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香港特倫多團體15周年
昨日提到香港開教175年,教區成立70周年。原來早前也是香港特倫多團體的15周年。
聖體櫃的位置 -- 莫連魯主教的指引
美國 威斯康辛州麥廸遜教區 (Diocese of Madison)的莫連魯主教 (Bishop Robert Morlino) 最近 宣布,在他教區內的所有教堂須於2018年之前將聖體櫃搬回聖堂的中心。
[caption id=“attachment_4665”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Bishop Robert Morlino (圖片: Fr. Z’s Blog)
近年很多新興建的聖堂都常把聖體櫃放置於不在聖堂中軸。雖然《羅馬彌撒經書總論》表示聖體可以不放在主祭祭台而放在另一個專門恭敬聖體的祭台,就是有聖體小堂的概念。然而在執行上,不少聖堂卻不是把聖體櫃放在另一祭台,而是把聖體櫃放在不顯眼聖堂側,有時甚至是聖堂外的地方。
很多大教堂都將聖體放在聖體小堂,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那裡經常都有旅客到訪,而當那些訪客並不是教友的時候,他們都不懂得向聖體櫃下跪致敬;而當信友要到聖體櫃前祈禱時又會受到普通旅客的打擾。故此一個方法便是把祈禱和參觀的地方分開。筆者多年前到威尼斯旅遊時,甚至見過有些教堂需要收費參觀,但信友可由側門免費進入聖體祭台祈禱。這也可以平衡兩者需要。有時我們抄襲各地的主教座堂或大殿,以此作本地小堂區的設計,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兩者要照顧的信眾類別不同,是忽視了兩種教堂的獨特需要。
續談小孩子望彌撒
有時候真的不到我們幾位《樂山樂水》的作者不服,我們其中幾篇最受歡迎的文章都是和 小孩子 參與禮儀有關。不久前筆者也帶著兩歲的兒子參與聖周六的復活節守夜慶典。大家也知道這一晚的禮儀是整個禮儀年曆的最高峰,也是最長的一晚禮儀。對於一個會走動卻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 (磨難?)。筆者也有少許經驗想跟各位分享,各位家長讀者不妨讀後也投稿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及想法。
基督復活了!
基督復活了!亞助路亞!
[讀者來函] 作為一個女人 我不願給別的男人碰我的腳
(作者P編按)讀者 Virginia 來函指看過本網誌一位作者於周四撰寫的 文章分享 後,就文章內容作出回應。
不論持什麼意見,也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 昨天,朋友分章了你們一篇有關洗腳禮的文章,說女性也可以參與其中。其實我很早就聽說過了,也看到不少神父與教友都挺支持的,但是對此我有點兒不安,也不太敢在朋友面前說出來,所以就試試看分享一下。
作為女人,對於教宗這個關顧與安排十分感激,因為他這個想法的確把教會全體子民放在心中、放在禮儀中,這也是一位牧者所需的。老實說,作為一名普通教友,我不太了解禮儀,也不懂得禮儀;不過,同時作為一名有婚約的女人,我不願意被其他男人觸摸、親吻我的腳。
[文章分享] 信理部長:神父在聖周四不一定要洗女性的腳
在年初,聖禮部出了一份新的文件,改變了拉丁禮聖周四「主的晚餐」的禮節,擴闊了洗腳禮可以參與的人,當時筆者也 提出過,神父應有自由可以選擇他是否舉行洗腳禮、及是否跟隨傳統只洗男性的腳。不重覆了。
最近聖禮部部長 薩拉樞機 (Cardinal Sarah) 接受訪問,他的回覆確應了筆者當時的理解,表示聖禮部無意規限神父選擇參加洗腳禮信友的權力,各神父仍可按牧民需要選擇只選男性,或包括女性去參與洗腳禮。不讓女性參加洗腳禮雖然肯定被人以為是守舊,被人攻擊,但其實這關乎禮儀的歷史標記。 「如果我們沒有禮儀,我們還有甚麼?」 Aleteia 網站報道了有關 訪問 ( 重點 及[評論]):
梵蒂岡——在聖周四「主的晚餐」彌撒中,神父不一定要洗女性的腳。薩拉樞機這樣確認了。
在2月26日,聖禮部 (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and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部長在羅馬向記者說,每一個主教或神父 「要按自己的良心,及按主制訂這節日的目的去作決定」。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 Sacrosanctum Concilium)中,提到禮儀改革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修訂彌撒禮典時,務必使每一部分的特點及其彼此之間的聯繫,清楚表現出來,並使信友更容易虔誠而主動地參與。 因此,只要確切保存其基本要素,禮節要簡化;歷代所作的重複或無用的增添,應該除去;某些年久失用的部分,如果適宜或需要,應該按照教父們的原始傳統,恢復起來。(《禮儀憲章》 n.50)
