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教信友都不敢公開自己的信仰,也不願向其他人解釋天主教會的大公信仰。不少人害怕自己的信仰會得罪別人,使他人覺得天主教只有硬生生的教義。他們常說,只要他們行好事,別人就會看到他們的信德。或者更差的情況是,認為只要他人做好事,不信奉天主也能上天堂:這是 Pelagian 的異端,連教宗方濟各也批評的錯誤想法。
對初期教會來說,信友既然因着基督復活的恩寵,充滿了基督徒的喜樂,他們怎能將這喜樂收起來,不分享給人呢? 宗徒大事祿有這樣的記載: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 」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 走近這輛車子!」
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 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 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 』
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 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 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 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 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 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 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
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 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出現在阿左托,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宗徒大事錄 8:26-40)

斐理伯宗徒毫無猶疑地向外教徒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他不是先在他面前做好事,而是確確實實地將天主降世救人的道理講解給別人。這不代表斐理伯宗徒沒有良好的品德,然而宗徒卻願意以福音為真正的訊息,而自己的良好品行則是基督福音的證據,以表現這福音的偉大恩寵。 (參閱 厄弗所書 4:21-24)
教會一直勸勉信友積極解釋基督福音,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這樣說:
全體基督信徒,要恆心祈禱,同聲讚美天主,把自己奉獻為神聖的、悅樂天主的活祭品, 在世界各處為基督作證,並且向追問的人解釋自己心內所懷的永生的希望。 (《教會憲章》 n.10)
事實上,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也重覆着教會二千年來的訓導,強調進入天主教會的重要:
大會謹遵着聖經和傳統,強調 這一旅途中的教會,為得救是必需的。因為得救的惟一中保和途徑就是基督,祂在自己的身體內,和我們在一起;祕曾親口明白地訓示信德及聖洗的需要,同時確認了教會的需要,而聖洗則是進入教會之門。所以, 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 (《教會憲章》 n. 14)
既然我們現在這個旅途中的教會、這個征戰中的教會 (Pilgrim Church, Church Militant) 為得救是必需的,我們更不應害怕將這基督的福音光明正大的傳給別人。正如在以上斐理伯宗徒的對話,別人沒有指教的話,又怎能明白聖經所說的道理呢?
聖經不是死板的一本書,而是活生生的天主聖言。我們對天主聖言的認識不能單靠自行研讀,卻要靠着生命中的相遇。信友們應充實自己對信理的認識,使自己按福音勸喻生活,讓身邊的人能透過我們跟主耶穌相遇。一如聖若望宗徒所說的:
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 生命的聖言,就是 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這生命已顯示出來,我們看見了,也為祂作證,且把這原與父同在,且已顯示給我們的永遠的生命,傳報給你們-- 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祂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望一書 1:1-4)
我們應該喜樂地分享基督的福音,將我們「瞻仰過」的天主聖言分享給身邊的人,好讓他們都能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