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若得不到你的救贖,我們的人生便毫無價值了
Nihil enim nobis nasci profuit, nisi redimi profuisset. (Exultet) 若得不到你的救贖,我們的人生便毫無價值了。(逾越頌)
在剛過去的聖周六守夜慶典中,由執事所唱的 Exultet (逾越頌) 就有以上的這一句。這一句點出了整個聖周六的慶典核心:我們的人生意義、我們的得著,全繫於基督的救贖。
這一句說話是完全相反世俗的觀念的,它完全否定了現世一切享樂的價值。它將我們整個人生都要以基督的救贖為核心,以祂的十架為核心。保祿宗徒也這樣說:
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 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 (哥羅森書 3:1-2)
聖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今天是聖灰瞻禮四 (Ash Wednesday) ,全球天主教徒開展了神聖的四旬期,東方教會稱這時期為大齋期 (The Great Fast) ,表達出這段神聖時間最外在的表達:守齋禁食。
在四旬齋期的開端,教友們都參與彌撒領受聖灰。教會藉她的神聖禮儀提醒我們:
「你既是灰土,你還要歸於灰土。」 (創世紀 3:19)
但同時這看似悲傷的呼籲其實也有著積極的勸告:
「你們悔改,信從福音」(馬爾谷福音 1:15)
拜年的啟發——禮儀的創新
農曆新年剛過,相信不少讀者都要拜年。其實拜年期間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都是大家互相祝賀幾句,閒話家常,吃吃過年食物,打打麻雀等等。有些家庭拜年時十分熱鬧,有些則無甚氣氛。如果問到為甚麼有些家庭拜年時氣氛冷冷清清,是因為家庭成員各人的關係都不密切,自然地各個成員都只是為了滿足祖父母的願望來吃飯,吃完就趕著離去。 沒有人會認為沒有過年氣氛便要改變拜年活動:要改善的是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 改善了家人的關係,拜年時自然有氣氛;家人關係不好,你家裡有個私人影院也沒人來,來了也不是為拜年。
其實禮儀不也是一樣?我們為求增加信友歸屬感,經常問:我們的彌撒或禮儀要有甚麼變化才能吸引人?筆者認為這是問錯了問題。改善了信友跟基督的關係,彌撒不必改變也自然令人舉心向上;信友跟基督沒有關係,彌撒怎樣變也不會吸引信友。
[讀者來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老神父是教會的寶物
[編者註:一名讀者願意分享他某次探訪一位修會老神父的經驗,當中他看到神父對救靈的重視。]
筆者與內子在新年時間去探望一位,雖已年過八十,仍未從他的工作崗位退下來的修會會士司鐸。本來打算只是一次普通的探訪,但卻又是另外一次獨特的體驗。
由於前往探望的當天是本月份首瞻禮六,特別敬禮耶穌聖心的彌撒。所以那天筆者到達該神父所在的小堂時,見到有很多年青人出出入入。但因為本身那小堂是某大學的宿舍,所以有很多年青學子進進出出本來是很平常的事。
但神父出來見到我們之後,他先抱歉地說要我們稍為等一下,因為他忘記了今天傍晚會有聖心彌撒,之前他要聽告解。他沒有更改見面時間,然而他抱歉地說要我們稍後耐心等待一下,為我和內子當然是沒有問題。並且我們亦趁此機會入去小堂先向耶穌先作祈禱。
上主,我舉心向你
上主,我舉心向你;我的天主,我要全心倚靠你。懇求你不要使我蒙受羞恥,也不要容許我的仇人歡喜。凡期望你的人,決不會蒙羞。(聖詠 25:1-3)
基督君王——普世的君王
這幾天香港受人大釋法所困擾,另一方面美國的天主教會也在面對當地總統選舉的議題。在政法、法治及民生議題中,不少人都感到不安及對不敢對將來有期望。
但適逢禮儀年曆最末段,教會慶祝「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耶穌不僅僅是教會的君王,祂是普世的君王。祂是君王,對信友或非信友而言,祂也是君王。祂的王權不局限於教會,而且也伸展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一)
筆者的一位神父朋友(Father Angel)因看到有不少教友對「面朝東方」存有誤解,特意來函解答一些常見的問題。筆者將Father Angel的文章分為兩部分,希望各位讀者看畢後也能好好咀嚼內容意思,並帶到祈禱與默想當中。若各位讀者對「面朝東方」有任何問題,歡迎作出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本文章不是學術探討,只為一些爭論澄清,歡迎大家討論;本文章大部分的論點已為眾多弟兄姊妹詳細闡明,現只以較為簡短的方式思考某一些謬誤。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早幾年電影《蜘蛛俠》上映後,以上的對白馬上流行起來。
當然能力越大的人,就應背付起更大的責任,就如耶穌「塔冷通」的比喻之中,一個遠行的人按各個僕人的才能,給予不同的數目的「塔冷通」打理。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 按照他們的才能, 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二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瑪竇福音 25:14ff)
然而天主的做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筆者也算是個很貪睡頗懶散的人,但自從兒子出世後,能夠連續睡8個小時的夜晚寥寥可數,早前兒子病倒進醫院筆者也陪了他好幾天,累得不能筆墨形容。
在閒談間,同事說到做爸爸需要很有能力,筆者反省後卻覺得事實正正相反:
不是因為我們強大有才幹才能負起家庭的責任,反而是因為 家庭的責任給予我們能力。
不是單單能力使人負起責任,而是願意背負起責任這個意向使我們有能力。 而這能力的來源,是聖事。
召叫聖瑪竇——一條聖召之路
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衪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衪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須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竇福音 9:9-13
今天是聖史瑪竇的慶日。筆者相信各位讀者都記得他是一位稅吏,就是在耶穌年代為羅馬人工作,被視為賣國賊的人。然而耶穌召叫他的事蹟卻非常吸引人。
堅離地聖人 —— 聖若瑟.谷白
昨天九月十九日是主日,但本身其實是聖若瑟.谷白 (St. Joseph of Cupertino) 的紀念日。 聖若瑟.谷白是名符其實的「堅離地」聖人,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經常在神魂超拔的時候會浮在空中。[「堅離地」乃香港新潮用語,意思是「真正離開地面」,或「不貼近現實」的意思,而讀音也近似地名「堅尼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