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心靈寄託?

·

很多時我們都聽到很多教外人說,信教能讓人心靈有所寄託,其實也有不少教友有這個想法,覺得信教後能讓自己遇到困難時有點寄託。筆者不評論其他宗教,但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大公信仰:

大公信仰不是一種心靈寄託。

OK,其實可以清楚一點,如果一個人是單單為了心靈寄託而跟隨大公信仰,他很大機會 1)感到很多規條,很失望,因為信仰不會自動解決他生命中的難題;或 2) 只是聽信仰中他合聽的部分,其他的他就當聽不到。 然而,大公信仰可不是一碗心靈雞湯,大公信仰是一碗苦口良藥。

聖女大德蘭曾經對顯現的耶穌問到為何她要受這麼多的苦,耶穌答說:「德蘭,這是我對待朋友的方法」大德蘭答說:「難怪你的朋友這樣少。」

記得耶穌的這個比喻嗎?

衪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裏,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聽吧! 」 ……

「那麼,你們聽這撒種的比喻吧!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往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裏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瑪竇福音 13:1-9, 18-23)

耶穌說的這個比喻,明明就對我們說,如果我們的信仰沒有根就不能持久;而也有些人會被世俗的焦慮所迷惑。筆者認為,「為了心靈有所寄託」只應該是一個接觸信仰的契機,教友們應該慢慢地讓這些外教人認識到信仰的本質。

那麼我們的信仰是甚麼呢?

其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真理,認識降生成人的天主耶穌基督。加入教會,不是為了社交,而是為了加入基督的肢體,走到基督那裡。 傳統教理稱在世的教會為 Church Militant,大概就是「交戰中的教會」,強調著教友需要跟世俗作戰才能活出信仰;現代教會稱在世教會為 Pilgrim Church,應理解為「朝聖旅途中的教會」,強調現世教會需要不斷前行,走向萬物的終向基督那裡。{{在朝聖旅途中,帶頭人應向前走,帶領著教友;所以「面朝東方」的禮儀更符合這種意思,但我離題了。}} 無論是在交戰或是朝聖,教友都不可能坐在原處動也不動。信仰要求我們離開自己的地方,踏上一條辛苦的征途。

來自信仰的心靈寄託,不是因為我們知道「明天會更好」,因為明天不一定會更好;但我們知道我們如果了解真理後,努力實踐,放棄現世的享樂,抵抗世俗的歪論,我們就能進入天國。但這容易嗎?不容易!這非常困難。

我們的寄託是在於我們需要不斷的捨棄自己,活出基督。教會的各種規條及教導正正就是這條朝聖旅途的路標,告訴我們該向甚麼方向走。這期間當然困難,因著人的惰性,我們可能寧願坐著不動,但我們的信仰卻叫我們奮力地跑:

你們豈不知道在運動埸上賽跑的,固然都跑,但只有一個得獎賞嗎﹖你們也應該這樣跑,好能得到獎賞。凡比武競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他們只是為得到可朽壞的花冠,而我們卻是為得到不朽壞的花冠。(格林多人前書9:24-25)

聖女大德蘭,為我等祈!

分類: 靈修

相關文章

做個告解真漢子
之前我們看到, Cardinal Burke 認為 要推廣男 …
與 Cardinal Burke 的訪問.三:男性新福傳的出路
與 Cardinal Burke 的訪問.一:男性在現代社會 …
與 Cardinal Burke 的訪問.二:教會及男性新福傳
在上篇的 訪問記錄 中, Cardinal Burke 提到 …