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吳成才樞機回應 Synodality及宗教會談
吳成才樞機的訪問實際上還有些深遠的意思……
吳樞機說:事實上,我們為了真信仰而放棄了我們的舊信仰。而你現在告訴我們可以走回舊路,而由舊信仰中拿回些一些原素?這些話令我們的人很混淆。我們的人希望在真理上行走,跟從福音、教會對我們的訓導。這些一直以來在指引在亞洲的我們。我想這是一個祝福。 筆者認為,吳樞機的說法更加令人容易理解我們生活在多元社會中的取的態度。尊重他人,但我們必須有教理上的合一,跟從福音、教會的訓導。
吳成才樞機的EWTN訪問
吳成才樞機:跟隨傳統不是錯誤。回到教會的正統訓導不是錯。但一如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是的,我們需要知道真理、我們需要活出福音的標準。但同時,我們不是要將教會對於實行倫理訓導變得過度拘泥於法律條文,始終有些人還在艱難嘗試中。我們必須要有同理心。但重要的是,有同理心是一回事,清楚我們的立場是另一回事。我從不相信我們應該要矮化福音去迎合世界。福音是道路、真理、生命。
[讀者來函] 有關香港天主教幼稚園招生所發生之現象及問題
有讀者來函分享在替小孩子找天主教幼稚園入讀時遇到不少難關,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編者對香港天主教幼稚園收生及其他制度不太熟識,如果有這方面的專家不妨留言分享
編者註:於香港的教育制度,幼稚園不屬於義務教育。因此,屬於義務教育的教會小學收生時,同信仰的入學兒童會有「宗教分」,使他們比較大機會入讀同信仰的小學。但幼稚園並無此機制,各自設立自己的收生機制。以編者經驗,某些天主教幼稚園如果和堂區有關聯,當區的教友學童可能會有優先,但這都可能只屬個別學校政策。
編者認為由幼稚園到大學的角色不一樣,學生宗教背景於收生準則的比例有所不同十分正常。但這個情況絕對就值得我們反思:「教會為何要辦學?」
本人於公教家庭長大,一出生亦已領洗,一直按禮規參與彌撒,亦間中有參與堂區服務。本人婚後,育有一子,小兒於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尾出世,剛滿兩歲,為坊間俗稱之細B。
因為我們一直虔誠奉教,亦實踐婚時對教會之承諾,所以希望為小兒報讀天主教幼稚園,過程中卻發現三大問題;當我向相熟一起成長的年輕教友傾談時,竟然發現不是單一個別事件。
11月19日- 被政權逼害的兩個聖人
早幾天11月19日看到日曆,比普通日子多了一個聖人紀念,發現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St. Pontianus ,譯作聖彭謙,是教會第28位教宗。他於公元230年7月21 登教宗之位。聖彭謙教宗要面對不單是羅馬帝國這外患,也要面對教會的內憂。
要記得這個時代背景:這個時候基督信仰仍不是羅馬帝國的國教。另一方面,當時尼西亞大公會議亦未舉行,所以教會對天主聖三、耶穌身份的各種基礎問題還未有好像後來那樣有一套完整成文的訓導。
聖彭謙教宗登位之時,有另一名主教名叫 Hippolytus ﹝希玻里﹞ 已宣稱他才是教宗。有關這些初期教會的第一手史料不多,但有史家記載希玻里主教認為教會對一些罪人過於寬容,以及在信理上和聖彭謙前兩任的教宗有衝突,便有裂教的行為。
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
2020年終隨想
不久前,在沉悶的工作中,突然收到朋友的訊息,告知一位我們都共同認識的人過世了。早一天還是精神爽利,當晚睡夢中就走了。一個五十歲不到的壯年,就在大時大節前突然間就走了。朋友談到此時都難掩唏噓之情。想必亡者的家人每年過節都難以釋懷。對筆者而言,腦海中難免想起耶穌的比喻:「天主卻給他說: 胡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12:20-21)
2020年是大家都過得很困難的一年。一次疫情,將各人的生活都搞出了。在香港,停課的停課,失業的失業。而在大家還未見到仇教者正式出手,公開彌撒被取消了,只有少數信友能夠偶然有幸參加私人的彌撒。大部分信友連復活節及聖誕節都未能參與教會的公開禮儀,不少的洗禮推遲不少才能舉行。甚至連在羅馬,今年的公開禮儀都取消了。反而是在遠東的台灣,竟像世界樂土般,還能一直保持相對正常的日常及禮儀生活。
道成肉身,居我人間
可否不要奪走教友領受恩寵的權利 - 論新冠疫情後的處理
11月11日。和平紀念日
[讀者來函]公教會內的國際戰線
聖教會有關無神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之訓導
基於救主耶穌的聖訓 (瑪竇福音18:17;路加福音 10:16;若望福音21:15-17),全體天主子民均有義務,敬重地服從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基督之名,關於信仰及道德的訓導 (希伯來書13:17):
聖教會有關無神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之訓導 # ( PDF 中英文版)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 double-space-with-newline }}還該提到另一種無神論。這類無神論將人類解脫的希望。特別寄託於經濟及社會解脫。這類無神論認定宗教本質上便構成人類解脫的障礙。在他們來說,令人神往於騙人的來世生命,等於使人對建設地上的王國毫不努力。因此,這類無神論者,一旦取得政權,便激烈反對宗教,並運用政府擁有的強制權,尤其在青年教育上,從事傳播這類無神論。忠於天主及人類的教會,對這種違反人類的共同思想和經驗,並貶抑人性天賦尊嚴的萬惡理論及行為,現在一如昔日,不能不以沉痛心情,極其堅決地加以擯棄。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 Gaudium et Spes 牧職憲章, 20-21
