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祝各位在將臨期的守齋準備能充滿天主的恩寵!
進入將臨期,彌撒禮儀也有不少改動。大家可能留意到禮儀中沒有管風琴音樂、光榮頌也沒有了。禮儀顏色也由「聖神降臨後」的綠色變成了代表懺悔、準備的紫色。但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上圖攝自剛剛將臨期第一主日,於法恩伯勒 (Farnborough) 的聖彌額爾修院 (St. Michael’s Abbey) 的彌撒。這裡是一所本篤會修院。圖中主祭正準備祝福乳香,執事身穿寬肩帶襄禮,而副執事則已手持聖體碟舉在自己眼前。其實副執事身穿的並不是平日穿的副執事袍﹝ tunicle﹞,而是 folded chasuble﹝不知道有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但請容許筆者暫譯「前摺祭袍」﹞。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前摺祭袍」及「寬肩帶」的傳統。
平常來說,在彌撒中,主祭神父穿著 Chasuble祭袍、執事穿 dalmatic執事袍、而副執事穿 tunic 副執事袍。這裡說的是禮儀中的職務,即是說,如果神父在彌撒中擔任執事、副執事職務,他便要穿上 dalmatic 或 tunic而非 chasuble。
Chasuble本身是羅馬人的服飾,但到了第六世紀基本已成為禮儀的服飾。但當時並不只是神父或主教穿著,而是連執事或副執事也會穿著Chasuble祭衣。 Chasuble祭衣美觀,適合獻祭給天主時穿著,但布料較多,行動受阻。故此神父在開彌撒時,執事、副執事、或輔祭便會幫手拿著主祭雙手的布料,方便活動。
有襄禮的主祭能夠自由活動,但執事和副執事呢?他們沒有人會幫手拿著他們的祭衣,但他們也要在禮儀處理各種事務。於是,執事及副執事便開始把祭衣的前方摺起,方便活動。而如果我們把全件祭衣再摺數次,便會成為一條寬肩帶。如此說來,寬肩帶是前摺祭衣的「進階版」,故此,前摺祭衣及寬肩帶是在同一些禮儀時節出現的,例如將臨期﹝第三主日玫瑰喜樂主日 Gaudete Sundy 除外﹞、四旬期﹝第四主日喜樂主日 Laetare Sunday 除外﹞、2月2日獻主節 Candlemas、四季齋期 Ember weeks ﹝五旬節四季齋期除外﹞等等。
這張相片可以看得更清楚。相中前方及中間的副執事及執事均身穿前摺祭袍,最後的主祭則穿著普通祭袍。
大家可能有一個問題,那麼為甚麼只有部分時間才會有前摺祭袍及寬肩帶呢?
事實上,由第五世紀, dalmatic 及 tunic 漸漸在某些地方教會所取用作為禮儀服飾,但羅馬本身卻很遲才取用 dalmatic 及tunic,羅馬的禮儀中執事和副執事繼續穿著 Chasuble祭袍。另一方面, dalmatic 和tunic亦帶有喜樂的意味,所以在起初,dalmatic 和tunic只有白色。這種喜樂的意思和在懺悔時期不配合,故此在歷史的過程中,前摺祭袍以及 dalmatic執事袍便在教會的不同禮儀時節保留了下來:執事袍及副執事袍用於喜樂的時節,而前摺祭袍及寬肩帶則在懺悔時節保留下來了。
彌撒聖祭是祭天大禮,教會應對此盡善盡美。禮儀亦是教會歷史的結晶,並不是我們可以隨便按自己意原改動的事情。
出谷紀28:1-3
上主說:「你應從以色列子民中叫你的哥哥亞郎同他的兒子們,即亞郎和他的兒子,納達布、阿彼胡、厄肋阿匝爾和衣塔瑪爾,一起來到你前,立他們作我的司祭。應給你的哥哥亞郎做聖衣,以示莊嚴美觀。凡我使之具備藝術天才的藝術人員,你應吩咐他們為亞郎做服裝,祝聖他作我的司祭。」
將臨期第一主日領聖體後經
主,願我們在祢的聖殿中,承受祢的慈惠,
好能以相稱的敬功,來籌備過這個即將來臨使我們得救的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