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禮儀

就禮儀方向的一些個人感受
最近公私兩忙,陪孩子安睡後自己也經常倒在床上一睡到天明,所以近期真的少了寫文,各讀者請見諒。 言歸正傳。近日筆者在不同的彌撒中都有點個人感受,不約而同都跟禮儀方向有關。 首先是日前在一台私人彌撒中當輔祭。那台彌撒是以面朝東方的形式 ( ad orientem) ,並以拉丁文舉行的 (讀經除外),所以作為輔祭的我也自然地和神父一同面向祭台。
有關祭衣及手帶 -- 一名神父讀者的見解
早前,筆者跟一個在歐洲的神父討論神父在彌撒中的禮儀服飾問題,內容圍繞著禮儀改革前後有沒有分別。這個討論源自有些人認為1970年的禮儀改革將一些從前的服飾廢除了,包括手帶及羅馬式祭披 ( planeta);而禮儀改革後只會採用哥德式祭披( casula)。 這位神父給我找來了幾段教會資料,講論現代羅馬禮的神父服飾,讓筆者有一點新的啟發。
[活動快訊]羅敬業執事及阮金山執事領受司鐸聖秩聖事
教區羅敬業執事及阮金山執事將領受司鐸聖秩聖事,詳情如下: 日期:8月20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正 地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首先恭喜兩位執事。香港的年輕神父不算多,我們的確需更多年輕的神父,否則二十年後我們便要關閉半數的堂區了。
聖三主日讀經反省
剛剛過去的主日是聖神降臨後的第一個主日,也就是聖三主日。我們在這天慶祝了天主聖三的奧跡,這是天主內部的愛的奧秘。但這愛的奧秘,我們不能單純地抽離地認為是哲學問題或思考功課,這奧秘其實和我們的信友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聖教會將這聖三奧秘的慶祝放在這個主日確是十分合適,因為這就是聖教會在聖神降臨後的重要啟示及任務。羅馬禮的普通形式及特殊形式在福音的選段上,正正在反映著這兩個方面。
李鏡峰主教:《慈悲聖年——聖神降臨節牧函》
中國教會在近幾十年一直多災多難,不少老教友、忠信的主教神父都吃了不少苦頭。但既然「殉道者的血是信仰的種子」,那麼中國教會其實也有不少令人敬仰的神職及平信徒。陝西省鳳翔教區的李鏡峰主教當年蒙冤入獄,被囚二十年才獲釋,獲教廷認可獲升主教,後接任鳳翔教區第三任主教。 李鏡峰主教近日頒布了牧函,很值得大家跟隨李主教的訓導深思一下。 原文 當真理之神來到時祂會將你們領向真理的全部(若16:13) # 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們,願復活的主基督常與大家同在! 1.大家一定還記得很清楚,我們曾用了40天的克苦補贖[四旬期]紀念了耶穌的苦難與聖死,在默哀痛苦中哭唱了耶穌苦難聖死的祈禱聲中送別了耶穌到陰府去會見元祖亞當[聖周五],救他出離暗冥的一幕;又懷著對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信仰,在沉默苦痛中與普世教會一起度過了那黑暗的 聖週五和聖週六之夜,終於在第三天黎明之前[復活節守夜],以歡聲不絕的阿肋路亞迎來了耶穌的光榮復活。接著又用了40天慶祝了耶穌復活與升天[復活節到升天節的40天]、最後再用10天的時間等來了耶穌預許的護衛者聖神的降臨。[升天節到五旬節的10天]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曾經偷著聚會祈禱的宗徒們(若20:19,26)開始公開向外教人大力宣講復活的耶穌(宗2:14)。從此結束了耶穌救世工程的全過程,懷著期待耶穌第二次光榮來臨的喜樂,開始度我們苦世的日常生活,進入了信仰生活的常年期。[李主教在這裡不單是在描述了我們對基督的信仰,而他是解釋教會的禮儀年曆如何幫助我們朝拜天主,以及增強對基督的信仰。]
林肯教區的啟示:如何推廣司鐸聖召 (2)
上文 提到美國林肯教區雖然人數不多,但司鐸聖召非常蓬勃,而首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個教區在過去的數十年間由三位很正統的主教所帶領。今天我們就看看這個教區在主教的帶領下,做了甚麼使教友生活及司鐸聖召能夠相反現今聖召低落的風氣。原文在 此。 至聖所內只有男性 # 林肯教區在禮儀上有數項事情是和美國其他的教區[甚至世界上大部分教區,包括香港]很不一樣。 基本來說,林肯教區保存了只有男性才進至聖所 (Sanctuary) 的習慣。在這範圍,林肯教區沒有順從世俗思想,而順從了傳統及常理。 她也是全美國唯一一個維持全男班輔祭的教區。就如我所 寫過 的,羅馬早在1994年已直接表示過贊同的: 聖座希望提醒,順從高貴的傳統而讓男孩子服務祭台是很合適的。眾所周佑,這會幫助司鐸聖召的可靠發展。所以必然會繼續支持這些全男輔祭的團體。
[影片分享]二戰期間的彌撒
以下片段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對抗日本的太平洋戰役期間,在吉里巴斯 (Kiribati) 隨軍神師在一架吉普車的車頭上開彌撒。
Miserere mei, Deus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歌詠團於2013年復活節詠唱 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 的 “Miserere mei, Deus” ,即聖詠51 (50):
香港特倫多團體15周年
昨日提到香港開教175年,教區成立70周年。原來早前也是香港特倫多團體的15周年。
聖體櫃的位置 -- 莫連魯主教的指引
美國 威斯康辛州麥廸遜教區 (Diocese of Madison)的莫連魯主教 (Bishop Robert Morlino) 最近 宣布,在他教區內的所有教堂須於2018年之前將聖體櫃搬回聖堂的中心。 [caption id=“attachment_4665”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Bishop Robert Morlino (圖片: Fr. Z’s Blog) 近年很多新興建的聖堂都常把聖體櫃放置於不在聖堂中軸。雖然《羅馬彌撒經書總論》表示聖體可以不放在主祭祭台而放在另一個專門恭敬聖體的祭台,就是有聖體小堂的概念。然而在執行上,不少聖堂卻不是把聖體櫃放在另一祭台,而是把聖體櫃放在不顯眼聖堂側,有時甚至是聖堂外的地方。 很多大教堂都將聖體放在聖體小堂,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那裡經常都有旅客到訪,而當那些訪客並不是教友的時候,他們都不懂得向聖體櫃下跪致敬;而當信友要到聖體櫃前祈禱時又會受到普通旅客的打擾。故此一個方法便是把祈禱和參觀的地方分開。筆者多年前到威尼斯旅遊時,甚至見過有些教堂需要收費參觀,但信友可由側門免費進入聖體祭台祈禱。這也可以平衡兩者需要。有時我們抄襲各地的主教座堂或大殿,以此作本地小堂區的設計,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兩者要照顧的信眾類別不同,是忽視了兩種教堂的獨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