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沉悶的工作中,突然收到朋友的訊息,告知一位我們都共同認識的人過世了。早一天還是精神爽利,當晚睡夢中就走了。一個五十歲不到的壯年,就在大時大節前突然間就走了。朋友談到此時都難掩唏噓之情。想必亡者的家人每年過節都難以釋懷。對筆者而言,腦海中難免想起耶穌的比喻:「天主卻給他說: 胡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12:20-21)
2020年是大家都過得很困難的一年。一次疫情,將各人的生活都搞出了。在香港,停課的停課,失業的失業。而在大家還未見到仇教者正式出手,公開彌撒被取消了,只有少數信友能夠偶然有幸參加私人的彌撒。大部分信友連復活節及聖誕節都未能參與教會的公開禮儀,不少的洗禮推遲不少才能舉行。甚至連在羅馬,今年的公開禮儀都取消了。反而是在遠東的台灣,竟像世界樂土般,還能一直保持相對正常的日常及禮儀生活。
不談政治、不談醫學。但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將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將要找尋一個新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可能,自此香港就不再有公開的彌撒?有一段勸勉司鐸的說話是這樣的:「耶穌的司祭,你舉行的每一台彌撒,你都要視為你第一台彌撒、你最後一台彌撒、你唯一一台彌撒。」這說話是要提醒神父們要盡力舉行每次祭獻。同樣的說話,也適用於平信徒。我們從前有沒有專心參加彌撒?我們有沒有容許自己在彌撒出神、閒談?我們有沒有把握每次告解的機會?
很多人都喜歡在一年的開始做個展望。筆者想,要回顧才能有展望。今年20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彌撒不是必然的。告解不是必然的。教會的有形標記不是必然的。 在缺乏聖事及聖儀,我們更理解聖事和聖儀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何其重要。同時, 2020年也讓我們做好準備:沒有彌撒、沒有聖事的日子隨時來到。 這一次是瘟疫,下一次可以是其他原因。筆者認為,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一個靈性上十分困難的2021年。彌撒、聖事、公義都變得越來越難找到。
作為基督信徒,在和平日子保持忠貞不需要甚麼付出,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困難的日子。我們可能很想保存著世俗生活的各種方便及享樂。但如果今晚天主就收回我們的靈魂,我們所備置的,將歸誰呢?「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加福音 12:15) 「你們不要謀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憂愁掛心,因為這一切都是世上的外邦人所尋求的,至於你們,你們的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你們只要尋求他的國,這些自會加給你們。」(路加福音 12: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