《天主教教理》{{ double-space-with-newline }}教會在現代已揚棄那與「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聯合的極權主義及無神主義。此外,教會也拒絕「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把市場的法則視為比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作法。只憑中央企畫來控制經濟,將敗壞社會關係的基礎;經濟的控制專憑市場的法則,並不能實施社會主義,「因為很多人性方面的需要,並不能由市場來獲得滿足」。需要按照正確的價值等級,並為了公益,鼓勵一種市場和經濟創業活動的合理控制。{{ double-space-with-newline }}–《天主教教理》第2425號,亦參考 第 2423-2428號
教宗方濟各(在位:2013年-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正如拉辛格 [本篤十六世] 所說,[馬克思主義跟基督宗教之間]莫大的差異在於,兩者對救贖到底如何來臨,有著深不可測的分歧,更遑論馬克思主義,宣稱要建立人間天堂、使人在現世便得到救贖…… 因此,為了在意識形態權力的壓抑下,捍衛人類和人作為人的意義,必須從今起,重新建立人對天主的服從,並以此制衡人對國家政權的服從。」{{ double-space-with-newline }}–方濟各教宗,「前言」,本篤十六世《信仰與政治:選集》,依納爵出版社,2018年
抗疫禱文分享及疫症聖人介紹
早前,有朋友在一本舊的祈禱書找到以下三篇禱文,筆者覺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遇流疫求止誦 # 吾主、仁慈天主。萬災皆我自招。干犯主命,違主生我養我聖意。致受諸疢。今者時疫橫流,均我極惡大罪所宜,非至仁全能,疇為止之。我今求主,憐視我等,使安居樂生,和氣調暢,人無夭札,乃得受主所賜平善,欣謝主恩,敬奉主命。亞孟。 *疢:音「親」
遇流疫求聖母誦 # 天主寶星,乳養吾主,除免原祖所遺罪疫者。求爾嚴禁災星交鋒糜爛下民。 吁!至慈海星,速救我等於疫害。主母俯聽我等。以爾聖子孝敬無違爾求。我乃童貞聖母轉達之人,耶穌求爾拯救。 啟: 天主聖母為我等祈。 應: 以致我等,幸承基利斯督所許之鴻錫。 請眾同禱: 仁愛慈悲寬容者天主,昔爾憐民憂患,特諭天神停擊。今為鐘愛寶星,賴其哺養,克除我罪之毒。慨施聖寵扶佑。俾得脫免諸疫,及諸猝死。庶幾災害流行,得保無恙。為爾子耶穌基利斯督榮福之王,永生永王於無窮世。亞孟。
遇流疫求聖羅格誦 (St. Roch) # 請眾同禱:天主,因天神牌示真福羅格,呼其聖名,無染諸疫。懇祈爾,俾凡我等,虔敬聖羅格者,賴其功德轉達,脫免神形死疫。為吾主基利斯督。亞孟。
危機中的四旬期
香港近八個月可說是翻天覆地,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筆者雖說是安好,但同時像是喪失了寫作能力,長時間未能寫作。現在希望由這神聖的四旬期開始,重拾寫作的習慣。
過去的大半年,香港社會一直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被刻意破壞:法治、公平、自由。破壞香港價值的人依著外在的勢力,試圖奪取香港的權力,建立一個以外地勢力為核心的新霸權。然而,不少香港人不甘自己的土地如此被人強搶,奮起保衞自己土地恆久以來的法律及規則。然而,面對外地勢力,香港人似乎都處於下風,眼看外地的勢力將要重新定義「香港」。
不單是世俗社會,自從楊鳴章主教於2019年1月逝世,香港一直都沒有正權主教。在這一年多的時間,不時就聽到各方面的傳言,推測下一任的主教人選。教會內馬上也有爭議,擔心下一任主教能否帶領香港教會對抗共產主義政權的入侵,繼續維持教會在香港的道德影響力,甚至害怕香港的信友成為教廷為了討好某強國的犧牲品。
培育「考第一」的小朋友
有一次太太和另一名家長談到小孩子的教育,談到升學選擇及培育小孩子的方向。
該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小孩子的升學,都關注不少的學校選擇。其中提到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升讀某一所天主教的傳統名校。太太說:「這一所學校都出了名對學業頗為催谷呀!」那位家長同意,並補充說:「這所學校既要求學生『好假 (裝模作樣)』、又要乖乖聽話讀書,同時又要很有創意和表現得很有不同的才能。」太太聽了,回覆說:「你真的想小孩子變成這樣?」該家長說:「那她都要扮啦!我已經不斷的訓練我的小孩子啦!」太太說:「那你不怕破壞親子關係嗎?」家長說:「都已全破壞了啦!但沒法子,要考學校就是這樣!」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和這位家長一樣,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就是每年每科都拿第一名,仿佛「考第一」就是培育小孩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 實用主義的育兒方式就是要追求一切可量化的事物:有多少興趣班、有多少證書、考試有多少分數、學了多少樂器考試又有多少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19604” width=“640”] 我們教導追名逐利,還是信仰天主?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Bruegel the Elder, 1559)]
這些家長在做甚麼呢?這甚至不是教育小孩子「追名逐利」,這只是在教育小孩子追求完成一大堆沒有意義的工作目標,就像上班被催逼營業額一樣。這樣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懂得欣賞音樂藝術,不懂得關顧他人。 他們表面也是很好的學生, 但在他們內在,唯有「完成目標」才是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聲稱讀書時期不斷「考第一」的林鄭月娥。她甚至說過因為習慣拿第一,所以曾因為「失手」考第四而傷心痛哭。無可否認,她在學時期學業的確非常出色。坊間曾形容林鄭月娥為「好打得」,筆者想這和她自己的好勝心很有關係。 但到了大是大非時,她心中考慮的是她信仰的道理,還是仍然是追求下一個「第一」、下一個「目標達成」?
