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graciasdios
主仍活著,仰賴祂吧!
祝各位讀者復活節快樂,吾主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亞肋路亞!
數年前,筆者為兄長代筆撰文,就是以「主仍活著」作始,因為耶穌基督耶穌死了、復活了,仍然活著,並把自己以麵餅之形態,一切存留至今,與我們每天在一起。
//主耶穌升天後,仍然活著。衪與聖父共發聖神,引領著我們。// //主耶穌升天後,仍然活著。衪把自己存留聖體聖事中。//
四旬之始隨想:重新開始
今天是聖灰星期三,也是四旬齋期的開始。
筆者有個小習慣,每逢除夕、聖灰星期三前,甚至平安夜,都會辦一個妥妥當當的告解;因為,作為基督徒,隨時都需要有「重新開始」的決心。
「離地」的信仰?聖誕八日慶期之反思
聖誕八日慶期,這段時間並不是每天沉淪吃喝的日子,而是記得天主為了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行的大事。
筆者今年有幸於澳門參加聖誕子夜彌撒,李斌生主教提到一個重點,我們有否在心中為耶穌預留一個位置。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我們心中有多少空間給天主?還是我們只停留在物質上的享受?
很多人會說,我們作為人,要「貼地」一點。每次說到信仰都「太離地」,人家怎能跟得上?「太離地」亦讓人覺得沒有人情味,甚至直斥沒有愛德!
猶記得一位神父所說:「若我們不離地,我們便不會接近天主,不會爬上十字架與耶穌基督一起。若我們不離地,我們怎樣升天國?」這位神父說得真對!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中,「離地」並非「不吃人間煙火」,而是要於現世活出聖德。
夢境之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幾天前,筆者晚上睡覺時,不時因「欲戴『其器』,必承其重」而醒來,矇矓中亦發現自己於夢中默想此句。早上醒來,找了原文出處,發現此句竟來自一套韓劇;相信是從前無意中偶爾見過罷了。而該句的原句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欲達高峰,必忍其痛。」(或許是另有歷史及出處,知悉者請賜教)此雖非出自甚麼文學典故,但句別具意思,甚至讓筆者默想了一會兒。皇冠非人人能戴;權位、職位非人人擁有。但該皇冠能應喻作不同的事。此皇冠有如自己的身份,不論該身份高或低,重或輕,每人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與地位,都十分重要——一個也不能少。
「地獄的存在」與「克己和補贖」
為主真復活,阿肋路亞!
每一年, 我們重重覆覆過着相同的節日,有甚麼意思呢? 當然,並不是放假,而是要我們常常謹記,基督的救贖工程,也就是我們信仰的核心。
今天的福音,正是再次提醒我們要記起天主的救贖工程:天主派遣子到世界上來,為叫世界藉着他而獲救。而彌撒讀經亦十分有意思,顯示出宗徒們的信德。
的確,耶穌基督就是光明,並將我們由黑暗中救出。有位神父在講道中,道出我們人類很多時愛黑暗過於光明,他說:「人生活中有兩種拉力,一種是向下的拉力,一種是向上的拉力。而祈禱、克己、補贖,就是去控制向下的那股拉力、提升向上的拉力。」
這一句很有趣,故在此分享,並談談「克己、補贖」這題目。現在很多教友都沒有把這美麗的祈禱,好好實踐出來;筆者認為這實在乃一大可惜。
災難與天主的愛
獻給澳門及受難中的兄弟姊妹⋯⋯
這幾天,在新聞上看到澳門在颱風後不同程度的破壞,一幅幅的照片越看越令人鼻酸,另一颱風正吹襲港澳兩地,請各位在今天的主日中,記得澳門的兄弟姊妹,以及全球各地受天災人禍之苦的人祈禱。
諸聖節快樂! 常舉目向天 向諸聖學習成聖之道
祝各位讀者諸聖節快樂!今天教會慶祝諸聖節,教會的慶日從來不是為慶祝而慶祝,而是對我們旅途中的教會、在世每一名信友的提點,提點我們要成聖自己、聖化他人,同時給予我們希望、告訴我們成聖的工作,是有可能的,從而讓我們能與天主在一起,獲得永恆的福樂。
天主很慈悲 但我們聽話嗎?
(筆者很久沒有出文章,這篇文章早已起題,但遲遲未有時間動筆,實在感到抱歉。)數一數,慈悲禧年已經過了一大半,還有幾個月便結束,我們都該省察一番,看看自己在這充滿恩寵的一年中,有否做好自己該做的,我們有否時刻默想天主的慈悲?我們有否將這份慈悲體驗出來,並真正地以言以行、作神形哀矜去活出我們的信仰?
我們在這一年聽得最多的,莫過於「我們要慈悲,就如天父是慈悲」。不知為何,每次當筆者聽到「學習慈悲」這詞句時,有種難以表達旳感覺,因為我們人類的種種不足、因為人類重複地犯罪,也不會真正學到和做到。說到「活出慈悲」,就是多作神形哀矜,但我們幾時都不應在「高地」上去判定,反而要「貼地」,體會到每個人都是被天主所尋覓、眷愛、寬恕。筆者在這一年中,看到身邊的朋友都不停口說「慈悲」,甚至非常熱心地行神形哀矜,但轉過頭來卻口中批評,或明言「今年是慈悲禧年,所以我會學習忍耐這人的所作所為。」恕筆者直言,筆者認為這並非慈悲!真正地行慈悲、活出慈悲,又何需說出聲?我們要活出慈悲,最首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也就是做好一名天主子女、做好教會子民的本份 -- 聽話!
提放自如: 如何放下痛苦?
筆者這數天連續撰寫了「提放自如」這類的「趕客」文章。先因筆者的辭不達意在此向各位說聲抱歉,其次便是再多寫一篇「趕客悶文」,但筆者今天這篇最後要分享的,是數篇之重心、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 -- 如何放下痛苦。
提放自如: 以放下之心提起與放下
筆者 上回 引用了政客與聖嚴法師的話,提到每個人其實都能做到「提放自如」。是否成功也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真正選擇走「放手、放下」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