成,歷時一世紀。她是中世紀高峰 (High Middle Age) 的結晶品,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有誰說中世紀是反科學、沉悶的時期的話,大可以問問他:「那麼誰能有這技術建成這偉大的聖堂,並且以這麼多的藝術去裝飾她?」
聖母院不單是建築的結晶,她更是法國教會信仰的標記。法國被稱為「教會的長女」 (Eldest daughter of the Church),是歐洲基督文明的先峰。然而,歐洲在過去的時間逐漸拋棄自己文化及信仰的根,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 2003年的宗座勸喻《教會在歐洲》( Ecclesia in Europa) 中提到,「由於一些人擁有了他們需要的一切,生活得好像天主不存在一樣,歐洲文化給予人一個『沉默背教』(silent apostasy) 的印象。」
法國今年由2 月開始,各地的聖堂都遭受縱火褻聖。可見法國的教會也是受著迫害。不論今次聖母院的火災是否人為,這場火災確實很有象徵性,很值得我們反思默想。
以下是筆者的數項雜亂的想法,不知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
這圖是火警撲滅後的首批相片之一。筆者心中想起了 聖博諾 (St. Bruno)所創 的加爾都西隱修會 (Carthusian Order) 的格言: Crux Stat dum volvitur orbis. (世界轉變,而十字架巍立)
再見童話: 小孩為未來的煩惱
萌芽的聖召
「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在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 1:66 – 6月24日洗者若翰誕辰彌撒)
不久前是洗者若翰誕辰的瞻禮,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了洗者約翰出生後,他的父親加利亞沒有跟隨家族習慣,而替新生兒取了天使給予的名字——若翰後,竟然馬上由啞吧變回能講說話,他的親戚驚奇不已,互相討這這孩子的將來。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其實會發現若翰的出身一點也不簡單。按路加福音的記載:「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1:5-6)
若翰不單出於一個虔敬的以色列人家庭,他是肋末後裔、司祭家族的一名長子。單純按這血統,若翰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名以色列的司祭。若翰的出生可說是「名門正統」,可想而知,當眾人討論若翰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是對他有著何等的期待。
然而,天主卻有別的計劃……
[讀者來函]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
[編註:有海外讀者翻譯了一篇有關聖召的 文章,跟大家分享。]
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 # 翻譯:Waverly
美國的羅德島普羅維登斯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多瑪斯.托賓主教(Thomas J. Tobin)最近在他的教區報紙 專欄 中强調了他的教區目前面臨的的聖召危機。托賓主教指出:
拿一些普羅維登斯教區的神職人員數字來思考:從十年前開始,由於退休的原因,已經導致我們減少了58位本來在教區活躍服務的神父,而到現在為止,我們教區只有祝聖了18位新晉神父。教區總計一共少了40位能夠活躍服務的神父。目前可以活躍服務的神父平均年齡為59歲。算上退休神父, 教區所有神父平均年齡是67歲。40歲以下的神父只有21位。
當然,並不是唯獨只有普羅維登斯教區忠誠的信友們遇到這樣嚴峻的狀況。 神父的短缺,缺少新血的晉鐸班,表現平平的神學院註冊統計數字,都顯示了未來年度的問題沒有改善。教會當局為了因應這個慘淡的情況,解决聖召危機 ,多在尋找最新的方案、主動的策略來推廣聖召。
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我們早已經知道答案:當每個地方,傳統的天主教在那裡蓬勃發展,聖召也就蓬勃發展。
過去,我曾經寫了由內布拉斯加州 林肯教區 (Lincoln, Nebraska) 和北卡羅來納州 夏洛特教區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所提供的藍圖。兩教區儘管規模不大(林肯有不到10萬名登記的天主教徒,夏洛特有20萬人) [編按:據香港教區教務統計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 統計,香港教區約有 389,000 教友。] ,但這兩個教區有著成功的聖召實例:
對林鄭月娥受天主召叫的回應的自言自語
先旨聲明, 我不是回應林鄭月娥的聲明,而是回應對這聲明的那些回應。
林鄭月娥在辭去政務司長職務,表明參選特首時說: 「可能是天主的召喚」
我不是在回應林鄭的發言,因為老老實實說,我不知道她經歷過甚麼,也不知天主是否有召叫她,或即使召叫她的目的是甚麼。不過……筆者的想法是……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早幾年電影《蜘蛛俠》上映後,以上的對白馬上流行起來。