年號
早前,日本天皇明仁早前表示即將退位,將由皇太子德仁繼位。在德仁即位當日起,即2019年5月1日,使用新年號,以「令和」取代已使用31年的「平成」。到了改元,日本還足足放了十天假期好好慶祝一番。日本改元對日本人及喜愛日本文化的人來說,這當然是大事。
一個年號代表了一個新時代。中國帝制的時候也會在每一個皇帝即位時更改年號。有時,大家對年號的記憶比起皇帝的名稱更加強,例如我們大家都記得康熙、雍正、乾隆,但我們很多人都不能隨口說出他們的本名。
對於基督徒來說,歷史中最大的事情當然就是基督降生成人、受難致死、復活成天。理所當然地,基督徒也自然地以耶穌基督的降世來計算時間。時間按耶穌基督來計算,祂出生之後的年份就是 Anno Domini ﹝主曆;直譯「上主之年」﹞,或 Anno salutis nostrae ﹝直譯「我們救恩之年」﹞。這就一如我們聖周六祝聖復活蠟燭的禱文一樣: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論教會及性侵醜聞》 (2/3)
本篤教宗:一如我剛剛嘗試闡述的,在1960年代出現前所未見的激進主義中,基督信仰的道德觀念也在長時間醞釀及持續進行的過程中瓦解。 教會在道德訓導方面的權威在瓦解,自然地影響教會各方面的範圍。單為回應方濟各所邀請各國主教團主席所聚集而進行的會議而言,我們現在集中討論司鐸生活以及修院生活的議題。有關在修院中培育司鐸職育的問題而言,的確出現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崩潰。
做「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近日聽到工作崗位的同事談到他們的生活,當中也有天主敎徒。在仔細想想信仰在他們生命的各種決擇的角色時,筆者不免反思:「當我說我是一個天主教基督徒時,這是甚麼意思?」或者再坦白點說:「何謂基督徒?」
和很多外教人的想法不同,作基督徒不是跟隨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宗教」。聖經的確非常重要,但基督信仰不是「一部聖書的信仰」。聖經學者聖熱莫尼諾(或St. Jerome ,或譯葉理諾)說:「不認識聖經,就是不認識基督。」聖經的重要性在於,這部由聖神默感的聖書讓我們不斷加深認識耶穌基督。
筆者相信,當一個基督徒,就是和耶穌基督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直接讓我們接觸到耶穌,而不是單單地為了滿全規則地每周望彌撒、守齋、行善功、甚或推動某些意識形態或社會運動。我們和耶穌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也同時是有社交的幅度。我們和基督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但不是個體化。(personal, but not individualistic)
婚禮的「繁文縟節」?
有朋友最近訂婚,便向認識的已婚朋友詢問有關婚禮事宜。
在香港,非教友只需走到婚姻註冊處簡單行禮、在見證人前宣讀誓詞便是一段合法婚姻。教友也只需按教區規定接受簡單培育,接受神父資詢,就能於教堂內、在見證人前舉行婚禮。甚至這個婚禮,甚至可以簡單到僅僅有兩名證人,在聖堂內簡單的房間中舉行,筆者就試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一個婚禮補禮的見證人。
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會單按這基本要求來舉行婚禮,反而會隆重其事,穿上平日不會穿著的婚紗裙掛、邀請親友參與見證婚禮、大破慳囊宴請親朋。甚至在婚禮之前,按華人習俗,三書六禮(或部分)、拍攝婚紗照等等…… 問題是,如果婚禮的基本要求單單是作一個登記這樣簡單的話,我們為何大費周張地準備一天的婚禮?
「美麗」新世界 ——教會還接受「美」嗎?
筆者很多時都覺得,我們正活在一個憎恨「美」的時代。不單社會如是,教會文化也是如是。
我們追求簡陋的東西。我們寧可重新花錢花精神去買去造一些醜陋而不耐用的東西去取代那些漂亮且用了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東西。我們卑視別人的高品質的藝術,卻稱讚那些半桶水的藝術,甚至 趕走那些真正的藝術家 以容納那些低俗的藝術。
社會的文化及教會的人不斷地說:舊的東西沒有用,美沒有用。普通人看不明白。不少人甚至排斥美的東西,反而以不少的新創作去取代。「特別是美的東西。美是有吸引力的,而我們卻不願意讓人們受到古老的東西吸引。我們要他們喜歡新東西。」
然而,這不是天主教會的想法。《天主教教理》是這樣說的:
「真理本身是美的。 」(“Truth is beautiful in itself. “)《天主教教理》n.2500
真實的事物是美的,天主是真實本身,也是「美」的本身。我們透過真實的事物,透過「美」的事物,慢慢認識並走近天主。但是為甚麼我們的社會,甚至我們教會中的不少人,都抗拒美呢?把舊的美好事物拋棄,卻用一些新卻庸俗的事物代替。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這實這令我想起 赫胥黎 (Aldous Huxley) 所寫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在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 1:66 – 6月24日洗者若翰誕辰彌撒)
不久前是洗者若翰誕辰的瞻禮,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了洗者約翰出生後,他的父親加利亞沒有跟隨家族習慣,而替新生兒取了天使給予的名字——若翰後,竟然馬上由啞吧變回能講說話,他的親戚驚奇不已,互相討這這孩子的將來。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其實會發現若翰的出身一點也不簡單。按路加福音的記載:「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1:5-6)
若翰不單出於一個虔敬的以色列人家庭,他是肋末後裔、司祭家族的一名長子。單純按這血統,若翰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名以色列的司祭。若翰的出生可說是「名門正統」,可想而知,當眾人討論若翰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是對他有著何等的期待。
然而,天主卻有別的計劃……
墮胎的再反思
我們過份注重彌撒的細節嗎?
祭獻是整個天主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在整本聖經中由創世紀到默示錄,不斷地描寫人類對全能天主所作的祭獻:在天主向以色列人啟示之前,亞伯爾、亞巴朗等人已向天主獻祭。而在創世紀中,最重要的司祭當然是默基瑟德。在天主在西乃山向以色列子民明確指出祂所規定的祭獻之後,以色列民便不斷地按照這法律進行祭獻。
時期一滿,耶穌基督作為天人中保、永恆的大司祭便一次而永遠地作了祭獻——就是十字架的祭獻。耶穌自己同時作為祭品、祭台、大司祭,向全能聖父獻上了這終極的祭獻。
Alfie 安息吧!
整個星期都沒有寫文章,因為整個腦海都被 Alfie Evans 的事情佔據了,情緒太過混亂,下不了筆。結果今天, Aflie 回到父那裡去了。Resquiscat in pace.
