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沉默》之再思

·

電影《沉默》上映後,天使神父(Father Angel)早前談論過這部電影,並引起各方的激烈評論。但神父今次再度來函,再詳細談及一些基本大公教會的要理,希望能透過教會的角度,為各位讀者提供多一份的見解,喚起各位讀者對信仰作深入的反思,而非旨於爭論。

以下有顏色和底線的部份是筆者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我必須承認,這一回做了標題黨。其實筆者並不想再次談論該電影,要說的, 前文 已說了。本文想談的,是因為這部戲引發的一些討論,牽涉到信德某些基本內容,閱後有感,自覺有責再作分享。

  1. 痛苦是甚麼?為甚麼會有痛苦?

痛苦從來都不是樂事,是原祖父母犯罪的後果。可是自從耶穌為救贖人所犯的罪而自願受盡各種痛苦那一刻起,痛苦便有了超性的意義和價值,成了得救的工具和途徑。痛苦——十字架——是天主與我們分享愛情的記號。幾時有痛苦,就可以肯定天主愛我們;幾時有痛苦,就可以知道天主渴望我們與祂一起救贖這個世界。

耶穌曾預言:「為了我名字的緣故,人們要下手把你們拘捕、迫害、解送到會堂,並囚在獄中;且押送到君王及總督之前,為給你們一個作見證的機會……你們要為父母、兄弟、親戚及朋友所出賣;你們中有一些要被殺死。你們要為了我的名字,受眾人的憎恨;但是,連你們的一根頭髮,也不會失落。你們要憑著堅忍,保全你們的靈魂。」(路21:12-13, 16-19)

因此,我們不應該因歷代信友面對迫害而感到驚訝,或因此懷疑天主的眷顧;相反,這是作為天主子女命中注定的事,只不過人人形式不同而已。以戲中吉次郎為例,他以為自己如出生在信仰自由的年代,就能成為好教徒,殊不知一個認不出痛苦記號的人,在任何年代都不能是好的教徒。因為背起十字架的意願和勇敢,是與天主的愛分不開的。在痛苦中,天主的恩寵從不缺乏。

  1. 天主在人的痛苦中沉默了嗎?

按一般的經驗,似乎是。而且,連耶穌在極度痛苦中亦大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甚麼捨棄了我?」(谷15:34)

要問的是,我們渴望天主怎樣回應?要祂立刻將痛苦拿掉?或顯現在我們面前?或是讓我們聽到祂的聲音?

如果,天主的沉默,正正是天主的回應呢?

或許,我們不習慣天主的沉默,是因為我們不習慣靜默。就連在禮儀中,也難得靜默的時間。可是,教會告訴我們,天主在靜默中說話。靜默,就是天主的說話。

當我們在痛苦中,以為天主沉默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渴求人間的安慰、渴求本性的解脫。但是,天主卻以超性的幫助,去改變我們。「你們的力量是在於寧靜和信賴」(依30:15)痛苦是天主淨化我們靈魂的時間 [編按:煉獄也不是這樣嗎?],因此,除了天主之外,我們甚麼也不用尋求,否則只會阻止天主仁慈的計畫。

聖詠22(21)是這個難題的答案,也是耶穌在痛苦中所呼喊時所引用的。這裡難以為這段聖詠詳解。簡而言之,聖詠教我們,在痛苦要保持信德。事實上,耶穌的呼喊正是信德的表現,雖在極度痛苦中,繼續呼求天主,「有那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如同上主我們的天主,在我們每次呼求他時,這樣親近我們呢?」(申4:7);並且,再次完全犧牲自己為天主服務,「我要向我的弟兄,宣揚你的聖名,在盛大的集會中,向你讚美歌頌。」(詠22(21):23)正如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一樣。

  1. 甚麼是判斷?

