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家庭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早幾年電影《蜘蛛俠》上映後,以上的對白馬上流行起來。 當然能力越大的人,就應背付起更大的責任,就如耶穌「塔冷通」的比喻之中,一個遠行的人按各個僕人的才能,給予不同的數目的「塔冷通」打理。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 按照他們的才能, 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二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瑪竇福音 25:14ff) 然而天主的做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筆者也算是個很貪睡頗懶散的人,但自從兒子出世後,能夠連續睡8個小時的夜晚寥寥可數,早前兒子病倒進醫院筆者也陪了他好幾天,累得不能筆墨形容。 在閒談間,同事說到做爸爸需要很有能力,筆者反省後卻覺得事實正正相反: 不是因為我們強大有才幹才能負起家庭的責任,反而是因為 家庭的責任給予我們能力。 不是單單能力使人負起責任,而是願意背負起責任這個意向使我們有能力。 而這能力的來源,是聖事。
色情文化的傷害——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啟示
筆者剛剛開始閱讀 卡羅爾.華廸卡主教 (Bishop Karol Wojtyla)1 所著的《愛與責任》( Love and Responsibility)。這本書可以說是為將來華廸卡主教成為教宗後,連續一百多篇的星期三講道 (Wednesday Audience) 講論「身體神學」( Theology of the Body)2 的思想基礎。
老婆唔夠靚?
話說早兩天,朋友給我分享了一段 花邊新聞,內容大概就是一位女士知道丈夫喜歡她穿著得有女人味,但自己卻自知「腰粗腩大厚背肥臀甲組腳加五短身形」,而丈夫則批抨她的衣著經常都像個「師奶」,一點不像在網絡或媒體見到的美女,令該女士十分傷心。 作為男性,筆者當然理解文中丈夫的想法。有誰不想自己的太太美艷動人,入得廚房出得廳堂,生完兩個、照顧小孩子之餘還能保持健康身型?但話說回來,丈夫當然可以要求太太打扮,但要令到太太變美,不是丈夫的責任嗎? 保祿宗徒在厄弗所人書中,將夫妻關係及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做了個很奇妙的論述:
[輕鬆一刻] 從 Warcraft 到聖召
[本文傾向是個人筆記,會有些電玩用詞,不明白可不用理會] 早前跟內子請假兩小時,跟舊同學去看了 Warcraft the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xoz13Bthc 看完之後雖然馬上趕回家陪家人,但當晚仍和舊朋友在電話中懷緬當年玩 World of Warcraft 的時間:當時筆者都不算是 progressive player ,沒有機會參加那些 40人、25人的 raid。但那時每天晚上(星期二的每周維修除外)以最快速度完成功課、練琴及家務便坐到電腦前打機,還記得那時種種趣味:第一次看到遊戲中大城市 Ironforge 時的震撼,沒有錢買 mount 卻要在廣大的 Stranglethorn Vale 掙扎打獵,三個人打5人dungeons 卻因為有人睡著全滅,買第一隻 mount ,到新的地區探險 …… 那時由最初的 WoW 打到 The Burning Crusade,也在 Wrath of the Lich King 時代玩了一陣子,接著便因生活越來越忙便沒有再玩了。World of Warcraft 確是筆者最懷念的其中一段回憶。 在懷緬這些 good old days 的時候,朋友說了句話,筆者覺得很有意思。他的意思大概就是,「我們再也不會有機會像那時候那樣在一個遊戲中花時間。」筆者想著也對,就算現在我們玩回同一個遊戲,基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責任,我們都不能像那時候花這樣多精力去做一件跟我們生活無甚關係的事。 筆者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想做很喜歡做。但人慢慢成熟,要學習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 這召叫就要我們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而不是做甚麼事情。有些人的召叫是做神父,有些是做修道人,有些人是建立家庭,有些人是要為天國守獨身……我們的心靈在我們達到我們的聖召之前都不會感到平安。 有時我們對於心中的煩燥甚感不安,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或不願接受自己的聖召,甚麼我們沒有打算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但如聖奧斯定主教所說,我們的心靈除非安息在天主懷中是不會止息的。很多人拒絕找尋及活出天主的召叫,便嘗試以其他的事情去麻醉自己的不安:打電玩、不停運動、去旅行、 追明星、甚至忽略自己的本份,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聖堂、探訪別人……以上一切,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有很多是好的事,但 當我們不是因著良好的意願來做,這些好事卻不會對我們有所得益。
家庭培育與聖召(1)--家庭的氣氛
司鐸聖召是大題目。昨天聽說,現在香港教區神父只有大概十五位以下的神父是五十歲以下的 (不計修會及傳教士)。而當有人提出以 35歲以下的神父 數目作為一個教會健康的指標時1,香港教區的司鐸聖召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恩寵並不破壞本性,卻完滿它」2 聖多瑪斯在其《神學大全》的開頭便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司鐸也是因著在神品聖事中所領受的恩寵而成為司鐸,那麼當我們在思考司鐸聖召時,就不得不考慮司鐸品位在本性中的基礎:父親的職務。
母親是誰?
