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於2005年參加了的 普世青年節 前往德國科隆,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特來朝拜祂」﹝瑪2:2﹞。碰巧當年年初拉辛格樞機被選為教宗,在教宗故鄉之地參與世青又有另一層意義。第一次參加這些大型的國際教友活動,自然是十分興奮,尤其是可以和其他國家的青年教友一起祈禱、避靜、分享信仰,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然而在這些大型聚會,溝通語言成為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在德國世青,德語自然是主導,雖有大量英語輔助,但當然沒有可能所有德語都有英語翻譯。其中禮儀就不可能不斷地有翻譯,而德語作為彌撒的主要語言是很合理的。
到了大概最尾的一星期,當時陳日君主教來到會合香港團,他說為了讓我們能夠和全球各地的青年能夠一起祈禱,他就教我們唱拉丁文的天主經。
的確,學習以拉丁文詠唱天主經,比用其他任何語言都更為合適,《羅馬彌撒經書總論》這樣說:
由於不同國籍的信友共聚一堂的機會正日益增加,謹望大家至少能以拉丁文及簡單的曲調,一同詠唱「彌撒常用經文」的某些部分,特別是信經和天主經。﹝IRGM n.41﹞
到最後,我們就在教宗彌撒中,聯合著伯多祿的繼任人,以同一的語言,詠唱救主親自所教導的經文,我認為這就是大公教會的一個有形表現。
現在很多堂區都有著不同國籍的教友,他們因著不同的原因,不能參與他們語言的彌撒。其實為了表達共融、及教會的大公性,用拉丁文詠唱天主經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