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釋經新解和教會教理
近年無論在信仰背景的書局或商業書局, 都出現林林總總的「聖經新解」的書,它們嘗試以「新的眼光」去解讀聖經,又或拿一些偽經去推翻現有的福音,其中不乏一些相反信仰傳統的觀點,它們 看似很吸引人,也為廿一世紀的讀者感覺較「貼地」、較 relevant,例如:耶穌是一個失敗了的革命家、耶穌的目的是要推翻結構性的宗教、耶穌要建立的是「天國」而非「教會」,並 宣稱這才是「歷史的耶穌」、「真實的耶穌」。因為四部福音並不是新聞記錄,當中很多片段是福音作者或初期教會按自己的想法後加進書的;所以我們平日在教會聽到的「福音書的耶穌」是在保祿傳教後被神化了的耶穌,並不是真實的。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二)
“我們在這裡將繼續研讀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5年給教廷成員的聖誕講辭。
本篤十六世:我希望反省的今年最後的一件事情是,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閉幕40周年的慶祝。這回憶提出一個問題:這大公會議的結果是甚麼?它有被良好地接納嗎?在承認大公會議的前題下,甚麼是做得好的而甚麼是不足或做錯了的?有甚麼還未做嗎?沒有人能否認在教會大部分地方,大公會議的推行都有點困難,都不希望就如一個偉大的教會聖師聖巴西略在尼西亞大公會議後所,形容那數年間所發生的情況:聖巴西略將教會的情況比喻為在黑暗中風暴的一場海軍戰事,這樣說:「互不同意的刺耳呼聲此起彼落,那聽不明白的耳語、沒有停止的爭吵發出令人混亂的嘈音差不多充斥著整個教會,以那些多餘的或錯誤的誤導著信仰的正確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