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的確是有點標題黨的成分,但筆者的目標讀者正正有很多是標題黨讀者,所以請先原諒筆者一下。
先旨聲明,筆者沒有在鼓勵讀者批評任何一位主教,你要批評或評論的話,請先看畢全文才作決定。

近年互聯網發達,大家都可以隨便在網上發言。從前大家還是在用 ICQ + Xanga 的年代 (筆者也是經歷過這一個時期的人……),會看到你的意見的主要都是你較親密的人。相比再加上在 Facebook 上的不同群組,大家發言也方便得多了。但這有時也會做成問題,就如聖雅各伯宗徒所提醒:
「至於舌頭,卻沒有人能夠馴服,且是個不止息的惡物,滿含致死的毒汁。」雅各伯書3:8
雅各伯宗徒當然不是在說舌頭真的會噴毒汗。雅各伯宗徒警告信眾,要控制自己的說話,否則會令人因失言而在情緒或靈性上傷害別人和自己。既然如此,筆者認為我們每次做評論或批評時都必須緊記這點。
但實際上我們有甚麼要點要考慮呢?筆者建議大家要考慮以下數點:
- 想清楚你參與討論的目的 你為甚麼要參與某個討論?唔順氣要發洩?希望別人改善? 如果你單單是為了發洩,筆者建議你趁機學習忍耐的德行。 如果你為了某人改善,單獨對話是否比公開辯論更恰當? 如果我們公開評論或批評時,我們會否造成計劃以外的影響?不要忘記人的聲譽是人在社交上一個重要的資產,在別人沒有辦法為自己辯護的情形下,還要以隱藏的身分,剝奪別人公開的聲譽是損害他人的行為。請好好考慮你公開辨論或批評的目標,是否真的能藉你的行為達到。
- 集中於論點及論據、清楚陳述自己的觀點 如果大家稍稍讀過聖多瑪斯旳《神學大全》( Summa Theologiae) ,都必定發覺天使聖師緊密的思慮。當然不是說大家要有聖師的思慮才能參與討論,但也不妨參考一下聖師處理問題的方法:理解對方的觀點及理據、以聖經及教會訓導作理據樹立論點、指出別人正確及有偏差的觀點。
- 不要在討論中給人掛上標籤 標籤完全不會幫助到討論。給別人掛上標籤不但不會幫助討論,而且也在減低了討論的質素,由討論事情變成討論個人。我們仍要尊重其他討論者或有關的人的身份,例如不要忽略主教、蒙席、神父的身份。我們為別人加上不當的標籤,例如甚麼「黃屍藍屍」、「羅馬兵保守派」、「嗰隻野」、「左膠」之類的標籤,只是代表我們已無能力再作討論,思考已被情緒所阻止了。請先停下來,重新想一想,才繼續討論。
- 不要讓他的背景影響我們的判斷。 筆者不是說我們完全忽略講話者的背景,這始終是構成講話者整個思維的重要部分。但有時候我們做的判斷變得單純針對發言者的背景而非該言論。例如當我們認為了某人屬某某團體、或是某某神父的弟子、或支持某個政黨,所以他的言論「不用看也知有問題」。這不是完全不是在參與當刻討論而只在發洩情緒嗎?
- 要提醒包容相同意見的人的過火行為 有時候參與討論不免會變得分黨分陣形。有時這種心態都無可厚非,亦有助互相補充論據。然而如果我們單純只靠陣形討論,我們可能變得支持陣形而非理據,反對別的陣形而非他們的論據。這樣只會使討論變得低質的吵鬧。
其實在網上能夠自由發表意見的確是我們應該珍惜而善用的。但作為基督徒,「自由」不是「甚麼都可以做」,而是「能夠選擇執行善」。有時為了軟弱的弟兄,我們都應避免做些引人跌到的事。
但你們要慬慎,免得你們這自由的抉擇,成了軟弱人的絆腳石。……那麼,這軟弱的人,基督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了你的知識而喪亡!你們這樣得罪了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格林多人前書 8:9,11-12)
保祿宗徒提醒格林多信友,即使我們的知識告訴我們某事能作,但如果這行為會使軟弱的弟兄跌倒的話,我們為了更完善的愛德,我們都要避免。如果我們的批評或辯論有機會使其他弟兄失去對教會的信德,或失去了對教會合法長上的應有尊敬,這還值得我們公開討論嗎?我們能以更佳的修辭去表達意見嗎?我們有在實行我們的愛德嗎?
作為基督徒,我們是基督的肢體。對教外人而言,一個基督徒犯錯,就是所有基督徒犯錯;對其他教友而言,一個教友的一句無心之失可以是他對教會誤解的開端。某程度而言,我們在代表基督在世的行為。單單為了對基督的愛,筆者認為我們就應好好管束我們的行為及言語,以免被仇教者有話柄、傷害基督的肢體。
筆者認為每個教友需要好好留意自己參與討論的心態及說話態度,才能算是以愛德去參與教會事務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