另外,在《禮儀憲章》第50條中也提到禮節簡化是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彌撒每一部分的特點和聯繫要「清楚表現」。問題是,重複容易定義,但何為「不必要」呢?或怎樣的重複會影響彌撒每一部分的特點和彼此間的聯繫,致使信友未能虔誠而主動地參與呢?這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
[文章分享]訪問桑普爾總主教 (2) - 聖樂及禮儀
續 上文,本文繼續 Catholic World Report 和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教區總主教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 的 訪問。
接著下來,桑普爾總主教開始談論禮儀及聖樂。
CWR: 在馬凱特教區,你的繼任人多伏爾主教 (Bishop John Doerfler) 最近頒布了 一封信,名為《普世大地,請向上主謳歌!》(Sing to the Lord, All the Earth!)1 ,他說這信是建基在你自己還在馬凱特教區時的一封牧函《應當常常喜樂》(Rejoice in the Lord Always)2 。多伏爾主教的信特別提到教友要學習詠唱彌撒中的額我略調,及堂區需要使用教區批准的歌集。你有沒有計劃在波特蘭教區推出有關聖樂的指引,就好像你在馬凱特教區般一樣?
總主教: 我還未看多伏爾主的的信函,但我們兩人都同意聖樂是禮儀重要的一部分。我很高興我在馬凱特教區所嘗試奠基的,他現在已建設起來。
[文章分享]訪問桑普爾總主教 (1) -十年的主教生涯及神父聖召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教區總主教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 自三年前接任該教區總主教一職起,非常注重該教區的禮儀生活。他也鼓勵該教區的聖樂發展。以下是 Catholic World Report 跟他做的 訪問 譯文:
總主教 亞歷山大.桑普爾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55歲,最新慶祝了他主教晉鐸10周年,也將很快慶祝他成為儀勒岡州波特蘭總主教的3周年。
他在1990年,於密歇根州馬凱特教區被祝聖成為神父,並在2006年成為該教區主教。在他主教晉鐸時,他是美國最年輕的天主教主教,並且是首位於1960年代出生的主教。
波特蘭總教區共有425000天主教徒,331位仍活躍及已退休的神父,124個堂區,及22個傳教站。除了三個範圍廣闊的大都市 (metropolitan areas) 外,這總教區還有30000平方英里,位於儀勒岡西部的森林、郊外及沿海地區。
桑普爾總主教最近和 Catholic World Report (CWR) 就不同的題目傾談過,包括在美國西北部教會遇到的特殊問題、神聖禮儀的重要、及去年的家庭世界主教會議甚麼地方使他失望。
CWR: 你反省過去10年的主教生涯時有何看法?
總主教: 首先,我都沒有留意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時間過得很快。
這實在是很不可置信的經驗。我想我比我開始接受這角色時更有信心。
當我被祝聖為主教時,我是美國最年輕的主教,但我也逐漸脫離這令人困惑的標籤。現在我是最年輕的總主教。
[讀者來函] 淺讀告解聖事
作者H按:以下讀者來函頗長,所以小弟暫作編輯,替作者加上 [標題] 及 重點。
文:小彌額爾
筆者提筆之際,剛巧教宗方濟各在昨天的聖灰曕禮中派遣千多名慈悲傳教士,到各自其所屬的教區中擔任此神聖的職務,透過聖父所賜予他們的特殊權力,把以往需要由宗座處理或赦免的重罪,均可藉這些聽告司鐸來給予天主的寬恕。1
從而在這慈悲禧年中,真正體驗出天主願意無條件愛罪人,寬恕罪人,時刻歡迎浪子回到祂身邊的一個最有力之標記。所以筆者亦想藉此平台分享自己對這七件聖事中,稱之為治療人心靈之聖事的一些經驗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