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女的孩童階段,父母的尊重和親情,首先表現於操心和關懷,就是致力於使他們的子女成長,給子女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在子女成長中, 父母同一的尊重和熱誠,則導致他們教導子女正確地運用自己的理智和個人的自由。《天主教教理 第2228條》
孩子如可認識自己和世界呢?父母的角色真的難以代替。筆者透過閱讀和觀察不同資料和人的互動關係等認為,由於胎兒和母體的實質連繫,孩子天性會先從母親認識自己。母親就彷似孩子身體各部份的延伸,故母親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有深遠影響力。父親作為母親最親密的人,但顯然又與母親不同,故小孩正好透過父親首次和外界連繫,認識世界(在此亂世是太理想化嗎?)。因此,孩子在離開母體後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父母建立的。母親能幫助孩子認識自我,父親能協助孩子認識「他者」(簡單來說就是社會上的其他人、異性(即使是小男生))和世界。
人與人的相處並非數學的方程式,特別是在情感方面,沒有KPI,也不能量化。正如天主教教理第2228條,父母致力給子女提供有了足夠的物質(硬件)和精神(軟件)需要以協助他們成長,育成健全的人格,愛主愛人。如硬以量化去衡量家庭間各成員的關係,很容易變成虛有其表的所謂愛(Frozen Love) 。
要拆解子女的失態行為,正好反映著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父母的愛正是最佳的良方。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