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要常常喜樂!」保祿宗徒在寫給斐理伯信友的書信中是這樣勸勉基督信友。但現實上,我們的生活充斥着令人難以喜樂的事:我們工作不順利、和朋友有誤會、跟家人有衝突、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長輩離世……
與保祿宗徒的勸勉相反,佛家因此認為「生老病死」皆苦,連「生」也是苦的。另外也有不少當代思想,說人生本身毫無意義,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生命添加意義。但事實上,如果生命本身並無意義,要個人刻意添加,這種外加的意義亦只是一種自我麻醉,根本上就只是在欺騙自己要辛勞過活,倒頭來還只是一場空。 保祿宗徒的說話則相反,他在提醒所有基督徒,我們的生命即使困難,也是值得喜樂的。
因為天主親自取了一個肉身成了一個人,在窮困中出生,在羞辱中死去,但結果在光榮中復活。耶穌基督不是過了富裕一生所以空口說白話,保祿宗徒傳教以外還要辛勤織網,以養活自己。以我們現代人的標準來說,他們的生活毫不值得喜樂——因為我們不懂得何為喜樂。我們不懂得喜樂,是因為我們將我們生命的準則放在現世的價值中。然而,基督的降世、受難、死亡、復活正正是提醒我們,基督帶來的救恩並不在此世完全實現。祂將要領我們往更美好的地方——如果我們願意放棄現世的話。一如基督所說的比喻:「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他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 (瑪竇福音 13:44)
同樣道理,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以領我們到天國的事物,其他的都要「𧶠掉」。這不是消極的生活,而是積極地準備進入天國、準備過一個真正喜樂的生活。有些信友花過多的時間在聖堂服務,卻忘掉家中的親人;有些信友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信理,卻忘掉信仰的實踐;有些信友追求增加教會在社會的聲音,卻把信仰的本質都埋沒了……這些種種,雖然當中都是出自一些良好的意願,然而當良好的意願卻慢慢地將天主對各人的召叫都排除在外,途徑變成了目標、人取代了天主,天主成了我們尋找現世福樂的工具。結果是,世界不能給予恆久的安慰,我們最終失卻了喜樂。
保祿宗徒提醒我們,我們能夠喜樂,是要「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斐理伯書 4:6-7) 這喜樂不是現世所能給予的,也只是來自耶穌基督。
禮儀的重要性,在於它為我們打開天國的門,讓我們在此世稍為窺視天國的那一邊。禮儀之所以要和日常生活所見的不同、我們祈禱要進入內室,正正是要提醒我們,我們要尋找天主必須要離開現世——即使只是稍稍地暫時地放下世俗的煩惱。這是人性的要求。
我們禮儀中所體驗的,要帶到生活當中。我們要明白我們不能賺盡世間財、要明白人生必然有悲歡離合、命運不必盡如人意……但我們記得,我們的喜樂最終就在天上:我們到天國將一無所缺、永享福樂、眾人永遠在天主內共融。現世的辛勞不幸是暫時的,只有當我們相信十字架是永恆不變的道理,我們才能終有一日達到永遠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