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 提到林肯教區在禮儀上的取態如何有助聖召發展。最後我們會看看他們的天主教教育及原作者的總結。 原文。
天主教教育 #
雖然我將這題目放在最後,但其實教育在很方面都是林肯教區成功的基本元素。 Glennon Flavin 主教對其教區的願景使孩子們能夠以一個大眾可付擔的價錢進天主教學校,去接受由修女和神父教授的真正天主教道理,這是整個教區福傳的構成部分。[和香港情況不同。我們大部分的天主教學校都是津貼學校,即學校接受政府津貼,故此學生進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都是不用付錢的。而事實上,津貼學校比官立學校多。但在美國的情況卻不同。以筆者所認知,美國的學校要不是官立學校,要不就是私立學校。故此,進天主教私立學校是可以很貴的。但另一方面來說,在香港津貼學校,包括天主教學校,某程度仍要受政府的監管及在課程上跟隨政府指引,但在美國的天主教學校則自由度大很多。如果這些資料有誤或有補充,讀者不妨留言告知!]
當林肯教區的天主教信友人口少於10萬,他們給信友提供了27所小學及6所中學去教育下一代。更重要的是,每一所教區學校都有起碼1至2名修女,而所有天主教學校都有起碼一個神父負責。

如之前提過中學的神學班只由神父及修女教授。舉過例,聖庇護十世學校,一所在林肯教區的天主教中學,有超過1200個學校,學校負責人包括4個修女(穿著傳統會衣)及15個神父,他們總是穿著神職衣服。每一個新晉鐸的神父都可預期在中學教書起碼5年。被派往有天主教學校的小鎮的神父也被預期到那學校教書。
其他教區可以要求學校每周有一次彌撒,有些可能一個月一次;但林肯教區不同,該教區的學校是要每天為全學校舉行彌撒的。 [香港的教區學校呢?一年兩次?三次?就是開學、校慶、暑假前。連聖誕節都只是「祈禱會」。這當然效果有限。]
但是,沒有另一樣例子更能表達林肯教區對未來的投入:他們的教區學校的學費是全美國最低的。舉個例子,聖德肋撒天主教學校每年學費是每個學生 $100 美金 [私立學校的學費是每年 800 港元以下,在香港書簿費也付不了。],這還是一所活躍的學校,校長是個穿會衣的修女。

就像一個當地人解釋,「這些優良、穩固的天主教學校是教區的根,而會不斷地滋長修道聖召和良好的公教徒,這都是因為我們神職、教區職員及平信徒的功勞。」
為甚麼其他教區不學林肯教區? #
為甚麼沒有更多的教區去學習林肯教區是一個奧秘。但的確有些人會看漏了眼。
林肯教區是一個很鄉郊的教區。她有異常多的修女能夠幫忙以減輕學校的學費。這個相對地細小的天主教人口也造成了一個比較自給自足的族群,這和一些地域廣及人口多的地方如洛衫磯、芝加哥和紐約市很不同。

當然,也有其他原因使林肯教區的藍圖被忽視。
無疑地,很多主教、神父及平信徒會寧可放棄一個聖召的蓬勃成長,也不願重新建立平信徒和神界線,或結束很多梵二之後的創新,包括女輔祭或非常務送聖體員。這世俗推動的平等主義是很多主教在過去幾十年所熱烈鼓勵的。驕傲、或懼怕、或一些不是以救靈作為最核心的計劃,都在阻礙很多人去修正道路。或可能有些教區就是不想變回正統天主教。
我們唯有希望,及祈禱,在教會的聖統制中的人能謙遜並留心地在林肯教區找尋一些答案。這裡有份藍圖,可以重建一個活躍的教會,一個真正和蓬勃的天主教會。
看看林肯教區吧!
在教育方面,香港和林肯教區分別很大的分別,當然很多事不是可以照樣照板煮碗的抄過來;但即使如此,別人成功的藍圖必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在香港的天主教學校如何培育我們的學生呢?我們的學校有舉行彌撒嗎?我們的學校有主動教導學生教理嗎?我們的學校有資源,包括人才及書本,去解答非教友學生的疑問或質問嗎?
有些香港修會學校辦得成功的其中一個元素是因為經常都有修士修女在學校,他們可以和學生談天、吃飯、甚至踢波……但這些僅限於少數。雖說香港的神父不多,但教區是否可以和不同的修會合作呢?在香港公教學校工作的朋友不妨分享一下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