當然能力越大的人,就應背付起更大的責任,就如耶穌「塔冷通」的比喻之中,一個遠行的人按各個僕人的才能,給予不同的數目的「塔冷通」打理。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 按照他們的才能, 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二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瑪竇福音 25:14ff)
然而天主的做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筆者也算是個很貪睡頗懶散的人,但自從兒子出世後,能夠連續睡8個小時的夜晚寥寥可數,早前兒子病倒進醫院筆者也陪了他好幾天,累得不能筆墨形容。
在閒談間,同事說到做爸爸需要很有能力,筆者反省後卻覺得事實正正相反:
不是因為我們強大有才幹才能負起家庭的責任,反而是因為 家庭的責任給予我們能力。
不是單單能力使人負起責任,而是願意背負起責任這個意向使我們有能力。 而這能力的來源,是聖事。
召叫聖瑪竇——一條聖召之路
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衪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衪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須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竇福音 9:9-13
今天是聖史瑪竇的慶日。筆者相信各位讀者都記得他是一位稅吏,就是在耶穌年代為羅馬人工作,被視為賣國賊的人。然而耶穌召叫他的事蹟卻非常吸引人。
[輕鬆一刻] 從 Warcraft 到聖召
[本文傾向是個人筆記,會有些電玩用詞,不明白可不用理會]
早前跟內子請假兩小時,跟舊同學去看了 Warcraft the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xoz13Bthc
看完之後雖然馬上趕回家陪家人,但當晚仍和舊朋友在電話中懷緬當年玩 World of Warcraft 的時間:當時筆者都不算是 progressive player ,沒有機會參加那些 40人、25人的 raid。但那時每天晚上(星期二的每周維修除外)以最快速度完成功課、練琴及家務便坐到電腦前打機,還記得那時種種趣味:第一次看到遊戲中大城市 Ironforge 時的震撼,沒有錢買 mount 卻要在廣大的 Stranglethorn Vale 掙扎打獵,三個人打5人dungeons 卻因為有人睡著全滅,買第一隻 mount ,到新的地區探險 ……
那時由最初的 WoW 打到 The Burning Crusade,也在 Wrath of the Lich King 時代玩了一陣子,接著便因生活越來越忙便沒有再玩了。World of Warcraft 確是筆者最懷念的其中一段回憶。
在懷緬這些 good old days 的時候,朋友說了句話,筆者覺得很有意思。他的意思大概就是,「我們再也不會有機會像那時候那樣在一個遊戲中花時間。」筆者想著也對,就算現在我們玩回同一個遊戲,基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責任,我們都不能像那時候花這樣多精力去做一件跟我們生活無甚關係的事。
筆者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想做很喜歡做。但人慢慢成熟,要學習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 這召叫就要我們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而不是做甚麼事情。有些人的召叫是做神父,有些是做修道人,有些人是建立家庭,有些人是要為天國守獨身……我們的心靈在我們達到我們的聖召之前都不會感到平安。
有時我們對於心中的煩燥甚感不安,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或不願接受自己的聖召,甚麼我們沒有打算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但如聖奧斯定主教所說,我們的心靈除非安息在天主懷中是不會止息的。很多人拒絕找尋及活出天主的召叫,便嘗試以其他的事情去麻醉自己的不安:打電玩、不停運動、去旅行、 追明星、甚至忽略自己的本份,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聖堂、探訪別人……以上一切,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有很多是好的事,但 當我們不是因著良好的意願來做,這些好事卻不會對我們有所得益。
林肯教區的啟示:如何推廣司鐸聖召 (3)
林肯教區的啟示:如何推廣司鐸聖召 (1)
有一位神父讀者給筆者寄了一篇 文章,認為值得分享。
原文刊登在 LiturgyGuy.com ,作者 Brian Williams 是位平信徒。文中討論了在這個司鐸聖召貧乏的時代,美國的林肯教區如何鶴立雞群地吸引青年人奉獻自己成為神父。文章頗長,筆者打算分數篇刊出譯文:
Why Aren’t Other Dioceses Looking to Lincoln? # 我們已是不停地讀到有關天主教在西方的倒退。一個一個的教區在關學校關堂區,或者要合併它們[香港也不是在合併堂區嗎?]、新晉鐸的神父數目遠遠追不上退休及過身的神父數目而使神父數量下跌、新一代信友不是放棄信仰,或轉到福音派那裡……
我們也讀到不同的計劃去嘗試扭轉情況。每人都好像要宣傳一套計劃,一個新的戰略去增加聖召,去提高 每周的彌撒參與率,去留住青年……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們已經有一個成功的藍圖:美國 內布拉斯加州 (Nebraska) 的林肯教區。既然沒有太多人講論它,那我們就談談吧!
