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這 拿爾多香液系列的第0篇 問了三個相關的問題,分別是:
- 耶穌為甚麼容許瑪利亞將極珍貴的油倒在他頭上,而不是把油賣掉施捨給窮人?
- 為甚麼教會要購買祭衣,而不是把錢施捨給窮人?
- 新人應該不購買婚戒,而將錢施捨給窮人嗎?
筆者問這幾條問題的原因很顯現而見,就是要 對整體教會,及個別信友及神職於錢財的使用作一個思考。有需要考慮使用錢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財力有限,但需要做的事無限。這就關乎著選擇的問題。而事實上,沒有人能夠不思考錢的問題,連隱修士都不能倖免。

同樣地,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需先弄清楚我們 回答這個問題的背景。即使原則一樣,但由於每人身處的環境不一,答案也會不一樣。所以筆者認為需要先為之後的討論訂一個範圍。 筆者之後的討論,都是針對著21世紀的發達地區的社會,它們普遍都受當代思想影響,活在受互聯網及其他新媒體的衝擊下。香港正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類似的情況可能也適用於台灣、澳門以及其他亞洲城市。當然各地歷史背景不一,而各自受基督宗教文化影響也不同,但因著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地教會面對的情況也有相似之處。所以筆者在這裡的討論,可能不適用於較為落後或貧窮地區的教會。 原則沒有變更,只是原則中的各項優次在嚴峻的環境顯露出來了。
筆者要在討論中要放下的第一塊基石,看似無關,但實際上非常重要。在明言之前,筆者先讓大家看一張畫,筆者想問問各位,看了這幅畫後,你的第一個反應是甚麼?

這是蒙特利安的一張作品,不知大家對這畫家是否熟悉。
「不知道畫甚麼」?「無厘頭」?「無意義」?
可能部分讀者有著以上的感想,如果是的話,筆者就想問一個問題: 為甚麼你認為這幅畫有一個意義?一個背後的訊息?畫家不可以單純畫幾條直線,然後填幾格顏色嗎? 我們問這幅畫的意義,是因為人恆常地尋找標記。標記可以是語言、音樂、視覺藝術、禮儀,甚至一個動作來表達一個背後的訊息。這訊息經常都是抽象的,例如我們拍拍朋友的肩膀表示鼓勵或安慰,摸摸小孩子的頭表示稱讚或友好。這些都是標記。甚至語言本身都是標記,例如「太陽」一詞就是一個標記,指的是實際的「太陽」。
又例如耶穌的畫像,表達的是降世的天主第二位。這也是為何敬禮聖人畫像、雕像的理據,這也是公元787年9月至10月所舉行的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其中的教導。該次大公會議其中要處理的問題就是一個反對敬禮聖人畫像的異端 (Iconoclasm) ,該大公會議重申敬禮畫像的原因是這些畫像是天主及聖人的標記,人是透過這些畫像敬禮這些標記所代表的天主或聖人,屬於真實的敬禮而非迷信。
事實上,標記是教會歷史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我們不可能說標記毫不重要, 因為人的本質就是需要在標記中才能找到超性的事實。聖博德 (St. Patrick) 靠著用三葉草跟愛爾蘭人講解聖三的道理,聖奧斯定 (St. Augustine) 用「印章」的概念給人解釋領洗的概念……這一切,即使是純綷的神學都需要用到世間不同的概念作為標記,指向超性的事實。
有人會說,我們並不需要任何標記作為媒體都可以敬禮天主。筆者並不否認這種可能性,但這非常罕見。就像聖女大德蘭在其著作《靈心城堡》所提出的不同祈禱層次中,最初的幾種都是依靠著我們的理智去思念天主的不同特質或救恩事件。這些其實都是標記的一種。只有去到最高層次的被動性心禱,天主在某些被選的人中主動將自己顯現出來。 這種超越人本身理智的祈禱並不是每個人也會達到,而是只出現在天主特選的少部分人。所以理論上,只要天主願意,他可以不靠著標記將自己顯示給人;然而 在事實上,天主往往都在選擇透過標記顯示自己,例如在出谷紀中天主透過焚而不毁的荊棘顯現給梅瑟1,天主要求以色列人建造一個有革魯賓天使模樣在頂的約櫃以表示約板的神性2,甚至叫歐瑟亞先知去娶一個妓女去代表天主和以色列人的關係3……

到了現在,天主仍透過聖事及禮儀作為標記,向人宣布救恩的喜訊、播下恩寵。 禮儀和聖事本身的定義就是標記,例如透過水三次流過身體的這個標記,表示人的重生、透過神父的說話,表示人的罪被赦免。 人的重生、罪的赦免是真真實實的,但不是能夠被看見的,所以禮儀的目的就是將這現實及信理以可見的形式表現出來。 禮儀不能沒有標記。沒有標記便沒有禮儀、沒有聖事。沒有標記,教會也說不出天主的道理。因為天主的道理是超性的,人沒有合適的語言去表達,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不同的標記去顯示。而且透過標記的展現,天主的道理不單單讓人能夠理解,更能進入人的內心,讓人心生感動。 標記使人不單是頭腦明白,而更能配合人的本性,推動人的行為。這就是為何這張照片比所有演講更有力地終止越戰:

現代教會有很多人以為標記毫不重要,認為禮儀越簡單越好、建築越無裝飾越好。這種想法錯誤得很,沒有標記,我們連這 是否教堂都認不出來。連認都認不出來,我們怎樣福傳呢?
筆者先談「標記」到這裡, 下篇 再續。
-
出谷紀 3:1-4:17
-
出谷紀25:18-22
-
歐瑟亞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