教宗方濟各於慈悲禧年開始的時候,多次告誡信友不要判斷。可是,我們要問,甚麼是判斷?判斷大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以理性和經驗,分析事情,客觀地作評價;另一個是武斷,就是還沒認清事實真相就按著自己的看法去下定論,並對當事人作出評價。教宗譴責的,是後者。如果不判斷代表不能就任何事作所謂的負面評論,那理性有甚麼用?如何使人避開陷阱?如果不判斷等於不能指出錯誤,那教宗的責備也就成了這種「判斷」。(又或者像評論筆者的文章,也成了「站在道德高地」判斷本人。千萬不要誤會,筆者不是在投訴啊,只是舉例而言,舉例而言,舉例而言……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

耶穌自己多次指出人的錯誤,即使祂不為審判世人而來,卻是為判別而來(若9:39)。例如,祂曾譴責不相信復活的撒杜塞人,「你們大錯了」(谷12:27);又曾多次對法利塞人說「禍哉」。(瑪23:13-29)耶穌是在判斷嗎?非也,祂是指出人的錯誤,為了使犯過者改過、使旁觀者免墮陷阱。我們要常常分辨,指責人與指責過錯是完全不同的。特別為一位神父,如果他不指出過錯,他並非一位好牧者。「瘦弱的,你們不扶養;患病的,你們不醫治;受傷的,你們不包紮;迷路的,你們不領回;遺失的,你們不尋找。」(厄34:4)聖奧斯定解釋,這是說牧者們沒有指出錯誤。至於指出錯誤時的態度,也不是處處和善。子曰:「因材施教。」耶穌責備某些人為「毒蛇的種類」時(瑪3:7),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1. 那麼,就不用體諒人的軟弱嗎?人在軟弱中又該如何自處?

當然不是。指出錯誤是體諒人軟弱的第一步。何解?首先要分清罪過和軟弱。罪過者,乃在思言行為中已犯之錯;軟弱者,乃心中對罪的依戀和犯罪的傾向。一個人在犯罪,特別是嚴重的罪,如不先指出其罪過,那不是任由他繼續墮落嗎?正如一個人即將墮井,有誰不會立刻拉住他,反而先詢問其意見、關顧其感受?何況多少次在罪過面前,我們並不意識自己的危險。

天主不知道我們的軟弱嗎?天主沒有幫助我們嗎?天主以怎麼樣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呢?「天主是忠信的,衪決不許你們受那超過你們能力的試探;天主如加給人試探,也必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夠承擔。」(格前10:13)

如果我們在軟弱中尋求天主恩寵的幫助,我們會發現仁慈天主的大能;如果我們只著眼在自己的軟弱,或在軟弱中打滾,甚至是在「享受」,這些肯定不是天主所願的。

而且,如果我們只著眼自身的軟弱,我們便會感到天主沉默,就好像收音機調錯頻道一樣。我們是誰?不是天主的子女嗎?不是屬於天主嗎?如果天主願意這樣對待我們,難道我們要抗議嗎?如果天父這樣對待了祂的親生子,那麼我們也作祂子女的,與耶穌有同一待遇,不是合理不過嗎?你會說:「耶穌是人。」的確,祂是真正的人,正是為了給我們榜樣,我們在軟弱和受誘時都該轉向天主,就如祂在曠野中受試探一樣。

讓我們記得,生命是天主賜予的,一切都是天主賜予的。「難道不許我拿我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瑪20:15)只有我們願意完完全全投降於天主的旨意,我們才會真正看見天主慈悲的助佑。要記得,天主的慈悲與人的慈悲不同。

軟弱不代表不可能,軟弱代表了可能,當然需要時間才能悔改,但不是等待明天、明年才改,而是現在。幾時我們以軟弱為由,拖延悔改,其實就是沒有悔改的心。可是,我的軟弱就是不想現在改啊!的確是,可是,你有祈禱嗎?是否祈求天主現在就幫助你?或是心裡渴望天主不要煩擾我?至少現在不要?如果沒有這份願意,一百年也改不了,倒不如承認不想改過,反而更覺得誠實。

  1. 所謂教條與慈悲是否互不相容,或代表了對信仰的不同理解方式?

非也。教會的教條往往給人刻板的印象,事實上,我們有否想過,這一切所謂教條,全是教會慈悲之舉?