首先你需要知道有關林肯教區的一些背景:
跟據《官方天主教目錄》(Official Catholic Directory) 和《宗徒事業應用研究中心》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Apostolate (CARA)),林肯教區是 唯一 一個在美國的教區能夠在1993年到2012年的 每一份 調查中,晉鐸對人口比例都是保持在頭20名的。
家庭培育與聖召(1)--家庭的氣氛
司鐸聖召是大題目。昨天聽說,現在香港教區神父只有大概十五位以下的神父是五十歲以下的 (不計修會及傳教士)。而當有人提出以 35歲以下的神父 數目作為一個教會健康的指標時1,香港教區的司鐸聖召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恩寵並不破壞本性,卻完滿它」2
聖多瑪斯在其《神學大全》的開頭便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司鐸也是因著在神品聖事中所領受的恩寵而成為司鐸,那麼當我們在思考司鐸聖召時,就不得不考慮司鐸品位在本性中的基礎:父親的職務。
每個人的聖召
本主日是復活期第四主日,亦是普世教會慶祝第 53 屆國際聖召祈禱日。我們都應該知道「何謂聖召」,很多人都認為聖召只屬於那些獻身給天主的人;不過,其實每一名已進教的基督徒,都擁有一份 走不掉的聖召。
[文章分享]訪問桑普爾總主教 (1) -十年的主教生涯及神父聖召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教區總主教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 自三年前接任該教區總主教一職起,非常注重該教區的禮儀生活。他也鼓勵該教區的聖樂發展。以下是 Catholic World Report 跟他做的 訪問 譯文:
總主教 亞歷山大.桑普爾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55歲,最新慶祝了他主教晉鐸10周年,也將很快慶祝他成為儀勒岡州波特蘭總主教的3周年。
他在1990年,於密歇根州馬凱特教區被祝聖成為神父,並在2006年成為該教區主教。在他主教晉鐸時,他是美國最年輕的天主教主教,並且是首位於1960年代出生的主教。
波特蘭總教區共有425000天主教徒,331位仍活躍及已退休的神父,124個堂區,及22個傳教站。除了三個範圍廣闊的大都市 (metropolitan areas) 外,這總教區還有30000平方英里,位於儀勒岡西部的森林、郊外及沿海地區。
桑普爾總主教最近和 Catholic World Report (CWR) 就不同的題目傾談過,包括在美國西北部教會遇到的特殊問題、神聖禮儀的重要、及去年的家庭世界主教會議甚麼地方使他失望。
CWR: 你反省過去10年的主教生涯時有何看法?
總主教: 首先,我都沒有留意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時間過得很快。
這實在是很不可置信的經驗。我想我比我開始接受這角色時更有信心。
當我被祝聖為主教時,我是美國最年輕的主教,但我也逐漸脫離這令人困惑的標籤。現在我是最年輕的總主教。
陳繼容博士電台短講 (10) + 聖秩與聖召
陳繼容博士在講解了聖秩聖事的基礎後,也特別提到甚麼人可以領受聖秩聖事。
原文 在這裡 。
各位聽眾:
今晚繼續為大家講誰人可以授予聖秩聖事,及誰人可領受聖秩聖事,和其他的問題。
誰人可以授予聖秩聖事?既然聖秩聖事是賦予宗徒職務的聖事,所以身為宗徒繼承人的主教,理所當然是聖秩聖事的授予者。易言之,惟獨 從宗徒一脈相傳下來的主教,才可以有效地授予聖秩的三個等級。[現在只有天主教會、正教會、及少數其他教有宗徒相傳下來的主教。例如聖公會便在早期已斷絕了這個宗徒傳承,所以他們的主教、牧師在天主教會眼中沒有接受到有效的聖事。但正教會的主教、司鐸聖秩卻是有效的。]
黑色幽默 請為聖召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