近期,《樂山樂水》的另一位作者分享她作為母親的不同感想( 這裡& 這裡& 這裡),筆者覺得也值得深思。碰巧最近得知有認識的人的胎兒沒有了,故此筆者也另一個角度反省一下,究竟母親是誰?而母親的角色在現代教會及社會又有甚麼重要性? 筆者認為,母親的身分就是生命的守護者。她孕育她的子女,滋養他們,引導他們成長。母親是生命的至聖所 (tabernacle),而正正如此,「母親」是教會對抗「死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們教友必須明白「母親」的尊嚴,否則我們不能對抗這「死亡文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通諭《生命的福音》( Evangelium Vitae)中訓導我們,現在我們正面對「死亡的文化」:
內外對話:養育孩子先「修身」?
2016年先祝各讀者新年進步,常懷喜樂。 剛剛的一個星期,兩口子和小兒留港家庭樂,小的玩得不亦樂乎,大的當然比平日上班更消耗體力,但內心是滿足的。 現分享一個筆者和外子關於教養孩子的小對話(含創作成份XD)。 內:大概是我想得太多吧,我很怕BB會生病/有意外/有學習/社交障礙。。。。。。 世界很亂,我很害怕BB會將來會吃虧受苦呢。
聖誕就是這種「奇妙交換」的奧跡 ?
剛剛的二十五日的晚上,兒子洗澡後如堂埋身嘆母乳,突然鬆開口,再對著我說:**「好好味吖! 多謝你!」**及後繼續埋身吃,筆者還是呆呆的,但心已被溶化了。謝謝天主給我的聖誕禮物。外子看見這情境,也覺安慰呢。(註:大概是外子常常以禮相待,總是常常說謝謝,使兒子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這樣吧。)
母乳迷思-餵母乳彷彿是人生的縮影 
不經不覺,小兒已近兩歲,一歲多時下午的那餐母乳小吃已開始以盒裝牛奶代替,方便他和嫲嫲爺爺四處走動,在職泵奶媽媽努力了一年多已經收工(其實起初也覺有點突然),現在只早晚埋身啜啜啜,向自然離乳進發↖(^ω^)↗為紀念作媽媽的踏上另一階段,希望在這分享謝一年多的感想和信仰的反思。 利申:筆者不是母乳/埋身塔利班,也不是乜都要上綱上線的,什麽也要胡扯到母乳或宗教等狂熱份子。筆者是飲奶粉大的。身旁也有不少全埋身,全泵,半溝全粉的好媽媽。本文全無攻擊或嘲諷之意,唯如閣下異常敏感,或剛決定放棄母乳餵哺,請考慮馬上停閲讀下文。(‘~’;)其實真的沒有大不了,只是深深明白女生總是異常敏感,為了小事要影響心情,實在不值得呢! [caption id=“attachment_22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203”] 草媽媽畫的《媽記奶品工場》是筆者堅持母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