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andwater
[活動介紹] 特敬聖母頌唱彌撒
澳門即將舉行特敬聖母的頌唱彌撒。
《執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聖禮部長 Robert SARAH 樞機
上一篇文,筆者翻譯了聖禮部長 Sarah 樞機一篇有關禮儀的 文章,今次筆者也繼續翻譯了樞機的另一段有關禮儀的訊息。這是樞機寫給2015年6月1-4日於紐約的 “Sacra Liturgia USA 2015"研討會參加者的訊息,然而內容對每一位基督信徒,尤其是負責禮儀的,都非常合用。原文取自 Adoremus.org 的 2015年7月號。筆者的 重點 及[意見]。
希望大家都能夠從 Sarah 樞機的這兩篇文章有所得益及啟發。
《執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
1. 我很高興能夠和集合在紐約的你們致以問候,你們聚集在紐約為了美國 Sacra Liturgia 研討會的開幕禮。尤其我向紐約總主教 Timothy Dolan 樞機致意,並感謝他對這活動的興趣及支持,這活動標記著禮儀培育、及其在教會生命及工作內的舉行的重要性。
《心默之動》-- 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 樞機
《樂山樂水》早前 介紹 過禮儀及聖事部 (Congregation of Divine Worship and 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有新的部長 (Prefect) ,他是來自畿來亞的 羅伯特.薩拉樞機 (Robert Cardinal SARAH)。最近他有一篇文章《 Silenziosa azione del cuore》被譯成英文,引起很大迴響。現筆者以有限的語文,由 Adoremus.org 英文譯文拙譯為中文,望能拋磚引玉,讓各位讀者反思。筆者的 重點 及[評論]。
**[2016年7月29日更新:修正了某些專有名詞的譯法]
原文意大利文《 Silenziosa azione del cuore》刊登於6月12日 L’Osservatore Romano (《羅馬觀察報》),英文翻譯 (The Silent Action of the Heart)來自 Adoremus 2015年7月號,由Christopher Ruff 所翻譯。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會在保祿六世頒布五十年之後終於會被閱讀了嗎? 事實上,《禮儀憲章》不是一份簡單的改革的「餐單」目錄,而是一切禮儀行動的真正及實質的「大憲章」 ( Magna Carta)。[樞機作了一個很大膽的宣告,他在暗示很多人口中提到的「禮儀改革」並不出自大公會議!這樣的話,這些「改革」又出自誰的意思?]
提前彌撒可提前多久?
禮儀改革後的其中一樣改動是容許所謂的「提前彌撒」,即在星期六的晚上參與主日的彌撒1,讓在主日需要工作的教友能夠滿全主日本份。這對現代教友來說的確有幫助,因為現代社會的確多了很多工種是需要全年無休的。
相關的法典如下:
1247 條 - 主日及當守的法定節日,信徒有責任參與彌撒;而且應停止有礙於敬禮天主,主的日子的喜樂,或心靈和肉身休閒的工作及業務。
1248 條 - 1 項 - 無論在慶節本日或在前一日晚上,參與任何地方舉行的天主教禮彌撒者,即滿全參與彌撒的誡命。 2 項 - 如因缺乏聖職人員或因其他重大原因,不能參與感恩祭時, 懇切希望信徒參加在本堂區或在其他聖所,依教區主教規定所舉行的聖道禮儀,或個人以相當的時間做祈禱,或在家祈禱,或斟酌情形, 幾個家庭團聚做祈禱。
筆者題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筆者近日在網上見到這個宣傳:
這是機場信友團體的宣傳海報。這團體在推廣在機場這重要的港口的牧靈工作,是值得我們欣賞及支持的。但這裡有一個問題: 在星期五的「主日提前彌撒」能叫「主日提前彌撒」嗎?
