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看《沉默》後有感

·

電影《沉默》剛於香港上映;而早前曾來函的天使神父(Father Angel)看過此部電影後,發現電戲中有不少錯謬,於是再次來稿。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看《沉默》這部戲後,發現當中帶不少的錯誤思想: (先此聲明,文中嚴重劇透)

  1. 死亡是絕對負面的一件事

戲中的神父多次因為信友們受苦、甚至面對死亡而感到痛苦,並不斷祈求天主確保這信友安全,而在信友們為主受苦或殉道之後,主角就認為天主不俯聽他的祈禱。看起來,似乎死亡就是不幸。我們要問的是,神父為甚麼不像某一些殉道神父一樣,在看見信友面對死亡時,以說話提醒他們,堅強他們的信德呢?

  1. 信友們的純真信德是因為反省不夠深入

戲中主角多次在祈禱中與天主對話,有堅強也有軟弱的時候,連受誘背教的時候也是在與天主對話;相反,信友們為主而勇敢受苦,看起來則似愚夫愚婦。

  1. 殉道者是因神父所傳揚的道理而死,而非為天主而死

在電影中,負責誘惑主角者多次強調,受苦信友是因為該神父、以及他所傳揚的真理而死,是神父使信友受苦。真相是,將痛苦加於信友的是迫害者,信友們是為天主和天主的真理而死的。

  1. 人性不能為超性所提昇和聖化

整套電影帶出的,是人性的軟弱,並將這軟弱常態化,譬如多次背棄天主和出賣戲中主角的人(吉次郎),不斷做錯,不斷辦告解。固然,這樣做是絕對正確,可是拍攝的手法卻使人認為這是自然不過、理所當然之事,告解中亦沒有要求他有計畫地悔改,似乎貶低了奮鬥和告解聖事的價值。多少次,人將生活的焦點放在自己和自己的感覺上,在驕傲、失望、沮喪、忌恨中打滾,卻忘記了天主的恩寵足以使我們超越自己,肖似天主。

  1. 背教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接受

首先要聲明,背教這個行為在教會中是非常嚴重的罪過,違反者會招致自科絕罰。可是,電影中卻似乎把這個行為合理化。譬如說,當神父看見信友受苦,心中痛苦難當,為幫助信友脫離即時的痛苦,在這個情況下背教並沒有不妥。主角在背教時,電影甚至安排另一聲音代表似乎一直沉默的耶穌來說話,大意是: 祂在痛苦中與我們同在,在受迫害時信友已背起了十字架,既背起了,放下亦無不可,因祂為人受盡了苦辱,天主是不會介意主角將腳踏在主耶穌的面上的。 這肯定是錯誤的思想。「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耶穌寬恕釘死祂的人,同時間接指出他們的行為是罪過。因此,聖伯多祿三次不認主是罪過,耶穌固然揀選他,但也同時給予他三次補贖的機會。「唯獨堅持到底的,才可得救。」耶穌的這句話因足夠回答這問題了。

  1. 只要心中相信,外表不承認亦沒有不妥

可以說,這是整套電影最為錯誤的一點。戲中多人曾踐踏主耶穌的圖像,一次又一次,特別在最後部分,談到主角在背教之後,定時要在公眾前踐踏聖物。但另一方面,又處處在暗示主角心中其實是相信天主的。這讓我們想起雅各伯書中所載:「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也許有人說:你有信德,我卻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德指給我看,我便會藉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雅2:17-18)

  1. 天主只是一個概念,可隨人的文化為其定義

當最先背教的神父,嘗試勸誘主角背教時,提及日本信友對信仰認識根本不深,甚至只以為自己是在相信太陽,但那也可以是天主。可是我們知道,天主就是天主,祂是絕對客觀的,並非由人定義。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日本的信友在完全沒有神父的情況下,仍然繼續堅持,將近二百年的時間。試問,如果他們相信的不是真天主,加上不斷的迫害,能堅持如此長的時間嗎?

總括而言,在電影的最後雖然有一句「電影乃獻予日本的信友與神父」,但筆者卻感到電影和原著對在日本的教會,特別是為主殉道的勇士極不尊重,貶低了他們對主的熱愛。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看後所感,或有不正之處,歡迎各位看官齊作探討。

分類: 信理

相關文章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二)
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 …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一)
筆者的一位神父朋友(Father Angel)因看到有不少教 …
[讀者來函]波蘭的聖體奇跡
筆者 H:讀者 Waverly 早前寄來了一段小新聞,筆者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