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世界主教會議,以家庭在現今世界的聖召為重點,已在剛過去的主日結束。以下是教宗方濟各於10月25日,第十四屆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的講道。
原文在 這裡。
第十四屆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
2015年10月25日常年期第30主日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書31:7-9答唱詠:聖詠126:1-2. 2-3. 4-5. 6讀經二:希伯來人書5:1-6福音:馬爾谷福音10:46-52]
今個主日的三篇讀經給我們顯示了在耶穌身上確實地啟示出來的天主的憐憫、祂的父性。

在一個國家的災難中,人民被敵人流放,先知耶肋米亞宣揚「上主救了自己的百姓,以色列的遺民。」(耶31:7)。為甚麼祂要救他們?因為祂是他們的慈父(參閱第9節[「我是以色列的慈父」]);而作為一個慈父,祂照顧自己的子女,並在路途中陪隨他們,支持那些「瞎子,跛子,懷孕的和正在生產的」(31:8)。祂的父性為他們開啟了一條往前的路,在這麼多淚水及這麼大的悲哀之後的一條安慰之路。 如果人民保持忠信,如果他們甚至在異地尋找天主的時候都保持忍耐,天主將使他們的囚禁變成自由、孤寂變成共融:人今天在眼淚中播種,明天卻在歡笑中收割。(參考 聖詠125:6[他們邊行邊哭,出去播種耕耘,他們載欣載奔,回來背著禾捆。])。
我地也就如聖詠,有表達上主救恩果效的喜樂:「我們滿口喜氣盈盈,我們雙脣其樂融融」(第2節)。 一個信徒就是一個在生命中經歷過天主救贖計劃的人。 我們牧者經驗過何謂在困難中含淚播種,以及在恩寵中獲得超乎我們力量和能力的收割時的喜悅。
致希伯來人書的選段顯示了耶穌的憐憫給我們。祂「也為弱點所糾纏」(5:2),所以祂也憐憫那些在無知及錯謬中的人。耶穌是偉大的大司祭,神聖而無玷的,但也是那取了我們的軟弱和同樣受過試探的大司祭, 與我們相似,只是沒有罪過(參考 4:15)。為了這個原因,祂是帶給我們救贖的那新而最終的盟約的中保。
今天的福音直接回應著讀經一:就如以色列因著天主的父性而獲得自由,巴爾提買也因著耶穌的憐憫而獲得自由。耶穌也剛從耶里哥離開。雖然祂也才剛開始了祂最重要的旅程,這將會帶祂去耶路撒冷,祂也停下來回應巴爾提買的喊叫。耶穌被祂的請求所動,而介入他的情況。 祂沒有單單給他援助,但卻想和他有個人的相遇。[我們不能單單給予別人所需要的外在的事物,而是真正讓人有所轉化。耶穌每次跟人的相遇,都是為了介入他們的人生,轉化他們。]祂不給他任何指示或回應,卻問他:「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馬爾谷10:51)。這看來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一個盲人不是希求視力還可以是甚麼?但,就是藉著將這問題放出來,一個直接而尊重的問題,耶穌顯示出祂想聽到我們的需要。祂希望跟我們每一個人談及我們的生活、我們真實的情況,使之再不會對祂隱瞞任何事。在治癒巴爾提買之後,主對他說:「你的信德救了你。」(52節)。基督欣賞巴爾提買的信德是多美麗的一件事,祂對我們有信心。祂相信我們,比我們更相信自己。
這裡有個有趣的細節。耶穌問祂的門徒去叫巴爾提買。他們叫那盲人時用了兩個說法,在福音的其他地方只有耶穌這樣說的。首先他們叫他「放心!」,原文的意思是「有信德,有勇氣!」。的確只有與耶穌相遇才給人力量去面對最困難的情況。第二句是「起來!」,就如耶穌對眾多祂拉住手而治癒的病人所說的。祂的門徒正正就是重覆耶穌鼓勵而解放的說話,沒有教訓他,直接帶他到耶穌前。耶穌的門徒被召這樣做,甚至今天,尤其是今天:去帶人接解這拯救的憐憫仁慈。[仁慈在原文是大楷的 Mercy,就是指耶穌自己]當人性的喊叫,就像巴爾提買的喊叫,變得越來越大, 除了使耶穌的說話成為我們的說話外,沒有其他的回覆更能師法祂的心。[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幫助身邊的人,而要用耶穌的想法,祂的說話。只有以聖言為標準,才是真正的仁慈。]受苦及衝突的時刻就是天主仁慈的時刻。今天就是仁慈的時間!
