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違的一篇文章,希望各位讀者見諒。上回 《培育一》 簡單說過教友需要接受培育的原因,全基於我們對天主的愛,而這愛也不是容易實行的,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培育,去認識我們的天主。
今次Prudence想說說培育的形式;先作一個澄清,Prudence在此只是發表個人意見,亦並非針對某些人,純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訴說自己的經歷與感受。
培育的形式有很多種,而在香港亦有不同的團體,並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育,祈禱會、分享聚會、電影欣賞會…… 每次參加這些聚會,都會有不同的得著,但同時有一種畫面卻令Prudence感到不安 - 信仰分享。
Prudence於青春期領洗,堂區善會生活成為我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所學到的卻完全不多。先別說教理課,但每星期的聚會都沒有信仰培育,純粹與朋友聚在一起玩耍及祈禱;堂區青年小組定期亦有聚會,但卻令我感到詑異的,當中甚少涉及研讀聖經,分享見證及生活經歷卻居多。
見證也是可以分享的,完全沒有問題,Prudence其實也十分認同分享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但若在培育活動中的分享環節佔了一大部分、又或100%純分享卻無input、無學習的話,如此的「培育」則本末倒置。我們的信仰是基於我們對天主的認識,以及對祂的愛。然而,若參加信仰培育時,每次純粹分享生活經歷,卻沒有主旨與內容,甚至沒有教會訓導的話,抱歉地說,Prudence認為這不是培育。
培育的性質需要包含學習的元素,並不能單單地分享。試問一下,我們清楚認識我們的教會、了解天主教教理嗎?到教會的歷史,我們知道梵蒂岡大公會議是「乜東東」嗎?教宗、教父的牧函,我們平時生活上甚少研讀,我們又是否真正了解教會這些「珍寶」的訊息?
到較個人的靈修生活,我們培育中有否給予時間,讓我們真正學習祈禱、默想,學習修和聖事的重要性,或給予我們時間辦告解,定期與天主和好?我們又有否真正認識與實行耶穌透過教會給予我們的每份禮物 - 各個聖事?
又以另一例子:聖召培育。有些聖召祈禱會邀請神父、修女等分享他們自身的聖召;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導青年人如何真正祈禱、默想。聖召這回事並不是單單聽過某人的經歷後便感到聖神光照,那可能只是個人的感覺,並非啟示;相反,找尋聖召(甚至每名教友的信仰生活)最重要都是需要經過祈禱、默想及神修指導,找出天主的旨意,聖召分享是additional的東西。若沒有「打底功夫」,去多少次聖召分享也是沒有意思。
分享本身是好的,就如Prudence在這裡分享自己一樣;但內修生活,可以不用公開分享了!筆者完全看不出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與主之間關係、感情的必要性。
有一名神父曾說過:「有一次到青年聚會,大家說到『罪』這個話題,但大家最後只是說出每個人對『罪』的看法,而非『罪』的定義與認知…」神父又指有些人只「談愛避罪」,認為罪是冷酷並不重要,他說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罪」與「愛」在我們信仰上同樣重要。
Prudence再次澄清,分享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是一件愛德及信任的行為之一,能從中更看到教會內的共融。只是培育不能單單只靠分享,在神師的帶領下進行培育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