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憐憫眾生,因為你是無所不能的,你假裝看不見人罪,是為叫罪人悔改。的確,你愛一切所有,不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如果你不願意,甚麼東西能夠存在?如果你不吩咐,甚麼東西能夠保全?愛護眾靈的主宰! 只有你愛惜萬物,因為都是你的。」智慧篇 11: 24-27

四旬期是我們為準備復活節的日子。我們在這四十天,按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效法耶穌守齋四十天,我們克己、守齋、補贖、協助窮人。我們平日都應該有做這些事情,但四旬期更提醒我們要更加熱切地克己守齋。
聖伯爾納鐸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寫道:「impassibilis est Deus, sed non incompassibilis」 ——大概就是「God cannot suffer, but can suffer with. 天主本身不能受苦,但能夠一起受苦」。正正是這原因,「厄瑪奴爾」——天主與我們同在——就是天主親自和我們一起受苦。天主和我們一起受苦,是因為愛。我們相信,祂既願與人一起受苦,就是祂願意我們都能走到祂前,和祂在一起。
耶穌的整個傳教生涯,以四十天嚴齋開始,直到十字架上,祂以聖詠22/21 進入了人性最痛苦之處:「我的天主, 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聖子是天主聖三的一位,祂永遠與聖父、聖神同在,即使在十字架上,聖三都保持共融。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是以人類最高大司祭的身份向天主呼喊:對人來說,還有甚麼比和天主分離更為痛苦?
聖子本身不能受苦,但祂也卻降身成人,與人受苦。我們每一個個別的人,也不能受盡所有的苦難,但我們能藉著在教會內克己守嚴齋做補贖幫助窮人,稍微參加基督的身體——教會與世人共同受苦的功勞。

今年,我們尤其能夠將這四旬期的一切克己補贖,獻給中國教會。中國教會的苦難看似永不完結。我們可能失望,但不能絕望。一如保祿宗徒所說:
但我們是 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 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 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格林多後書 4:7-10)
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走到中國教會受苦,或親自幫助及安慰忠貞的教友神職。但我們每個人都能為他們獻祈禱、做補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