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朋友對於近日有討論如果稱呼神父有以下分享:
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稱「牧兄」吧 #
近日有朋友跟我提到,有神父因著「共議同行」精神,開始叫教友不要稱他為「 Father /神父」,而要改叫「 Brother / 牧兄」。以下段落來為 該神父 的理據:
其基礎來自保祿書信。保祿在書信中把基督呈現為「眾多弟兄中⋯⋯(的)長子」(羅八29),「我們是⋯⋯ 基督的同承繼者」(羅八17),以及是基督願「稱他們為弟兄,並不以為恥。」(希二11/若二十17)因此,按照宗徒大事錄與教父們的道理,教會 Fraternity 的定義是一個「共融友愛的基督弟弟妹妹團體」。既然基督不介意叫我們做弟弟妹妹,身為司鐸又該怎樣?當司鐸接受聖秩聖事時,他們就肖似基督, 但祂並不是「父」,而是「善牧」和兄長—「哥」。那最合適司鐸的稱呼一定不是「神父」,而是與牧者、與兄弟有關的。所以我建議用「牧兄」取代神父。
聖經中「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的真正意義 #
文章引用了《瑪竇福音》23:8-10,但這段經文的正確理解非常重要。耶穌並不是在字面上禁止稱任何人為「父親」,否則我們連生身之父也不能稱為父親,這與第四誡「孝敬父母」直接衝突。
耶穌在此批評的是猶太經師和法利塞人因自負而追求頭銜和地位,而不是禁止合理使用「父親」或「老師」的稱謂。例如,保祿宗徒在《格林多前書》4:15中稱自己為「父親」:「我在基督耶穌內藉福音生了你們。」這表明「父親」一詞在屬靈層面上的使用是符合聖經精神的。「兄」能生「弟」嗎?不是不可能,亂倫的話就有可能!
司鐸的角色與「神父」稱呼的意義 #
「神父」這個稱呼反映了司鐸的神學角色,而不僅僅是一個社會身份或文化習俗:
- 「聖秩聖事的必要儀式,為 主教職、司鐸職和執事職,都是主教在領受聖秩者的頭上覆手,並以特定的祝聖禱詞祈禱,呼求天主將聖神傾注於領受聖秩者身上,並賜與相稱其職務的神恩。」《天主教教理》1573
- 這特殊的恩寵使領受聖秩者肖似基督: 司祭、導師和牧者;成為基督的僕人,讓他作為教會元首的代表,執行祂司祭、先知、君王的三重職務。
- 基督經由主教賦予領受聖秩者的神聖權威(神權),如同聖洗和堅振聖事,也給予一個有永恆不滅的印記,傳統上稱為「神印」。
- 領受「聖秩」不是為了接受一項工作或職位,而是領受一個 新身分,並領受一份禮物、一股確定的力量、一項為主內的兄弟姊妹服務的使命。(參閱《天主教青年教理249》)
- 稱呼司鐸為「神父」(Father/Pater/ Mon Père)表達了教會視司鐸為屬靈之父的身份,因為他們通過聖洗使人進入教會,並在聖事中滋養教友的靈性生命。
基督不僅是兄長,也是父親 #
文章強調基督作為兄長的神學意涵,但忽略了基督同時具有父親的屬性。例如,基督是「永遠之父」(參見依9:5)及「善牧」。司鐸因 in persona Christi(以基督的位格)舉行聖事,所以肖似基督,也同時具有牧者與屬靈之父的角色,這種雙重身份並不矛盾。
「牧兄」稱謂的問題 #
以「牧兄」取代「神父」的建議看似創新,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 削弱了聖統的莊嚴性:稱呼司鐸為「牧兄」可能使司鐸的角色顯得過於平凡,而忽略了聖秩聖事所賦予的特殊神聖性與權威性。司鐸被稱為「神父」,是因為教友尊敬他的鐸職﹑聖秩聖事在他身上的刻印,而 非單單因為這名司鐸德行教育財產高人一等。神父「父」的身份並非源於自身的權威,而是天主透過聖秩聖事賜予的恩寵。
- 文化不匹配:雖然這名神父試圖以中國武俠文化的「結拜兄弟」為類比,但教會的屬靈家庭結構更接近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而非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平等關係。如果司鐸不被稱為「神父」的話,改為「牧兄」的話,那麼「代父代母」又成何物?難道改成「代兄代姊」?這豈不是屬靈上的亂倫!?(梵二前禁止了教友伴侶為非教友伴侶當「代父/母」,正因為此乃屬靈亂倫。)代父母為候洗者的信仰培育與見証角色,並不只是屬於禮儀的要求,更是真正有陪伴和指導代子女的信仰成長的作用。「兄弟姊妹」不能真正互相指導,也沒有相應的屬靈權力,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有……
- 模糊了教會的神聖秩序:稱呼司鐸為「神父」不僅是信徒對司鐸身份的尊重,也是對聖事和基督牧職的尊敬。用「牧兄」取而代之可能會讓信徒誤以為司鐸僅僅是一個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兄弟,而非具有特殊刻印和神恩的神職人員。
神權主義? #
「神父」的稱呼不是權力的象徵,而是提醒司鐸要效法基督作為「善牧」,服務信徒。聖秩聖事賦予司鐸靈性的使命,而非個人的權力。他們的權威來自天主,目的是服務靈魂的得救,而不是建立一種掌控性的權威結構。天主教會本身也不斷提醒司鐸,要以愛德和謙卑來履行職務,而非濫用職權。
自教會初期以來,稱呼司鐸為「神父」是普世教會的普遍傳統。提倡「牧兄」這一新稱謂,可能不僅僅是謙卑的姿態,而是企圖挑戰教會歷史上的權威和聖秩結構,試圖將其「平民化」,淡化聖職的神聖性。
將「神父」降格為「牧兄」,實際上是一種重新定義教會權威的行為,可能是試圖將更多權力集中於非聖職人員或某些特定的推動者,而非天主所設立的聖秩傳承結構。
提倡者強調用「牧兄」表現司鐸的謙遜,但他們是否無形中將自己的意識形態放在教會傳統和天主設立的權威之上?這種做法看似謙虛,實際卻是以「共議同行」的名義,試圖改變聖秩聖事的本質,甚至有可能是用自己的「神學」代替教會的神學。這本身就是濫用神權,以自己的觀點重新定義聖職,甚至可能試圖以「共議」之名,擅自削弱天主所賦予的聖秩職權,改變教會千年教導!
總結 #
教會視司鐸為信徒的「屬靈父親」,司鐸透過聖事—彌撒跟告解—將天主的恩寵帶給教友,指引他們的信仰生活及靈性成長。所以,稱司鐸「神父」是因為他們有照顧跟教導教友的角色。
所以如果不叫做神父的話,就會貶低了神父舉行聖事的莊嚴及屬靈性。也可能反映到神父本身對聖事的看法,一是這神父不明白,可能他根本不信,甚至乎他想令到平信徒也再不信。
引用我認識的一名神父對「牧兄」的回應:「給你面子你不要,那我只好不給你面子了。這位『弟兄』對聖經的理解很片面,只看他想看到的。他忽略了『因為你們縱然在基督內有上萬的教師,但為父親的卻不多』(格前4:15)我要很不客氣地說,這種自己主動放棄父職的司鐸,是無法『在基督耶穌內藉福音生了』天主子女的。從一個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我懷疑他是不是長大的過程受到了 “father w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