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子女行為失態又關我事?

·

wp-1457660517968.jpg
上篇 談及母親如何未能欣賞小孩的心意,更不自覺地傷害孩子。很多時成人不能明瞭孩子的心思。不知道是大人太高深,還是孩子太單純?有時孩子就是單純的盡力希望為家庭作點貢獻,也會落得被罵被責怪的下場。在感情上,屢戰屢敗的還會屢敗屢戰嗎?事實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和安全感的人們,愈是會斤斤計較,和對別人的「眉頭眼額」所微微表現出來的情緒,異常地敏感。孩子的思念如果往往沒人關顧理解,他亦自然不懂得如何去化解不安的情緒。 這些情感上的傷害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傷痕,日積愈累成為一些難以痊癒的內傷。這有可能會在其品行方面反映出來: 如無理地發脾氣、自殘、哭、尖叫、坐立不安、身體無故的痛楚、尿床、肚瀉和暈眩等,不單影響到其自身與照顧者當下的生活,日積月累也大大牽動其性格發展,學習態度,社交能力,愛情觀等各方面,大大影響未來的生活。

在子女的孩童階段,父母的尊重和親情,首先表現於操心和關懷,就是致力於使他們的子女成長,給子女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在子女成長中, 父母同一的尊重和熱誠,則導致他們教導子女正確地運用自己的理智和個人的自由。《天主教教理 第2228條》

孩子如可認識自己和世界呢?父母的角色真的難以代替。筆者透過閱讀和觀察不同資料和人的互動關係等認為,由於胎兒和母體的實質連繫,孩子天性會先從母親認識自己。母親就彷似孩子身體各部份的延伸,故母親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有深遠影響力。父親作為母親最親密的人,但顯然又與母親不同,故小孩正好透過父親首次和外界連繫,認識世界(在此亂世是太理想化嗎?)。因此,孩子在離開母體後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父母建立的。母親能幫助孩子認識自我,父親能協助孩子認識「他者」(簡單來說就是社會上的其他人、異性(即使是小男生))和世界。

人與人的相處並非數學的方程式,特別是在情感方面,沒有KPI,也不能量化。正如天主教教理第2228條,父母致力給子女提供有了足夠的物質(硬件)和精神(軟件)需要以協助他們成長,育成健全的人格,愛主愛人。如硬以量化去衡量家庭間各成員的關係,很容易變成虛有其表的所謂愛(Frozen Love) 。

要拆解子女的失態行為,正好反映著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父母的愛正是最佳的良方。不是嗎?

分類: 人際關係

相關文章

父母的盲點:原來是自己在誰傷害孩子?!
早陣子的一篇 文章 講及小兒到沙灘的經驗和反思,自覺學習了 …
內外對話:等著你回來「接力」?
內:你放心吧! 有我在照顧孩子。 外:我完成後會盡快趕回 …
愛消費:慶祝‧炫耀‧紀念日
預祝白色情人節快樂!(說穿了,又是商家哄大家花錢心思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