早兩天,在 Facebook 上簡單寫了數筆,如下:
今天看良十三世 《新事物》通諭
近日的社會事件令筆者想起教宗良十三世於1891年頒布的《新事物》(Rerum Novarum) 通諭。教宗提到,如果一個工人如果辛勞工作、儲蓄、並為更好的生活保障,將他的儲蓄投資在土地上,這樣的話,土地是他薪酬的另一種形式。因為教宗批評,社會主義者要求將個人的財產轉移到公用,是威脅着所有工作人口2 的利益,因為他們使他失去了使用自己薪金的自由,同時也奪取了他增加資源及改善生活狀況的一切希望及可能性。
筆者在十多年前聽方濟會的 Father Lionel 說他在聖地的生活,他常常強調一點:「有土地就有自由」。尤其在聖地,有土地就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就安全,就有人,就有話事權。
因此,大陸、越南以及其他不少野蠻政權的那一種「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態度,就是把個人的自由及財物擁有權放在「公家」之後。但這卻是首先直接傷害了個人的權益,在未見效果之前就先行相反了這「硬道理」所聲稱的目的。這樣倒頭來,人的尊嚴及自主性受損了,甚麼利益也不能補償了這般傷害。
在這邪惡的世代如何自處
在中國,一個以和平人權為終宗旨、終身獻身國家的知識份子,被自己的國家所殺死了。 悲憤的心情是人性最自然不過的反應:悲是因為他的愛國為民的情操完全被自己的國家所忽視、憤是因為他的國家竟視一個全心為人民奉獻一生的知識份子為自己的敵人般對待,完全違背一個國家對自己人民,甚或對任何一個人的責任及尊重。 以下只是筆者於這幾天的想法。不是評論,卻只是筆者作為一個普通基督徒對現在局勢的想法。當中思路頗為混亂,但也暫且記錄下來。
聖詠中不少的篇章均是天主的子民在不公義的境地向天主的呼喊:
應以新的心思變化自己——回應《曙暉》「永遠不出來?」
Nolite conformari huic saeculo, sed reformamini in novitate sensus vestri ut probetis quae sit voluntas Dei bona et placens et perfecta. (Rom, 12. 2)
「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 應以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 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羅馬書 12:2)
聖保祿以這樣的說話勸勉羅馬人及整個信友團體,正正就是提醒我們在內的基督信徒:我們不可以配合 ( con- form ari) 世俗的形態,卻要以基督的形態重新整合 ( re- form amini)。這種以基督為目標的革新是困難的,當中的痛苦不是由於基督缺乏慈愛,而是在於我們本身因原罪而有的私慾偏情,使我們不以天主的旨意 (voluntas Dei) 1 為優先,而單顧自己的意願。
然而基督的慈愛則是聖言 成了血肉,行走於巴勒斯坦講道及行奇蹟,以 自己的身體 經歷聖周五的苦難, 赤身露體 的被釘在十架上死,最終替我們取得 光榮復活的身體。 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祂的慈愛不是流於智者的說話,而是 血血肉肉的救贖。因此,保祿宗徒才大膽地說:「我們怎樣帶了那屬於土的肖像,也要怎樣帶那屬於天上的肖象。」(格林多前書 15:49)
我們的身體直接影響我們的復活、我們的救贖。 筆者這幾天收到朋友、讀者的邀請,就某「平信徒」專頁分享、大專聯會 2 的網誌《曙暉》的一個有關同性戀系列作回應,尤其集中在信理和倫理作回應。只要打好這兩個範疇的基督,它們的應用——即牧民 3 ——就能立竿見影。
筆者執筆之時,該系列剛出了兩篇( 一、 二),現找重點來回應。但在正式回應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為整個討論定義清楚。
罪: 違反天立意願的行為。由於天主是愛及智慧的根源,罪必然是違反愛及理智的,也違反人的本性 (nature) 及尊嚴。例如我殺人,我便違反了被殺者的人性尊嚴、我在太太工幹時跟另外的女人姦淫,就是違反了人類性的本性:夫婦間愛的結合和生育。
私慾偏情: 對罪惡的依戀,原罪的後果。本身私慾偏情不是罪,但它卻引誘我們犯罪。洗禮能洗去原罪,這私慾偏情卻是沒有洗去的剩餘 (residue of sins),它使我們傾向肉身而忘卻靈魂及天主。因此它是違反理智的,也是違反愛的。信友不是要配合與生俱來的私慾偏情,而是要以基督為目標,靠着基督的力量不斷悔改更新自己,以達之完滿。
貞潔: 貞潔不是單純的做「處女黨」或要對性行為感到「靦腆」,而是將天主給予的性和我們的身體、靈魂整合的德行。簡單說,就是 能夠將性 (sexuality) 按天主的計劃,按現時的身分運用的一種習慣。 未結婚的,持守貞潔就代表保護自己的身體、將自己作為禮物完全地保留給自己將來的配偶; 已婚的,以性行為作為愛的語言說出婚姻盟誓,將自己完全交付給配偶的其中一種表達,並對新生命保持開放,接受天主給予的子女,或在適當時候暫停性行為,以別的方式表達愛及互相交付; 為天國守貞的,持守性的能力,以基督或教會作為自己的配偶,將父職或母職 (fatherhood, motherhood) 在其他方面表達出來,例如傳教、照顧身邊或社會的其他人,將自己完全交托給基督在世的使命。
同性戀傾向 (Same sex attraction):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對同性的人有性 或/及 情愛的衝動或傾向。 本身不是罪過。 而是像其他的私慾偏情一樣是原罪的後果,使我們的 Passion 有着不符合理智的衝動。例如貪吃就是有衝動吃我們不需要的食物、色慾就是我們忽略了性是愛的語言而變得只希望得到肉體 (甚或只是思想)的快感。
同性性行為: 違反人類性器官設計的性行為,使參與的人增加健康風險;更違背了天主設計人的原意,將性包含的愛、愉悅、生育三者拆散、違反貞潔的目標。因上述原因,這是罪過。
基本的重要概念有這些,我們不妨看看《曙暉》有沒有這樣的區別。以下是部分原文,我的 重點 及[筆記]。
[讀者來函]在失望中持守信德
《樂山樂水》的原則 + 回應林鄭月娥宣稱信仰不影響其政治決定的聲明
背景 # 據 報道:
林鄭月娥今日 [註:2017年2月3日] 接受商台節目《人民大道中》訪問,被問及一旦當選,香港會否啟動婚姻法。林鄭回應指,自己是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會不斷提醒自己,不會用信仰決定政府政策立場。
