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釋經新解和教會教理

·

近年無論在信仰背景的書局或商業書局, 都出現林林總總的「聖經新解」的書,它們嘗試以「新的眼光」去解讀聖經,又或拿一些偽經去推翻現有的福音,其中不乏一些相反信仰傳統的觀點,它們 看似很吸引人,也為廿一世紀的讀者感覺較「貼地」、較 relevant,例如:耶穌是一個失敗了的革命家、耶穌的目的是要推翻結構性的宗教、耶穌要建立的是「天國」而非「教會」,並 宣稱這才是「歷史的耶穌」、「真實的耶穌」。因為四部福音並不是新聞記錄,當中很多片段是福音作者或初期教會按自己的想法後加進書的;所以我們平日在教會聽到的「福音書的耶穌」是在保祿傳教後被神化了的耶穌,並不是真實的。

428px-bloch-sermononthemount

這些論調的下一步很多時就是提出,既然信友是跟隨耶穌的人,那麼我們不必拘泥於在紙上的神話,而要找出「歷史的耶穌」,跟隨這「真實的耶穌」。所以我們要從釋經考古的方法找尋出「真實的耶穌」,並不要害怕放棄教會傳統一向所宣講的「福音書中的耶穌」,因為這才是真正跟隨耶穌的道路云云。但總括而言, 這些論調的大原則就是要除去信仰的「神聖」,將聖經中的一切超性的事件都斷定為後人的添加

這樣的論調,已被不少聖經學者及神學家反駁及解釋過。其中深入淺出的可看由若瑟.拉辛格樞機 (Joseph Cardinal Ratzinger) 所著的《納匝肋人耶穌》 (Jesus of Nazareth) 三部曲 (第 部),這部書不算是神學或聖經的學術著作,卻是拉辛格樞機作為神學家的信仰之路。書中內容詳盡,實在不能在這裏道盡。

我們要明白的是,如果我們相信聖經是天主的聖言、是天主默感所成,那麼我們研究聖經也不可能缺少信仰的目光,要相信聖經能幫助我們認識耶穌,「這聖經能使你憑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信德,獲得得救的智慧。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弟茂德後書 3:15-16),也一如耶穌的第一代宗徒若望所說:「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若望福音 20:31)。但如果相反,我們不相信聖經中所表達的是真實耶穌的訓導,那麼我們跟隨耶穌這個人還能靠甚麼呢?說到底,我們的基督信仰就建基於信仰的傳承:即聖經及教會傳統上。如果我們同時否認兩者,那我們如何確保自己還保持着基督仰呢?

我們要明白:福音中的耶穌就是歷史中的耶穌、真實的耶穌,兩者並無衝突。教會所宣講的耶穌——全人類的救主、真人真天主——就是在二千年前走在巴勒斯坦地、被釘在十架上的耶穌。

PopeBenedictXVI_portrait-NataliaTsarkova

另外,筆者近日讀到以下一段拉辛格樞機的講詞,也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耶穌訓導、聖經記載、及釋經學的關係:

……在神學反省中,我們沒有需要去深入探討這些討論 [註釋:聖經章節源流的討論],因為一個有着教會信仰的人視聖經為天主聖言,一句章節是否有效並不取決於它的考古假設中最古老的形式及源頭。每個長時間關注釋經學的人都知道這些假設是如何短命的。 聖經記載耶穌的一句說話不是因為多數當代釋經學者都認為它是耶穌的話使令它成為必信的;而在相反的情況下 [譯註:即多數當代釋經學者不認為它是耶穌的話] 也不會使它無效。它是有效,因為聖經是有效的,而因為聖經告訴我們這出自耶穌的口。用另一種方法說: 它的有效性不是一些假設建構的結果,即使這些假設非常有根據;而是由於這說話被列於聖經正典之中,這是教會的信仰中把它當為天主聖言,而天主聖言就是我們存在的最信靠基礎。1

簡而言之, 雖然研究聖經章節的源流和發展是很重要,但這些源流發展的研究不應作為我們推翻我們信仰的藉口。尤其是這些釋經學中,新的學說不斷出現,也不斷被更新的學說推翻,缺乏學術背景的人難免覺得聖經失去基礎。而即使對學術圈中的人,也容易受這種不斷變化的思潮影響。

如果我們相信聖經是天主聖言,那麼聖經的源流發展學說不應左右我們對教理的認識及主耶穌的信德,反而應該是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教會傳統的道理。我們也不必不斷追求「新解」以滿足好奇心。我們是基督徒,是要跟隨基督學習的人;而將耶穌基督的面貌保存得最真確最完整的就是在教會的傳承中:即聖經及教理。教會就是耶穌親自建立,讓所有的人能夠在她內認識祂。耶穌不是留下一本謎語讓人猜度祂的教導;反而耶穌升天後便派遣聖神,帶領教會,讓一眾信友都能藉教會的聖經和傳承看到基督的面容,能與基督相遇。

the-agony-in-the-garden-from-a-14th-century-book-of-hours-bl-egerton-2781-f-136v


1. “we have no need to pursue these discussions further in a theological reflection because for one who in the faith of the Church reads the Bible as the Word of God, the validity of a given statement does not depend upon the historical hypotheses concerning its most ancient form and source. Everyone who attends to the findings of the exegetes ove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knows how short-lived these hypotheses are. A saying of Jesus reported in the Bible is not made binding on faith because it is acknowledged as Jesus’ word by the majority of contemporary exegetes, and it does not lose its validity when the opposite is the case. It is valid because Holy Scripture is valid and because Scripture presents it to us as an utterance of Jesus. Said in other terms: the guarantee of its validity does not result from hypothetical constructs, however well founded they might be, but from inclusion in the canon of Scripture, which in turn the faith of the Church avouches as the Word of God, that is, as the trustworthy ground of our existence.” (Joseph Ratzinger, “The Primacy of Peter and Unity of the Church,” in Called to Communion, 58-59.)

分類: 信理

相關文章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二)
我們在這裡將繼續研讀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年給教廷成員的 …
李鏡峰主教:《慈悲聖年——聖神降臨節牧函》
中國教會在近幾十年一直多災多難,不少老教友、忠信的主教神父都 …
教宗本篤十六世退位3周年
昨天2月28日是教宗本篤十六世退位3周年。在筆者心中,這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