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ountainandwater

[圖片分享] 劉偉傑神父於 Sacra Liturgia 2016 的兩台彌撒襄禮
以下是澳門教區劉偉傑神父在禮儀研討會 Sacra Liturgia 2016 中的其中兩台彌撒擔任執事職時的相片。
聖禮部長薩拉樞機於特敬聖伯多祿聖保祿彌撒講道辭
在等候 Sacra Liturgia 2016 官方公佈薩拉樞機的開幕致辭的時候,我們不妨讀讀樞機在那天共祭彌撒的講道。 原文 刊於 Sacra Liturgia 2016 面書。我的 重點 及[筆記]。沒有[筆記]的 足本譯文。 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 Sarah) 聖禮部部長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And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講道辭 特敬聖伯多祿聖保祿彌撒 倫敦 — 2016年7月6日 「耶穌即刻催迫門徒上船,在他以先到對岸去;這其間,他遣散了群眾。耶穌遣散了群眾以後,便私自上山祈禱去了。」[瑪竇福音 14:22-23a] 耶穌和門徒分開的時間就是他將自己專心投入祈禱的時間。門徒發現他們自己深入湖中,而在跟耶穌分別之外,他們還要面對著在怒海逆暴風中獨自掙扎求存的壓力。他們在日間時已啟程,但他們到了夜間還在水中,事實上,這是「夜間四更時分」。 這是人類共有的經驗,就是我們經常在生命中都有些時刻,感到耶穌看來跟我們很遠,而困難及苦痛的狂風大浪不斷地由四方八面衝擊我們。 事實上,這是教會在歷史浪濤及每一個嘗試在掙扎及艱苦前行的信友生命的描繪。當這困難大得我們感覺不到天主的臨在,恐懼擴大,陰影驅之不散,生命的風暴變得更加嚇人。
《歷任教宗》九周年的一點反思
九年前,2007年7月7日,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了《歷任教宗》自動手諭,並附帶一封給全球主教的信函。讓全球拉丁禮司鐸能夠無須特殊批准地自由選擇按1962年版本及2002年版的《羅馬彌撒經書》舉行彌撒,稱前者為「羅馬禮特殊形式」,後者為「羅馬禮通常形式」。這一舉動,確認了所謂的新禮和舊禮彌撒都同是羅馬禮,只是表達形式有別。
就禮儀方向的一些個人感受
最近公私兩忙,陪孩子安睡後自己也經常倒在床上一睡到天明,所以近期真的少了寫文,各讀者請見諒。 言歸正傳。近日筆者在不同的彌撒中都有點個人感受,不約而同都跟禮儀方向有關。 首先是日前在一台私人彌撒中當輔祭。那台彌撒是以面朝東方的形式 ( ad orientem) ,並以拉丁文舉行的 (讀經除外),所以作為輔祭的我也自然地和神父一同面向祭台。
由一場火災反思痛苦
痛苦是一個奧跡。這是指它是超乎我們能夠理解的事。 痛苦及死亡藉罪惡進入世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及光榮復活戰勝了罪惡,但罪惡、痛苦及死亡卻仍未完全從這世界上消滅。我們人性要在基督的再來時才能擺脫罪惡、痛苦及死亡。 昨日在牛頭角的大火,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sir 不幸殉職,遺下了妻子和幼女。一個盡忠職守的消防員為社會出力,貢獻自己,換來的卻是一個丈夫及父親的死亡。這不禁讓人詢問: 這痛苦有何意義?為何義人受苦,要替其他人的失誤或疏忽承受後果?這符合天主的公義嗎?