# 網誌的責任 # 有好些教友說:「我們不必有立場呀!因為在教會內的立場很多,不必再說重覆的東西呀!」本來如果是個人名義的話而沒有立場,倒沒有人能投訴甚麼。 但如果是以「天主教」名義寫作的話,網誌作者或編輯就有道義責任表達天主教會的立場 (或聲明某文章和教會訓導相異),否則的話便很容易使天主教會的訓導模糊了。這對信友或教外人都是缺乏愛德的,一如已故的美國總主教 Fulton Sheen 說:
「在美國少於一百人憎恨羅馬天主教會,但數百萬人在憎恨一個他們 以為 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誤解。」 “Not a hund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t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t millions hate what they mistakenly think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s”
作為教友,我們有責任宣講天主教信仰的真理,一於基督的勸喻:
對林鄭月娥受天主召叫的回應的自言自語
先旨聲明, 我不是回應林鄭月娥的聲明,而是回應對這聲明的那些回應。
林鄭月娥在辭去政務司長職務,表明參選特首時說: 「可能是天主的召喚」
我不是在回應林鄭的發言,因為老老實實說,我不知道她經歷過甚麼,也不知天主是否有召叫她,或即使召叫她的目的是甚麼。不過……筆者的想法是……
耶穌聖名——應受尊崇的名字
梅瑟對天主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裏,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時,他們必要問我: 他叫什麼名字﹖ 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天主向梅瑟說:「 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天主又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 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出谷紀 3:13-15)
梅瑟問有關天主的問題就是:天主的名字是甚麼?梅瑟問的原因就是, 天主的名字啟示著天主的本質。然而天主的答案很奇怪,思高譯本譯作「我是自有者」,已經夠奇怪;但原文本身更難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我是『我是』」。這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名字,甚至可以說天主回答說:我沒有一個「名字」
天主沒有一個「名字」,因為祂的全能全知超越任何一個文字所表達的名字所包含的意義。 天主是一切的因,沒有誰可以給祂起名。不久後,天主又說:
色情文化的傷害——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啟示
李鏡峰主教:《慈悲聖年——聖神降臨節牧函》
中國教會在近幾十年一直多災多難,不少老教友、忠信的主教神父都吃了不少苦頭。但既然「殉道者的血是信仰的種子」,那麼中國教會其實也有不少令人敬仰的神職及平信徒。陝西省鳳翔教區的李鏡峰主教當年蒙冤入獄,被囚二十年才獲釋,獲教廷認可獲升主教,後接任鳳翔教區第三任主教。
李鏡峰主教近日頒布了牧函,很值得大家跟隨李主教的訓導深思一下。 原文
當真理之神來到時祂會將你們領向真理的全部(若16:13) # 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們,願復活的主基督常與大家同在!
1.大家一定還記得很清楚,我們曾用了40天的克苦補贖[四旬期]紀念了耶穌的苦難與聖死,在默哀痛苦中哭唱了耶穌苦難聖死的祈禱聲中送別了耶穌到陰府去會見元祖亞當[聖周五],救他出離暗冥的一幕;又懷著對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信仰,在沉默苦痛中與普世教會一起度過了那黑暗的 聖週五和聖週六之夜,終於在第三天黎明之前[復活節守夜],以歡聲不絕的阿肋路亞迎來了耶穌的光榮復活。接著又用了40天慶祝了耶穌復活與升天[復活節到升天節的40天]、最後再用10天的時間等來了耶穌預許的護衛者聖神的降臨。[升天節到五旬節的10天]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曾經偷著聚會祈禱的宗徒們(若20:19,26)開始公開向外教人大力宣講復活的耶穌(宗2:14)。從此結束了耶穌救世工程的全過程,懷著期待耶穌第二次光榮來臨的喜樂,開始度我們苦世的日常生活,進入了信仰生活的常年期。[李主教在這裡不單是在描述了我們對基督的信仰,而他是解釋教會的禮儀年曆如何幫助我們朝拜天主,以及增強對基督的信仰。]
新加坡吳誠才總主教對麥當娜的評論
大概在個多兩個月前,歌手麥當娜進行巡迴演唱,香港及鄰近的新加坡也是巡迴地點。當時筆者參與的彌撒中神父也曾在講道中批評麥當娜的所謂藝術,然而卻不及新加坡總教區的吳誠才總主教 (Archbishop William Goh) 在總教區網頁以其新加坡首牧的身份 勸諫 信友不應支持詆譭信仰的事:
作為他羊群的牧者,吳誠才總主教向不同的部門發表意見,表達了天主教會的嚴重關注。在天主教團體認同「政府要平衝藝術自由和公共關注是一項具挑戰性的工作」,總主教仍要點出,「在多種族多宗教的新加坡,我們不能過於寬容接受以藝術表達為名而減少尊重每個人宗教,尤其是在這些講求宗教敏感度的時代,對那些虔誠的信徒更甚。」
……
總主教提醒所有公教徒,我們有著倫理上的責任不去支持那些詆譭及侮辱宗教的事,包括反基督信仰及世俗所推廣的不道德的價值。「信仰中沒有中立;一個人要麼支持,要麼反對。出席(這些場合)本身就是一個反見證。服從天主及祂的誡命必須先於藝術。作為天主子民,我們應追求真實的藝術,真實的藝術透過對欣賞美、和諧、美善、真理和愛、尊重、合一、超越,帶領我們走向天主;並且不要支持『假藝術』,它們推廣色慾、反抗、不敬、色情、污染年輕人心智、濫用自由、以公共利益作代價換來的個人主義、粗鄙、謊話及半真實。」
[文章分享]訪問桑普爾總主教 (4) -
雖然隔了一段時間,也請讓筆者完成翻譯桑普爾總主教接受 Catholic World Report 的 訪問。 上文 桑普爾總主教談了他對前兩年的世界主教會議的觀點。今次他會談到花地瑪聖母、不斷歸化的重要、及天主的慈悲。
CWR: 在2014年,你將俄勒岡州西部的教會奉獻給花地瑪聖母的無玷之心。你對聖母在花地瑪的顯現有個人興趣嗎?你對花地瑪顯現將快100周年有何想法?
總主教: 我很久前已對花地瑪很有興趣,在我進修院前已是如此。我對它的最基礎信息所吸引:就是歸化及祈禱,這在今天仍迴響著。有些人視花地瑪的顯現只是教會歷史中某一時段有關聯性,今天已沒有了。但我認為花地瑪的顯現在今天仍沒有減少關聯性。
我怕我們的文化及世界在走向破壞。我們需要回到真實、美好、及聖潔當中。 花地瑪的信息包括為罪人的歸化祈禱。我自己是一個罪人,而我必須為其他罪人的歸化工作。這是我將我們的總教區奉獻,將它托付在聖母衣裳的保護下時的一個渴望。
比利時布朗聖母 請為我們祈禱
抱歉遲來的一篇文章。相信不用Prudence詳說,大家也知道比利時布魯塞爾昨天下午(香港時間)發生連環恐襲。我們在過去的一年,不停聽到極端組織、恐佈組織發動的恐襲,很自然地,我們會因此而感到傷心、失落。
也許又有很多人都會認為天主很不公平、甚至有點「變態」,為何這些事能夠發生?但的確,天主容許這些事的發生,全因為太愛我們而給我們自由。是我們人類亂用這些自由,從而不停地、不自覺地、無知地犯罪。
道德之地為何高?
