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初,「神聖禮儀.英國 2016」研討會 ( Sacra Liturgia 2016) 於英國倫敦舉行,並邀請到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作開幕致辭。筆者較早前也有幸和幾位信仰上的前輩 (指信仰上修為,跟年齡無關)一起翻譯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的講辭,獲益良多,覺得有必要讓其他信友都能讀到樞機這充滿智慧的說話。
《樂山樂水》很榮幸能夠和澳門的《 號角報》一同刊登樞機講辭的中文譯本。《號角報》是實體報紙,限於篇幅將於未來數期分段刊出講辭,而《樂山樂水》則可以以連結形式刊出。雖然網上版有其方便之處,但有實體報紙能夠刊登如此重要的一篇講辭,實在有助於記錄教會禮儀發展,也更有利讀者仔細咀嚼。這篇講辭的中文譯文能同時在實體報紙和網上媒體出現,實在是讀者之福。
樞機在研討會發言後不久,網絡上贊成及反對的聲音都有, 然而很多人都沒有讀到樞機的開幕辭,某些名為天主教的媒體也選擇性地片面報導,只集中於講辭最後的禮儀方向議題,而忽視了整個講辭中以教會文憲所支持的禮儀神學。有些報導更過分地將方濟各教宗、薩拉樞機、教會傳統訓導放在對立的位置上,筆者認為這些意見一來沒有反映現實,對樞機不公平,另外也在傳播着錯誤的禮儀觀,誤導信友。因此,筆者希望,各位的禮儀觀無論如何,都請平心地讀畢整篇講辭,不要讓媒體的取材或偏見影響,而親自讀讀樞機的想法。
另外,如果讀者願意的話,也不妨和筆者一起閱讀這篇講辭,筆者會以數篇文章和大家一起慢慢閱讀,並附有筆者的 重點 和[點評]。
全文可在這裡下載:(請記得買《號角報》,好好收藏,仔細閱讀)
[此中文譯本已得「神聖禮儀 英國」批准及確認 ,並由《號角報》及《樂山樂水》共同發佈。]
2016年7月5日 英國倫敦 「神聖禮儀.英國2016」研討會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開幕致辭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 #
致意 #
各位主教神長,親愛的神父,執事,修士及修女,親愛的基督內的兄弟姐妹:
首先,我希望向尼科爾斯樞機 (Vincent Cardinal Nichols) 表達謝意。他歡迎我來到西敏寺總教區,並發送了親切的歡迎辭。同樣地我也希望感謝弗雷瑞斯—土倫教區 (Fréjus-Toulon) 的雷伊主教 (Bishop Dominique Rey) ,因為是他邀請我來到你們中間,參與第三屆「神聖禮儀」國際研討會 (Sacra Liturgia) ,並讓我今晚發表開幕辭。主教,我恭賀你在這國際聚會中,推廣重點研究教會生活和使命中的禮儀培育和慶典。
我很高興今天能和你們在這裡。我因你們的出席而感謝你們,因為這反映著你們理解到拉辛格樞機 (Cardinal Ratzinger 即本篤十六世) 在二十一世紀初提到 今日「禮儀問題」的重要性。這是教會希望的重要標記。[樞機指出,禮儀問題不是一個不著邊際的純理論問題,反而是「教會希望的重要標記」。即是說,禮儀問題影響到教會,及她的成員,即包括我們的全體信友。我們不能忽視。]
簡介 #
2014年2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慶祝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禮儀憲章》 ( Sacrosanctum Concilium) 50周年的研討會中提到,頒布《禮儀憲章》50周年之際,正應促使我們「重燃決心,以更完滿的方式接受及落實[《禮儀憲章》的]訓導」。教宗接著說:
有需要去團結一個更新的意願,邁進會議教長們所指出的道路,因為,為使信友及教會團體正確及完整地融會貫通《禮儀憲章》,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所指的,尤其是需要一個穩固及有機的禮儀導論及培育的決心,這對平信徒及神職和獻身修道者同樣重要。
教宗是對的。如果我們要理解梵二大公會議教長們對教會禮儀生活的願景,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如果我們要在今天——會議結束後五十多年——去「正確及完整地融會貫通《禮儀憲章》」,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樞機的意思是,在會議過去五十年,我們還未能正確及完整地融會貫通梵二的禮儀訓導。我們不能假設現時我們見到的禮儀已是「最好」、「無須更改」。反而我們應認真學習禮儀,協助落實教會的訓導。樞機在之前的 文章 已表達過同樣的觀點。]
在這致辭中,我希望提供給你們一些考慮,研究西方教會 如何能夠達致更忠誠地落實《禮儀憲章》。因此,我提出以下問題:「到底梵二大公會議教長們在禮儀革新中有何意向?」然後,我會考慮在會議後他們的意向如何被實踐。最後,我會就現今教會的禮儀生活給你們提供一些建議,使我們舉行禮儀的做法,能更忠誠地反映會議教長們的意向。
甲、甚麼是神聖禮儀? #
但首先我們必須反省一個基礎問題。這問題就是:「甚麼是神聖禮儀?」假如我們不理解 天主教禮儀的本質,即它有別於其他基督宗教團體或其他宗教的儀式之特性,我們便無望理解梵二《禮儀憲章》,更談不上如何邁向忠誠落實它的這一步。[樞機提醒我們,作為天主教徒,我們應看得出天主教禮儀中特殊之處,而非將天主教禮儀和其他宗教的儀式同等看待。]