有關祭衣及手帶 -- 一名神父讀者的見解
早前,筆者跟一個在歐洲的神父討論神父在彌撒中的禮儀服飾問題,內容圍繞著禮儀改革前後有沒有分別。這個討論源自有些人認為1970年的禮儀改革將一些從前的服飾廢除了,包括手帶及羅馬式祭披 ( planeta);而禮儀改革後只會採用哥德式祭披( casula)。 這位神父給我找來了幾段教會資料,講論現代羅馬禮的神父服飾,讓筆者有一點新的啟發。
羅馬不一定是對的 -- 翻譯問題
有些教友總有點誤解,以為來自羅馬教延的決定就必定是對的。其實不然。教會也是由人組成,受著人性的限制。在非信德及道德訓導下,教延的決定也出錯的可能。 事緣筆者看到以下 Notitiae 期刊在 1970年,有關於祝聖聖血時的翻譯: 在1970年,聖禮部回覆有關 pro multis 的英文翻譯時,他們說英文當年譯作 for all (而非字面的 for many) 是合理的 (justified) ,基於:
[輕鬆一刻] 從 Warcraft 到聖召
[本文傾向是個人筆記,會有些電玩用詞,不明白可不用理會] 早前跟內子請假兩小時,跟舊同學去看了 Warcraft the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xoz13Bthc 看完之後雖然馬上趕回家陪家人,但當晚仍和舊朋友在電話中懷緬當年玩 World of Warcraft 的時間:當時筆者都不算是 progressive player ,沒有機會參加那些 40人、25人的 raid。但那時每天晚上(星期二的每周維修除外)以最快速度完成功課、練琴及家務便坐到電腦前打機,還記得那時種種趣味:第一次看到遊戲中大城市 Ironforge 時的震撼,沒有錢買 mount 卻要在廣大的 Stranglethorn Vale 掙扎打獵,三個人打5人dungeons 卻因為有人睡著全滅,買第一隻 mount ,到新的地區探險 …… 那時由最初的 WoW 打到 The Burning Crusade,也在 Wrath of the Lich King 時代玩了一陣子,接著便因生活越來越忙便沒有再玩了。World of Warcraft 確是筆者最懷念的其中一段回憶。 在懷緬這些 good old days 的時候,朋友說了句話,筆者覺得很有意思。他的意思大概就是,「我們再也不會有機會像那時候那樣在一個遊戲中花時間。」筆者想著也對,就算現在我們玩回同一個遊戲,基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責任,我們都不能像那時候花這樣多精力去做一件跟我們生活無甚關係的事。 筆者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想做很喜歡做。但人慢慢成熟,要學習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 這召叫就要我們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而不是做甚麼事情。有些人的召叫是做神父,有些是做修道人,有些人是建立家庭,有些人是要為天國守獨身……我們的心靈在我們達到我們的聖召之前都不會感到平安。 有時我們對於心中的煩燥甚感不安,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或不願接受自己的聖召,甚麼我們沒有打算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但如聖奧斯定主教所說,我們的心靈除非安息在天主懷中是不會止息的。很多人拒絕找尋及活出天主的召叫,便嘗試以其他的事情去麻醉自己的不安:打電玩、不停運動、去旅行、 追明星、甚至忽略自己的本份,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聖堂、探訪別人……以上一切,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有很多是好的事,但 當我們不是因著良好的意願來做,這些好事卻不會對我們有所得益。
[活動快訊]羅敬業執事及阮金山執事領受司鐸聖秩聖事
教區羅敬業執事及阮金山執事將領受司鐸聖秩聖事,詳情如下: 日期:8月20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正 地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首先恭喜兩位執事。香港的年輕神父不算多,我們的確需更多年輕的神父,否則二十年後我們便要關閉半數的堂區了。
面朝東方舉行彌撒——聖禮部長的建議
早幾天,一名熱愛禮儀的神父給筆者一篇文章。筆者讀後覺得也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 這文章 原文 是法文,是聖禮部長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t SARAH) 的一個訪問。筆者的法語只限於「今晚打老虎」( Comment allez-vous?),唯有用 英文譯文 再翻譯為中文。雖然不是很理想,但也希望這譯上譯的文章能給大家一點反思。如果有法語專家的讀者,不妨修正筆者的翻譯。 薩拉樞機可說是字字珠璣,他在很短的訪問中說出了很大的道理。很多意思其實已隱含在字裡行間。筆者的 重點 及[評論] 問:最近幾個星期,你說希望看到聖體會「被理解為聖事中的核心聖事」。為甚麼呢? 薩拉樞機:我希望我們能夠在這課題上有更多的反省,去將聖體放在我們生活的中心。我留意到我們很多的禮儀都成了娛樂。 很多時神父都不再以基督的祭獻去慶祝祂的愛,卻變成一個跟朋友的聚會、溫暖的聚餐、一個兄弟的時刻。 為了尋找並創造有創意和慶祝氣氛的禮儀,我們便有危機將朝拜變得太過著重人,為求配合當刻的意向和潮流。一點一點地, 教友被奪去了那賜予生命的禮物。 對基督徒來說,聖體是生死大事! 問:如何將天主放在中心? 薩拉樞機:禮儀是我們跟天主相契合的大門。 如果感恩慶典變成人的自我慶祝,那就非常危險,因為天主消失了。 我們必須將天主放在禮儀的中心。如果人在中心,教會就變成了純粹屬人的團體,就如教宗方濟各 所說的,變成 NGO (非政府組織的慈善團體)。如果相反,天主成了禮儀的中心,那教會就會重新獲得動力及生命力!「我們跟禮儀的關係中就是信德及教會的終向」拉辛格樞機[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曾這樣預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