很久以前,當我第一次見到「道德高地」這個詞,我就問自己,道德為何是高地呢?時至今日,我仍未有答案。這幾年來,看見一些例子,某些事件或團體被批評站在道德高地,到底是屬實,還是人們想衝破道德的限制,放縱自己的無禮?實在值得探討。
據幾番了解,筆者認為「道德高地」是指一些人拿着道德標準去攻擊及批評別人,若這個解釋正確,那麼道德就不是高地,而是道德被人利用作武器,去攻擊別人罷了。
母親是誰?
近期,《樂山樂水》的另一位作者分享她作為母親的不同感想( 這裡& 這裡& 這裡),筆者覺得也值得深思。碰巧最近得知有認識的人的胎兒沒有了,故此筆者也另一個角度反省一下,究竟母親是誰?而母親的角色在現代教會及社會又有甚麼重要性?
筆者認為,母親的身分就是生命的守護者。她孕育她的子女,滋養他們,引導他們成長。母親是生命的至聖所 (tabernacle),而正正如此,「母親」是教會對抗「死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們教友必須明白「母親」的尊嚴,否則我們不能對抗這「死亡文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通諭《生命的福音》( Evangelium Vitae)中訓導我們,現在我們正面對「死亡的文化」:
故事完結時能以喜劇收場嗎?
作為活在21世紀的教友,如果我們稍為認真一點地看這個社會,望著我們的教會,很多時我們也會有種無力感:我們真的能有將來嗎?教會被世俗及邪惡圍攻,我們手無寸鐵,仿佛只有等著滅亡。我們自己的教友沒有熱誠、沒有堅持,也失卻了跟基督的關係、不明白教理……
然而保祿宗徒提醒我們:
諸聖殉道嬰孩 -- 香港的嬰兒
那時,黑落德見了自己受了士們的愚弄,就大發忿怒,依照他由賢士們所探得的時期,差人將白冷及其周圍境內所有兩歲及兩歲以下的嬰兒殺死,於是應驗了耶肋米亞先知所說的話:「在辣瑪聽到了聲音,痛哭哀號不止; 辣黑爾痛哭她的子女,不願受人安慰,因為他們不在了。」(瑪竇福音 2:16-18)
12月28日,教會慶祝「諸聖嬰孩殉道慶日」。當日黑落德王為了自私的原故,害怕生命(耶穌基督)而犧牲眾多嬰孩的生命。今天不斷被殺害的嬰孩在哪裡?你看不到他們,因為他們在未見到陽光的一刻,在吸過第一口氣之前便被殺害。
[文章分享] - 基督徒依照教會訓導選舉代議士的責任
自從湯漢樞機早前發出呼籲,提醒信友在投票時需考慮候選人會否支持一些有問題的法安時,不少人藉詞攻擊湯樞機。最令人不解的是,其中不少是青年信徒。在網上的討論中,發現他們對教理、性別認同、個人自由、社會公義等都有偏差的理解,都被世俗的相對主義所影響。不少人都掉進了教宗所警告的「 相對主義的獨裁」( Dictatorship of Relativism) 這陷阱中。
公報報第3744期第10頁刊登了一篇文章,筆者認為作者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並且解答了好些網上的論點在誤導說湯樞機沒有就大陸教會被逼害發言。 重點 及[點評]
《基督徒依照教會訓導選舉代議士的責任》 作者:余睿章 (原文請看公教報)
湯漢樞機於十一月六日發表牧函,呼籲信友在各級選舉中,「考慮候選人對於家庭和婚姻議題的立場,作為選舉議員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
就湯漢樞機被畢業學生抗議一事的反省
湯漢樞機日前出席明愛專上學院的畢業禮,有畢業學生就早前湯樞機就區議會所作的呼籲抗議。
有關於湯漢樞機在出席大學被舉牌抗議一事,筆者建議大家看看這篇 2013年的 新聞。
當年比利時 Andre-Joseph Leonard 總主教 (剛退休了) 被FEMEN 組織的人無上裝撥水抗議。總主教當時只是保持坐著,祈禱。抗議者潑水的水樽刻意用聖母形狀以作諷刺,總主教事後檢起來親吻這個聖母像。
回應前「停一停、諗一諗、祈一祈」
近日網上有不同的聲音。大家都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大家的言論自由,在網上各平台議論。
先是上主日港島區明愛賣物會所發生的事件。當中有自稱是大學工作者的人,引用豐富的知識與學問來剖釋香港天主教區過去港府前世今生的關係;有的則批評主教湯樞機當天大讚林司長時多麼的荒唐、並狠狠地發表其觀點與解釋;有的聲音批評林司長發表時背後兩位神長的笑容,甚至出言說出他們是魔鬼的化身;有的則搬出ABCDE等教理。
後則是這個星期的教廷醜聞、教區主教湯樞機的牧函。先是說湯樞機干涉政治、不再政教分離甚至明顯與政府勾結、搬出教宗方濟各的一句說話作反駁、然後又再回到基本步 -- 大談同性婚姻問題;同樣,又有人會引用聖經、教理與歷史,令討論更激烈。
以上幾項「議題」日前在facebook各群組中引起熱烈討論,個個「議題」的留言多達一百多個,大家各執己見、針鋒相對。筆者只想就這個情況回應一下。
[最新消息] 湯漢樞機有關即將舉行的2015年區議會一般選舉及日後各級選舉之呼籲 + 更新
[讀者來函] 《論望德》:給林鄭月娥的公開信
《樂山樂水》編按: 本網一位讀者撰寫了一封給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公開信,並希望透過《樂山樂水》這個平台公開。以下為該讀者的原文:
11月1日諸聖節,教會慶祝天上諸聖。在這遠久的慶日中,福音選用了《真福八端》(瑪竇福音5:1-12)。恰巧地,本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在當日的明愛賣物會同樣引述該福音,雖然 政府新聞網 沒有記載,但當場林鄭臨場「爆肚」的這段也被其他傳媒引述了:
林鄭月娥︰「很感謝湯漢樞機,剛才給我鼓勵的說話,我今早已經去了望彌撒。今早福音是《真福八端》,《真福八端》第八端有人話很適合我,第八端是話,『為義被難真有福』, 因為在天堂已經預留了位子給我。事實上今天特區政府,要堅持正義工作,往往都會被責難。」
本人投稿至《樂山樂水》並不打算討論林鄭月娥的功過,但她以上的說話明顯相反天主教的信理。作為一名(多事的?)教友,筆者認為對一個公開表達錯誤教理的社會名人,在某程度上有責任作出提醒。以下是本人一封寫給林鄭月娥女士的公開信,這信也將寄給她的辦公室,希望能她能細想。
*本人今日(11月3日)下午已將郵件寄出,如無意外應該明天會收到。
金錢萬能?給小學生的問題
上課時的一段對話:
老師: 如果有人請你做一些壞事(例如犯法的事),說會給你一些錢財作為報酬,你會為他工作嗎? 學生們:(大聲齊心地) 不會! 我們不應該做壞事。
老師: 如果有人說想觸摸你身體的私人部位,可以嗎?