教宗聖庇護十世於自動手諭《在關懷中》 ( Tra le sollecitudini) (1903年11月22日) [這為了二十世紀推廣聖樂有很重要的角色。],教導說:「神聖奧跡(聖事)」和「教會的公共及莊嚴祈禱」,即 神聖禮儀,是為得到「真正基督徒精神」的「最重要並不可或缺的泉源」。因此,聖庇護十世呼籲所有人 真實而有果效地參與教會的禮儀儀式。[我們不要天真地以為這是梵二的創作。教會在梵二前已召叫我們要真實而有果效地參與禮儀] 我們知道,《禮儀憲章》第14節再次重申這項教導及勸喻。
近廿五年後,教宗庇護十一世在座詔書《神聖敬禮》 ( Divini Cultus) (1928 年12 月20 日) 就同樣目標發聲教導說:「禮儀確是神聖之事,因為 藉著它我們被提昇到天主那裡與祂結合,藉此我們宣認我們的信德及對我們對祂的義務,因為我們從天主接受了恩惠及得到我們不斷需要的幫助。」
教宗庇護十二世頒布了專論神聖禮儀的通諭,《天人中保》( Mediator Dei) (1947年11月20日) ,教導說:
神聖禮儀是……我們的贖世主作為教會的頭,獻給父的公共朝拜,也是信友團體獻給她的建立者(基督),和透過祂獻給天主父的公共朝拜。簡而言之, 這是基督奧體聯同她的頭和成員所獻的朝拜。(20節)
教宗教導這「神聖禮儀的本質及目標」是「為了使我們的靈魂結合於基督,並藉神聖贖世主聖化我們的靈魂,為使基督受尊崇,並藉著祂和在祂內,至聖聖三受尊崇。」 (171節)
梵二大公會議教導,藉著禮儀,「履行我們得救的工程」(《禮儀憲章》2節) ,而禮儀:
實應視為耶穌基督司祭職務的施行,藉其外形所指,一方面按照每人的本有方式而實現聖化,一方面由耶穌基督的奧體,包括元首及其肢體,實行完整的公開敬禮。
所以,一切禮儀行為,因為是基督司祭,及其身體——教會的工程,就是最卓越的神聖行為,教會的任何其他行為,都不能以同等名義,和禮儀的效用相比。(7節)
按此道理,《禮儀憲章》訓導指禮儀:
……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峰,同時也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因為傳教工作所指向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人藉信德及洗禮,成為天主的兒女,集合起來,在教會中讚美天主、參與祭獻、共饗主的晚餐。(10節)
其實我們可以繼續透過梵二後歷任教宗,以及《天主教教理》的訓導,申明有關神聖禮儀本質的教會訓導。但讓我們暫且討論到大公會議為止,因為,我想現在已經非常清晰: 教會教導我們,公教禮儀是基督在我們現世的救贖行動中獨特至尊的核心之所,靠實在參與其中,我們領受持守基督徒生活及成長不可少的天主的恩寵和力量。 公教禮儀是天主安排的神聖之處,讓我們來滿全我們給天主奉獻祭獻——唯一真實祭獻——的義務。我們在這裡意識到我們深切需要朝拜全能的天主。 公教禮儀是神聖的,因它的本質是聖的。公教禮儀不是平常的人際聚會。[禮儀是為了朝拜,是聖的。不是人際聚會。]
我希望強調一個很重要的事實: 天主,而非人,才是公教禮儀的中心。[天主是公教禮儀的中心]我們來朝拜祂。禮儀不是關於你和我;這不是為了慶祝我們自己的身份認同、或成就、又或稱許推廣我們自己的文化或宗教習俗。禮儀首先並最重要是關於天主及祂為了我們所做的事。在祂神聖的眷顧中,全能的天主建立了教會,並按照基督所建立的新約,依我們所能朝拜祂的方式制訂了神聖禮儀。透過這樣做,透過進入在教會傳統中所發展的神聖禮節中, 我們被給予我們真正的身份及意義,即作為聖父的子女。[在禮儀中,我們的身份就是聖父的子女。我們因此是一個團體。不是因為大家是同一個堂區,或同一個善會。而是因為藉著洗禮,我們是聖父的子女。這種關係是超性的,當我們不能認清我們和其他教友的這種超性關係,我們便很容易以人性的眼光去看身邊的人,也以人性的眼光看禮儀。所以我們總覺得禮儀「到喉唔到肺」未能照顧人的需要,其實只係我們自己的信仰培育「到喉唔到肺」未能理解教會心中的禮儀。]
我們理解天主教崇拜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近幾十年間,我們看到很多禮儀慶典中,人、性格及人為成就太過突出,甚至趕走了天主。正於拉辛格樞機曾這樣寫道:「如果禮儀看來成為主要是我們行動的工作坊,那重點——天主——其實被遺忘了。因為禮儀不是關於我們自己,而是有關於天主的。 忘記天主是我們的世代最貼身的危機。」(若瑟.拉辛格,《禮儀神學》,全集第11冊 (Joseph Ratzinger, Theology of the Liturgy, Collected Works vol. 11, Ignatius Press, San Francisco 2014, p. 593).
如果我們要正確地閱讀梵二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和忠實地落實它,我們必須對天主教崇拜的本質徹底清晰。[缺乏對禮儀本質的正確認識,不可能對梵二憲章有正確解讀和落實。]因為會議教長們是在我提過的二十世紀教宗們具訓導權的教導中培育出來的。 聖若望廿三世並不是為了削弱這些訓導而召開大公會議的;他自己也推廣這些訓導。 會議教長們在1962年10月來到羅馬,不是為了創造一套以人為核心的禮儀。相反, 教宗和會議教長們為了找尋一些方法,讓基督信徒能夠由「最重要並不可或缺的泉源」中,更深入地汲取「真正基督徒精神」,為求得他們自己及他們時代的一切人的得救。[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