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傳承

釋經新解和教會教理
近年無論在信仰背景的書局或商業書局, 都出現林林總總的「聖經新解」的書,它們嘗試以「新的眼光」去解讀聖經,又或拿一些偽經去推翻現有的福音,其中不乏一些相反信仰傳統的觀點,它們 看似很吸引人,也為廿一世紀的讀者感覺較「貼地」、較 relevant,例如:耶穌是一個失敗了的革命家、耶穌的目的是要推翻結構性的宗教、耶穌要建立的是「天國」而非「教會」,並 宣稱這才是「歷史的耶穌」、「真實的耶穌」。因為四部福音並不是新聞記錄,當中很多片段是福音作者或初期教會按自己的想法後加進書的;所以我們平日在教會聽到的「福音書的耶穌」是在保祿傳教後被神化了的耶穌,並不是真實的。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二)
我們在這裡將繼續研讀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年給教廷成員的聖誕講辭。在 上文,我們已一起看了教宗講及關聖體及朝拜的課題。 今次我們開始進入了這篇講詞的精華:教宗本篤集中於我們該如何理解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正正是這裡談及的內容,使這篇講詞為本篤整個的教宗任期 (pontificate) 建立了建礎。我的 重點 和[筆記]。 [繼 上文] 我希望反省的今年最後的一件事情是,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閉幕40周年的慶祝。這回憶提出一個問題:這大公會議的結果是甚麼?它有被良好地接納嗎? 在承認大公會議的前題下,甚麼是做得好的而甚麼是不足或做錯了的? 有甚麼還未做嗎?沒有人能否認在教會大部分地方,大公會議的推行都有點困難,都不希望就如一個偉大的教會聖師聖巴西略在尼西亞大公會議後所,形容那數年間所發生的情況:聖巴西略將教會的情況比喻為在黑暗中風暴的一場海軍戰事,這樣說:「互不同意的刺耳呼聲此起彼落,那聽不明白的耳語、沒有停止的爭吵發出令人混亂的嘈音差不多充斥著整個教會,以那些多餘的或錯誤的誤導著信仰的正確教義……」( De Spiritu Sancto, XXX, 77; PG 32, 213 A; SCh 17 ff., p.524) [到了今天,我們不應存有幻想:梵蒂岡第二大公會議並沒有被完整地執行。或者就如十一年後 薩拉樞機所說,我們還未見到大公會議所預期的果實。] 我們不想將這戲劇性的描述套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的那段時間,但的確在那時間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值得反思。 這問題出現了:為甚麼在教會的大部分地方執行大公會議都這樣困難? 那就要在乎正確理解大公會議的方法——或如我們今天會說的——就是它的詮釋法 (hermeneutics),就是去理解及應用它的正確鑰匙。 執行大公會議的困難在於, 事實上,有兩種相反的詮釋法,它們對立而彼此爭論。一種導致混亂,而另一種,靜默的,卻越變得可見,並不斷結出果實。[如何理解大公會議將成為我們如何執行它的基礎。錯誤的理解只會導致錯誤的執行,使信友混亂,聖召下降,教會失去她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