一起捍衛我們的十字牌牛奶
早一個星期前十字牌牛奶頻頻「出事」,令筆者感到十分憤怒,又或者應該這樣說,筆者替修士很不值。相信不少教友都會知道十字牌牛奶的故事,它是自上世紀60年代,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創立的本土品牌,是修士們的心血。
去聖堂應著什麼?!(笑話一則)
前陣子在聖堂的衣著爭論竟然在新聞也有討論,作為教友,你既意見又是怎樣呢?突然想起早前和外子的對話,真較自己有點慚愧,但也和大家分享吧。 (内容稍有修改,純為筆者憑回憶創作(^O^;))
筆:(八卦mode)喂喂喂,你有無留意阿邊邊個逢星期日都著到好浮誇?!同埋另外邊鬼個好似得一件衫咁,個個星期都係咁著同配搭?!
外:有乜問題?我唔覺得有乜特別。
筆:(心想:講八卦的壞念頭又被打沉。Fashion 嘅嘢真係唔應該同這個男人講!) 我覺得佢地好似好奇怪咁,又或者好似好“標奇立異”咁囉!
人靈遠離真理 你們痛心嗎?
這幾天,facebook的朋友不是更改「彩虹頭像」便是打「#LoveWins」的TAG。說真的,筆者也很想執筆評一評這事,但奈何典型香港人的時間實在有限,唯有日後再撰文。不過,Prudence反而想特別藉着今天 — 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的慶日,與各位分享筆者的小小感受。
抉擇
近日聽到一位前輩分享,她與筆者分享了一篇多年前內地高考滿分的作品,也望能與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思考思考。
不容錯過:李斌生主教的「身體神學」課
本網誌幾位作者也同樣參加了的課程,內容精彩生動,不容錯過。六講是連續的,不一樣喔!希望大家也能參加^o^
Dolce & Gabbana :少有的宣言
其實本文不是說這名牌的產品,而是談談品牌的創辦人 Domenico Dolce 及 Stefano Gabbana 在最近一次的訪問中。最近他們二人接受意大利文雜誌 Panorama 訪問,內容引起頗大的回響。
90歲賣報紙的婆婆 揭示人情冷暖
在香港多個地鐵站的閘口,每天早上都會有不少公公婆婆向你伸手,為的是拿取一份看完的免費報紙;而在台灣的一個捷運站,則有一名婆婆坐在閘口,為的是賣出報紙。
再論曙暉.回「《曙暉來訊》林覺浩回應」一文
警告:長文!
自從所謂 Web 2.0 的概念興趣,人人均可在互聯網上發表意見,各種正確錯誤意見都在流傳。如果因為看到有錯誤意見就要馬上更正,那一日三十小時都不夠用。
普通意見如是,信仰道理更甚。即使有能力如保祿宗徒,面對著希臘人,都不可能把所有人導向真理。這是人力所限。然而近日收到讀者的電郵,告知《曙暉》有 文章 回應我們三個月前的《 天主教大專聯會曙暉專題的錯誤》,說他們內容會誤導其他教友,那筆者覺得都應有點回應,無論是應還《曙暉》一個公道,作學術及信仰討論,還是要重申筆者立場。而且既然林會長為了筆者的一篇短文,特別抽空落筆千字賜教,筆者不勝感激之餘,亦不能毫無回覆。
可以只愛主不愛人嗎?
與柏克樞機的訪問.三:男性新福傳的出路
柏克樞機:對。 **一個重新吸引男人投入的方法就是恢復禮儀的尊嚴。當男人看到神父必恭必敬地以基督之名行動就會有所回應。男人不會因為神父搞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表演而有所回應。以一個恭敬的方式獻彌撒在整個教會史長久以來都在吸引著男人。
我們需要給男人有關彌撒本質的教理培育。就如我所提到,教理培育一直都很差,尤其是男人的教理培育。 對男人的教理培育及恭敬地舉行彌撒可以造成很大的改善。 明顯地很多男性在回應著羅馬禮的特殊形式,就是梵二改革前的禮規。
與柏克樞機的訪問.二:教會及男性新福傳
柏克樞機: 教會變得非常女性化。 女人當然是很好的。他們很自然會回應邀請而活躍於教會。除了神父以外,至聖所變得全是女人。 很多地方的堂區的活動甚至禮儀都被女人影響而變得非常女性化,而使男人都不想參加。
與柏克樞機的訪問.一:男性在現代社會的危機
柏克樞機:我認為在過去這50年左右,男性對於在婚姻聖召,及整體在教會的生活都有所困惑。這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由1960年代開始攻擊教會及社會的極端女性主義使男性被邊緣化。"
撒嬌女人最好命 ?! (二)
續前篇: 撒嬌女人最好命?! (一)
坊間或網路上均不乏那些「男人只愛蠢女人」、「只有撒嬌才能捉住男人的心」、「女人要溫柔才能俘虜男人」、「再聰明的女人也得扮蠢來維護男人的自尊」……彷彿女人總是要改變自己來迎合男人。
「所有宗教所宣講的都一樣」
“There is a phrase of facile liberality uttered again and again at ethical societies and parliaments of religion: “the religions of the earth differ in rites and forms, but they are the same in what they teach.” It is false; it is the opposite of the fact. The religions of the earth do not greatly differ in rites and forms; they do greatly differ in what they teach.” — G. K. Chesterton (Orthodoxy)
英國作家 Chesterton 一百多年前的這句說話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合用。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說「世上的宗教相異的是禮儀和形式,他們所宣講的都是一樣」這些錯誤。可惜的是,現在連很多神職、修道人以為所有宗教都一樣,就好像信所有宗教都沒有分別。更愚蠢的是有些天主教的修道人向佛教或 New Age 取經學習祈禱默想,就好像醫生向巫醫請教使用抗生素的用法一樣,然後說所有醫術都一樣。在不否認巫醫青蛙藥的效力時,我認為使用抗生素卻不是他的強項。
[圖片故事] - 我的繼任人會在獄中死去
撒嬌女人最好命?! (一)
元旦日,趁兒子小睡時,我如常準備晚飯,一不小心,割到尾指流血,馬上按住傷口用水沖洗。及後聽到兒子的哭聲,大概是剛睡醒叫人來的聲音吧,外子已放下手上蠻急的工作,在房間哄兒子。本來還很冷靜地告訴外子:「我整親手指,流血。」不知道因為聽到兒子哭還是傷口真的愈來愈痛,開始大喊和哭起來……
閱《世人皆是罪人,但同志不是罪犯》有感
有時香港的教友也頗為「幸福」,因為香港的教會基本上都不需要像其他地方教會般在公眾場合正面地討論不同的議題,如「同性婚姻」(台灣教會)、「人工抗孕」(美國教會)、回教徒對基督徒的逼害(非洲及中東教會)、無神論的迫害 (歐洲及美國教會)。然而這種「幸福」並不見得是甚麼好事。在美國教會反對奧巴馬的醫療改革中,教友加深了對會對人工抗孕教導的認知;香港教友總是有點懶洋洋的感覺,當未殺到埋身都未知痛。
為何通靈板唔掂得?