當然,先要澄清,一般人提及教條的時候,包含了教義和教會法律。教義是教會對信德內容的清晰表達,如天主三位一體、耶穌是真天主真人、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等,或對這些內容的闡釋,如《天主教教理》書中的內容等;教會法律就是教會對信友生活的明確指引,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目的是為信友刻劃出信仰生活的外觀,同時提醒人免墜現世潮流的陷阱,並非因為「教會太多事要限死信友生活」的條文框框裡。

由此可見,貌似呆板過時的「教條」,甚至有時候被誤解為教條主義的一些做法,事實是教會按其多年的經驗,使信友在為救恩奮鬥之時而作的提醒。有時我們誤以為,教會不明白人的軟弱,教會的規矩不近人情。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並不獨特?「我」的經歷,也是很多人的經歷;以前有,現在亦有,教會所謂的規矩本是幫助我們的工具。譬如說主日彌撒的本份,因為如此重要,故非因指定原由而缺席者乃犯大罪,正是為了使我們躲避懶惰,並常以天主為生活的中心。

如果我們發現有困難,是要求教會遷就我們,或盡力嘗試做到教會的要求呢?我們有沒有以子女的心,去看慈母教會的規範呢?遇到困難時,我們有沒有尋求神父的意見和指引呢?

  1. 這個年代還要殉道嗎?

對於誤以為這個時代殉道已非必要,或是愚蠢,或是過時,或是不合人性的人,或許重覆《天主教教理》的說話就好了:「殉道是對信仰的真理所作的至高見証,殉道是至死不屈的見証。殉道者為死而復活的基督作証,他與基督因愛德而結合。他為信仰真理和基督的道理而作証。他因勇毅而忍受死亡。」(#2473)為天主作證是每位天主教徒的本份,而殉道就是其中的模範,並不是人人皆有的機會,是天主的恩賜。因此,當殉道者面對其他弟兄姊妹時,他們會鼓勵對方,日本殉道者即為一例。有興趣者可到下列連結閱讀其殉道傳記: http://catholic-dlc.org.hk/LH4_20170206.htm

也值得一提,教會從沒有稱揚那些為救信友現世生命而背教的人。

  1. 為拯救信友生命而背教是否可取?

最後,我認為必須回應這個問題,畢竟此為多數討論的導火線。

試想想,一位醫生要為病人治病,過程中使病人感到痛苦。如果醫生停止治療,病人就能免去痛苦。醫生需要為病人感到痛苦而猶豫嗎?不。他清楚知道,痛苦為復健是免不了的。他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但必要的痛苦還是要承受。一位好的醫生會鼓勵病人,去勇敢忍受、期待康復的日子。

又想想,耶穌為解救我們,本來可以用無數我們想像不到的方法,可是祂卻偏偏選擇了接受痛苦,並希望人也用此為生活的方式,背起十字架跟隨祂。因此,人的痛苦並沒有被免除,而是被聖化了。可是痛苦仍然是痛苦,耶穌完全理解。其實祂只要願意,一切痛苦都可以免除。我們可以說耶穌殘忍而不體諒人嗎?不,祂選擇了最好的方式救贖我們。「默西亞,以色列的君王!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罷,叫我們看了好相信!」(谷15:32)祂沒有逃避,沒有改變主意,祂堅持直到最後。

因此,我們可以說:不!任何時候背教都不是一件值得稱讚和宣揚的事,即使為了最神聖的原因也是;我必須重覆,背教是教會中最嚴重的罪過之一。「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瑪10:32-33)假如真的跌倒了,應該謙遜的認罪、悔改,而不是以自己的體會凌駕於信德的傳承。就如伯多祿跌倒前,耶穌已預先提醒了他:「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路22:32)不但要悔改,還要使其他人堅強。

可是,正如所有情況一樣,我們只痛恨罪惡,而包容罪人。我們提醒、鼓勵、勸勉,有需要時甚至會責備、絕罰,都只望罪人悔改回頭,我們並不痛恨罪人。在天主內,就算表面看來是多麼的不可能,我們對所有靈魂都應該存有得救的希望。

分類: 信理 普世教會

相關文章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看《沉默》後有感
電影《沉默》剛於香港上映;而早前曾來函的天使神 …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二)
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 …
[讀者來函]波蘭的聖體奇跡
筆者 H:讀者 Waverly 早前寄來了一段小新聞,筆者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