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由一場火災反思痛苦

·

痛苦是一個奧跡。這是指它是超乎我們能夠理解的事。

痛苦及死亡藉罪惡進入世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及光榮復活戰勝了罪惡,但罪惡、痛苦及死亡卻仍未完全從這世界上消滅。我們人性要在基督的再來時才能擺脫罪惡、痛苦及死亡。

昨日在牛頭角的大火,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sir 不幸殉職,遺下了妻子和幼女。一個盡忠職守的消防員為社會出力,貢獻自己,換來的卻是一個丈夫及父親的死亡。這不禁讓人詢問: 這痛苦有何意義?為何義人受苦,要替其他人的失誤或疏忽承受後果?這符合天主的公義嗎?

耶穌曾解釋,意外死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更有罪過,祂卻沒有解釋他們受苦的原故,反而只是提醒各人悔改的必要:

正在那時,來了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報告給耶穌。他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的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或如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路加福音 13:1-5)

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其《 論得救恩的痛苦》( Salvifici doloris)牧函中,雖然也承認「痛苦常是一個奧秘:我們知道我們是無法充分地和完備地予以說明的」(n. 13),卻其實也提供了一個理解痛苦的路向:

為了解痛苦的深意,跟隨天主聖言的啟示,我們必須敞開我們的胸襟,對人這一主體和他多方面的潛能。重要的是我們應接受啟示的光明,不只是它表示超越的正義秩序,也要用天主的愛來啟發此一秩序,因為天主的愛是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愛也答覆痛苦的意義這一問題最充沛的根源。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天主給了人這個答覆。( ibid, n.13)

作為基督信徒,我們深信我們的痛苦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即使那痛苦看似和我們的個人或行為沒有關係。而每個人看似毫無意義的痛苦,要以基督的受苦作為終向,便有了全新的意義:

救贖之主為人並代替人忍受了痛苦。在這救贖中,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一份。 每個人被召分擔此痛苦,藉此痛苦救贖得以完成。 人被召分擔此痛苦,因為經由此痛苦所有的人的痛苦都被救贖了基督藉痛苦帶來救贖,祂也使人類的痛苦提昇到救贖的層次。為此,每個人在他的痛苦中,也可以成為分享基督的救贖痛苦的人。( ibid, n.19)

基督本身是無罪的天主羔羊,祂首先承擔著世界因罪惡後果的痛苦。這是我們理解天主公義的第一步。 天主的公義 不是付出了多少就收回多少,而是在所有人都未付出前,先承擔了代價,以「愛」去填補這世界的苦難。世界的苦難仿佛成了一個缺口,天主的恩寵由此進入。就好像聖周六晚上執事所唱的 Exultet《逾越頌》:

O felix culpa, quae talem ac tantum meruit habere Redemptorem!

「快樂的罪過!竟賺得了如此偉大的救世主!」天主使和祂最相反之處,成為祂救世的泉源。


同時間,耶穌也以「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回答「誰是近人」。聖若望保祿二世稱這比喻是「痛苦的福音」。

這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屬於痛苦的福音。因為它指出 我們每一個人與受苦的近人的關係。不允許我們無動於衷而「從旁走過去」;我們必須在他跟前「停下來」。任何停留在受苦者身旁的人,無論以何種方式,都是一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但是這種停留,不是為了好奇,而是為了他人的益處。這就像人內心的一種開放,也有一種情感的表達。「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適合於任何「人溺己溺」的人,他為他人的不幸遭遇所感動。假如知道人內心的基督,強調這種同情心,這意味著我人對他人痛苦的態度的重要性。 所以人必須培養心內的這種感性,因為它指出對受苦的人同情。 有時候這種同情心,是表達我們對受苦的人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愛心。

但在基督,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裏,並不僅限於同情和憐憫。 這種同情和憐憫,使他有採取行動的熱忱,去幫助那受傷的人。總之,一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是以任何方式幫助受苦者的人。幫助盡可能要有具體實效。他不單盡心,而且也沒有吝惜物質的幫助。我們能說他是付出他自己他的「自我」,把這個「我」開放給他人。這裏我們接觸到基督徒人類學的要點。人不能「完全找到他自己......除非他衷誠地捨己為人」。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就是那能真正捨己為人者。(論得救恩的痛苦 n. 28)

這正正是教會一直在跟隨耶穌的命令而行善功的原因:要成為每個人的近人。既然痛苦是人性必須面對的部分,教會和她的所有子女必須為受苦者身旁停下來、幫助他們,捨己為人。唯有幫助在我們身旁的受苦者,基督徒才能真正成為他們的近人。這幫助不應該單單是物質性的,也要包括心靈上的幫助。這就也是我們在這聖年一直在說的形哀衿及神哀衿。


回到昨天的事情中,張耀升 sir 不幸殉職。我們應懷著敬佩的心情向張 sir 道別。在我們為他及他的家人祈禱的同時,我們也應考慮盡自己能力,向亡者家人捐款,在這困難的時間幫助他們。

分類: 信理 樂山樂水 靈修

相關文章

基督徒生活的節奏
老實說,香港人的生活真的很忙。單單工作及相關的通勤已佔了一天 …
林肯教區的啟示:如何推廣司鐸聖召 (3)
上文 提到林肯教區在禮儀上的取態如何有助聖召發展。最後我們會 …
[文章分享] - 基督徒依照教會訓導選舉代議士的責任
自從湯漢樞機早前發出呼籲,提醒信友在投票時需考慮候選人會否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