筆者早陣子從網上看到外國傳媒報道,指受到上月萬聖節上映的電影《Ouija》影響,令玩具通靈板大賣;一名愛爾蘭神父則警告切勿購買這類通靈板送禮;筆者今日想分享這位神父的解釋,並說說這個既恐怖又邪惡的話題:通靈板。
今年10月外國上映一部與通靈板有關的電影,令模仿戲中的通靈板玩具銷量激增三倍,成為今年熱門的聖誕禮物。不過愛爾蘭一名神父呼籲,切勿買這類通靈板作聖誕禮物。
有西洋碟仙之稱的通靈板(Ouija),與碟仙或銀仙相若,都是招魂的工具。 《愛爾蘭獨立報》 報道,一名來自都柏林一名鑽研神秘學,並擁有驅魔資格的天主教神父警告,若玩真正的通靈板是件十分恐怖的事。
寫於陳樞機自首之前夕
筆者知道部分讀者未必很關心政治,關心的也未必支持公民抗命,支持的也可能不贊同現在的佔領運動。然而無論各人的立場如何,事實就是, 陳樞機 已準備好明天(12月3日)去自首。
筆者第一個聯想到的是聖若望福音對於耶穌苦難的敘述。先旨聲明,筆者絕對不同意將耶穌化為一個單純為窮人發聲,以改變社會為目標,最後卻失敗而被當權者殺害的革命者。這種以廿一世紀眼光看回公元初世紀的觀點是很膚淺的:因為這種看法首先將耶穌的超性的工作忽視了,也忘記了耶穌的十字架是他的勝利而非失敗1。然而筆者看到聖若望筆下的耶穌及今日的陳樞機的相同處,就是他們是在不公義的制度下,刻意地以一名無罪的公義代言人,審判這個不公義的世界。
當然耶穌的受難史應該由他和門徒的逾越節晚餐開始,然而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來自 J.S. Bach 的《聖若望受難曲》的開頭,就是如下:
魔鬼在細節 - 傳媒又一次扭曲教宗
續論另一篇「信住先!」的文章
同性戀行為道德上錯誤,是因為它違反了性在人性中的目標。而同性戀傾向,像所有其他人性的軟弱一樣,本身並非道德錯誤,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其中一個例子是,我們包容有酗酒傾向的人,是應該幫助他們擺脫這傾向,還是讓他們醉酒駕駛。
有關於同性戀問題,最近 Ignatius Press 出版了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近代史的書《Making Gay Okay》,作者 Robert Reilly 只取用倫理道德及法律的原則,解釋同性戀運動在近年在美國社會如何破壞家庭及社會制度。Reilly 不利用天主教教理是因為 1.) 證明同性戀性行為及其推廣是道德上錯誤,這是所有信仰的人都合用的,及 2.) 同性戀性行為的錯誤是 pre-religious 的,就是宗教前問題,不需要神律,只需用自然律則可解答。
如果大家有留意, 天亞社中文網 一向取態左傾,著重主流社會意見多於教理及教會傳統。近日刊登了一篇作者自稱是「香港一位天主教徒」,名為「雷孟」的 文章。這一篇同樣是要我們對同性戀運動取採「信住先!」的態度。
「雨傘運動」及基督徒(2) -- 法律、良心、道德及公民抗命的原則問題
上回 講到,我們無法就單純「犯法」去判斷對錯,最起碼我們需要知道「犯法」的內容,因為「犯法」是法律上的問題,而「對與錯」是道德上的問題。尤其是作為基督徒,我們要知道人的法律有可能出錯,而我們的最重要的目標是守天主的法律。
「雨傘運動」及基督徒(1) -- 守法原則問題
香港近日的「雨傘運動」引起全民關注,甚至不少外國傳媒甚至戰地記者也來到取材。自然間,同時這也引起一系列道德、法律、以及良心問題,基督徒的觀點應該如何?有關於社會公義的文章已經有很多,筆者不打算在這篇文中討論,反而筆者希望在這裡先討論一下,個人良心在考慮道德及法律問題時的角色。
有關良心,七月時警務處長曾偉雄曾發表了一段很有趣的言論:「所謂良心究竟係咩?係好危險的事,因為你的良心我的良心都唔一樣,甚至有人覺得我冇良心,係咪?只要警隊係嚴格依法辦事,就不會出現大家可能擔心的違背良心行為。」曾先生的反問自然沒有答案,就如比拉多問耶穌的「真理是甚麼?」一樣,但基督徒的確需要問這個問題:究竟良心、法律及道德的關係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