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國最高法院就 Obergefell v. Hodges 案件裁定聯邦政府及所有州份必須接納同性「婚姻」,這香港教友在網上的討論也頗為熱烈。但在談及同性「婚姻」的同時,其實大家在討論其間發現另一個有關的課題也浮現出來:「性」在人性的角色。 筆者對現代社會的印象就是:
Sex is overrated but undervalued.
「性」被過度重視但價值被忽略了。現代社會認為每個人既然有性衝動,就必需要發洩;但同時「性」這回事已變得廉價,彷彿不是甚麼值得重視的東西,隨便可以交給任何人。 不。「性」不是一樣便宜消費,而是一樣我們需要追求的事。筆者要說的不是說單單要追求「性行為」一回事,而是整個「性」 (sexuality)的完滿。「性」是人性的一個部分,是我們每個人的身份,就如我們各自的其他強弱項:貪吃甜吃、勇敢、愛說笑、愛耍小聰明、不喜歡運動、對小動物有愛心……每個人的身份都有很多方面,我們的「性」也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是男是女、在性慾方面的弱點、我們和同性及異性的相處……這種種都包括在我們整個的「性」 (sexuality) 之內。所以現代社會經常只時集中於「性行為」及「性慾」只是看整個人類的「性」的一小部分,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理解「性」或我們的身份。

「性」是各人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天主造人的時候也是在造了「男人」和「女人」,「性」一直延伸到我們每人的深處,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當我們需要尊重自己及別人的「性」時,同時我們如何對待「性」也代表我們是否尊重或傷害著自己或他人。
「食慾」是為了個人生命的延續,而「性慾」則為保持人類的延續。但我們知道,在任何方面的縱慾卻對個人帶來傷害。 我們有「食慾」不代表我們應該甚麼東西都吃,反而我們需要控制「食慾」,單單在適當的時間吃好的東西;同一道理,我們有「性慾」也不代表我們必須馬上要有「性行為」;這是現代社會的人的一個盲點,也是很多教友在討論這問題時會誤入的一個陷阱。我們在討論時要留意,雖然在日常的使用上,「性」這個字很容易跟個人整個的「性」(sexuality)、「性傾向」、及「性行為」混淆,但正正如此,我們更應避免被人偷換了概念。 在理智層面將上述概念分得清楚,就幫助到我們去理解及面對我們自己各人的「性」。人有理智及意志,能夠分辨當刻我們應否跟隨食慾吃這個芝士蛋糕,或是否跟隨性慾進行性行為。我們能夠運用智德 (prudence) 和節德 (temperance) 決定及控制我們的「性」。在此方面,傳統教理稱這特殊的德行「貞潔」 (chastity)。 所以貞潔不是單純說獨身的人不進行性行為,而是指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的德行,就是已婚及獨身的人,各自因應自己的背景及當刻的實際狀況去運用自己的「性」去配合自己生命的大方向。

「貞潔」作為德行不是因為「性」是不潔的東西,反而正正是因為「性」是天主造每一個人時給予的禮物,這是非常寶貴的,不應該隨便亂用。貞潔不是負面的德行單純地「不做」甚麼,而是一個正面的德行要去達致人性的完滿。 就好像一套貴重華麗的衣裳,我們只會留待最重要的場合才穿著,而不會穿來每天迫巴士上班,更不會借出給不認識的人穿著。這正正回到基督的教訓:
「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瑪竇福音 5:27-30
主耶穌的教訓正正點出我們的「性」不單單局限在「性行為」,而是包括我們整個人:我們如何對待身邊的人,我們自己如何運用我們的「性」……我們的主不是廢除法律的人,而是完滿法律的主,他的要求其實遠遠高過法律的要求;主耶穌要求的不是守法,而是德行。

各位兄弟姊妹,貞潔是當代基督徒極度需要的一個德行。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細節好好訓練我們的智德和節德才能夠在這被色情文化衝擊著的社會中站穩。我們單單知道基督的訓導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努力執行。
「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好像一個愚昧人, 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的很慘。」瑪竇福音 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