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

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於2020年5月1日出了一份 特別文告,筆者尤其對其中這一句甚有共鳴:「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喃喃自語說他們真可憐,然後轉面離去嗎?」

在疫症中,我們依賴醫護人員捨身去救助那些染病的人,我們也依賴那些社會中各行各業的人去維繫社會的基本運作。我們應該對他們心存感激,並祈求天主照顧這些人,讓他們的善行獲得扶助。同一時間,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即使我們不是醫護人員,我們也有能夠為社會出力的地方,我們平信徒也有特殊的召叫去服務社會,成聖社會。

Macau_letter_2020

自四旬前開始,筆者聽到不同的神父講道也特別提到:困難的時刻最容易將我們自身的軟弱展現出來。筆者留意到身邊也的確有這樣的情況:

搶到大量物資後,寧可把塞滿屋也不與人分享;
覺得疫情只是某些弱勢社群的問題而與自己無關;
由疫情嚴重的地方回到較安全的地方便四處走動吃喝……

在疫症當中,我們身邊可能還有不同人遇到困難:

家境不好的學生在遙距學習跟不上進度卻不懂求助;
獨居或住院的長者因少了探訪而缺乏支援,情緒變得低落甚至抑鬱;
信仰團體中各人有不同的靈性需要,卻因聖堂沒有了公開彌撒或活動而得不到支援……

這正正是挑戰基督徒的時刻。雅各伯宗徒如此訓示說: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 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也許有人說:你有信德,我卻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德指給我看,我便會藉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雅各伯書 2:14-18)

我們基督徒不單要「不斷祈禱」(得撒洛尼前書 5:17),還要有愛德的行為。而在這困難的時期,我們都應該比平時更踏前一步:我們是否認識一些需要幫助的小孩子、長者?我們能幫助他們嗎?我們能夠協助一些弱勢家庭嗎?我們認識一些新教友或新參與信仰團體的人,我們能否和他們一起渡過這靈性上的困難時間?

在最後晚餐,耶穌的命令是要信友們彼此相愛 (若望福音 13:34)。我們不能將照顧近人的責任拋到政府或慈善團體身上就能夠置身事外。愛德行動是每一個個別基督徒的責任。澳門的李主教提到信友們能夠將政府的紓援措施,作為自己額外行愛德行為的一個契機。筆者很認同這呼籲。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按自己的能力,去關顧身邊的人。就算不在澳門的信友,都應該想一想,我們能否走前一步,關顧身邊的近人?

分類: 人際關係 靈修

相關文章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 …
抗疫禱文分享及疫症聖人介紹
早前,有朋友在一本舊的祈禱書找到以下三篇禱文,筆者覺得可以和 …
耶穌卻隱沒了
傳統上,在四旬期尾二的主日,聖堂的十字苦像、聖像及畫像都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