一次告解聖事的感想
記憶是一樣可以很有趣,可以很甜蜜,但也可以是一個惡夢。而往往最影響我們的記憶,正正是那些我們不希望回憶的事。
剛剛早前我們過了聖若望.維雅納的瞻禮 (St. John Vianney, Cure d’Ars),他為甚麼是堂區神父的主保呢?因為他明白天主的意思,理解司鐸的職份,關心他的教友,為他們苦己做補贖。佔他的牧民工作一個很大的部分就是聽告解。他有聽告解有特別的神恩,可以在懺悔者未說來之前,或懺悔者刻意隱瞞的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有次他還更正一個懺悔者,指出他說三十年沒有辦告解是錯的,而是三十三年沒有辦告解。
你問:「老實說,三十年前的罪和我們現刻有甚麼關係?事情都過了這麼久,還提來做甚麼?」很教理的回答是,我們的罪如果沒有被赦免,也一直將存留,也在我們的審判時決定我們的最終歸向:天堂還是地獄。所以,告解給予罪赦的恩寵,讓人能夠重獲因領洗後的罪而失去的寵愛(sanctifying grace)。然而,筆者這次想由一次個人經驗來看一看告解的另一種恩寵,也是告解針對人性的一面。
為中國教會守齋祈禱
天主教教理 n. 1434:
基督徒內心的懺悔,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來表達。聖經和教父們尤其強調三種方式: 禁食、祈禱和施捨,以表達人對自己、對天主、對他人的關係的改善。連同經由聖洗或殉道所帶來的根本淨化,他們也指出獲得罪赦的其他方法,就是:努力與近人和好,痛哭己罪,關注近人的得救,請聖人代禱和實踐愛德,因為「愛德遮蓋許多罪過」(伯前 4:8)
天主教法典:
1250 條 - 在普世教會內,補贖日期和時間為全年的每週星期五和 四旬期。
1251 條 - 全年每週星期五應守小齋,不食肉類,或主教團所規定 的其他食物,但星期五遇到節日不在此限;聖灰禮儀星期三,及吾主 耶穌基督死難日星期五則應守大齋及小齋。
有次朋友聚會,有人提到聽過有一些言論是這樣的:「教會不應只是消極地守齋,應該做甚麼甚麼」,筆者的回答是:「那裡我們積極地守齋吧!」
有時間的話,看看你身邊的神父吧!
網上久不久便流傳一篇文章,名為《A priest is always wrong》,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神父永遠都是錯》
如果他準時開彌撒:他的手錶快了; 如果他遲了一分鐘開彌撒:他經常要別人等; 如果他講道太長:他悶壞了教友; 如果他講道太短:他沒有好好準備; 如果他有車:他太奢侈; 如果他沒有車:他不與時並進; 如果他去探訪家庭:他總不留在堂區; 如果他不去:他不關顧他們; 如果他請人捐款:他只顧搵錢; 如果他不這樣做:他太懶惰及驕傲; 如果他在告解亭時慢慢來:他總是太慢; 如果他在告解亭時很快:他不照顧懺悔者; 如果他裝修教堂:他是個大花筒; 如果他不這樣做:他任由教堂變殘; 如果他跟青年在一起:他忘記了長者; 如果他跟女士在一起:他是花花公子; 如果他跟男士在一起:他不正常; 如果他年輕:他沒有經驗; 如果他年老了:他應該退休; 只要他還活著,別人總做得比他好: 但如果神父死了,其實沒有人能替代他的位置。
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瞻禮反省
今天7月22日是聖瑪利亞.瑪達肋納 (St. Mary Magdalene)的瞻禮。首先祝願以聖女為主保聖人的各位、以及團體、修會瞻日快樂!
今天羅馬禮的普通形式及特殊形式採用了不同的福音選段,讓我們能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看這位聖女。我相信這也是本篤教宗所說的 Mutual enrichment 。
羅馬禮特殊形式中,聖瑪利亞.瑪達肋納是屬於「懺悔者」的聖人,福音選段是路加福音7:36-50:
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衪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衪背後,靠近衪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衪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衪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得正對。 」衪遂轉身向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 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 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妳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 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首先一提的是,雖然在路加福音中沒有提到聖女的名字,但在若望福音11:2便回應了這女人就是聖瑪利亞.瑪達肋納:
瑪利亞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過主,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過他腳的婦人,患病的拉匝祿是他的兄弟。
台灣新竹教區李克勉主教將參與傳統羅馬禮彌撒
台灣的「特利騰禮儀教友團」雖然只開始了很短時間,但他們已邀請到台灣新竹教區的主教李克勉主教參加即將舉行的羅馬禮特殊形式彌撒。
對「性」的反省
早前美國最高法院就 Obergefell v. Hodges 案件裁定聯邦政府及所有州份必須接納同性「婚姻」,這香港教友在網上的討論也頗為熱烈。但在談及同性「婚姻」的同時,其實大家在討論其間發現另一個有關的課題也浮現出來:「性」在人性的角色。 筆者對現代社會的印象就是:
Sex is overrated but undervalued.
「性」被過度重視但價值被忽略了。現代社會認為每個人既然有性衝動,就必需要發洩;但同時「性」這回事已變得廉價,彷彿不是甚麼值得重視的東西,隨便可以交給任何人。 不。「性」不是一樣便宜消費,而是一樣我們需要追求的事。筆者要說的不是說單單要追求「性行為」一回事,而是整個「性」 (sexuality)的完滿。「性」是人性的一個部分,是我們每個人的身份,就如我們各自的其他強弱項:貪吃甜吃、勇敢、愛說笑、愛耍小聰明、不喜歡運動、對小動物有愛心……每個人的身份都有很多方面,我們的「性」也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是男是女、在性慾方面的弱點、我們和同性及異性的相處……這種種都包括在我們整個的「性」 (sexuality) 之內。所以現代社會經常只時集中於「性行為」及「性慾」只是看整個人類的「性」的一小部分,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理解「性」或我們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