福音起碼顯示了兩種對跟隨耶穌的人有種誘惑。沒有門徒像耶穌一樣停下來。他們繼續走,好像沒有事發生過一樣。如果巴爾提買是盲的,他們就是聾的:他的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這對我們有個危險:在恆常的問題前,繼續自己做的事比讓自己煩惱更好。這樣的話,就像門徒,我們和耶穌在一起但我們並不像他般思考。我們跟他一組,但我們的心卻沒有開。我們失去了奇異感、感恩和熱忱,也有危機變得習慣性地不被恩寵所動。 我們有能力說談及祂和為祂做事,但我們離祂的心很遠,祂的心正向外接觸那些受傷的人。這是一個誘惑:一個「假像靈修」:我們走過人性的沙漠而看不到這裡有甚麼;反而我們只看我們想看到的。[教宗方濟各經常用這類的比喻,但不會指出這些比喻的背後是在說甚麼。在這裡他究是指甚麼人來說?]我們可以發展出一個世界觀,但我們不能接受上主放在我們眼前的東西。一個信德如果不能將自己放在人的生命中仍是乾的,不單不是綠洲,反而創造了新的沙漠。

第二個誘惑就是跌入一個 「被計劃的信德」。我們可以跟天主的子民一起走,但我們已計劃好我們的旅程,所有事情都舖排好了[以色列人拜金牛,就是以自己計劃的方法來朝拜天主,卻不用天主的方法。]:我們知道要去哪裡、和要多少時間;所有人都要跟從我們的節奏,而所有問題都是麻煩。我們有危機變成福音中的那「一大群人」,他們失去了耐性而斥責巴爾提買。就在不久之前,他們就斥責了小孩子(參閱10:13) ,而現在就是一個盲的乞丐: 無論誰在打擾我們或和我們不同級數的都要被排斥在外。[筆者想起了那些喜歡不停叫小朋友不要吵的「禮儀人員」。他們最愛做的就是把小孩子趕出聖堂。]耶穌,另一方面,想包括那些呼喊祂的人,尤其是那些在邊緣的人。他們像巴爾提買一樣有信德,因為意識到救恩的需要就是跟耶穌相遇的最佳方法。[我們有意識到我們需要救恩嗎?還是我們說,我們有權得到救恩?]
到最後, 巴爾提買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參閱52節)。他不是單單重獲他的視力,而是他加入了那跟耶穌一起走的團體。[甚麼才是真正的「一個團體」?教會共同的信念究是甚麼?]親愛的世界主教會議神長,我們已在一起走。我們走在同一的路上,共同將我們的目光凝望著耶穌及我們的兄弟姐妹,尋找福音在我們的時代指示給我們要走的道路為能宣講家庭愛的奧跡,我為此感謝你們。讓我們跟隨著上主所渴望我們走的道路。讓我們請求祂以祂的治療及救贖的恩寵轉向我們,這恩寵知道如何發亮,因它喚起那照邈它的那真光。永不要容許我們自己被悲觀或罪過變得暗啞,但讓我們尋找並瞻望天主的光榮,這光榮照亮著男女使之完滿地生活。 [講道完]
世界主教會議終於結束。但有關家庭的問題還沒有完結。教會仍要面對著威脅著家庭的種種錯謬,最壞的錯謬就是那些宣稱只要人過得心安理得,甚麼事都能作的講法。
巴爾提買不是喊叫說:「給我視力!」而是喊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他先承認了耶穌是真正的默西亞,他承認了自己的不足及低下,需要達味之子的可憐。我們也一樣,我們要先承認自己生命的不足,自己的家庭需要轉化:就是這種謙遜帶來信德,也就是這信德讓耶穌給予巴爾提買,及我們和我們的家庭,視力和光明。「上主的命令是光明的,能燭照眼睛」(聖詠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