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
再談小朋友望彌撒
上篇 講到小朋友望彌撒的問題,筆者指出了讓小朋友在彌撒中玩玩具等行為有十分大的隱憂存在。這一篇就講一些建議努力讓小朋友參與彌撒。
小朋友望彌撒?
筆者近幾年看到越來越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去聖堂參與彌撒,這原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卻看到很多家長為了讓小朋友在彌補中保持安靜而「各出奇謀」──包括給他們看故事書、畫畫、玩玩具、玩手機等等。這原意(讓小孩在彌撒中保持安靜)其實是好的,但在筆者旁觀卻覺得這種方式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小孩失去了參與彌撒的意義 參與彌撒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讓小孩子從小學習彌撒中的禮儀,知道彌撒中到底在做什麼是很重要的。可為了讓小孩安靜而給他們玩玩具,讓他們做和彌撒完全無關的事情,小孩也不能算是在「參與彌撒中」,更讓小孩從小培養了「人在而心不在」的習慣,同時亦為長大後如何教導小孩專心參與彌撒增加難度。
愛消費:慶祝‧炫耀‧紀念日
預祝白色情人節快樂!(說穿了,又是商家哄大家花錢心思的日子吧!)=P 希望您的錢包還未淌血吧。
一個月前的情人節,不論在主流傳媒, 社交網站,街道上,商舖中,也得使人清楚那天是這個歌頌愛情大日子。按主流報章雜誌所轉述團購公司Groupon於全球17個國家就情人節消費行為的網上調查(筆者還未能找到原文,所以還是半信半疑。網絡的假新聞太多了):香港的消費金額冠絕全球,平均花費約HK$1,430港元(184美金)來「慶祝」。網上也不乏男士的訴苦文章,聖誕節、新年、西方情人節、元宵、白色情人節,生日(新曆+舊曆)、相識周年,拍拖周年,結婚周年,就是一個個打劫、頭痛表示愛意的日子。
原來我是富翁:你活得快樂嗎?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說一個筆者的小故事吧。曾經,很希望每天都有專車接送,或是坐的士點對點,不用擠上公共交通工具。每天離家,把手揮一揮,就上車,然後輕輕鬆鬆的上班去,放工亦然。數年前一次意外,真的使這幻想成真。
基督的苦難安慰我
之前提到,我們的信仰 不是心靈雞湯,因為我們信仰的安慰不是在於消除人生的一切痛苦:世間的痛苦只有在基督第二次來臨時才會完全被除去;我們的安慰在於一個會和我們一起受苦的天主。
心靈寄託?
很多時我們都聽到很多教外人說,信教能讓人心靈有所寄託,其實也有不少教友有這個想法,覺得信教後能讓自己遇到困難時有點寄託。筆者不評論其他宗教,但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大公信仰:
大公信仰不是一種心靈寄託。
OK,其實可以清楚一點,如果一個人是單單為了心靈寄託而跟隨大公信仰,他很大機會 1)感到很多規條,很失望,因為信仰不會自動解決他生命中的難題;或 2) 只是聽信仰中他合聽的部分,其他的他就當聽不到。 然而,大公信仰可不是一碗心靈雞湯,大公信仰是一碗苦口良藥。
做個告解真漢子
之前我們看到, 柏克樞機認為要推廣男性新福傳,告解聖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可惜地,告解聖事對現代教友是一個一年辦兩次的尷尬時刻,所以大伙兒都選擇在堂區將臨期及四旬期的團體悔罪時,像新年排年宵一樣逼逼逼,好像大家一起逼便沒有那麼尷尬。\n\n \n\n但這個真的是辦告解的好方法嗎?
與柏克樞機的訪問.三:男性新福傳的出路
柏克樞機:對。 **一個重新吸引男人投入的方法就是恢復禮儀的尊嚴。當男人看到神父必恭必敬地以基督之名行動就會有所回應。男人不會因為神父搞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表演而有所回應。以一個恭敬的方式獻彌撒在整個教會史長久以來都在吸引著男人。
我們需要給男人有關彌撒本質的教理培育。就如我所提到,教理培育一直都很差,尤其是男人的教理培育。 對男人的教理培育及恭敬地舉行彌撒可以造成很大的改善。 明顯地很多男性在回應著羅馬禮的特殊形式,就是梵二改革前的禮規。
與柏克樞機的訪問.二:教會及男性新福傳
柏克樞機: 教會變得非常女性化。 女人當然是很好的。他們很自然會回應邀請而活躍於教會。除了神父以外,至聖所變得全是女人。 很多地方的堂區的活動甚至禮儀都被女人影響而變得非常女性化,而使男人都不想參加。
與柏克樞機的訪問.一:男性在現代社會的危機
柏克樞機:我認為在過去這50年左右,男性對於在婚姻聖召,及整體在教會的生活都有所困惑。這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由1960年代開始攻擊教會及社會的極端女性主義使男性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